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一世界,樂平從產業強鎮向都市型產業園進發

要將荒草叢生的連片土地,變成千畝生態大湖。

一湖一世界,樂平從產業強鎮向都市型產業園進發

一湖一世界,樂平從產業強鎮向都市型產業園進發

2019年11月初,樂平鎮禮運路大同段,秋冬裡響起了一聲機器轟鳴,標誌著謀劃良久的樂平大同湖,正式由一紙藍圖邁入實施“變現”階段。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要將荒草叢生的連片土地,變成千畝生態大湖。

  作為三水產業發展的動力引擎,樂平正在登上更大的發展舞臺,積極鏈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優質發展資源。但與高歌猛進的產業發展相比,其城市形態略顯滯後。大灣區之內,城市群已從“排隊吃飯”轉向“圓桌吃飯”,城市競合格局重構之際,樂平鎮將如何再造新優勢?

  大同湖將是撬動樂平鎮以“產城人文鄉”深度融合,再造新優勢、釋放新價值的新支點,驅動它從產業強鎮向都市型產業園進發。大同湖的規劃發展,充滿無限想象空間。

  為什麼要造大同湖?

  從“以產引人”到“以城聚人”,大同湖將成撬動“城變”新支點。

  這個12月,樂平鎮經濟戰線特別忙。

  11日,佛山國家高新區南海園、三水園正式“牽手”,南三產業合作區啟動建設。見證歷史時刻後,招商團隊馬不停蹄奔赴上海,籌備19日的佛高區三水園·上海外企合作發展對話會,對接雅培等跨國鉅子。

  這個位列“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37名的產業強鎮,緊緊握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站在佛高區的“國字號”平臺上憑高眺遠,覽一流創新資源,驅動新一輪產業升級。

  兩三年間,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佛山分中心等高端創新平臺來了,邦普、貝豪等一批新產業龍頭來了,超百名博士組成的“智博薈”來了……優質科技、產業、人才對碰出新火花。

  引進來,關鍵要留得住,還得發展好。無論是發展企業還是創新平臺,核心仍在於人。

  當下,樂平鎮更多是“以產引人”,仍未能達到“以城聚人”的理想狀態。每有新項目落戶,投資方必然點讚樂平鎮產業基礎; 每問到企業高管的居住地,大多回答:“禪城、南海桂城、三水西南。”

  他們之所以甘當“候鳥”,多由於當地城市環境、配套未能滿足其對高品質生活的要求。

  相比產業的高歌猛進,樂平鎮城市發展確實稍顯緩慢。區域“去邊界化”趨勢日益明顯,大灣區內城市群已從“排隊吃飯”轉為“圓桌吃飯”,資源共享共用,機會更加公平。

  人人有同等機會出牌的情況下,如何打好手中每一張牌,讓優勢更優、劣勢成優,樂平鎮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2015年,“一路一河一基地”成功聯動樂平大道、樂平湧、佛高區三水園,充實了南部城市功能和產業基礎。但是,樂平鎮由樂平、南邊、範湖三大片區組成,樂平片區所在的南部以舊鎮中心城區、成熟產業園為主,隨著產業、城市要素高度集聚,可擴容空間有限,已不足以支撐更大、更遠的產業謀劃。

  相反地,介於樂平、南邊、範湖之間的中部片區仍有連片“處女地”,而南邊、範湖兩大片區也有著很大提質空間。“這都是樂平鎮未開發的寶藏。”三水區委常委、樂平鎮黨委書記何小玲曾如此表示。

  這些沉睡的寶藏,將主宰樂平鎮今後的產城格局變遷。“聯城訣”,是樂平鎮喚醒沉睡寶藏的方法論。這座城,怎麼“聯”?用什麼“聯”?當中需要一個核心支點。

  這個支點是什麼呢?

