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野》確認影視化,其實撒野女孩並不是真的想“撒潑”

最近看到撒野影視化的相關帖子,也看到了很多網友的評論,雖然演員已經否認稱:沒接到通知要參演。但是《撒野》影視化已經是一個無法改變的趨勢。

《撒野》確認影視化,其實撒野女孩並不是真的想“撒潑”

今天又看到說《撒野》將改名為《左肩有你》,作為原耽粉,我想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撒野》確認影視化,其實撒野女孩並不是真的想“撒潑”

首先,《撒野》是一部文學作品,和很多文學作品一樣,不可避免的會被影視化,這也恰恰證明了《撒野》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我不去過多的評價IP影視化這種做法,因為IP影視化這幾年很受追捧,效果大家也都看在眼裡,IP被大量刪改,劇方賺得盆滿缽滿,之後撒手不管,原著粉網絡罵街,這種事屢見不鮮。南康白起的《我等你到三十五歲》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嗎?

《撒野》確認影視化,其實撒野女孩並不是真的想“撒潑”

我作為原著粉,無論是《撒野》小說,還是《撒野》廣播劇,我都欣賞了好多遍,看著《撒野》被更多的人知道,看著撒野女孩男孩的隊伍逐漸變大,我們都很開心,但也很擔心。《撒野》影視化不是不能接受,只是害怕《撒野》會像很多IP劇一樣爛大街。

《撒野》確認影視化,其實撒野女孩並不是真的想“撒潑”

《撒野》是很多原耽女孩男孩心中的白月光,是他們的入坑作品。因為它不同於其他的青春校園小說,這種類型的小說大多都是甜甜的,搞笑的,主角幾乎是一帆風順的。他們從初見,到熟識,再到最後的攜手向前都太趨於完美,他們彷彿是為了告白而告白,為了甜蜜而甜蜜,沒有更多的大悲大喜。

《撒野》確認影視化,其實撒野女孩並不是真的想“撒潑”

沒有哪一部小說會像《撒野》一樣真實,貼近我們的生活,近似我們每個人的青春。這讓我們更能感同身受。裡面的每一個人物都彷彿有血有肉,讓讀者能因為他快樂而快樂,因為他悲傷而悲傷。我們都被帶進了這個故事裡,看完之後會感覺世上真的存在蔣丞顧飛,真的有像他們這樣的人。在十七八歲自己都懵懵懂懂不經事的年紀卻可以互相救贖,在對方深陷泥潭時拉上一把,這何嘗不是一種勇敢呢?

《撒野》確認影視化,其實撒野女孩並不是真的想“撒潑”

《撒野》沒有單元情節懸疑探險,沒有龐大世界觀拯救蒼生,他只有愛情,簡簡單單的愛情。乾淨,純粹。巫哲筆下的文字讓情節變得理所當然,不會感到突兀。

《撒野》確認影視化,其實撒野女孩並不是真的想“撒潑”

《撒野》一旦影視化,走向必定是社會主義兄弟情,沒可能會像《上癮》一樣,因為一旦《上癮》化,就一定會被封。但是一旦除去愛情那就不是《撒野》了,這部小說的意義也就沒了。如果兩個人只有社會主義兄弟情,那他們永遠無法成為對方的光。

《撒野》確認影視化,其實撒野女孩並不是真的想“撒潑”

那份淤泥裡的希望,丞飛相互治癒相互扶持的過程,兩個少年為了未來的努力,真的拍得出來嗎?顧飛給了蔣丞希望,蔣丞給了顧飛勇氣,請問什麼樣的兄弟情能支撐他們相伴著走過那段黑色泥濘的記憶,向著燦爛的未來問好?只有愛情才能做到讓他們在對方的眼裡撒野奔跑。

《撒野》確認影視化,其實撒野女孩並不是真的想“撒潑”

看著自己眼中的兩個白月光變成別人炫耀的兩個角色,劇版《撒野》播出後,蔣丞和顧飛便成了兩個演員的代名詞,這是原耽女孩最難過的事情。

《撒野》確認影視化,其實撒野女孩並不是真的想“撒潑”

其實,並不是不贊同改編,只是不喜歡劃等號.他們就是他們自己,永遠不會被誰替代和成為。請不要提起兩位演員就說“是演某某的那個吧”,也不要一提起蔣丞顧飛就說“是某某演員吧”,兩位演員有自己的名字,蔣丞和顧飛亦有自己的靈魂。

巫哲把現實鋪在讀者面前,撒野卻不狗血。喜歡原耽的女孩男孩真的可以仔細去看一遍《撒野》。

《撒野》確認影視化,其實撒野女孩並不是真的想“撒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