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肖军 法律出版社 昨天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写在前面

“刑侦剧“一直都是TVB的“拿手好戏”,剧情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各路明星眼花缭乱,对80、90后来说,离开香港刑侦剧的童年简直是不完整的,有太多的作品即使过去了十几年依然被我们这些剧迷们铭记心中,曾经追剧的痴迷时至今日也难以忘怀。TVB剧集中最吸引我们的当属那些让犯罪无所遁形、又令观者错愕叹服的侦查方法。今天,我们将跟随一位刑事侦查学行家的研究路径,在回顾众多TVB经典剧集的同时,给我们普及一些侦查学知识,这当真不失为一种寓学于乐之法,同时,又令我们重新找回了曾经追剧TVB的激动,小编确是有些迫不及待了……


讲述人 | EXPLAINER

肖军 | 法学博士、博士后。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访问学者。现为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刑侦剧研究中心主任、重庆高校影视人才数据库专家、中国警察网评论频道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全球智库战略研究所智库专家。先后在CSSCI、CSCD、中文核心期刊和报纸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三项,参与国家重大课题一项、一般课题两项;出版专著六部;获部级奖一项。




1898年,“Krimianlistiks”一词出现后,便为各国学者所接受,侦查科学从此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由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侦查学发展的侧重点也出现了差异。从苏联、欧美以及我国侦查学发展来看,多将侦查技术、侦查策略、侦破方法纳入侦查学体系。


现场勘查

现场勘查是一项法定的侦查措施,是指在刑事案件发生以后,侦查人员为了发现侦查线索,搜集犯罪证据,查明犯罪事实,依照法律规定,运用一定的策略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等进行勘验、检查,对事主、被害人、知情群众进行的调查访问。


现场保护

在《法证先锋》第二部第1集中,户外发现尸体采取了保护措施,在勘验过程中预测即将下雨,为了避免雨水破坏现场,通知消防,运来吹气帐篷、沙包,将尸体周围保护起来。这就要求现场勘验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现场保护,现场保护是贯穿于整个现场勘查的过程中的。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现场搜索

首先,在《法证先锋》第一部第1集中,案发现场附近找不到凶器,怀疑是被当垃圾扔了,而在垃圾车将垃圾运送到垃圾场(堆填区)的途中,法证人员拦截下垃圾车,找到一个空旷地带,将垃圾倒出,由于只有四个人,而且范围呈长方形,所以用“区块法”,即四人站在长方形对角线上,由外向内逐步推进,最终找到凶器(刀)。虽然搜索的不是现场,但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现场的延伸。而“区块法”类似于分片分段式,即搜索人员较少(4人)时,把搜索范围划分成若干片/段区,逐片/段进行搜索。只是这种分片/段法与收缩式的方式相似,即针对现场中心不明显或现场范围不大的情况,从现场边缘向中心推进,每一个人负责一个区块。可以说,剧中做法基本还是符合现场搜索方法的。


其次,在诸如学警系列的多部剧集中,可以看到警方为了寻找子弹(如持枪抢劫案),数名警察排成一排,逐步向前推进。这比较符合卷席式搜索,即在狭长地带上所有搜索人员都由同一边缘、同一方向向另一边缘推进。而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一幕:


2016年10月2日凌晨,香港佐敦发生警员开枪案件,6名尼泊尔大汉当街追斩一名同乡,两名冲锋队警员赶抵喝止时,两刀手仍狂斩不止,警员拔枪警告无效后连开4枪。至上午9时许,警方鉴证科人员到场搜证,在刀手曾登上的的士上扫取指模,同时大批警察机动部队(PTU)警员一字排开地毯式搜索子弹头。至下午2时左右,警员在开枪位置旁边一间小食店的地上发现其中一粒弹头,连同在中枪疑犯身上找回的两个弹头,还有一粒弹头未找到。故有了警员集体搜查射击子弹的画面……


