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說,佛教的傳入,促進了中國植物裝飾紋樣的崛起和興盛?

佛教傳入以前,中國植物裝飾紋樣並不發達,裝飾主題以本土神話中的仙人神獸及雲氣紋為主。但隨著漢代絲綢之路的日漸開通,中國與印度、西域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佛教文化也更多地獲得了由陸路經西域傳播到河西和中原的機會。

為啥說,佛教的傳入,促進了中國植物裝飾紋樣的崛起和興盛?

自漢瓦解以後,戰亂與分裂一直是接下來幾個世紀的主題,中國歷史被推向了一個大變革、大動盪、大災難、大分裂的時代,正如向達在《唐長安與西域文明》中所說:“中國至經魏晉之亂,鹹洛為墟,禮崩樂壞,漢儒所辛勤綴拾於秦火之餘者,自是亦復歸於散墮。祖孝孫所謂:陳梁舊樂,雜用吳楚之音,周齊舊樂,多涉胡戎之技,蓋可見也。”

在破碎的時代裡,不僅舊的藝術標準在發生迅速的變化,而且中國人的藝術和精神上也都有待一種新的標準的建立,這正為佛教及其藝術在中國的滋生和興盛提供了良好的時機。

為啥說,佛教的傳入,促進了中國植物裝飾紋樣的崛起和興盛?

兩晉以後,佛教藝術在北中國突然興盛起來,植物系裝飾紋樣愈演愈烈,成為裝飾藝術的重要題材。經過隋唐及至兩宋,植物裝飾在中國成為了顯赫一族。它以千姿百態盛開在大河上下、長江南北,深刻地改變了中國裝飾藝術的風格面貌。併為明清以來裝飾藝術與自然的親和、與人性的聯接打下了基礎。

那麼今天呢我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佛教的傳入,對中國植物裝飾紋樣的崛起與興盛所起的重要影響。

一、佛教的傳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紋飾藝術的發展方向

佛教作為具有強大信仰力量的宗教,對於作為藝術形態存在的紋樣有著絕對的影響力。縱觀人類歷史,使宗教和藝術得結伴而行,才促成了人類文明的傳承和交流。

為啥說,佛教的傳入,促進了中國植物裝飾紋樣的崛起和興盛?

任何宗教在其傳播的過程中,都要依賴藝術的語言來傳播其宗教精神和教義,而任何廣泛而久遠流傳的藝術都曾經藉助過宗教的光輝。正如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陳綬祥所說:“對於宗教的傳播,文化的融匯來講,紋飾當然是首當其衝的陣地。在某種意義上講,佛教傳播的成功,應當歸結於紋飾改造的成功。‘文化’者,‘紋化’也,當一種宗教的外在形式被化成了另一種‘紋’而被廣泛接受時,宗教的教義也就不徑而行了。”

翻閱史料可知,4世紀以後的中國統治者,許多都崇佛信佛,並廣建石窟伽藍,可以說佛教美術在統治者弘揚宗教的進程中貢獻不小。如在佛傳過程中,成為了佛教藝術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的植物紋樣——蓮花,可以說有佛光有香火的地方總是有著蓮花的身影,有蓮花的地方又能讓我們純淨心思,感受到佛陀世界的清淨和感召。再如敦煌莫高窟中唐到盛唐時的窟龕沿紋樣,以卷藤為主旋律,此起彼伏的卷葉和花瓣重複交織,並在枝繁葉茂的葉片中飛舞著仙人和神鳥,這樣一片祥瑞之境的畫面,既透著祈福呈祥的世俗願望,又還原給信徒一個美輪美奐的佛國淨土,讓人無不有宗教的歸依之心。

可見偉大裝飾的力量也可以和主題宗教繪畫一樣,達到宗教感召的效果。

為啥說,佛教的傳入,促進了中國植物裝飾紋樣的崛起和興盛?