  “水生萬物,萬物復歸於水。”古今中外,城市與水的關係千絲萬縷,“以湖造城”“以湖興城”成功案例不勝枚舉。如大灣區中脫穎而出的兩大湖:南海的千燈湖,20年鑄一魂,造出城市新中心;東莞的松山湖,19年磨一劍,孕育出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

  “以湖興城”背後的發展邏輯,實質是資源導入模式,從“產業優先”轉為更高層次的“生態優先”,以更優質的環境集聚更高端的資源。而這正是樂平鎮當下及未來的使命。

  撬動樂平鎮以“產城人文鄉”深度融合,再造新優勢、釋放新價值的這個新支點,便是大同湖。

  開啟“以湖興城”的時代

一個湖引領的產城“中聚、東進、南優、西拓、北提”。

  “大同”之名,出自《禮記》的《禮運》篇,取其描繪的“大同小康”理想世界,引喻樂平鎮致力構建一座理想之城:“產城人文鄉”深度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高質量發展要素有效集聚的都市型產業園。

  11月上旬,大同湖破土動工。規劃1000畝的大同湖,將如何引領一座工業強鎮,向都市型產業園邁進?

  展開地圖,形如海馬的樂平鎮雄踞三水中部,在區位上發揮著承上啟下、聯動中部的重要作用,產業形態更是與三水新城互補互促、協同發展。大同湖,位於海馬腹部最寬的地方,在樂平鎮中部的核心位置,周邊是鄉村以及連片空間,南接樂平片區、北連範湖片區、西連南邊片區。

  大同湖的建設,呼應的正是樂平鎮2017年提出“中聚、東進、南優、西拓、北提”發展方略,將進一步拉開產業、城市格局。

  樂平鎮黨委委員張勇介紹,原來鬆散的城鎮形態,使不出一個拳頭的合力,大同湖有效地解決了難題。樂平鎮以大同湖建設為契機,引導要素往中部集聚,聯動三大片區,實現產業、城市、鄉村格局全面提升。

  興城的第一步,是“造景”。“景”,不單單是景色,還有生態、文化、環境等關係人的愉悅度的元素。

  湖水水質澄澈,蔚藍天空倒映在鏡子般的湖面上; 湖邊岸線優美、綠草如茵,點綴著鵝黃色小花……11月21日,樂平鄉村振興之禮運路開通媒體見面會上,大同湖作為鄉村振興24個重要節點之一,第一次走進大眾視野,描繪了“面朝大同湖、開門見花海”的美好生活圖景。

  大同湖連通樂平湧、西邊湧、左岸湧等主要水系,提升全鎮水環境的調度能力,成為城中的生態綠肺。大同湖以大同文化為主線,將逐步建起同心廣場區、濱水生態區、文化展示區、休閒活動區、便民服務區、溼地風情區等分區,大同文化長廊、環形水景、音樂噴泉、親水平臺、花田景觀等文化休閒景觀也將注入其中。

  一水一風景,一湖一世界。

  “造景”是為了成就一座宜居宜業宜創新的產業新城。大同湖今後不僅是城市支點、生態之心,還是產業之核。在規劃藍圖上,將有一條東西走向的規劃路,貫穿大同湖,連通三大片區,形成一條高質量發展產業走廊。

  分佈在產業走廊上的,有佛高區萬畝產業園、大同湖生態示範區、廣府文化體驗基地等產業平臺,產業、科創、文化、商服、生活配套將集聚於此,一座具備優質城市功能、高端產業集群、先進創新資源、良好生態環境的都市型產業園,將逐步構建。

  暢想“產城人文鄉”新未來

產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綠中,這裡將成為年輕人逐夢之地。

  若干年後,用手機打開熱力地圖,樂平鎮中部或許是三水人氣最旺的地方。

  在一家行業頂尖的智能裝備製造企業擔任研發骨幹的小張,自研究生畢業之後就跟隨導師來到樂平鎮,這裡集聚了許多智能裝備製造、汽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龍頭企業。佛高區萬畝產業園成為了年輕人大展拳腳的逐夢之地。

  為了方便工作和生活,小張住在了大同湖生態示範區內的人才公寓,公寓管理完善、裝修精緻、配套齊全,拎包即可入住。更重要的是,人才公寓離小張的公司駕車只需10分鐘左右。