虽然寻找的是警方开枪的弹头,但也不失为现场搜索的一种,而且实践中与剧中的方式一样,看来是较为合理的搜索方式。


现场实验

在《法证先锋》第一部第3集中,为了确认物体是从哪一楼被掷下,进行了诺曼任务。所谓诺曼任务,就是高空掷物测试,即先确定坠地的位置和大楼的距离,然后用同等重量的物体从大楼的不同高度掷下,由坠地的位置比对从而确定掷物的高度和位置。剧中,为了确定两处砖块落地位置与大楼之间距离,将同等重量沙包从不同楼层扔下去——比对相同距离,找出掷物位置,最终找到具体扔下砖头的楼层(5楼),从而在该处提取到了犯罪嫌疑人的痕迹(烟头)。弹幕吐槽说:在诺曼任务中,人为抛物体的力度不同,距离也会不同。首先,就现场实验基本条件而言,该案中的诺曼任务并没有在现场原地进行,原因是为了安全起见,找到一处不会伤害人的地方,如在消防局内训练用的喉架进行一系列重组,从而测量出扔砖的高度;其次,由于横向初速度并不能确定,这样测出的结果会有误差。也就是说,理论上我们尽量满足现场实验条件(有碍公共安全等情形除外),但实践中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左右实验的进行乃至结果。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在《鉴证实录》《铁马战车》等其他剧集,同样存在类似的实验。例如,在《鉴证实录》中,要证明死者是自己跳楼(自杀)还是被人推下楼(谋杀),采取了该实验方法。又如,在《铁马战车》第15集撞人逃逸案件中,两个闭路电视拍下了现场情况:一个闭路电视拍到一个人正常行走,另一个闭路电视拍到一辆跑车经过,随后行人死亡,由于是闭路电视盲区,没有拍到经过。此时,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案发过程:侦查实验的规则是需要原车进行实验的,但由于跑车昂贵,价值几百万,用原车的代价较大,损坏可能难以赔付。此时,剧中交警找到和该车同一型号、颜色、性能、出厂的跑车,通过一些关系将该车用来实验,结果证实案发过程。卓峰遇上一宗交通意外,要施马协助,扬名找到两段闭路电视的影片,但都记录不到事发经过,幸好从车牌号码得知车主是上市公司高层萧家希。此时萧家律师来电,指家希事务繁忙,不能去警署录口供,于是施马与扬名即去萧氏集团。家希偕出任代表律师的哥哥萧家乐出现,家乐表示只有半小时空档,施马即与他们录口供。施马二人来到家希的会议室,询问案发经过。但家希完全不记得,而且在家乐的阻挠之下,问不出什么线索。施马怀疑家希曾服食毒品,家乐怒言这是相当严重的指控。施马表示会拖走家希的车回到扣车中心,作进一步调查。施马发现Don的车款,与家希的一模一样。


Don以为施马会一同出席宴会,可是施马却把佩中带走。佩中向施马坦言Don已向她求婚,要施马作出决定。刚巧扬名来电,施马趁势离开。扬名推断出一种情况,可导致死者的死状。施马为了证明对错,即用家希的车来试验。岂料家乐突然出现,指明要取回私家车。施马和扬名去到家希的会议室,把一条实验影片给他看。家希看完后相当后悔。家希看过施马的实验影片后,认为不能隐瞒实情。这时家乐冲入会议室,阻止家希说话。可是家希非常内疚,决定认罪自首。施马与扬名在饮闷酒,扬名问施马向谁借来同款的汽车,施马直指是Don,并觉得他愿意借名贵房车给佩中,实在很爱她,她没有选择错。这可说明: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香港,都尽量用与原条件一致的物品、工具来进行实验,从而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另外一部剧——《谈情说案》,则是根据物理学知识,再按照设置的参数进行实验,从而侦破各类案件。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具体案件现场勘查


在不同案件、不同现场——车内、房间(室内)、野外,现场勘查的侧重点不同。


(一)溺死案件现场勘查(死者死于水中)

《法证先锋》第一部第15~16集中,在水中发现尸体:先分析可能抛尸地点,再看死者是否为溺水而死。


剧中,警察查到水流方向是由西向东,发现尸体的地方是西贡的斩竹湾,根据尸体在水中浸泡的时间和水流的速度,可以推测出抛尸的地点——海边的公园或西贡码头或白沙湾游艇会附近。而死者有一艘游艇停在游艇会附近,从而准确找到死者被抛尸地点。验尸过程中,发现死者前臂有一道很浅的伤痕,但有组织反应,即为死前造成的。同时,还说道:解剖一具淹死的尸体,最重要的是死者的肺部和呼吸道(肺与呼吸道为检验重点),因为里面可能会残留一些海藻或者类似微生物的物质(这与上述论断不谋而合),可以帮助找到死者具体的溺死地点。化验得知死者肺水肿的情况比较严重——说明不是被海水淹死(在海水发现死者,显然是有人故意扰乱视线);死者肺部抽出来的水有三种藻类,即绿藻、红藻、轮藻,这些单细胞藻类是在淡水中生长的,加上验出氯气成分、昙花花粉,于是更加确定死者不是溺死于海水。


