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詩裡的“殘陽”和“瑟瑟”的意思是什麼?詩句的意思是什麼?

許章杭


殘陽,即是夕陽。太陽落山,已近夜晚,陽光由熱烈變得柔和,顏色由金黃變成緋紅。夕陽大家都見過,就不再贅言。

重點說“瑟瑟”。現在一講到“瑟瑟”,基本上都能想到是擬聲詞。風吹過樹葉的聲音,瑟瑟也;人發抖時發出的聲音,瑟瑟也。聲音細膩而柔和,有小波動,便是瑟瑟的聲音。瑟,是古代樂器,有二十五絃。”琴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可見瑟的聲音是比較細膩的。瑟瑟,是從樂器名引申出來的形容詞。

把“半江瑟瑟半江紅”裡的“瑟瑟”理解為水紋像是風吹過樹葉一般,即“吹皺一池春水”,亦可。

在唐代,瑟瑟是寶石的名稱。薛愛華在《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一書中,已考證出瑟瑟是天青石,即是深藍色的寶石。瑟瑟為唐朝境內所無,產自於闐、石國等地。

因而,瑟瑟又名為于闐石。唐朝境內的瑟瑟,除了通過正常的貿易與朝貢獲得外,還有一個手段就是對外戰爭。西域的商人曾把上等的瑟瑟,運到長安,以供貴族裝飾之需。瑟瑟可做頭飾、枕頭等。

因瑟瑟顏色是天青色,故而引申為天青、碧綠之意。把瑟瑟當作顏色的形容詞,是白居易的首創。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用白話文來講,夜色降臨,夕陽殘留,光線灑落在江面上。江面上看過去,一半是天青色,一半是緋紅,參差不一。總而言之,是一幅極有畫面感的夕陽殘照畫。

瑟瑟當作動詞理解,“半江瑟瑟半江紅”便有了流動的層次感;當形容詞理解,便有了強烈的畫面感。


輝城啊


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從詩的標題就可看出,既為暮江吟,殘陽當然即指快要落山的夕陽。但為什麼要叫鋪水中而不說照水中?我們知道,從上往下大角度為罩,照、罩在這裡有相通的意思,微小差異是:“照”為光照,“罩”為某種器皿從上往下罩。小角度就跟鋪床一樣,平攤鋪開。小角度殘陽落水,用“鋪”就比用“照”更準確,更加形象化。

瑟瑟,原指風或其他細微聲音,瑟瑟發抖;瑟瑟另一層意思指某種寶玉,色碧。這裡取第二層意思,碧色。殘陽鋪水,因有角度,光線不可能將江面全部鋪滿,因而一半有殘陽,一半有陰影。殘陽如血,是紅色的,陰影部分保持原色,色碧。所以兩句意思就是,一道殘陽鋪水,一半紅色,一半碧色。

什麼人是詩人?詩人就是能將我們平常慣見的景象,用形象化的語言勾勒出來,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產生聯想,形成一幅美麗畫卷,讓我們因此獲得愉悅,獲得美感。在詩人眼裡,到處俯首即詩。如果你也有那麼敏銳獨特的眼光和觀察力,並能將此化為形象化的語言描述出來,讓人共鳴,那麼你也一定會是一個成功的詩人。


雲卷飛山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是白居易〈暮江吟〉的前兩句。全詩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詩短短的四句卻描繪了兩個不同的時間段的景色。一個是夕陽西下,天邊落日只剩一抹(一道)的短時間內的景色,另一個則是月兒升起後的較長的時間段的景色。

題主的第一問問得十分到位,到位就到在只有在“一抹殘陽”的這個時間段才會有“半江瑟瑟半江紅”的絕美的景色 。“殘”者,不全也;而“殘”到了只剩一抹,即一道的時候,落日的絕大部分都處在地平線以下,即江水水水面以下的時候,那殘存在水面上的“一道殘陽”便是它與詩人人所在的位置距離最遠的地方。這時候,赤橙黃綠青藍紫的七色光便只有傳播距離最遠的紅色光才能為人所看到,其它的光則傳播不這個地方(警示燈多為紅燈就是由於這個原因),江面自然就只能反射出紅光,“半江紅”如此,“殘陽如血”也是如此。

那麼,既然“一道”和“一抹”乃為相同的意思,為什麼白居易在這裡用的是“一道”而不是“一抹”?不是也有“一抹殘陽”、“一抹紅霞”的詩文之句嗎?這就是詩人的功力之所在了。因為“一道”要比“一抹”要窄的多,正因為其窄窄的一道,才會使它與水面的夾角幾僅為零,才會使站立在江邊的詩人能夠看到遠處的江面染紅的景象,而近處或腳下的江面依然是其本來色彩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奇幻的景象。一般情況下,初升的太陽和將落的太陽才會是紅色,日上三杆,就是“白日”了 白居易〈憶江南〉裡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描寫的是太陽初升時江花如火的景象就是這個原因。古人那時候時當然還沒有現代人的“物理學”的概念,但卻有著修詞煉句時“體物入微”、“順理成章”的概念,此即為範例也。

