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豬的應激與疾病?

應激一詞在養豬行業裡已經談了許多年,但我覺得許多人對應激仍然沒有徹底理解;今天把我個人對應激的理解分享給大家,希望對養豬朋友有用。

網上搜索,應激的定義是這樣的:應激是機體在受到各種內外環境因素刺激時,所出現的非特異性全身反應。

怎樣理解豬的應激與疾病?

從字面上講,應激只是一種反應,但與病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許多人都過河溝的經歷,所以用過河溝來理解應激比較容易。

河溝有窄有寬,人的能力有強有弱,還可以藉助外力,如船、橋等;有人順利過河,也有人過河溼了鞋子,也有人過河被淹死了。

過河就相當於應激,溼了鞋子是受到了傷害,被淹死則是最大的傷害。

這裡涉及到一個度,低於這個度,一切正常;高於這個度,就會受到傷害;當這個度高到一定程度時,則會傷及生命。

一條十公分寬的河,三歲小兒過河也不會溼了鞋子;但一米寬的河,小兒是會溼鞋子的;這個度與年齡有關。

同樣一米寬的河,身體好的人一跨而過,身體差的人可能摔進了河裡;這個度與身體狀況有關。

同樣一米寬,同樣的年輕力壯,但在跨河時被人推了一把,或者迎面吹來一陣大風,也同樣摔進河裡;這個度與應激的數量有關,一個應激可以接受,多個應激同時出現可能接受不了。

怎樣理解豬的應激與疾病?

應對過河可以有多種方式;選擇在更窄的河溝過,是一種選澤;讓自己變得強壯,也是一種選擇;避免多個應激同時出現,也是一種選擇;選擇藉助外力,如木板、橋、船等,也是一種選擇;當然還會有其它的選擇,但我們還必須考慮過河的成本;如果直接選擇飛機,那個成本是誰都承受不了的。

再談應激與病,應激就相當於一條河,而病則是掉進了河裡。

輕微的應激,是一種鍛鍊,會讓人或動物變得更強;超過人或動物可承受的限度,則是傷害,可能是病,也可能是死亡;一個應激可順利渡過,多個小的應激可能變成承受不了的大應激;也可能發病或死亡。

對於養豬人來說,應激是無法消除的,但只要把握好度,仍然可以防止豬發病;有三種思路可供選擇。

第一種,降低應激幅度,使之遠低於傷害豬的程度;如營養全面、環境適宜、沒有病原侵害等;這個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和疾病預防可以做到。

第二種,分散應激,使多種應激分散出現,則達不到傷害豬的程度;如仔豬斷奶轉保育,會有離母、換料、轉運、換舍、換員工、打疫苗等多種應激,集中出現可能引起免疫力降低而患病,而分散出現則會順利渡過。

第三種,提高豬應對應激的能力,也就是說抬高了應激發病的門檻;最常見的形式是打疫苗,就是讓豬提高了對某種病原的抵抗力;許多豬場在轉群前後,在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也是這種情況,電解多維可以增強豬抵抗應激的能力;但電解多維往往需要單獨的飲水加藥系統,這並不是每個豬場都具備的,而且費時費工;今天向大家推薦一種更方便快捷的辦法,直接將抗應激產品加到飼料裡,在吃料的同時將抗應激產品吃進肚子裡,起到提高抗應激能力的目的。

怎樣理解豬的應激與疾病?

提高抗應激能力,並不單純是斷奶仔豬適用,對各階段的豬群都適用;高溫季節,可以使大豬對熱不再那麼敏感,哺乳母豬採食量低的問題可以解決;育肥豬對應激不再那麼敏感,生長速度會加快,飼料報酬也會提高;即使用在打疫苗前,對疫苗的反應也會減輕,疫苗效果會增強。

通俗地講,豬抗應激能力的產品;使用後,母豬不再那麼怕熱,小豬發病減少,肥豬可早日出欄,任何階段的豬都可以獲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