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劉備算不算一個高明的HR?為什麼那麼多人都願意為他效力?

品茗論三國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劉備實際上在東漢末年眾多諸侯當中是根本不具備任何優勢的。而且劉備屬於那種一窮二白的貨色。這一點劉備其實和他的祖宗劉邦很相似。同樣的草根出身,同樣的陰險狡詐,同樣的手段夠狠,也同樣的能忍別人不能忍的事。劉備既沒有顯赫的身世,也沒有強大的家族背景。照現在來看,劉備的發跡史就是一部草根逆襲之旅。要知道古代尤其漢朝時期是非常看重家族背景的。一個家族的實力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同樣的有著強大的家族背景,招攬人才的時候也會更加的容易。



劉備為什麼會被人看不起。就是因為劉備是一個草根。一個織蓆販履之徒。可以說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士。根本就沒人看得起他,更別說招攬人才為他所用了。劉備之所以能夠招攬人才起初靠的就是漢室宗親的名頭。實際上劉備是否漢室宗親根本無法考證。但在古代祖宗一般是不會亂認的。所以別人也就對劉備是漢室宗親的事情深信不疑。這就像是劉備的祖宗劉邦一樣。劉邦造反的時候不也自稱斬殺了一條巨大的白蛇,然後說自己的赤帝之子,把自己給神話了。這可以說是一種宣傳的手段。但實際上究竟如何也沒有人知道。


而劉備漢室宗親的名頭可謂是屢試不爽了。首先關羽張飛兩個絕世猛將就是被劉備一頓忽悠,說自己的漢室宗親想要匡扶漢室但沒有實力。把關羽和張飛兩個人忽悠的雲裡霧裡的。最後三人結拜為兄弟。劉備不僅當了大哥,還靠著張飛的資助開始徵兵發展。

後來董卓霍亂長安。天下諸侯共同討伐董卓。劉備原本是沒有資格去和天下諸侯會盟的。但是劉備有野心啊。劉備想揚名立萬,能不能成暫且不論,但劉備就是想試一下。果然劉備待著可憐巴巴的一些人去會盟,受到了諸侯的嘲笑。但劉備這時候又信誓旦旦的聲稱自己是漢室宗親。這下別人就對他不那麼鄙視了。畢竟當時的諸侯基本都是世家大族,劉備一個草根和他們坐在一起都是對他們的褻瀆。但如果劉備是皇族的話那就不一樣了。畢竟天下名以上還是大漢的天下。所以盟主袁紹也就同意了劉備會盟的請求。劉備也因此以漢室宗親的名義名傳天下。在《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描寫。袁紹對劉備說“吾非敬汝名爵,實敬你漢室宗親已”也就是說袁紹賜座給劉備並不是看他的官職,因為小說中劉備當時的官職說平原令,很小很小的一個小縣官,根本配不上諸侯他們。袁紹明告訴劉備,賜給他坐位是看在他是漢室宗親的份上。



爾後劉備在見過漢獻帝之後更是做實了自己大漢皇叔的名分。所以劉備開始憑藉大漢皇叔的名分招攬人才。畢竟當時還是有很多人心向漢室的。而且當時漢室名以上還是天下的主人。劉備這個皇叔招攬人才那就更加的無往而不利了。徐州陶謙之所以會讓徐州給劉備,就是看重他漢室宗親的名頭。後來進入荊州劉備漢室宗親的名頭也著實吸引了很多人才的關注。