这些也正是上文中提到的两个勘验重点,说明通过这两点能够准确判断死者溺死的地点,是溺死在发现死者的水体中还是其他地方。

当然,还要注意医学上“无水溺毙”现象(《鉴证实录》第一部第17集):当一个人跳下水时突然无法适应水温的剧变,使得他的心脏突然停顿。


(二)爆炸案件现场勘查(死者死于爆炸)

在《法证先锋》第二部第6集中提到,勘查爆炸现场时找到中心点,即我们所说的炸点,但中心点向外围爆炸产生压力波,反而中心可能会形成真空,将物体又吸入中心。所以,对于炸点的勘查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发现更多的痕迹物证。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同样,《法证先锋》第二部第6集,也有这样一幕:

法证人员在收集爆炸装置后,发现差电池。由于是自制TNT炸药,原材料硫酸、硝酸在市面上都可以买到,没有指向性,所以电池可能成为关键,但是搜遍了现场亦没有踪迹。推测很有可能在现场某处后融入其他物体被带走,果然电池飞到小孩的玩具熊里,被小孩带回家。最终在电池上提取到一枚指纹,查出犯罪嫌疑人。正所谓“玩具熊中藏碎片、疑凶最终浮水面”。


由此观之,现在爆炸物的类型多种多样,我们可通过现场环境、搜集的物证推断出犯罪嫌疑人使用的类型,进而寻找该类型所应具备的物质,才能够找到所有的爆炸残留物、抛出物,对案件的侦破提供有力的证据。




跟踪盯梢


跟踪盯梢的概念和原则

所谓跟踪盯梢,是指侦查人员以运动的方式,对侦查对象进行秘密观察,监视犯罪嫌疑人、重大犯罪分子的行踪,控制掌握其外部活动,以获取线索或证据的一种侦查手段和方法。跟踪盯梢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遵循一些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严守秘密、严格审批原则;积极侦查原则;不露行迹原则。显然,不露行迹原则是重中之重,也是在跟踪盯梢实践过程中需要灵活掌握的。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在《廉政行动》钟表公司行贿导游、逃税及挪用资金案中,改编自2006年谢瑞麟珠宝(国际)有限公司前任及现任主席谢瑞麟父子,连同3名高层要员涉嫌利用海外空壳公司,假扮提供业务推广服务,伪造账目,私下向旅行社及导游提供逾1.7亿元巨额贿款,图利诱导游带团到陈列室光顾的案件。主要的侦查措施包括跟踪、监视、密拍密摄等,不像警察侦查需要借助高科技技术、信息化技术。这一点与内地现状十分相似——公安机关/警察机关与检察机关/廉政公署的侦查手段存在区别。而在剧中,新手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跟踪的过程中因为环境嘈杂而与被跟踪对象过分靠近,可能会被发现从而暴露行踪、影响调查。熟悉《廉政行动》系列的观众可能会想到,这一个“梗”在《廉政行动》2009年版第3集“死亡保险”中也出现过。


而剧中体现的正是上述原则:不露行迹。所谓“不露行迹”,就是行业术语的“不露不丢”,指的是侦查人员在跟踪过程中,要做到既不脱梢又不暴露,从而顺利完成侦查任务。但实践中的情形是比较复杂的,所以衍生出了“宁丢勿露”或“宁露勿丢”的做法。前者是指宁可脱梢也不能暴露自己的行迹,让跟踪对象发现有人跟踪;后者是指宁可让跟踪对象发现自己,也不能脱梢。实践中视情况而定选择哪种方式。


当然,对于跟踪盯梢,还需要注意对象的安全。在《刑警2010》中,在对象的楼下盯梢,谁知道对象早已在家中自杀,这可谓是最大的失误,也是需要极力避免的。


跟踪的方法


跟踪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尾随跟踪、交换跟踪、分段接力跟踪、迂回跟踪。上述各种方法既可以单独运用,又可以根据需要混合或交替运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公秘结合、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跟踪监视。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飞虎》第二部一开始就上演了一出跟踪好戏。

