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宋八大家”中沒有李白和杜甫?

BeYourGuy


“唐宋八大家”和李白杜甫關係不大!

這裡不是說這兩人不行,一個詩仙一個詩聖,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成就自然不必說。

但是術業有專攻,這個“唐宋八大家”的評選標準僅僅限於古文領域!“

這與詩歌乃是兩個不同的東西!有點跨界的感覺了!

何為“古文”?

即先秦和漢朝時代的那一類型散文,風格自由,文字相對質樸;不會像駢文講究排偶、辭藻、音律甚至於典故這些所謂浮華的東西。

在隋唐以前,駢文是文章體裁的一個主流,其講究對偶、勝率、典故等等,行文華麗,但往往缺少內涵。而且相對固定的格式標準以及對於文字華麗的過分追求,使得文章本身無法去表達內涵。

就有點現在經典歌曲與網絡歌曲的感覺,網絡歌曲雖然朗朗上口,但往往無法直擊心靈,所以大都是一時的熱度。

當然,這其中不乏好的文章,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天下第一駢文。

但總體上來講,許多人認為他們阻礙了文化的發展,於是在唐朝後期,由韓愈等人拉起了“古文運動”的序幕。

當時的領軍人物是韓愈和柳宗元,而到了宋朝歐陽修等人接過了前輩等人旗幟,並將其發揚光大,開啟了宋朝的詩文革新運動,湧現出了王安石、三蘇、曾鞏等一大批散文家。

所以,所謂的唐宋八大家。便是取得在這一領域有著突出貢獻的代表人物,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這八位。不僅僅文章寫得好,更是要起到一個推動作用,得有貢獻。

這個說法最早是在明代提出來的,出自明初朱右的《八先生文集》,故有了“八大家”之說。準確點應該是“唐宋散文八大家”。

大家不要單純的認為所謂唐宋八大家,就是唐宋時代文學成就最高的人,這是一個誤導,這僅僅代表了散文圈子裡面的一個評價。詩詞、駢文、小說這些都是不計入其中的,大家不要搞錯了。

所以很少寫李白杜甫沒有入選其中,也合情合理了。


白話歷史君


這個疑問,我小時候也產生過:“李白的詩寫得那樣好,杜甫被稱為‘詩聖’,為什麼唐宋八大家竟沒他們倆?”

後來漸漸長大,才知道所謂“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古文八大家”。不管是唐朝的韓愈、柳宗元也好,還是宋朝的歐陽修、曾鞏、王安石、三蘇也好,都有詩歌傳世,但位列“八大家”,卻是因為他們的古文成就。


李白也不是不寫文章的。《春夜宴桃李園序》,也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不過他的文章,傳世的也只有這麼少數幾篇。他的成就,以詩歌更為突出。

杜甫也是這樣。所以他們不會被列為“古文八大家”了。


棲鴻看紅樓


“唐宋八大家”是指: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根據朝代的不同,也可以稱為唐二家和宋六家。

如果要說名氣,八大家裡面絕大部分人拍馬都趕不上“李杜”兩人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但是如果論對文章、文體以及家國等方面的貢獻,“李杜”要比“八大家”差了一些。

“唐宋八大家”的由來,註定了與“李杜”無緣

最早將這八個人並列的是明初的朱右,他在選古人散文作品編訂文集的時候,將這八個人的文章編在了一起,稱為《八先生文集》。

但這時候也只是代表著朱右個人的觀點,並沒有形成共識。

明朝中葉,唐順之作《文編》的時候,主要選三代、先秦的古文,順便也選了一些唐宋古文,他認為唐宋時期的文章雖然不及先秦,但是“開闔首尾經緯錯綜”這種寫法還是很有學習意義的。

好巧不巧的,他選的唐宋文的作者也就是這“八個人”。

後來到了明朝的末期,茅坤開始大力提倡唐宋古文,反對一直以來“文必秦漢”的觀點。他在當時是典型的唐宋派,編選了一本非常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文鈔》。

這才把“唐宋八大家”的名號正式確立了起來。

自此之後,文人寫文章的學習對象就是這八個人,影響力也是越來越大。

從這裡可以看出,“唐宋八大家”其實是從“散文”領域中入手的,當然還考慮了其他因素。

“詩”和“文”並列,古典文學中的主角就是它們兩個。但這次評選並沒有涉及到“詩”的領域,而“李杜”在文章上的造詣遠不及這八個人,自然也就無緣“唐宋八大家”了。

那麼,為何這八個人可以入選“唐宋八大家”?