劉備吸引人才的第二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劉備勢力成型較晚,人才極度匱乏,投靠劉備的話晉升空間會更大。東漢末年的時候天下諸侯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征伐時候,所剩下的諸侯已經不多了。而各個諸侯之間的班底基本上已經成型。能力一般的謀臣武將也就不說了。特別優秀的謀臣武將是肯定不願意屈居人下的。俗話說的好“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頂級的謀士武將都有自己的傲氣。當時江東是第一個被排除在外的,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江東根本不可能成事。因為自古以來就沒有依靠江東能定鼎天下的。基本上都是得北方者得天下。而曹操勢力已經成型,手下文臣武將各安其職,人誰去了也得按曹操的政治體系走。晉升空間也不是很大。唯有劉備手下人才極度缺乏,只要投靠了劉備之後馬上就可以手攬大全。至於勢力嘛。那些謀士有信心幫助劉備壯大起來。而且劉備本身就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傢伙。


鳳雛龐統為什麼會跟隨劉備。就是因為當時龐統去江東時,江東人才充沛,而孫權也根本不瞭解龐統的才幹。所以孫權才不會重視龐統。因為他不缺人所以也就不必重用龐統去冒險。而劉備就不一樣。本身劉備也不喜歡龐統。但是聽說了龐統的厲害之後,劉備就上心了,開始大肆籠絡龐統。而龐統也看到了在劉備處能發揮的空間更大。所以就追隨了劉備。

再說諸葛亮,諸葛亮本身就是一個權力慾很旺盛的人,他喜歡把握權利。諸葛嶺這麼聰明一個人,你說他在投靠劉備之前能沒有研究過天下諸侯嗎?肯定是在綜合研究了一圈才發現劉備是最適合他的人。原因有兩點。第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劉備手底下沒有一個真正能夠掌握一切的心腹謀士,這最讓諸葛亮動心。因為這樣的話他就能成為劉備最倚重的謀士。沒有太多的競爭。第二點,那就是劉備漢室宗親的名頭起了影響。從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這個人還是很忠心於漢室的,或者說是對漢室一直抱有同情之心。所以作為漢室的一個代表劉備,也就引起了諸葛亮極大的興趣。這兩個原因一結合就是諸葛亮投靠劉備的真正原因。



所以說劉備除了自身比較奸猾之外,其實他本人能力和曹操比起來差的很多。但當初楚漢之爭為什麼劉邦能勝過項羽。就是因為劉邦夠不要臉,夠狠夠毒。劉備和劉邦簡直不要太像了。在加上人才漢室宗親的名頭和晉升空間大,所以很多人才才會爭相投靠劉備。就好像現在一家國企面向社會招聘一樣。打破頭想進去的人數不勝數。他們兩者之間是一個道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小小小百科全書


什麼才是一個高明的HR?就是用最小的代價,為公司招到最好的人才,並能留住人才。同時,對於一個優秀的求職者來說,之所以願意加入並留在一個公司,無外乎三個條件,一是薪資福利;二是發展重用;三是氛圍融洽(有情感的團隊)。

為什麼荀彧、郭嘉、趙雲等大才最早會投奔袁紹呢?不就是衝著袁紹四世三公的身份去的嗎。又是大集團,又有高薪資福利,更有被重用的可能等諸多有利條件。然而,當荀彧、郭嘉在袁紹這裡看不到被重用的跡象時,雖然有高薪資高福利,但是卻難以被集團重要,且袁紹集團內部派系林立,員工間又常常相互勾心鬥角,相互排擠,既難以立足,又難以實現自己的抱負,所以果斷離開。也就是說,高薪資高福利,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條件,卻不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優勢。其實,這也顯示出了大才的眼光和魄力。

可以說,袁紹開出了高薪水,付出了吸引人才的高代價,結果招來了人才,卻沒能留住人才,主要就是發展重用人才和公司氛圍(有情感的團隊)兩大方面做的不好,最終又失去了人才。

後來的曹操,為了壯大人才隊伍,曾三次頒佈“求賢令”,提出了“唯才是舉、不拘一格”的招人用人標準。大意就是,你如果有才能,這裡就會有高官厚祿虛位以待。同樣,使用的就是高薪水和高官位的優厚條件來吸引人才,但是效果並不理想。特別是為了招降關羽,曹操對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是拜官賜金送美女,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依舊難以阻擋關羽投奔劉備之志。