  走出公寓便是可以散步休憩的大同湖。大同湖具有優異的生態自淨能力,小張每天早上便會來這裡晨運,呼吸清新的空氣,感受鳥語花香。良好的生態環境、文化氛圍和生活配套,使小張的很多同事都選擇住在大同湖周邊。

  環繞大同湖周邊的,除了滿足人才對高品質生活需求的住宅區、商服區,更多還是領先的科創機構或平臺,當中不乏一些“國字號”孵化器和創新中心。這裡還集聚了承載金融、法律、技術服務企業的寫字樓,文化創意街區、會展中心等文化產業載體錯落其中。

  工作、生活在樂平鎮,日常一點都不枯燥。

  大同湖邊的禮運路,串連了20個自然村及24個文化景觀節點,沿線農村發展起田園觀光、民宿餐飲、花海景觀等文旅項目。尤其是圍繞大旗頭村打造的廣府文化創意示範區,那裡長期人氣暢旺,“農旅文”產業發展興旺。閒暇時,小張就沿著禮運路一路騎行,飽覽田園美景、感受純樸鄉風。

  這並非天馬行空的暢想,樂平鎮正一步一腳印地,讓藍圖成為現實。

  當下,大同湖啟動區建設穩步推進;打造佛高區萬畝產業園、鄉村振興廣府文化創意示範區、大同湖生態示範區所需的超萬畝空間準備就緒;圍繞三大平臺的招商引資勢頭向好,今年1月至11月新簽約項目50個,當中不乏單個投資超30億元、超20億元的項目;4個國家、省級孵化器,和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俞夢孫院士工作站、PNP佛山科技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區域創新基礎不斷夯實……

  目標始終如一,步伐始終堅定。一座以“產城人文鄉”深度融合為特點的都市型產業園,在三水即將崛起。“城市樂平”,厚積薄發,未來可期。

  數 讀

  佛高區三水園創新力

  ▲5大重點產業:

  以智能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汽車及零部件、電子電器、醫療器械為主導產業。

  6大生產基地:

  打造“廣東光伏產業基地”“中國汽車及零部件(三水)產業基地”“國家(佛山)顯示器件產業園”“中國火炬計劃自動化機械及設備產業基地”“中國醫療器械(三水)產業基地”“省智能製造示範基地”。

  ▲3大創新平臺:

  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三水高新創業中心、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生產力促進中心三水分中心、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佛山分中心。

  ▲42個國內外500強項目:

  陶氏化學、豐田通商、中國建築材料、海爾集團等知名企業入駐。

  ▲一批優秀人才:

  現已引進3名院士、110名“智博薈”博士和78個人才團隊。

  ▲8個國內外招商辦事處:

  北京、深圳、美國硅谷、加拿大溫哥華等地均設有招商辦事處。

  他山之石

  東莞松山湖的聚變與質變

  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擁有便捷的交通網絡、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與佛高區三水園圍繞大同湖發展高端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文化旅遊產業有相似之處,可借鑑學習。

  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規劃為生態型新城,不僅有工業園、高新技術產業園,並規劃有科技教育、文化、旅遊度假和高檔住宅區,區域規劃功能齊全。其高科技產業經濟呈現出以下特點:創新平臺集中,擁有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廣東華南工業設計院、生物醫藥孵化器、創意產業孵化器,與產業契合度較高;龍頭企業帶動強,華為、生益、萬科等52家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效益好的高端產業龍頭企業集聚於此,對產業發展具有較強集聚效應。

  園區功能分區明晰,由四大片區組成,中心區為教育研發區,集結了行政服務中心、科技創新載體和科研機構、從幼兒到高等教育的教育體系、商住配套、松湖煙雨等旅遊景點;北部區是高科技產業帶,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製造企業、研發和總部企業落戶於此;東部區是大項目集聚區,為後續大項目引進預留空間;濱湖區是國際研發總部區,重點引進500強企業總部、跨國企業總部及研發機構,打造松山湖的科技核心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