評選“唐宋八大家”的標準不僅僅是文章寫得好,同時也參考了他們對於文體革新的貢獻。

先來說說韓愈和柳宗元。

這兩個人的文章很多人都讀過,比如“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就出自韓愈的《馬說》,柳宗元有《小石潭記》,也是中學教材中選錄過的文章。從中也能看出他們文章的風格。

這兩個人在中唐時期一同掀起了一場文體改革的運動,史稱“韓柳古文運動”。

在此之前,文壇上還是以駢文為主力軍,很多經典的作品都是講求對偶、排比等等手法,言辭要華麗,形式要工整,甚至政府的公文都要這麼寫。

不是說這種駢文文體不好,但長此以往,就會出現很多很多更講求形式而忽略內容的作品,對於文章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弊端。言之無物,無病呻吟,這樣的文章看了只會讓人氣憤。

所以,韓、柳兩個人就從改變文章形式入手,想要扭轉此等文風。

他們師法的對象就是先秦兩漢的古文,拋棄駢對的形式,更注重質樸語言的表達和文章內容的沉澱。

韓愈提出“文以載道”,更注重對古聖賢思想的繼承;柳宗元提出“文以明道”,更注重對思想的闡發。其實都是注重對文章內容的錘鍊。

再來說說宋六家。

這六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中堅力量。

當時面臨的情況或許比中唐時期更為嚴重,西昆體等綺靡文風大行其道,使得文章軟弱無力,言辭華麗,內容空洞。

當此之時,王安石的“荊公新學”,開疑經變古之風,曾鞏的散文有中正平和之氣,歐陽修繼承“文以明道”,蘇軾闡明“文道並重”,蘇洵、蘇轍“史論縱橫”,他們的文章都對當時的文風產生了極大的衝擊。

也就是說,這八個人不僅僅要文章寫得好,其創作理論還要對文體的變革產生極為重要的良性影響。

同時代的人,比如說范仲淹,他的《岳陽樓記》不好嗎?他也是首創文風變革的人之一,為什麼沒有入選“唐宋八大家”呢?就是因為他的代表作品並沒有多少,並且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創作理念。

對於家國天下的貢獻,“李杜”較“八大家”相差甚遠

“李杜”的詩歌寫得很不錯,但是如果論對家國、天下、政治、民生的影響,是遠不能與“唐宋八大家”相比的。

也就是說,文章內容寫得好,還得親自實踐自己在文章中提出的理想,否則不就是“空談”了嗎?

李白是“文學侍從”,並沒有治政經歷,同樣除了詩歌之外,他詩文中提到的軍事、政治才能都沒有作品作為證據,杜甫因為時運不濟,也沒有太多的政績可以供人參考,只是一腔憂國憂民的情懷讓人感動。

“唐宋八大家”不一樣,他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有過實實在在的政績。

比如歐陽修掀起的古文革新運動,就是為了配合范仲淹的慶曆新政,在思想上為其造勢。

再比如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變法,讓積貧積弱的宋朝國富兵強。

他們中的每一個人的文章都有家國情懷,對於國家的發展有著建設性的意義。他們用文章來宣示自己的理想,又用實際的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初心。

古代讀書人的理想是什麼?修齊治平。這八個人做到了,所以無論是從其不朽的文章上來說,還是從其對思想的變革上來講,抑或者是從其對家國貢獻上來論,“唐宋八大家”成為讀書人的楷模,都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說,李杜沒有入選“唐宋八大家”不僅僅是因為散文領域的問題,我們需要把名聲和貢獻分開來看。

名聲是可以人為傳播的,它能讓人取得更多的關注,但並不一定對社會產生多大的實際作用。但貢獻卻是實打實的,必須是有人確實完成了對社會的推動作用。

這就好比,當今的流量明星和科學家一樣,前者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可能會大很多,但後者做出的貢獻卻是更為巨大的。

無論何種原因,李杜二人就是不得志,即使他們真的有很高的才學,但他們沒有實實在在的政績,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所以,“唐宋八大家”中沒有李杜是正常的,反倒是如果有了這兩個人,才顯得奇怪。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李白和杜甫的成就主要在詩,而唐宋八大家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李白和杜甫自然無法成為八大家之一。而且李白和杜甫都是不世出的人才,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根本不需要歸入那一流派。和他們同時代且關係不錯的王維、孟浩然是山水田園派的詩人,而高適岑參是邊塞派的詩人。但他們的成就和李杜比起來還是要差很多。像他們這種超級大文豪是根本不需要歸入那一流派的,因為他們的成就就代表了這一個時代文學上的最高成就了。

日本人寫他們的文學史時,對於夏目漱石也沒有把他歸入當時複雜的各種文學流派中。而是把他單獨列為一章。因為他的成就代表了那一時代日本文學的最高成就。無論把他歸入那一流派都等於是貶低了他的成就。

之所以會把韓愈等人稱之為唐宋八大家也只是因為偶然。明朝的唐順之、茅坤把他們八個人的文章編為《八大家文鈔》,從而形成了唐宋派這一文學流派。就以這八個作家來說,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東坡四人的成就最高,王安石次之,另外三位就有些攀龍附鳳的嫌疑了。