這時,再來看看“織蓆販履” 出身的劉備是怎麼樣招攬人才的。第一次,僅僅利用了一個不知真假的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和準備開創一番事業的夢想,就將關羽和張飛收歸麾下。為了令兩人生死相隨,全力營造兄弟情深的拴心留人環境。平日裡,不是與關羽、張飛兩個兄弟睡則同榻,就是同關羽、張飛兩個兄弟食則同席。全力將小公司發展重用的夢想和同甘共苦的融洽氛圍詮釋的淋漓盡致,最終令關羽、張飛二人死心相隨,不離不棄。

此後,當劉備第一次相遇趙雲之時,就執其手,不忍分離,大有伯樂遇良駒的不捨之情,一下子便打動了一個準備跳槽人才的心,其最終便投奔到了劉備的小公司。接著,在劉備入駐徐州之時,其又用“發展重用”的輝煌未來和氛圍融洽(有情感的團隊)的團隊,吸引糜竺將全部身家投資在了劉備的小公司上。

後來,諸葛亮之所以死心踏地效命劉備集團,不就是因為劉備的知遇之恩嗎。而此時的諸葛亮僅是個布衣百姓身份,“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若非劉備動之以情,利之以三分天下開國功臣的夢想吸引,諸葛亮又豈會相投。

由此種種,劉備所招到的人才,基本上都是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好的結果。

所以,這樣的HR能不是行業中的高手嗎?


祥子談歷史


縱觀三國群雄,從東漢末年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到後來群雄逐鹿,你方唱罷我登場,最終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勢。

劉備,從一個編席子草鞋的鄉村野夫,成為稱霸一方的蜀國君主,他必定有他的能耐和獨到之處。

劉備算不算一個高明的HR?

阿呆覺得,這個定位低了。

一個集團,一個公司,最吸引人和用人的,不是HR(人力資源總監),而是領導人,是總裁。HR只是初步篩選和推薦,以及考核。而總裁是定盤的關鍵。總裁的胸懷和眼光,是吸引人才的最關鍵因素。

劉備就是一個優秀的總裁。

劉邦說過:“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響,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一個優秀的總裁,最關鍵的就是會識人,會用人。

劉備一直想恢復漢室,他的偶像就是先祖劉邦。知人善任,這是劉備的特點。

首先,劉備在創業初期,同殺豬賣肉的張飛還有逃犯關羽,偶然相聚,一拍即合,共同舉事。張飛、關羽能夠一直跟他出生入死,沒有半點怨言,看見劉備的團隊的高層是十分穩固的,非親非故能夠如此緊密,劉備自然有他的高明之處。

其次,眾多降將願意跟隨劉備,而且衷心耿耿。無論是魏延、黃忠、嚴顏、馬超、李嚴、法正、譙周等等,為蜀國的建立都是立下汗馬功勞的。

再就是,主動求賢,無論是徐庶、諸葛亮、龐統等謀士,特別是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為其創立江山,功不可沒。

為什麼那麼多人都願意為他效力?

