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人知道不?榆陽區的那些蒙語地名

在歷史上,蒙古對其統治過的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時代變遷,不變的是蘊藏在地名名稱之下的歷史、地理和人文內涵,那是遠去了近800年的元帝國留下的烙印。

以下是幾個蒙語地名:

烏魯木齊:蒙語“紅廟子”

烏克蘭:蒙語“邊境”

唐古拉山:蒙語“鷹飛不過的地方”

羅 布 泊:蒙語匯入多水之湖

毛烏素:蒙語不好的水

在榆陽區,以蒙語音譯的鄉鎮有馬合、補浪河、巴拉素、小紀汗、小壕兔。西北部鄉鎮基本上都是蒙語音譯的地名,也有一部分地名在流傳過程中丟失了其蒙語含義,以漢語形式存在。

馬合:蒙語“沙漠地”,馬合為“ 芒罕”的轉音;

補浪河:蒙語“泉水流成的河”,補浪為“ 布拉格”的轉音;

巴拉素:蒙語“有古城堡的地方”;

小紀汗:蒙語“小酸刺林地”,小為漢語,大紀汗同義;

小壕兔:蒙語“小塊好水草地”,小為漢語,大壕兔同義;

以下一些地名大都為自然村名,有蒙語直接音譯的,例如奔兒採當 、納林皋兔,有蒙語為專名漢語為通名的,例如昌汗界、什拉灘。

1.什拉意為黃色,包含什拉的地名有:什拉灘,什拉烏素(烏素是水),什拉幾達汗(幾達汗,是積存雨水的地方),什拉補兔(補兔意為積水潭),什拉汗(意為被燒焦的地方),什拉珠蓋(珠蓋是草皮灘)。

2.採當意為水草灘,包含採當的地名有:巴汗採當(巴汗意為小),阿樓採當(阿樓意為後),奔兒採當(原稱卜爾採當,意為褐色的草灘地),特拉採當(特拉意為莊稼),賈明採當(意為有路通過的水草灘)。

3.納林意為狹窄、細,包含納林的地名有:納林皋兔(皋兔意為有溝的地方),納林界,納林灘。

4.昌汗意為白色,包含昌汗的地名有:昌汗敖包(敖包意為用石、土、草等堆積堆子),昌汗界,昌汗峁。

5.只看名稱容易產生誤會的地名:大免兔(意為有大駱駝的地方),奔灘(奔為腰子,意為腎形的灘),蒿萊(意為川、山口之地),武松界(意為有水的地方,此處武松本應意為烏素),沙沙梁(意為有鎮邪塔的梁),燈爐灘(有球狀突起的草灘)、寶貝(意為蒙古人墳地處,寶貝是本巴的轉音)。

6.只看漢語名稱無法理解的地名:烏杜當(意為長沙蔥的地方),鎖貝(山口要道地),史不扣(意為滲水的溼地),沙子汗(意為多喜鵲的地方),早留太(意為牧棗騮馬的地方),莽肯(意為沙漠沙丘地段),比各利(意為產蓽撥的地方,蓽撥為中藥材),點連素(意為生長茂密的席箕草地),母肯補浪(有臭水泉子的地方)。

7.源自蒙語又像陝北方言的地名:圪求河(圪求意為厲害、怪,意為不可馴服的河),圐圙兔(意為有圍牆或柵欄圈牲口的地方,圐圙兔即“庫倫兔”)。

8.蒙語地名大都以顏色、地物類型、地物等具體特徵命名:勾什裡(勾同溝,什裡意為山樑,勾什裡意為山樑溝壑地),賈米幾達海子(賈米是路,幾達是積水潭,意為在大路邊的海子),可可蓋(蘭色的土崖地),包兔(意為有野豬的地方),波羅灘(波羅意為褐色,指褐色的灘地),莽對臺(莽對是冰雹,臺是下或者有,意為下冰雹的的地方)。

9.一部分蒙語地名以美好願景為主題命名:巴彥討老(巴彥是富饒,討老是山丘頂、沙丘頂,意為富饒的沙丘頂)。

榆陽區地處塞上,北方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在這裡相融,地名成為文化交融最直接的證明。歷經世代傳承,部分蒙語地名的原義無法考證,一些蒙語地名已經固化為漢語流傳。地名外在上只是一塊地理實體的代號,內在包羅萬象,能反映歷史變遷、體現地理要素,能描繪地方語言、展示民風鄉俗。

榆陽蒙語地名初步統計有230條,基本都在長城以北(這一格局大致形成在明朝中期,當時長城以北為蒙古所據)。現今使用的蒙語地名有107個,蒙漢混合的地名有123個。(來源:榆陽地名 作者:韋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