以下再談詩中的“瑟”字該如何解釋?通常的語文教科書中把這裡的“瑟”字解釋為“綠色”,或“深色”,於是此句便被解釋為“江面上一半是綠色,一半是紅色。”了。這個解釋,本人卻覺得有些牽強了。如果“半江瑟瑟半江紅”解釋為“半江綠色半江紅”,那麼,白居易對綠色十分偏愛,何不照直就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那樣的就寫寫“半江綠色半江紅”?豈不是更加生動?如果說這裡的“瑟瑟”兩字是指“深綠色”,那他在在〈琵琶行〉裡的開頭兩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二字又如何解釋?曹操〈短歌行〉“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中的“瑟”字又如何解釋?

“瑟”字的本源乃是古代的一種與“琴”相似的樂器,彈其弦而發其聲,但其聲不似琴聲的聲調高,也不如琴聲的音量大,它經常是與琴搭配為琴聲伴奏而與琴聲和絃,“琴瑟和諧”的成語即由此而來;由於瑟弦需輕撥,所以“瑟”字又引申為“輕微的聲音”、“輕微的抖動”(瑟瑟發抖的成語也是由此而來)。又由於古人把彈琴鼓瑟視為十分莊重,十分文雅的事情,所以在彈琴鼓瑟之前要將琴瑟擦拭乾淨,於是“瑟”字又引申出“清淨”,又由“清淨”引申出“原色”,還引申出“清冷”(秋瑟瑟即是清冷的秋天)的含義。由此可知,詩句中的“瑟瑟”即是沒有被殘陽染紅的清靜的,清冷的江面波瀾不驚地緩緩地流動”著,原來是綠色的當然就還是綠色的,原來是清澈的當然就還是清澈的,總之,還是不把它解釋為顏色為好吧?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道殘陽落下去,就是黑夜了。黑夜就沒顏色,沒有使人心曠神怡的顏色了嗎?詩人的後兩句就描寫了與殘陽如血截然不同另一番景色:“露似珍珠”(是“真珠”,還是“珍珠”,有兩個版本,本人以為還是“珍珠”為佳,此處就不做贅述了。)沒有了紅色,卻有露珠閃爍著彷彿是珍珠特有的銀白色的光澤,為什麼?因為天上有月如弓,因為有“彎彎的月亮”。於是便有了“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這首詩的後兩句。“可憐”者,使人陶醉也;使人陶醉於晚霞雖然短暫,卻有月色如銀,露珠閃爍的一幅江邊秋夜的景色之中。“九月初三夜”,即是點明瞭一個“秋”字。說到秋景,便想到王勃〈滕王閣序〉裡“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的句子,因為它告訴我們,深秋季節,秋水清冷,而不是呈現出“碧綠或是深綠”的顏色來。前面所說的“瑟瑟”何解,是否也可由此得出判斷?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以“潯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開篇,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結尾;這首〈暮江吟〉則是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開頭,以“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結尾,前者悲,後者憐。其意境豈不正如岳陽樓長聯的結尾所說: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白居易的〈琵琶行〉、賣炭翁、〈長生殿〉,以及“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樂府詩、律詩以及〈憶江南〉的填詞,皆膾炙人口,這首七絕(大體合律的七絕)亦是其絕佳的寫景詩,讓我們整體的再讀一遍:“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不是古人所說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是不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一孔之見,就此打住了。


杜新1


"殘陽"是即將落山的太陽,也指晚霞;“瑟瑟”原意為碧色珍寶,在本句詩裡指碧綠色。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意思是:

傍晚時分,夕陽西下,晚霞快柔和地鋪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現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現出紅色。紅色與綠色交織變化,絢麗無比。

這句詩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傍晚時分,快要落山的夕陽,柔和地鋪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鮮紅色的,而綠波卻又在紅色上面滾動。九月初三這個夜晚多麼可愛啊,岸邊草莖樹葉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樣,而升起的一彎新月像一張精巧的彎弓。

老白同學在日落前看到了“殘陽鋪照”,日落後又看到了“月似弓”,到了夜間又看到了“露似真珠”。此情此景,讓老白詩興大發,於是寫出了這首經典的小詩。


喜歡請點贊支持啊!更多精彩請關注(路尋寫作創富)


路尋寫作創富


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由我來回答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殘陽鋪水中這句

