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鐵路局大樓風雨一百年

哈爾濱鐵路局辦公大樓,始建於1902年的中東鐵路管理局舊址,現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西大直街51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I類保護建築。


哈爾濱鐵路局大樓風雨一百年

始建於1902年的中東鐵路管理局辦公大樓,是哈爾濱早期行政辦公建築中規模最大、最為顯赫的一棟。是由6座相對獨立大樓組成了一個俄文“Ж”字型,設計者意取俄文“鐵路”一詞的第一個字母“Ж”形狀而設計,而非一些資料上所說的“日”字。大樓通體由精緻青石板飾面的包石建築,總體設計別具匠心。整體從紅線後退64米,形成舒展的樓前廣場。正樓高三層,配樓二層,內部功能分區明確,裝修十分考究,是哈爾濱早期新藝術運動風格建築的代表作。   

它是哈爾濱最早出現的辦公大樓之一,也是當時哈爾濱最大的一棟建築,因為建築的外立面全部由方石貼成,被當時的百姓稱為“大石頭房子”。


20世紀初,沙俄擴張的鐵蹄踏上這片土地,強行攫取了中東鐵路的建設和經營權,開始在哈爾濱大肆建設。這座大樓如歷史的一面鏡子,始終映射著哈爾濱城市的屈辱與發展史……   

哈爾濱鐵路局大樓風雨一百年

和其他一些保護建築、文物保護單位相比,一般常人很難進入這座大樓參觀,也因此為它罩上了幾許神秘的色彩——據說,大樓裡樓道縱橫如迷宮,第一次走進大樓的人肯定迷路;據說,大樓還是個秘密情報機構,內部佈滿了電話發報網線;據說,大樓裡富麗堂皇,堪比皇家宮殿;據說,大樓裡百年文物比比皆是,連百年前的桌椅都保存完好……


據一些史料記載,大樓曾經著過三場大火。中東鐵路管理局大樓四分之三被燒燬,損失嚴重,曾致使整個中東鐵路管理機關陷於癱瘓。當時有關方面派人捉拿縱火犯,但最終也沒有查出個所以,當局便將一名辦事員和兩名更夫作為替罪羊草草了事。大樓於1906年又重新以鋼筋混凝土為梁得以修復。

哈爾濱鐵路局大樓風雨一百年

鐵路局大樓內部設計裝潢之考究精細,確實讓人驚歎!據介紹,該樓設計為新藝術運動建築風格,是當時風行的“摩登建築”,其特點就是充滿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動的線條。我們在樓內走廊上隨時可見一道道拱型門,凹線優美、自然流暢;很多房間還都保留著原來的實木護牆板,上面更有精美雕飾。


幾乎所有房間都是高大的實木門,不僅鑲有各種不同的雕刻裝飾,很多門甚至還保留著當年的木製把手,而且門飾雕花都不盡相同。鄭先生說,據此甚至可以研究出當時辦公室行政級別的差異。   


中東鐵路管理局舊址留給世人的,已經不是單一某段歷史的片斷,而是哈爾濱整個城市發展史沿革的活生生的記憶留存。   

哈爾濱鐵路局大樓風雨一百年

據有關資料記載,1896年李鴻章與俄簽訂了《中俄密約》,依照這個條約,中國允許俄國於“中國黑龍江、吉林地方接造鐵路以達海參崴”,即把中東鐵路的建築和經營權全部讓給沙俄。於是,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起滿洲里,東到綏芬河,南到旅順口,總長2489公里的中東鐵路建設全部被沙俄控制。中東鐵路1898年開始全線施工,至1903年竣工通車。


哈爾濱鐵路局大樓風雨一百年

此後,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沙俄與清政府又相繼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幾乎將這條鐵路沿線的大片土地、森林甚至鐵路沿線的煤礦資源,全部變成了沙俄瘋狂掠奪的對象。

哈爾濱鐵路局大樓風雨一百年

中東鐵路管理局大樓建成時,不僅直接負責鐵路管理運營,下設機構甚至還有法律處、商務處、衛生處、電報處、民事管理處、軍事處,等等。像民事管理處,就是現在所說的民政處,下設民政、土地、中俄交涉、教育、寺院、新聞中心、衛生等科。

哈爾濱鐵路局大樓風雨一百年

從這些機構組織的設置可以清楚地看出,當時所謂的中東鐵路管理局絕不是一個單純的鐵路管理部門,而是沙俄設置的行政機關,其侵佔擴張的野心昭然若揭。   


歷經百年的中東鐵路管理局大樓,是哈爾濱城市發展的重要見證。


大樓幾經變化,先是日俄戰爭失敗,將南滿鐵路轉讓給日本;到1924年中蘇共管;到1934年由前蘇聯單方面賣給了日本及偽滿洲國;再到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蘇共管的“中國長春鐵路局”;哈爾濱解放後成立的“東北鐵路局”;及至1952年,當時的蘇聯才最終將它無償交回。

哈爾濱鐵路局大樓風雨一百年

當時,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還親自來哈參加了移交儀式。現在在鐵路局後院,還樹立著當時為紀念移交儀式而建的大型紀念雕像。


經過50年歲月滄桑,中國人民自己的鐵路才真正屬於了我們自己……作為城市發展歷史的最重要的見證,我們有必要給予應有的記憶和保護,這就是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