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藏在石嶺街的鐵卷盟書


石嶺街原本叫石林街

因此地有“石林精舍”而得名

由於貴陽方言“林”“嶺”近音

以致以訛傳訛石林街叫成了石嶺街

今新華路南頭至逸天城之間

原先有條曲折的小街叫石嶺街

石嶺街的路面隨著地勢的起伏變化

兩頭高翹,中間低窪

就像一副倒扣在地上的馬鞍

【文化】藏在石嶺街的鐵卷盟書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貴陽廣東街口(今中華北路南段)藍記京廣雜貨店大櫃上,來了一個販運綢緞自稱姓吳的生意人,商借藍家櫃面一角賣他從湖廣販來的絲綢綾羅。但他從不來照料其的生意,成天在外遊逛。藍家少老闆發現,好幾天來,吳老闆都是從北到南穿城而過,然後跨過南門霽虹大橋在陽河溝、窪子街、賴子坡一帶轉悠。日子長了,藍家少老闆忍不住就迂迴婉轉地向吳姓客人提到了這件事,客人見藍家確實是至誠的買賣人,就向藍少老闆說出了自己的來歷。

【文化】藏在石嶺街的鐵卷盟書

原來,他是明末弘光朝的職方主事、被隆武皇帝封為忠義伯的吳易後人。當年,吳易和貴陽出生的兵部左侍郎楊龍友在抵抗清軍進攻中寡不敵眾,眼看形勢十分危急,瀝血寫下了鐵卷盟書,誓死抗清,保家衛國。不料,楊龍友吳易在浙江東部的仙霞嶺戰鬥中失利,兩人先後壯烈殉國。戰前,楊龍友已經認識到這一戰必將破籤沉舟,就密遣自己的小夫人帶著幼子悄悄回到貴陽,因此得免於難。臨行之時,楊龍友告知吳易,已把鐵卷盟書交給小夫人帶走,冀圖盟書將來可以作為號召義民反清復明的憑證。

【文化】藏在石嶺街的鐵卷盟書

【文化】藏在石嶺街的鐵卷盟書

傳說,鐵卷盟書就藏在貴陽楊龍友的舊居“石林精舍”旁邊的“明策洞”中。吳易後人在戰亂中選到了廣東梅縣隱居下來,隱隱知道此件事,雖然事情已經過去百年之久,但猶恐盟書落入清廷之手而禍及子孫族人,所以特地前來尋找。藍家少老闆倒也有一腔義氣,當下表示願盡力幫忙。他們一起直奔楊家大河西岸的石林街,很快就在齊家灘巖岸的北坡找到了“明霞洞”,帶了兩個幫工和松明火把進洞去尋找鐵卷盟書,卻一無所獲。

第二次又備足火把,並帶足乾糧進了明霞洞,洞內說不盡的迂迴曲折,洞頂鍾乳高懸,形態千奇百怪,腳下陰河暗流不時出沒,洞廳裡蝙蝠吱吱亂飛,他們歷盡辛苦仔細搜尋,始終沒有找到鐵卷盟書。也不知走了多少時辰,發現前面有了亮光,原來是洞有了出口,幾個人鑽出來一看,面前是一片群山環抱的田野,田頭稻穗迎風搖擺,田壩中間還有一座白綿石塊作基礎的青磚佛塔,遠處山腳有幾處村落,藍天白雲之下,景色十分秀麗,有兩個娃娃在溪邊逗弄水牛。一問,才知道已經到了離城有二十多里的擺郎鄉,他們急忙尋路回城,而尋找鐵卷盟書的事,也就作罷。

他們的這次地下尋物穿行

最後在擺郎出現

並在擺郎附近的村寨中傳了開來

【文化】藏在石嶺街的鐵卷盟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