劉備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

用諸葛亮為主軍師,把控大局,實現了戰略勝利。用魏延為漢中太守,保住了漢中防線四十年不丟。

劉備的用人之道二:不拘一格

龐統從一個小縣令直接提升為隨軍軍師。魏延作為降將直接提拔成漢中太守。

劉備的用人之道三:不計前嫌

黃忠、李嚴、法正等對陣前線的敵人,都能收為帳下,自己所用,漢中戰場上幾乎全是這些人衝鋒陷陣。

劉備的用人之道四:坦誠相待

放下身段,三次到隆中請諸葛亮,體現了其求賢若渴和坦誠相待的一面。

劉備的用人之道五:用人不疑

李嚴作為原劉璋部下,能被重用,成為託孤大臣之一,足可見其用人不疑。

劉備的用人之道六:論功行賞

漢中戰役結束後,劉備稱漢中王,論功行賞,分封將軍,黃忠、馬超、魏延一幫降將,得到了應有的封賞和認可。

正是因為劉備的這些用人之道,才會收羅到一幫英才,死心塌地效力於他。劉備的高明之處便在於會識人,會用人。


阿呆夢話


這個問題不如說是劉備有何服人之處合適。

劉備一生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剛起兵時,稱皇叔時,當皇帝時。

剛起兵時,並不得意,唯有關張二人跟隨。三人結拜時,劉備便講自已是漢室宗親,張飛粗人一個,沒那麼多心思,而關羽剛殺了人,正在流亡,遇到劉備便有了自己心思。跟著劉備或許可以脫罪揚名!事實證明也確如此。

後來十八路諸候討董卓一戰成名。而使劉備德傳天下,則是陶恭祖三讓徐州,更使天下人高看一等。

此時劉備唯有關張趙諸將及糜竺,孫乾二文人。真正起勢時是在荊州。三顧茅蘆後,孔明給他引來了大批荊襄才士。

而龐統投劉備實屬無奈!孫權說他醜,曹操又是臭名滿天下,只有劉備勉強可投。從三國中劉備對龐統的態度便知一二。落鳳坡龐統之死也實在是該仔細探究探究!

得了蜀中後,蜀中才俊也盡投劉備,不是劉備多出色,而是實在無法!若他們早投劉備,或許就沒有三國演義了。

總之,劉備攬才主要靠名望,如漢帝皇叔之名,三讓徐州,長坂坡摔孩子,從這些事中可看出一二。

孔明六出祁山,但無將可用,又說明了什麼呢?


仙人球花442


要想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就必須對他生活的歷史年代有所瞭解,把他放回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衡量去評價才能準確一些。三國時代,天下大亂。國衰民苦,生靈塗炭。哀鴻遍野,天怒人怨。英雄四起,軍閥混戰。有人趁亂起兵,擴展實力而發家;有人逼上梁山,舉兵造反而成流寇;有人野心勃勃,分庭抗禮,要當皇帝;有人深謀遠慮,文武兼備,挾天子以令諸候;而劉備出身於低微平民,孝親持家,靠織蓆販履謀生。當時他無權無勢,無錢無兵。僅憑一腔救國救民的雄心壯志和堅定不移的仁人信念,到處招賢納士,一貫屈己待人。先收上將於麾下,後用天才在身旁。最終發展壯大,由弱到強,稱雄西蜀。劉備仁義愛民,謙和大度。比如,為了請孔明出山,能三顧茅廬,第三次孔明在家裡裝睡,他卻在雪地裡站了一個時辰等孔明睡醒。當時孔明才27歲,而他已步入中年。僅此一點,一般人就根本做不到!所以,水低成海,人低為王!他終成三足鼎立之勢!因此,劉備不失為一代英雄!創業之主!決非等閒之輩。

但是,三國時代是人才輩出的時代。強中更有強中手,能人背後有能人。劉備因為幼年家貧,讀書較少,知識儲備量不大。論文韜武略,他的確不如曹操;論治國守業,他又不如孫權。


雨後嬌陽534


腹黑一點的去看,就是人設太好了。

心機boy,先是打著中山靖王之後,然後趁曹操挾天子的時候混了個皇叔的名號。大漢正統這兩個字,對於無數人來說, 是很有份量的。

後面就是打仁義牌,各種以退為進,徐州陶謙啊,荊州劉景升啊。

仁義皇叔這四個字的招牌響了,只要來投靠就必定是很有牌面的事情。

他在公孫攢下收趙雲,劉表下收徐庶,徐庶走馬薦諸葛,諸葛薦龐統。曹操敗走後,搶荊州、收黃忠,劉璋下收法正,馬雲進退無路時去招降,等等等等。其實跟曹操孫權比起來,主動投靠的只有兩個結拜基友,其餘難堪大任。