這裡殘陽是指的是晚霞。意思就是太陽落地那刻還沒有全部落下部分在地平線下,部分還在地平線上,所以是殘陽。而殘陽有餘暉紅如血,故而霞也。這裡的鋪水中就是一道霞光從地平線過來彷彿人為鋪也,很形象化。這裡的鋪,既然是鋪就說明江水平靜進一步說明了江水的平靜

半江瑟瑟半江紅這句

瑟瑟本是指綠色的寶石這裡是說綠色的水。

可憐九月初三月這句

可憐是古漢語現在意思指的是可愛

露似真珠月似弓這句

真珠指的是珍珠

整首翻譯就是:一道落日的餘暉灑在平靜的江面上,江水清澈平靜猶如一層鋪裝,一半的江水碧綠如玉,一半的江水鮮紅似血。不知不覺已到了的夜晚才知今天是九月初三,你看這夜晚是如此的美麗可愛,露珠晶瑩剔透在明月的輝映下猶如一顆顆珍珠,明月當空猶如一張高掛的弓。

這首詩是一首純景詩。起句是景,承句依然是景承上,轉句離開景轉到現實交代時間。這裡的合句露和月其實已經到半夜了,起句的殘陽還是白天剛落幕的時刻。所以這裡的合句也就是總結江到半夜時的精緻。起句是景,承句也是景,轉句是時間,那麼合句就要總結。但是總結是什麼呢?總結的是詩人感覺時間已經很晚,景色已看夠了。所以合句的總結也是景但是是半夜時的景,從起句的天剛黑到半夜露出這段時間自然而然,渾然天成,這也是唐詩中的純景詩,有景有意,有意無意。順其自然,實乃唐詩中不可多見的好詩


隹周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殘陽:傍晚快落山的太陽。

"瑟瑟:指水的碧綠色。

一天傍晚快落山的太陽全鋪在大江的水面上,半江碧綠水與半江晚霞交相輝映,美麗極了。

這詩句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全詩如下:

一道斜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夕陽紅155908541


把這兩句詩整體連在一起理解吧,“一道殘陽”,不是一大片,只一道,一條,一綹將落山的紅紅的太陽光,陽光已不是很強。“鋪水中”,水沒動,殘陽象鋪上去的一樣,說明沒風,很靜很美。


正因為上文交代了是一道殘陽鋪水中,而不是滿江都有殘陽,所以下句緊跟“半江瑟瑟”,江半邊為青藍色,那就是水倒映天,而且是傍晚,天已在開始暗下來,這時江倒映水的地方更顯暗色的藍。“半江紅”,落山的陽光變成了紅色,鋪在半邊江上。

詩人形象地將秋日(九月初三)的落日,江面,水景,天色都交代清楚了。


我們小時候,也經常觀賞這樣的夕陽,可惜,長大了,反而很少看到這樣的景色了,即使看到,也不太關注了。


網絡夢想999


這是白居易耳熟能詳的《暮江吟》中的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詩歌很好理解,看題目《暮江吟》指的是晚上在江邊的吟詠。“一道殘陽”指的是夕陽即將落山,夕陽的餘暉撒落在江中水,染紅了江水。比較難理解的是“瑟瑟”這兩個字,這裡的瑟瑟不是瑟瑟發抖的瑟,從字形看,“瑟”跟寶石有關。據《周書·異域傳下·波斯》:“又出白象、師子……馬瑙、水晶、瑟瑟。” 瑟瑟指碧綠色的寶石,後來引申為碧綠色。斜陽落在江中,因為太陽已近地平線,陽光投射角度很小,所以一半江水並沒有被陽光照射,因此呈現出碧綠色,形成了“半江瑟瑟半江紅”的美麗畫面。如果我們留心觀察,這樣的圖景並不罕見。

隨著時間的推移,夜漸漸深了,農曆的九月初三已是深秋,天上一彎新月,露水漸漸凝成。詩人佇立江邊無限思緒縈懷,他在想什麼呢?





月下閒書


詩人做詩,力避生、冷、怪、僻之詞之義,更何況是白居易!

“瑟瑟”做顏色解,極其生僻。本句句意,只做字面理解足矣。

“一道殘陽鋪水中”,落日半山之時,晚霞橫映水中,如鋪展一般。

“半江瑟瑟半江紅”,水之西部,因霞光燦爛,故見波光晃眼,顯見其紅,略見(或不清)波動,而非不動。水之東部,因霞光映之漸少,且月、露映之,故顯見波之動(瑟瑟)而略見其色也。


老馬識途183228897


殘陽指夕陽,瑟瑟指綠色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夕陽照在江水上,一半是綠色一半是紅色九月初三日這個夜晚多可愛呀!露像珍珠一樣晶瑩剔透,月亮像彎弓一樣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