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筆為援,抗擊疫情」國士有雙


乙亥年,庚子春。水滿四澤,三鎮罹疫,國士有雙。

——題記

南山不遠。傲立於身邊,傲立於天地人心。

十七年前非典來襲,他挺身而出,冒死犯險,力挽狂瀾。

“把重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

那一刻的悲壯,無啻於那年上甘嶺戰役中“向我開炮”的呼叫。

逢危有我,八秩不老,萬死不辭!

十七年後,又是他,臨危受命,披掛上陣,四處奔波,衝到抗擊新疫的第一線,如大纛旗招展。

“不要前往武漢!”

話音未落,卻以八十四歲高齡毅然披掛前沿。八十四,這個人生數字必須大寫!

“醫院就是戰場,作為戰士,我們不衝上去誰上去?”

聲如洪鐘,氣貫長虹。松柏之志,經霜猶茂。

他是德高望重的學者、名滿天下的院士、抗“非”鬥爭的第一功臣。十七年前,他的人生已經實現了不朽,耄耋之身本可頤養天年。

然而,這怎麼行?

“人不應單純生活在現實世界,還應生活在理想之中!”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便是理想!

逢國有難,必以身相許,不復為身而謀。

——鞠躬盡瘁的,豈止是諸葛孔明?

——以身許國的,何當只青年才俊?!

如果,八十四是一個人生的高度,那麼,七十三便是緊隨其後的登攀。

國難時,大疫前。

我們既有衝鋒陷陣的抗疫勇士,也有不讓鬚眉的女中丈夫。

蘭意清芬。不單有姿容的端然娟秀,更有鐵肩的道義擔當。

她曾是“進門狗不叫”的“赤腳醫生”,為採草藥足跡遍佈西南大大小小的山頭,為上門診治走過了無數條颱風中的山路。從天亮到天黑,再從天黑到晨曦初現。

她曾是身居高位的正廳級官員,橫刀立馬,殺伐決斷,卻始終充滿著嚴謹敦厚的學者氣質,讓多少鬚眉男子倍感汗顏。

十七年前,她叫醒了整個浙江,大刀闊斧創造“非典奇蹟”,堪稱國際典範。

十七年後,她提出武漢封城,像一隻滿弓錚錚作響,發發箭簇直射魔王的冠冕。

“這一次,我來當一個醫生。”流年似水,光陰荏苒,初心不改。

“國家需要我待多久,我就會待多久。”國士再徵,不念歸程。

“這場戰役不成功,我們就決不撤兵!”她站在死亡的關口,古稀之年,目光如炬。

這位七十三歲的老人披肝瀝膽,拖著疲憊的身體與病毒賽跑,將十四億國人擋在身後。

她,挺直著脊樑,如一峰葳蕤清翠的山,。

胸前除了姓名,還寫著“武漢加油”。

春風正在趕來的路上,天寒地凍必不會長久。人民期盼著春天。

“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史書沒有騙人。那些最光輝的人格,並不是儒家編造的童話,而是真實的存在。

國家是每個人的青山,青山是最堅實的依靠。畏難當頭,總有些偉大的人挺身而出,撐起一個偉大國家的顏面。

七十三、八十四,不僅是年齡或數字,更是屢與死神擦肩之後的篤定與執著。

正義總能打敗邪惡,陰霾總會被陽光驅盡。

一個擁有英雄的民族,永遠不會失去希望。

他們久歷時光的淘洗、歲月的琢磨,卻絲毫不改生命的純粹。本可安享榮華,卻“哀民生之多艱”,不惜深入險境。

風光霽月,真國士也!

“站在他們面前,我們感到自豪。而有的人,應該感到羞愧。”

「以筆為援,抗擊疫情」國士有雙//作者:徐慧根 朗誦:申勇

徐慧根,系全國第十次文代會代表、河南省文聯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作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外散文詩學會理事、河南省散文詩學會副會長、安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滑縣作家協會主席,《中原散文詩》主編。出版有散文詩集《拐頭河》《透靈碑》《八面晞風》(與詩友合集),詩集《四間房》等,部分詩歌、散文詩被收入各年度年選。

朗誦者簡介

「以筆為援,抗擊疫情」國士有雙//作者:徐慧根 朗誦:申勇

申 勇,河南滑縣人。2019年、2020年全國社區網絡春晚語言類導演、主持人,2020年《鄭在讀詩》小年特刊朗讀嘉賓,2019年河南省自然資源系統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大型晚會語言類執行導演,河南省新聞出版界2015年春晚節目主持人,2013年河南省國土資源系統“十佳”節目主持人,《安陽日報》小記者特聘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