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吼不叫和孩子有效溝通:這個“55387定律”你一定要知道

如何不吼不叫和孩子有效溝通:這個“55387定律”你一定要知道


來源丨王小騫親子成長學社

王小騫說:


疫情期間,和孩子一天24小時在一起,最多做的就是溝通這件事。


好的溝通能促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差的溝通能毀掉親子關係。


我常常聽到有的大人跟孩子的對話是這樣的:


  • “你怎麼還在玩,我都說了幾遍了”;
  • “我數123,你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
  • “你看看人家誰誰誰,再看看你”……


其實如果你換位思考下,如果有人這麼和我們說話,我們也不愛聽,更何況是孩子。


很多時候親子之間產生衝突,孩子反抗的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的溝通方式。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我最常用的“55387定律”溝通法,希望對你也有所幫助。


如何不吼不叫和孩子有效溝通:這個“55387定律”你一定要知道


錯誤的溝通如同講“廢話”


如何不吼不叫和孩子有效溝通:這個“55387定律”你一定要知道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有天晚上,孩子和每天一樣,坐在沙發上看動畫片。


本來跟媽媽說好,看到8點就關電視,然後去洗漱,上床睡覺。


可是,孩子看動畫片看得太入迷了,都忘了時間了。


現在已經8點15分了,媽媽走過去一看,孩子還在沙發上哈哈大笑看電視呢。


媽媽晚上做完飯,又在廚房收拾了半天,本來就很累了,結果她走到客廳看到,孩子還沒有去洗漱,氣不打一處來,火一下子就上來了,直接就衝著孩子嚷嚷“你看看這都幾點了,還不睡覺?趕緊把電視給我關了,上床睡覺去!”


這個場景很多父母可能都經歷過。


這個時候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孩子看電視正在興奮頭上,完全不聽媽媽的話,又哭又鬧,吵著還要繼續看動畫片。


媽媽就會更暴躁,發更大的火,直接把電視一關,“拎”著孩子就回屋了。


另一種情況,孩子被媽媽生氣的態度嚇到了,心裡很委屈,但是也不敢頂撞,蔫蔫地回屋準備睡覺了,但很不開心,甚至會記恨著媽媽。


無論是哪一種反應,孩子的心情都是非常不好的,而且他也不想聽媽媽的話。


所以,即使孩子睡覺去了,媽媽看似“勝利”了,但其實,媽媽和孩子之間進行了一次非常失敗的溝通。


如何不吼不叫和孩子有效溝通:這個“55387定律”你一定要知道

每位父母都應掌握的“55387定律”


如何不吼不叫和孩子有效溝通:這個“55387定律”你一定要知道


為什麼這位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是失敗的呢?


因為這位媽媽沒有找到溝通的有效方法。


如果媽媽是以強硬的態度跟孩子說話,孩子第一時間捕捉到的,是媽媽命令的口氣、不滿的情緒、指責的語氣。


孩子就會馬上開始對抗媽媽的這部分情緒,而不是去遵守之前的承諾。


或者即便孩子表面順從了,心裡也沒有認同媽媽,下次還會再次出現同樣的問題。


在溝通中,有一個“55387定律”,是美國心理學和傳播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Albert Mehrabian)提出的,也是人際溝通最底層的一個邏輯。


那麼,“55387”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55387”拆分來看就是一個等式,55%+38%+7%=100%。


在家庭的親子溝通中:


55%是你的肢體語言、整體態度和神態表情;

38%是你說話的語氣;

7%是你說話的內容。


如果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前面的55%和38%,都沒有管,僅僅為了輸出那7%的內容,那麼這一定是一個失敗的溝通。


因為,孩子首先捕捉到的是你的肢體語言中表現出來的對孩子的否定,還有生氣的神態和不耐煩的語氣。


那麼,孩子馬上就會開始跟父母的態度去做對抗。


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根本就不聽父母說話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


雖然7%的內容父母也說出來了,但是根本就沒有有效地傳遞給孩子。


其實,不僅是和孩子,平常大人之間的溝通也是這樣。


比如,你和一個不太熟悉的人第一次見面,要談事情。


當你第一次見到對方的時候,臉上沒什麼表情,或者表現出了一個非常抗拒的身體姿態,仰著臉,用鼻孔看人。


那麼,對方可能馬上就對你這個人反感了。


接下來再談事情的時候,無論你說得多麼有道理,對方可能都聽不進去你說的話,你們就自然沒法順暢地溝通下去了。


同樣的道理,你跟孩子之間也是這樣。


我們家長特別喜歡說:


  • “我都是為了你好,為什麼你不聽?!”
  • “我都說了100遍了,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你在和孩子的溝通中,如果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那就要好好思考一下,你有沒有管理好自己的“55”和“38”。

如何不吼不叫和孩子有效溝通:這個“55387定律”你一定要知道

父母應該怎麼和孩子進行溝通呢?


如何不吼不叫和孩子有效溝通:這個“55387定律”你一定要知道


我給各位家長總結了三個簡單卻高效的方法:


01態度控制


和孩子溝通的時候,父母的表情要自然,態度要溫和,讓孩子能夠接納。


不能雙手叉腰,或者指著孩子,做出這樣表示否定孩子的肢體動作。


02情緒控制


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控制好情緒。


哪怕孩子做了再讓父母生氣的事情,也不能上來就發火。


因為如果父母先發脾氣了,那孩子就很難聽進去父母后面說的話了,最後搞得你們“兩敗俱傷”,事情也沒說清楚,還都一肚子氣。


03就事論事


要就事論事,只評價孩子的行為,而不能對孩子進行否定。


比如,明明只是關上電視去睡覺,父母卻開始說孩子“沒出息,什麼都做不好”,這樣只會讓溝通效果更差。


回到這節最開始的場景。


媽媽看到時間已經晚了,孩子還在看電視,她應該怎麼做呢?


她可以慢慢地走到孩子身邊,摸著孩子的頭,用一個柔和的語氣對孩子說:“寶貝,咱倆剛才是不是說好了,看電視看到8點鐘就睡覺了?你看,現在已經8點15了,時間早就到了,你都多看了15分鐘了。那你是不是要說話算話,該去睡覺啦?”


如果媽媽用這樣的態度和語氣去和孩子進行溝通的話,溝通的難度會降低很多了。


即便孩子對他心愛的動畫片再看不夠,他心裡可能也會想,“我已經和媽媽約好時間了,現在已經超時了,我該去睡覺了。”


所以,如果父母想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順暢,就必須去刷新對溝通的最底層認識,牢記“55387”定律。


每次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先管理好自己的“55”和“38”,再去傳遞“7”的內容,這樣才能獲得成功的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