純齋


所謂唐宋八大家指的是這一時期在古文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代表人物。分別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大家。其中,韓愈、柳宗元是中唐發起古文運動的文化領袖,他們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歐陽修、蘇軾、蘇轍、蘇洵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

明初朱右將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編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這為唐宋八大家名稱的定型和流傳起了一定的作用。

李白、杜甫屬於盛唐詩人,韓愈尚在襁褓中時,杜甫已經過世,且不說早杜甫八年去世的李白了。

李白能詩能文還能劍,他的古文同樣是文章高手,能力絕不在唐宋八大家之下。之所以沒有進入散文大家之列,一是因為他的詩詞光芒太強,流傳甚廣;二是因為他們生活於古文運動之前,這是他們落選的主要原因。古文運動針對的就是中唐以前一二百年中出現的六朝駢文的弊病,號召回歸質樸,所以提出復興古文的主張。





飛鴻鳴春


為什麼唐宋八大家中沒有李白,杜甫?

這個問題是這樣,他們沒有高下之分,只是評選的標準不一樣。李白,杜甫的詩歌成就是巨大的,稱仙稱聖,世所公認。唐宋八大家裡的宋六家很多都是讀著唐詩長大的。

唐宋八大家的評選標準主要是古文方面的成就比較突出,是文化革新的典範。他們不注重文章辭藻的綺麗華美,文章結構的駢偶工整,摒棄浮華做作的冗重繁瑣,以實用為目的,以表達觀點為原則,為時政做服務。

唐宋八大家裡唐代的韓愈和柳宗元主張以先秦兩漢的的散文語言,提倡文言文的表達功能。他們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後面的宋六家以歐陽修為首,後有三蘇,王安石,曾鞏。歐陽修性格耿直,才華橫溢,堅持韓愈的古文觀念,反對五代以來的浮華萎靡之風,跟蘇軾,蘇轍,曾鞏都有師生關係,是有宋以來文化革新的領導者。

唐宋八大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他們的人生態度和文學理念高度一致,得到了後世人的認同。

明朝初年,朱右選編韓愈,柳宗元等八人的文章名為《八先生文集》。這是第一次啟用八家之名。

明代中期的唐順之編纂的《文編》中,在唐宋文章中也僅取了八家。到了明朝末期,茅坤再次編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這本書在當時得到讀書人的認可,流傳十分廣泛。由此,唐宋八代家之名才在後世流傳開來。

由此可見,唐宋八大家是世人根據世時文化的需要推選出來的散文大成者。而李白,杜甫是詩歌領域的傑出代表。他們是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兩道不同顏色的燦爛光芒,相輔相成,流光溢彩。

所以唐宋八大家沒有李白杜甫是對的。有了才奇怪。因為我們不一樣!


太尉讀書


學句王者榮耀遊戲裡的話,在下李白為您帶路。

先對李白和杜甫做一下介紹吧:

“詩仙”李白,其詩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意境奇妙,語言奇妙,浪漫主義,立意清晰。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詩中常將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裡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才華橫溢的倆個大佬為什麼沒有進入“唐宋八大家”呢?答案就是“詩仙”、“詩聖”是中國五千年來對“古詩”這一行當的最高評價,只能供後人仰望,無人能出其項背,而“唐宋八大家”的入選標準顯然已將這兩個大佬自動屏蔽了,因為這兩個大佬是超然的存在!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說明吧:在NBA70年的歷史中,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球員,但是在評論誰是NBA歷史上最偉大的球員時,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除了邁克爾-喬丹之外,因為這大佬就是BUG般的存在,無敵於NBA整個發展史中。


寶哥愛推薦


唐宋大家有八名,

精金美玉後人評;

韓愈議論原道闊,

宗元遊記山水清;

歐陽醉翁不在酒,

安石江南傷仲永;

曾鞏神筆描道山,

東坡精心探石鍾;

老泉感時六國論,

蘇轍養氣拜韓公。

直追秦漢昌古文,

誓掃浮駢六朝風;

而今繞樑尋肉味,

竟忘李杜成仙聖。


sunjin72976689


這個問題本身就不該提。

我們現在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就明確講了“唐宋八大家”的來歷。以韓愈為首,倡導古文運動,恢復先秦時的優秀散文傳統。此後,有識的一批文學家積極投入到這項運動中來。唐宋八大家就是散文方面的佼佼者、代表人物。

李杜的詩詞成就不能否認,代表了唐詩的巔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但他們不在一個文學形式的領域,所以沒有李杜。


王臣懷


唐宋八大家是散文領域的,而李白和杜甫的唐詩領域的,專業不一樣,因此李白和杜甫無法入選散文專業的八大家。李白號稱詩仙,杜甫號稱詩聖,一個是仙,一個是聖,自然比XX家高級得多。如果李白跟杜甫入選唐宋十大家,那麼就委屈他們了,因為他們的文學成就遠遠高於另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指: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明初朱右將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編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