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道醫學:道解十二經穴之湧泉穴

武當祝玄衝道解十二經穴:湧泉穴之一。

今天講湧泉。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湧泉為腎經從足走腹的第一個穴位。

武當道醫學:道解十二經穴之湧泉穴

湧泉是腎經五輸穴的井穴、根結穴之根穴。所出為井,井為水之源泉之意。腎經根於湧泉,結於任脈廉泉穴,由根穴至結穴皆為泉水,從穴名上表現出了腎的水屬性。水自地出為泉,頭為天,足為地,湧泉為足心也就是地心上湧之泉水。

泉者,從白從水,白為西方肺金,肺為水上之源。亦涵金生水之意。肺為五臟之華蓋,為五臟之天;所主為天空之雨澤,雨澤從天而降彙集大地低窪下陷處,是為腎水,故中醫有肺為水上之源的說法,換句話來說為肺為腎水之源,黃河之水天上來,此之謂也。

既然肺為水上之源,肺經上是否有這個水源呢?你們想一想,哪個穴位是這個水源?

(尺澤穴嗎?)

武當道醫學:道解十二經穴之湧泉穴

尺澤穴是肺經的合穴,五行為水,是雨澤下降的地方,雖然尺澤為金中水,但還不是天水之源頭。其實這個穴是太淵,(啊?)啊什麼啊呢?古人很多註解穴位的醫家都沒有弄明白什麼是太淵。因為不瞭解道家經典文化,是無法徹底參透中醫奧妙的。我們看《內經》中的軒轅黃帝、天師岐伯其實都是修道有成的真人。

我們只知道太淵為脈之大會,一般人理解為肺朝百脈,認為肺主一身之氣是為宗氣,百脈朝宗,故太淵侯脈可以診斷五臟虛實。其實肺朝百脈,這個脈並不是指的五臟六腑十二經之氣,而是指的十二脈。經主經氣,脈主血脈脈絡,《素問·脈要精微論》:“夫脈者,血之府也。”

武當道醫學:道解十二經穴之湧泉穴

所以通常所說的經脈,分別指氣與血。而肺朝百脈,所有的血液都會走向肺。而實際上的確如此,身體所有血液都必須在肺部的肺泡裡面進行清氣與濁氣的交換。

肺主天主氣主呼吸,天之清氣為我們吸進的氧氣,濁氣為呼出的二氧化碳之類。那麼太淵為何意?古人皆註解為大深淵,大水潭。非也!太淵為道家崑崙仙山山巔之上、虛空之中西王母所居之地的神池,天池,道家稱為瑤池。

根據道家經典載:西王母即王母娘娘 。全稱為“上聖白玉龜臺九靈太真無極聖母瑤池大聖西王金母無上清靈元君統御群仙大天尊”,為道教上古神靈,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師,西王母亦稱為金母、瑤池金母、瑤池聖母、西王母。西王母與東王公皆為太元聖母所生,共為道教尊神。在上古神話中,王母娘娘被稱為“西王母”,中國幾部最古老的著作中都有關於她的記載。據說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上古怪神。

(問:這些不是迷信嗎?不科學。)

中國古代很多東西都曾經被視為迷信,但是這些神話體系裡面卻包含很多宇宙的奧妙。連愛因斯坦都信仰上帝,那麼上帝是否是迷信呢?我們從這些道家神話體系裡面看中醫奧妙就好了。

武當道醫學:道解十二經穴之湧泉穴

西王母主掌管災疫和刑罰,實際上西方肺金主肅殺、毀折、刑罰、清潔。我們看西王母的尊稱就知道這位神靈與西方肺金有關,而肺經上有太淵,自然也順理成章,太淵就是瑤池啊。《史記·大宛列傳論》:“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裡,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 。”《穆天子傳》卷三:“乙丑,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傳說西王母是先天陰氣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崑崙仙島。

太淵為水之源頭,而尺澤穴是太淵之水轉變為雨水的穴位,雨水由尺澤而下降到地面再滲透於地下而形成湧泉之水。而湧泉之水上達地面則為太溪,太溪五行為土,為地面之水。腎經上除了湧泉還有水泉和廉泉,還有太溪和照海,這些穴位後面都會慢慢講到。其實說湧泉,不妨參考黃泉或者九泉,為地底最深處的水。水從地面上湧而出於地面,則為太溪,溪流皆蜿蜒流淌地面之上。

但是湧泉穴並不是腎經經脈起源之地,《靈樞經脈第十》:“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腎經起源於足部小趾之下,應該是足小趾指腹螺紋處,與膀胱經的至陰穴相交接,至陰者,北方也。足部小趾對應的是北方腎與膀胱陰陽二經,而手部小指則對應的是南方心與小腸二經。

中醫應用的大多是自然思維,從天地自然角度來觀察理解萬事萬象,講究順從天地自然,因為人以天地之氣生,這個是論人身奧妙的前提,所以在探討人身陰陽與經脈穴位奧妙的時候一定要懂得效法天地自然萬象,這樣才是中醫天人合一之道。

