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地名史之隋唐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為避文帝父楊忠名諱,改中鄉為真鄉。

三年(公元583年)撤中鄉郡,開光縣改屬綏州,綏州治地上縣(今綏德縣地)。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將綏州改為上州。三年(公元607年)撤上州建立雕陰郡,治所設在上縣。同年撤夏州屬郡,州直接領縣,後又改州置郡,以郡在隋之北方,因稱朔方郡(朔方古代概指北方)。郡領巖綠、寧朔、德靜、長澤(今定邊、靖邊、吳起)四縣。

榆林地名史之隋唐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分巖綠縣地於德靜鎮設德靜縣,治所在隋初德靜鎮處(北周時設彌渾戍)。轄境相當於今榆陽區西部、橫山區北部以及內蒙烏審旗東南部一帶地域。以“宣慰天德,整靜邊陲”之意得名。

榆林地名史之隋唐

德靜鎮


設德靜縣

今紅石橋鄉古城界村古城即德靜縣舊址(亦有說在馬合鎮瓦片梁處)。隋代榆陽區境內有朔方郡屬德靜、寧朔和雕陰郡屬開光三縣治,隋末朔方郡地域為梁師都所據。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初如隋制。唐高祖時(公元618年—公元626年),突厥人陸續內附都住在河曲的豐州、勝州、夏州、朔州、代州(朔、代在山西)內。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於寧朔縣設置南夏州(亦稱寧朔州)。

榆林地名史之隋唐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討梁思都,改朔方郡為夏州,將巖綠縣改為朔方縣,寧朔縣併入朔方縣。四年(公元630年)又將被俘突厥男女數十萬人,置定襄(治寧朔在今榆陽區西)、雲中(治朔方在今靖邊白城子)兩個都督府管理。五年復設寧朔縣。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派尉遲恭為夏州總督。景龍二年(公元708年)張仁願任朔方軍大總管收漠南地,於河北築三受降城。武則天(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有撤銷了寧朔縣。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復設寧朔縣,九年又撤,其後再設。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將夏州改為朔方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改名夏州,治所設在朔方縣(今靖邊白城子),領朔方、德靜、寧朔三縣。榆陽區西部屬夏州朔方縣。

榆林地名史之隋唐

唐末,党項平夏部首領拓跋思恭據宥州,因助唐鎮壓黃巢有功,以夏州為定難軍,鹹通末(公元874年)封為夏綏銀節度使,進爵夏國公,賜姓李,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權夏州節度使,世領夏、綏、銀、宥、靜五州,這就是西夏的始祖。(來源:榆陽區地名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