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招遠“國字號”古村落,青瓦青磚石牆,傳統民居風貌

靈山秀水依寶地,古樸醇厚馮家村。

馮氏開基興族落,楊白立業振村莊。

碎石鋪就鄰閭路,磚木雕成影壁牆。

墨瓦青磚煙嵐裡,古屋牌樓風雨中。

2019年,住建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六部門,公佈了第五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煙臺有8個村莊榜上有名,招遠市蠶莊鎮山後馮家成功入選,喜獲“國字號”。

蠶莊鎮山後馮家村,選址於萬深河的支流北岸臺地,東西有金華山、望兒山丘陵餘脈圍護,依山傍水,風景優美,經商文化、紅色文化的浸潤,傳統工藝的挖掘開發使這個古村落正逐步散發著傳統古韻魅力。

探尋招遠“國字號”古村落,青瓦青磚石牆,傳統民居風貌

村落中部風貌鳥瞰圖

村莊遷徙史

山後馮家建村年代無考,相傳清順治年間,馮改成、馮改道兄弟二人由掖縣(今萊州)城子村遷此定居,因處金華山後,故名為山後馮家。之後,楊姓由曲城、白姓由山後白家(約在康熙年間),及陳姓(約在清末)相繼遷入本村。

探尋招遠“國字號”古村落,青瓦青磚石牆,傳統民居風貌

沿街多鑲有拴馬石

村落建設史

電視劇《大染坊》、《闖關東》的熱播,讓人們看到了山東商人的堅韌和草莽英雄的血性,說起山後馮家傳統村落的形成,就不得不提清末民初膠東幫商人的崛起。

清初村莊主要集中於南河以北的高臺地上發展,建有東西大街一條。大街東端植有安村古槐一株,西端在清中葉建有楊氏祠堂一座,中間為關帝廟。

清末至民國,楊家在北京經營其祖輩開辦的義豐皮貨店,還有乾鮮果店、估衣莊、照相館等產業。楊家紹業更是曾任北京商會常務委員和乾鮮果業同業公會會長等要職,楊家在村中大街兩側的南北衚衕的住宅原址,翻新興建起三十餘套精美的四合院落,帶動起村后街、西街等村莊四周的房屋建設。

探尋招遠“國字號”古村落,青瓦青磚石牆,傳統民居風貌

楊紹業故居

村莊風貌展

山後馮家作為清中晚期因外出經商發展起來的山區村落,村內傳統村落區域地勢相對而言北高南低、東高西低,呈現出中央集中、四周分散的村落佈置特徵,隔河溝與二山相望,十分符合《管子·乘馬篇》“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的先秦營造選址思想。村落主體是以村中大街為軸兩側錯開分佈八條衚衕的魚骨狀中心街區,以及地形相對變化較多靠近河溝的東、西五小片街區構成。

作為典型的家族聚居型村落,歷史上中央大街東端有安村古槐、西設家族祠堂,形成明顯的村莊標誌;大街南側的衚衕多為盡端式死衚衕,衚衕口設有過道式大門,具有鮮明的防禦特徵;村內四合院落的建造,門側有門神龕、院內設天地神龕,與一年四季的節日慶典相響應,禮俗內涵豐富;建築,以磚石土木結構為主,注重大門裝飾,磚木雕飾細膩,體現了家族經商的特徵。

探尋招遠“國字號”古村落,青瓦青磚石牆,傳統民居風貌

門樓枋木採用斗拱或獅狗形小獸承託

探尋招遠“國字號”古村落,青瓦青磚石牆,傳統民居風貌

彩磚影壁牆

探尋招遠“國字號”古村落,青瓦青磚石牆,傳統民居風貌

影壁牆磚雕

探尋招遠“國字號”古村落,青瓦青磚石牆,傳統民居風貌

山牆面側挑簷石

探尋招遠“國字號”古村落,青瓦青磚石牆,傳統民居風貌

山牆牆心虎皮牆

探尋招遠“國字號”古村落,青瓦青磚石牆,傳統民居風貌

門窗多用過樑木或石條作門窗楣

目前村內,有約七十餘套清代中葉以來至民國時期的傳統民居院落,建築整體結構和裝飾構件保存完整、雕飾彩繪精美,村中民居多為石磚木混合結構四合院或三合院硬山坡屋頂建築,院落由正房和廂房組成,進院正對大門一般設有影壁牆一座,具有膠東民居與北京民居的綜合特徵,歷史與科學價值較高,特別是楊氏家族和白氏十大家建造的院落較為精美,是建築保存較好的傳統院落之一。

探尋招遠“國字號”古村落,青瓦青磚石牆,傳統民居風貌

整體上,山後馮家傳統村落的歷史風貌保存十分完整,不僅中心大街片區內部的傳統魚骨狀街巷格局保存完好,且大部分地段仍然保持了青瓦青磚石牆的傳統民居風貌、街巷衚衕兩側並有二十餘座雕飾精美的屋宇式大門樓點綴;南河兩側林木蔥鬱、崖壁參差,民居院落如隱於桃源深處;西北片區緊鄰山後白家,街巷規整,傳統風貌建築較多;而西南片區,圍繞石塘四周分佈,緊鄰南河,樹木掩映、景觀優美;西部片區,一條南北縱街兩側建築精美,環繞西邊溝坎,樹蔭濃密、點綴田園。

探尋招遠“國字號”古村落,青瓦青磚石牆,傳統民居風貌

石牆及石板路

村莊紅色記憶

山後馮家村學堂文化濃郁,“以德立身、兼濟天下”的儒商精神代代傳承,後輩知大義、明事理。在民族存亡之際,山後馮家村村民挺身而出,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日頌歌。

1938年左右,白恩榮、陳紹棟二人與在該村任教的溫善堂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成立黨小組,領導廣大群眾抗日救國。1941年農曆正月初九日拂曉,全村被敵人包圍,二人犧牲,另有四名群眾慘遭殺害。1944年3月孫維貞入伍,同年在掖縣失蹤,1958年追認為烈士。1946年5月建立黨支部,有黨員12人,支部書記(指導員)楊林慶,副職李振沛。1947年大軍南下,全村有50多人參加擔架隊支前,其中劉西左被評為支前模範。

歲月更迭、時代變遷,紅色記憶卻沒有隨歲月流逝而褪色。那些古屋牆面上的彈坑、那些留下來的紅色故事提醒著我們那段槍林彈雨的激昂歲月。

姽嫿於幽靜,婆娑乎人間。山後馮家的傳統民居,幽靜的坐落於自然山水之間,用一磚一瓦述說人間的故事。閣樓上雞鳴早起讀書的少年,奔波實業救國的儒商,英勇抗戰的村民,早已隨時代的車轍湮沒於流金的歲月,但是,當你漫步在留下的故居,看到疃疃棟棟屋脊房梁,一幕幕往日時光好像婆娑乎仍在人間、在心中過往,傳統村落經得起追尋,在探究過去的珍藏中,沉澱迴歸生活的本真。也許,走進來,你會發現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