因此,裝飾藝術作為宗教藝術的主要語言,也是宗教得以吸引民眾,營造宗教氣氛的有力武器。同時,藉助宗教的強大吸引力和感召力,將藝術圖式傳播到民間,傳遞到世俗生活中,也是宗教對於藝術傳播產生的推動作用。如作為宗教信仰神聖符號的蓮花,之所以在中國能得到廣泛的流行,其重要原因就是藉助於佛教的興盛。不論是石窟、寺廟,佛教法器中,還是世俗的工藝美術品,建築、墓葬中都有豐富的蓮花造型。可見,宗教的滲透作用,使得原本是宗教符號的圖式往往超越信教群眾的界限,傳播到世俗群眾當中,影響世俗生活的倫理、感情和行為。

由於印度佛教極為看重植物花卉紋飾象徵,它一方面從希臘和中亞吸收新鮮的植物花卉題材和形式,一方面又把印度和外來的花卉裝飾輸送到中國。因此隨著佛教在中國的興盛,具有佛教教義的植物花卉裝飾也在中國得到廣為傳播,不僅為藝術提供了新的題材和形式,而且在新的宗教精神的感召下,藝術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激情與想象力,給中國傳統裝飾帶來徹骨的改觀。關於此英國的羅森在《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一書中說:“晉唐後的中國紋樣題材和風格都發生了很大的變革,而造成這一變革的宗教、政治、經濟的諸多變化中,佛教的傳入應該是最重要的因素。”

為啥說,佛教的傳入,促進了中國植物裝飾紋樣的崛起和興盛?

所以,佛教的傳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民族圖案的發展命運,即佛教題材取代了本土神話題材一統天下的位置;佛教的植物裝飾取代了以動物和雲氣為主的裝飾題材,逐漸產生洋溢生活氣息、充滿吉祥意識的中國式花卉裝飾,並長盛不衰地流傳至今。

二、佛教的傳入、擴大了中國裝飾紋樣的創作題材和範圍

當佛教自印度出發,帶著南亞本土的風格形式,帶著早期希臘藝術留下的痕跡,途徑中亞和西域各國,不斷吸收和整合眾多西來主題,終於到達中國中土境內時,中土的裝飾力量也正蓄勢以待,一場巨大的美術變革便由此開始。佛教的傳入如一股異域春風,給中國美術創作帶來了全新的局面,極大地豐富了壁畫、雕塑的題材和內容。

就題材而言,新添了變相畫、經變畫和供養人畫等品種。這種經變、變相的創作,至唐而臻於極致,出現了吳道子、張孝師、楊庭光、王韶應、皇甫軫、範長壽、陳靜眼、楊仙喬、尹琳等一大批傑出的大師。他們創作了數以千萬計的作品,遍佈於大唐帝國的都市勝剎,甚至於鄉村梵宇,教化了無數的民眾。

為啥說,佛教的傳入,促進了中國植物裝飾紋樣的崛起和興盛?

法華經變畫部分

而佛教中的人物造像,更是琳琅滿目,姿態各異的佛、菩薩、羅漢的塑像和畫像,無不引起清新士、女對佛國清淨世界的嚮往。對於士大夫而言,也在後來興起的禪宗中找到和老莊一樣深遠而自由的精神境界,特別是文人山水的巔峰成就,更是禪宗思想在繪畫上的至高表現。

在紋樣裝飾上,先秦兩漢時期的裝飾紋樣多是傳統的雲氣紋、雲山紋、龍紋及其它常見的動物紋樣,植物紋樣則和少見。

佛教傳入後,在紋樣裝飾上為中國帶進了豐富的域外風情和宗教題材,出現了獅子紋,忍冬草紋、鋸齒紋、字紋等,連珠紋、火焰紋、纏枝紋、西番蓮、石榴和葡萄紋等,尤以蓮花紋和佛光的大量運用,更增強了宗教藝術的表現力。

為啥說,佛教的傳入,促進了中國植物裝飾紋樣的崛起和興盛?

受佛教紋飾的影響,蓮花、忍冬草、鋸齒紋、花卉紋等紋樣結合本土樣式,變化出各種新的形態、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紋樣的造型,如兩漢傳統的雲氣紋與源自希臘的忍冬葉紋相結合,創造出了丰神具備的唐卷草。

而且當時還出現了大量與佛教教義有關的紋樣,如蓮花、忍冬紋、火焰紋、卷草紋、瓔珞、飛天、獅子、金翅鳥、聖樹紋等具有宗教象徵意義的紋樣題材。只有少量的植物裝飾題材在佛教傳入之前的中原就已經出現,但在佛教傳入後也被賦予了佛教的含義,這些紋樣通過與異域紋樣的融合,變化出更加豐富的新造型。如中國人以組織適合紋樣的豐富經驗,將印度佛教中的蓮花和本土的辟邪蓮花相結合,創造出了堪稱經典的寶相花紋。可見,中國的植物裝飾紋樣在佛教藝術的影響下進入了新的境界。

為啥說,佛教的傳入,促進了中國植物裝飾紋樣的崛起和興盛?