為she著迷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上下五千年裡,三國無疑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歷史。展開三國的卷軸,先有東漢末年諸侯割據戰火紛飛,而後無數英雄豪傑挺身而出,為了家國天下,展開了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歷史對決。

而其中,劉備劉皇叔,帶著諸葛、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創建蜀漢王朝的故事,千年來更是為後人津津樂道。那麼,能招攬如此之多文臣武將的劉備,是不是把“人力資源”這個技能,玩到了極致呢?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從不一樣的角度來解讀劉備,思考三國。

起步太低,大佬們看不上

劉備劉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縣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桓帝皇叔。當然啦, 上面這段介紹,是劉備成名之後,大家才得以認可的。要說劉備一開始,據史書記載,“父早亡,以織蓆販履為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劉備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和母親相依為靠,一起靠織草蓆、草鞋,然後去市集中賣草鞋為生。可見其生活的潦倒。

出生低落的劉備,在參加工作後,哪怕拉攏了關羽張飛,一起在打黃巾賊中立下汗馬功勞,但無奈的是,起步太低,大佬們都看不上。比如,關東軍討董聯盟中,盟主袁紹一聽劉備的出身,已經從座位上準備起來的身子骨,一下又坐了回去。大佬們對劉備的態度,可見一般。

人力資源玩得溜,各種人才來得快

好在劉備是個意志堅定的一代豪傑,面對各種挫折,可謂是不屈不撓,從哪兒摔倒,便從哪兒爬起來。缺兵少將沒名氣,當務之急,是趕緊的招人,於是,劉備開始在CEO的基礎上,兼任HR,也是人力資源部的角色。

首先招攬的是,關羽和張飛二人,劉備與這兩人相遇後,是敞開了心扉,描繪了未來大好的前途,同時,還承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就這樣,關羽等二人,為其感動,於是三人在桃園裡三結義,開創了劉關張的傳奇故事。這簡直和阿里巴巴的十八羅漢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劉備盯上的是,臥龍先生諸葛亮。為求得諸葛亮加盟,劉備是禮賢下士,留下了三顧茅廬的傳奇故事,而正是這種精神和態度,打動了諸葛亮,從而出山相助,定下了三分天下的策略,輔助劉備創建蜀漢王朝。

其實,劉備的人力資源技能,是無處不在。比如,面對長坂坡七進七出的趙雲,他狠狠地把阿斗摔在了地上,斥責自己說,寧可沒了阿斗這個兒子,也不能沒了趙雲你這常勝將軍啊。一句話,並讓趙雲從此死心塌地。

初創公司,工資不好談,只好給乾股

劉備的成功算不算是在“人力資源”這個基礎上玩到了極致?比如,關羽張飛皆萬人敵,卻為之死用,又比如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等等。從表面上看,可謂是技能嫻熟,如火純青。

但劉備也有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劉備起步較晚,屬於典型的初創公司。當時的曹操,可以比喻成現在的阿里,孫權也可以比作騰訊,但劉備,就只能是個高科技創新小企業。

在大佬們的光環影響下,招人實屬不易。於是,劉備掏不出有競爭力的薪水,只能打感情牌,拿乾股吸引人。而這,也導致了,劉備集團的位置,被少數人所把控,無法在長足的發展中,吸引更多的人才,從而造成了蜀漢後期,人才青黃不接局面的發生。

後記

其實,人力資源技能,只能算是一個技巧,能用,但不能僅僅靠這個。只有自身建設的好,規劃的好,發展的好,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從而發展的更好,形成良性循環。

歡迎關注頭條號,品味更多的三國精彩故事!

