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的三山

榆林周圍有紅山、黑山、駝峰山三座山。關於這三座山的來歷,民間有這樣的傳說:

榆林的三山

漢景帝時,飛將軍李廣任上郡太守,上郡城在今魚河堡的九股水。那時的榆林莊一帶是“天蒼蒼,野茫茫”的草原,無險可守,沒有城池。小小的榆林莊及附近的一些村落住著為數不多的人家,大多以農、牧為生。榆林莊北不遠處便是匈奴遊牧部落。每當秋天收穫莊稼的時節,匈奴人便以千餘人的小股馬隊南侵,前來擄掠,待李廣發兵北上追擊時,他們便逃之夭夭。將士奔波一場,無功而返,百姓家破人亡,十室九空。這樣的事接連發生了三年。

第四年臨近秋天,李廣派將軍趙龍帶了五千兵馬預先埋伏在榆林莊南二十里處,準備突襲匈奴騎兵。部隊剛駐紮不久,匈奴騎兵又來侵犯。趙龍驅軍衝入敵兵中,經浴血奮戰,殺死了不少敵人,但是寡不敵眾,被萬餘敵兵圍住。趙將軍困守榆林莊一帶,激戰兩日,兵士損失不少,糧食也快吃完了,趙將軍派人趁黑夜突圍去上郡城告急。

李廣得知軍情,在上郡城留下少量兵力,交將軍常勝固守,自己親帶萬餘人,並趕著大批駱駝,馱著糧草北上解圍:不料待李廣軍殺入包圍圈時,匈奴的援兵也到了。敵兵已增至兩萬餘,看來難以取勝。李廣想起“火牛陣”的故事.星夜傳令將駱駝分作三隊,由趙龍等三位將軍督陣,將駱駝身上的柴草引著火,命兵士緊隨其後,分別從東、西、北三個方向突圍。李廣則親率馬隊及部分兵士向南突圍。李廣所部奮力拼殺,突破重圍回到上郡城。其餘三方突圍將士、駝隊先後殉難。匈奴騎兵獲勝,大肆擄掠,然後北歸。

戰後不久,李廣又率將士來到榆林莊,召集當地民眾,共同掩埋三方死難將士、駱駝。正當將士、民眾竭力堆土掩埋之時,忽然土堆上風雨大作,煙氣籠罩,將士、民眾趕快退後,匍匐在地。須臾風雨止息,但見土堆突然隆起,變成三座山。有人說,這是天從人願,天神同情死難的將士和火駝,故來相助。

後來,人們給這三座山取了名字:莊北原是森林,火駝衝到那裡時燃起大火,將地表燒成紅色,故北山呈紅色,叫做紅山;莊西原是沙灘地,土地肥沃,西山呈黑色,叫做黑山;東山呈黃色,由兩個山丘組成,狀若駝峰,叫做駝峰山。為了防風固沙、美化環境,後人在這三座山上廣植樹木,已故榆林文人陳璋題詞讚美日:“三山拱翠”。

就是形容榆林古城北依紅山,東據駝峰,西臨黑山的形勝。紅山紅石頭,駝峰黃土丘,黑山黑土嶺,三座顏色不同的山拱衛著翡翠般碧綠的榆林城。

榆林人有感於駱駝忠義之舉,將榆林城別稱“駝城”,並在南門口塑父、母、子三駝雕像,以示褒揚和紀念。

榆林的三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