傳統上湧泉功效為滋養腎水,平肝熄風,開竅醒神,但是實際上湧泉功效遠不止此,臨床上湧泉還有清熱安神、納氣平喘、引火歸元、平衝降逆的作用。我們先一一分析這些功效以及應用。

先看滋養腎水。湧泉為腎經之根穴井穴,為腎水之源泉,故可滋腎陰補腎水。臨床常常用於腎陰虧虛之五心煩熱,五心者,手心足心與胸前心區。湧泉為腎經五輸穴之井穴,五行為木,此穴為水中木,水可涵木,如果此穴腎水不足,則容易導致腎水生肝陰不足,從而引起肝腎陰虛。肝腎之陰虧虛於下,則容易導致腎陽浮越於上或肝陽上亢。故此穴滋水涵木之功可以滋陰潛陽;肝陽亢則易化火動風,此穴五行為木,於滋陰潛陽之中含藏平肝熄風之用。臨床上肝陽上亢容易導致巔頂百會部位脹痛,以肝經從足走頭,上行與督脈會於巔頂百會。百會為人身至高之陽穴,而湧泉為人身至下之陰穴,陽氣亢盛於最高處,則上病下取,病在頭取之足,可取最下之湧泉滋陰潛陽,此二穴上下之相應也。如若此穴腎水不足,水淺不能潛藏命門相火,而導致陰虛火旺,火性炎上,又可以此穴滋腎水而引火歸元。臨床常常以少量肉桂或者吳茱萸研末醋調外敷湧泉而引火歸源,用於治療虛火上炎導致的口舌生瘡、咽部腫痛、煩躁失眠等證。但須以醋調,以此穴五行為木,木味酸,酸善收斂潛降,臨床此穴以醋調吳茱萸外敷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療效確切。齒為腎之餘,腎虛虛火上炎之牙痛此穴可以取之。

此穴又善於清熱,虛熱或者高熱熱極生風之驚厥抽搐亦有良效,驚厥抽搐者多肝風內動。此穴為水之源泉,為寒水之性,五行為木,木生風,此穴寒水能清熱而熄肝風,臨床可配伍肝經行間、膽經陽陵泉同用。腎水不足,水弱不能制約心火,心火上炎而導致煩躁不得眠、多夢易醒,可以瀉南方心火而補北方腎水,瀉神門補湧泉,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安眠作用。臨床上,神門與湧泉是治療失眠最常用的穴位,但是需要根據脈象正確補瀉。

湧泉亦善治腎不納氣之喘,或者肺臟熱喘,治療肺經熱喘者,肺實而瀉其子之腎也,熱性炎上,故取腎經最下之湧泉治療,根據我的經驗常常可配伍尺澤同用,尺澤為金中水穴,根據實則瀉其子的原則亦可清瀉肺熱。但脈口浮大而喘可以用之,浮緊之喘不可用之。脈浮大有餘,而沉降不足之喘,正好取湧泉沉降收斂之功而納氣平喘,心肺居上焦主呼氣,肝腎位下焦主納氣,此穴水中木性主下降潛藏,肝腎兼具,正可納氣下行。

(問:浮大為散,浮緊為收。腎主收藏。虛虛實實,故浮緊脈不可用?)

脈口浮緊為風寒實證之喘,當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不可用潛降之法。

湧泉為十二井穴,凡井穴具有蘇厥開竅之功用。厥者,氣血並走於上是為厥,氣反則生,不反則上下陰陽二氣離決而死。湧泉為五臟經脈之最下一穴,故五臟經脈之氣厥逆於上,皆可取之;五臟之厥為熱厥也,六腑陽氣上厥之寒厥不可用之。

臨床取湧泉也可刺血以瀉邪氣,點刺放血可用於中風、高熱、驚風、癲癇、狂躁等實證。

腎開竅於耳,而湧泉穴位於足部的位置,剛好相當於耳部耳道部位。坎為腎,坎為下陷,而腎開竅於耳,耳之下陷部位為耳道,故耳道部位的疾病,屬於肝腎上升太過導致,也可取用本穴,比如耳鳴、耳脹、耳聾。肝腎陰虛陽亢或者虛火上炎型耳鳴比較對症。另外某些突發性耳聾也可選用。

病在頭者取之足,腎精虧虛頭痛、肝陽上亢巔頂脹痛可以用之。五臟上盛下衰者用之,以其位下故。

臨床治療心腎不交煩躁不得眠可以取硃砂外敷湧泉。

武當道醫學:道解十二經穴之湧泉穴

另外根據傳統醫家總結髮現,湧泉與肩井上下對應,就是說當人站立兩腳與肩同寬站樁姿勢時,足下湧泉與肩井穴正好成一條直線。少陰腎經湧泉能降五臟之氣,而肩井為少陽膽經之穴位,主陽氣上升。臨床上可以用於降陰昇陽,促進陽氣升發走表,也可以用於治療五十肩,風寒溼邪導致的肩周炎。(肩井與湧泉相反,能升六腑之陽氣,是嗎師父?)嗯。時間不早了,今天到此。接下來一堂課講腎經滎穴然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