品茗論三國


算。

但他不是用手段,他是人格魅力。

曹操曾經感嘆過,劉備集團無論硬件軟件,根本沒法和他比,還屢打敗仗,但就是搞不懂劉備身邊的猛將是越打越多!甚至老百姓都願意跟著他跑路。

所以說劉備的人格是很閃光的。

我回答過很多三國問題,一直表達對劉備的喜愛,如果可以,我都願意跟著皇叔混,估計按我這性格,在曹操手下活不過一集。

劉備最大的特點就是仁,義,信。

打了敗仗,他不會隨便追究人的責任,該他負的,他會坦然面對。

義不多說了,他的義不僅僅是江湖義氣,還有一種道義。屢戰屢敗,但心裡那面匡扶漢室的大旗一直不倒。這個很難得。

至於信,劉備說話從來算數,跟這個老闆混,不用擔心賞罰不明的事。

最最主要的,是這個老闆捨得放手,不信諸君細看,無論誰領兵出去打仗,劉備很少插手,你愛怎麼打怎麼打。甚至他還很少派監軍去掣肘領兵的大將。這是非常難得的,他信他的部下,所以將心比心,不擔心部下反叛。

實際上蜀軍反叛的非常少。畢竟誰都不是傻子,跟著丞相混,太聰明要死,太笨也要死。只有典韋許褚這種悶墩兒才有活路,郭嘉之後,幾乎沒了文官的活路。甚至賈詡賈毒計,好像也沒在曹操手下混得多麼如意。

東吳集團是地域歧視,除了江浙籍還有可能混一混,其他地區的頂天也就是個中層幹部。過去孫權如此,後來老蔣也如此!這個有傳統的。

所以選來選去,還得皇叔好,張松出門逛了一大圈,最後還是覺得皇叔才是託付巴蜀的最佳人選。其實當時的皇叔還在寄人籬下,連個像樣的落腳點都沒有,所以有句話說的好。

英雄不問出處,只要內涵深,人才自然來


善良之子86


劉備在三國的三位創業君主裡面確實是起步比較低的,所謂的草根變鳳凰的典型。這麼多“哥們兒”願意幫他,跟著他,自然有一些與眾不同的品質。

1、禮賢下士

歷史上大部分有所作為的君主的共同品質,劉備自然也有,更何況劉備本來起點就低,把自己放在一個較低的位置,自然不是什麼難事。尤其剛起步階段,你過於牛逼哄哄地,也沒誰願意跟著你混。

有一次,有人收買了個刺客刺殺劉備,劉備毫不知情,還對刺客禮遇有加,刺客深受感動,不忍殺害劉備,便坦露實情離去。

對個刺客尚且如此,何況那些豪傑、謀士了。

2、懂得分享勝利果實

你說劉備虛偽也罷,說他情操高尚也罷。劉備表現出來的就是沒那麼貪圖金錢、迷戀官位。他對手下的封賞都是很及時的。劉備經常給我一種感覺就好象是,“哥兒幾個,跟我混的話,我不會虧待你們的,但凡哥有一口吃的,就不會餓著哥兒幾個的。。你們要是不想跟我混了,跟我說一聲就行,我雖然因為你的離去會非常難過,但是我也不會攔著你的。”一個織蓆貶履之士,有這樣的大氣,實屬難得。

3、超高的情商

劉備的智商、武力綜合起來,在三國這幾個開國君主裡面可能是最弱的,但是他有一個強項,就是情商超高,可能都暴表了。常玩三國遊戲的朋友應該知道,劉備的“魅力值”一般遊戲都設定為滿格的。

如果你身處三國之中,不想跟著劉備混的話,沒事兒別去跟他聊,聊完了整不好你就想死心塌地跟著他了。這點是他在創業階段能夠獲得關羽、張飛這些萬人敵的勇士相助,還能在人微時得到那些富商巨賈諮助的根本原因。

4、仁德之君

仁德守信重義之人,在任何時代都是最容易獲得尊重的,這就象我們現在的芝麻信用分一樣,不瞭解你的人,聽聞你的名聲,也會樂意與你結交。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劉備教子的話,也是他自我修行的基礎。如果這些善行德行被認為是虛偽的話,那劉備這“虛偽”一輩子也是挺不簡單的了。

