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複雜公式,僅用養老金替代率估測,只交15年能否滿足養老需求

不用複雜計算,用養老金替代率來簡單測試下15年繳費能否滿足養老需求

自由職業者,由於工作和收入不穩定,因此對於養老保險的繳納費用就成了心中糾結的大難題,所以說很多人都在網上問,如果持續繳費15年以後不再繳費了,退休以後的退休金能夠滿足養老的需求嗎?

不用複雜公式,僅用養老金替代率估測,只交15年能否滿足養老需求


很多熱心的專業人士都做了各種測算,通過對於社保養老政策的理解,羅列了一大堆的公式去進行計算和預測。但是職工養老保險由於未來工資收入水平無法確定,賬戶累積記賬利率每年不同,國家政策調整,各地經濟水平差別等變量太多,算出一個繳費15年後的假定的養老金,是不現實的。很多人看不懂,也不敢相信。更多的人希望能用一種更簡單明瞭的方法瞭解一下,看僅僅繳納15年的養老保險,到退休的時候退休金能否可以滿足自己的養老需求。

不用複雜公式,僅用養老金替代率估測,只交15年能否滿足養老需求


這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用養老金的替代率來進行簡單的估測。養老金替代率,簡單來說就是退休後的養老金和退休前工資收入的比率。它是衡量勞動者退休前後生活保障水平差異的重要指標之一。假設職工退休後的養老金是600元/月,而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是1000元/月,則他的養老金替代率就是60%。

根據相關資料,國際勞工組織1952年《社會保障(最低標準)公約》規定,養老金替代率至少要達到40%,才能滿足養老的基本需要。而我國設計的(企業養老保險)目標替代率水平是60%左右(胡曉義,2002)。由此可以理解為,如果一個人的退休金,要滿足基本的生活退休生活需求,養老金替代率應該是在40~%60%左右,如果低於40%,就會有較大的一個養老風險。

不用複雜公式,僅用養老金替代率估測,只交15年能否滿足養老需求


假設在職職工的平均的養老金替代率是60%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以此為標準,通過現實的比較,來做一個簡單估算。我國在職職工的養老的替代率,通常情況下它指的都是按照100%的社會養老保險的標準進行繳納。一個職工從高中或大學畢業後進入單位到法定退休年齡(男性22歲-55歲或60歲,女性22歲-50歲或55歲)都會持續繳納保險費,其繳費年限基本上是在30年左右的,退休的時候養老金的替代率如果真的能夠達到60%的話。它是可以滿足職工基本的養老需求的。

不用複雜公式,僅用養老金替代率估測,只交15年能否滿足養老需求


但是如果作為自由職業者去進行繳費,如果僅僅繳納15年的話,他的繳費年限比在職職工的繳費年限少了50%,那麼他的養老金替代率肯定是無法超過30%的。在這種情況下,養老金的領取一定是處於了一個比較危險的區間。然而更可怕的是,由於收入的不穩定,很多自由職業者在繳納養老保險的時候,都會選擇較低的檔次即60%的社平標準去進行養老保險的繳納。在繳費檔次比較低,同時繳費年限不夠的情況下,可以很明確地說,未來的養老一定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不用複雜公式,僅用養老金替代率估測,只交15年能否滿足養老需求


舉個簡單例子,假如在職職工的工資收入是每月3000元,按照不高於25%的替代率去領取的養老金,每月到手的僅僅只有不到800元,這是無法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的。

同時,在2020年1月11日,全球財富管理論壇理事長、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在20220年全球財富管理首季峰會上表示,作為我國養老金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的替代率逐步下降。全國平均已不足50%,今後的趨勢可能還會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僅僅繳納15年的養老保險保費,想在未來退休後領取到一個滿意的養老金,是不現實的。未來的退休生活狀況一定是岌岌可危的。

不用複雜公式,僅用養老金替代率估測,只交15年能否滿足養老需求


由此我們應該明白,養老保險繳費15年的年限,只是去領取養老保險金的一個最低限的標準,如果僅僅按照一個最低標準去繳費,對於我們養老來說,還是有著非常大的風險的。因此,在這裡也建議,為了未來養老的需要,自由職業者參保應該根據自己的能力,儘可能地選擇較高的繳費標準,並持續地繳納養老保險費。只有在年輕時做好了充分的養老準備,自己的未來的生活才會比較美滿。

不用複雜公式,僅用養老金替代率估測,只交15年能否滿足養老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