三、佛教的傳入,給中國美術帶來了全新的技法和理論。

就構圖而言,傳統繪畫技法不講求立體空間,裝飾圖案通常以單線勾勒或平塗為主,根本沒有使用縱深和遠近的空間關係的處理方法,缺乏立體感。魏晉以後,由於佛教美術的影響,焦點透視法得以廣泛應用,人物形象的立體感增強,栩栩如生而魅力無窮。特別是凹凸法的引入,使圖畫藝術具有了浮雕的審美效果。如至今保留的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凹凸法”:用多層次的色彩疊暈來體現描繪對象的明暗關係及立體感,這種表現技法是印度佛教壁畫常常運用的表現形式,凹凸畫技法中的暈染技術,使得裝飾紋樣更加立體,具有強烈的浮雕效果。

為啥說,佛教的傳入,促進了中國植物裝飾紋樣的崛起和興盛?

敦煌莫高窟壁畫

關於凹凸法,在唐代許嵩的《健康實錄》中有說:“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邵陵王蕭綸在健康“置一乘寺,寺門遍畫凹凸法,代稱張僧繇手跡,其花乃天竺遺法,朱及青綠所成,遠望眼暈如凹凸,就勢即平,世鹹異之,乃名凹凸寺。”

據此可知,凹凸法作為一種繪畫技法,處理的是三維空間、透視與色調對比諸問題,它給中國畫家以巨大的啟迪,不僅被畫家所接收,而且也被創作紋樣藝術的工匠所認同。如唐代的卷草創作就極重視花葉的體積感和豐滿感,較之於傳統圖案創作中只注重線條和平塗的藝術表現手法相比,又有了新的突破。又如在敦煌隋唐時期的許多洞窟中,我們也可以欣賞到這種改良後的植物裝飾紋樣,可見這顯然是受益於佛教藝術的影響。

四、佛教的傳入、引起了美術創作隊伍的壯大

佛教傳入之前的美術創作基本上是由工匠(畫匠)完成的,尤其是在先秦“形而下者為之器”的道家思想影響下,裝飾圖案的創作群體,更是無名的工匠。

佛教美術品的創作高峰是在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傅抱石指出,魏晉南北朝時代“洵可說是完全的佛教美術”時代,這一時代出現了具有較高文化知識的士大夫畫家,還有許多西來的畫家也參與到佛教美術創作的隊伍中。因此,令佛教藝術在審美形式上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如孫吳的曹不興,兩晉的張墨、衛協、顧愷之、戴逵、王廣便是其中的先行者。他們的繪畫,尤其是佛畫的創作在當時就令人矚目。

為啥說,佛教的傳入,促進了中國植物裝飾紋樣的崛起和興盛?

顧愷之 《女史箴圖》(局部)

魏晉以後,許多西來畫家進入中土,參與到佛教美術的創作中,中亞、印度、西域的畫師、僧侶與工匠相結合,為工程浩大的造像藝術,如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的開鑿及雕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又如唐代佛教美術的繁榮,也是在一大批專業畫家和無數工匠、畫匠的共同努力下,才取得了至今仍令人驚歎不已的偉大成就,成為輝煌的藝術典範。

由於文人畫家的參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美術紋樣的審美品位,這種以線條表現為主的中土美術傳統,令佛教雕塑、繪畫、紋飾開始注重線條的傳神作用。如敦煌隋唐時期的許多洞窟中,我們至今依然可以欣賞到遊絲般悠揚生動的線條,其中蘭葉、鐵線、遊絲、曹家樣、吳家樣在卷草紋中錯綜並陳,這種獨特的以線條來表現的中國藝術精神,是埃及的蓮紋、希臘系的棕櫚以及印度的蔓草都望塵莫及的境界。

為啥說,佛教的傳入,促進了中國植物裝飾紋樣的崛起和興盛?

敦煌裝飾圖案

結語

總之,佛教的興盛給中國裝飾紋樣帶來了新風,植物紋飾的大量傳入為現代紋飾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佛教就如一劑奇妙的催化劑,晉唐時期的裝飾藝術正是藉助這般奇妙的催化作用,完成了紋樣裝飾自身的衍變,催生了以植物為主題的民族圖案體系的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