總的來說,象劉備這樣的君主,如果在平等的情況下,確實更容易獲得認可,只可惜,他從來都不是跟曹操、孫策(孫權)在同一水平線上競爭的,曹操小時候玩的夥伴都是什麼人,孫氏父子世居江東、經營多年,而劉玄德雖然天天喊著中山靖王之後,可如果沒有他叔叔資助他,他可能連學習的機會都沒有。論智商、武力都不如對手,只能靠自己賣人設,用魅力打天下,能取得如此成就,疏為不易。


水一白聊歷史


什麼HR,人家劉備分明就是集團總裁,怎麼到了你這就給降級了呢。當然,再大的集團,再大的帝國,都是從最初的那幾個人開始的。

劉備是東漢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一般提起這段時期,我們便會想到劉備、曹操、孫權三方割據,各勢力之間的鬥智鬥勇,稱雄稱霸。劉備的蜀國在三者中屬於比較弱的一方,但是它卻是得到現今最大多數人的認可,最大多數人的同情的。

劉備雖然頂著漢室帝胄的高帽,但是就其出生時的實際情況來說,他也確實是草根階級了,不過他是屬於那種“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孟子口中的“大丈夫”。當時他是身無長物,靠著在市場上賣草鞋草帽為生,卻在目睹朝綱崩催之後,立誓要匡扶漢室。要做事就要有人,還要有錢,雄圖偉業也不是在心裡想想就能夠做到的。於是乎,就有《三國演義》中涿郡中的那一幕:劉備看著官榜,喟然長嘆,深恨無力救國,之後便引出張飛和光羽。這兩人也是在亂世之中想要做出大事的人,但是卻苦於沒有出路,而劉備正好給了他們這個出路。

劉備也想要投身軍旅,剿滅黃巾賊,為國除害,這是三人的共同點,自然不必細說,但是此時劉備的第二重身份就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可是皇室貴胄(雖然落沒了,但是還是高祖血脈),這一身份在之前自然沒什麼作用,但是在亂世之中,它就是一塊敲門磚,隨便他到了那裡,只要報上“漢室末胄”的名號,別人多少要看中一下的,這也是劉備順利當上大哥的重要原因。

初始的小團隊形成之後,劉備便為自己的團隊制定了兩個終生奉行的理念,第一個是“復興漢室”,第二個是“仁義”。兩個理念都有極高的難度,但是劉備卻一直實踐著,比如他為剿滅黃巾親身上陣不下數十次,再比如他為了救不曾見過面的孔融和陶謙也是義無反顧,沒有任何猶豫。而事後當陶謙要將徐州讓給他是他有堅辭不受,因為這不符合他“仁義”的最高原則。就這樣,劉備是一步一步將自己的名號打了出去,和曹操注重實際,講求功效不同,劉備更注重理念的塑造。每當別人提起劉備時,總要尊稱“劉皇叔”、“劉豫州”,之後再加上一個“仁人君子”的美稱。劉備此時雖然還沒有自己的地盤基礎,但是名號卻早已響遍九州。趙雲,以及之後的徐庶,都是主動來到他的陣營的,這算得上是現在的品牌效應吧。

劉備能夠聚攏人才,也與他禮行下士,重情重義有關。最典型的,便是他三顧茅廬,請得白衣諸葛亮出山,這樣的禮節,是自古的君主都很難做到的。再者,諸葛亮為孫劉聯盟前往江東虎狼之地時,劉備擔憂其安全,也多次勸其返回江夏;龐統入川前,被馬從馬背上掀下來,而劉備立即將自己心愛的的盧馬送給了龐統;關羽、張飛死後,劉備更是興起沖天之怒,為自己的兄弟報仇雪恨,雖然最後算是徹底斷送了“復興漢室”的大夢,但是這樣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主公,卻更讓人心生傾慕,敬佩不已了。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