被跟踪者发现有人跟踪,在走进重庆大厦后,加快步伐,把头发扎起来,戴上帽子和墨镜,并将外套脱下反穿进行伪装,然后进了电梯。跟踪者看见电梯停在四楼,走楼梯上去在六楼发现了被跟踪者的住处。为什么电梯停在四楼却在六楼找到被跟踪者?被跟踪者知道有人跟踪,肯定不会住在四楼,而且上楼梯的脚步要比下楼梯的脚步轻,且可以拉开与跟踪者的距离。正巧五楼楼梯口的门处有一只猫,所以被跟踪者肯定没有推开这道门,再加上时间计算,推断出其住六楼。


所以说,跟踪过程中情况千变万化,除了上面提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外,还需要侦查人员临场随机应变,这就要求侦查人员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跟踪盯梢实训


(一)前后梢跟踪实训

对确定的跟踪对象采取前后梢进行跟踪。跟踪过程中,两名侦查员分别在跟踪对象的前后对其监视控制。行进中侦查员与跟踪对象的距离应该以使跟踪对象始终保持在侦查员视线内为原则,前后梢之间要相互配合,并恰当地使用跟踪器材。当跟踪对象徘徊候人时,前后梢侦查员应在密切监视其行动的同时,注意观察周围人员的变化,并随时做好取证准备。当跟踪对象与同伙联络如使用公用电话时,侦查人员应视当地环境情况,一名侦查员设法接近电话亭,了解通话内容,另一名侦查员应及时录像或拍照以获取证据。


(二)三角梢跟踪实训

对确定的跟踪对象识别确认后采取三角梢进行跟踪。跟踪过程中,三名侦查员在跟踪对象行进时相互都应该保持三角形状态。侦查员与跟踪对象之间的距离,应该以跟踪对象始终在侦查视线之内为原则,三角梢之间要相互配合并恰当使用跟踪器材。当跟踪对象行进中突然加快速度,或突然改变行走方向时,侦查员应灵活机动地调整梢位。当跟踪对象进入大型娱乐场所时,侦查员应采取一名侦查员跟踪进入场内监视,另两名侦查员在门口守候(如有侧门,应分别守候)的调整策略。跟踪对象出门后,侦查员仍恢复原来的三角梢跟踪。


(三)综合实训

可以采取前后梢、三角梢等综合跟踪方式进行跟踪。

实训前后,可以对照《古灵精探》《栋笃神探》《通天干探》《八卦神探》等比较有意思的剧集,看他们的跟踪与常规跟踪有何区别。而《护花危情》则是反跟踪的例子。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卧底侦查


卧底侦查的概念


卧底侦查,是指侦查人员虚构或利用某种特殊身份作掩护,骗取侦查对象的信任,打入其内部以查明犯罪事实、收集相关证据的一种秘密侦查手段。卧底与刑事特情有一定的区别,虽然他们都是打入对方内部获取线索、证据,但卧底侦查的主体是侦查人员,而刑事特情的主体是侦查机关秘密吸收的、来自于社会各个方面的非侦查人员。


卧底与线人亦不同,线人是在外面帮助警察收集犯罪消息、提供侦查线索的人员,当然也是非侦查人员。在《雷霆扫毒》中,真正截到的“货”(毒品)只有三公斤,按照算法,线人费分三期:第一期16,500港元,第二期8400港元,第三期4200港元。可见线人费是“明码标价”的。而在2011年有现实版报道。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警方连日来在查获案值达6亿港元的历来最大贩毒案现场,开展马拉松式接力搜查,至今未再发现毒品。目前正通过各地国际刑警和缉毒机关,追查涉案南美帮贩毒集团运毒到港的路线与其首领下落,同时深入调查南美毒枭在香港是否另有大毒仓。据悉,南美帮毒枭到港暗设庞大可卡因毒品货仓,密谋将香港变成可卡因毒品的亚洲转运中心,香港警方根据外地和香港线人的可靠情报,一举捣破南美帮贩毒集团,目前正化验查获的近600公斤可卡因毒品的纯度,初步估计以毒品纯度和数量综合计算的“线人费”,最高接近1000万港元。一名资深反毒警官透露,毒品案“线人费”须由香港副警务处处长(行动)批示,并有方程式计算,如毒案中检获毒品,有人被捕和被判罪,“线人费”是每公斤3万港元;如有货没有人被捕则为1.5万港元。同时,缉获毒品的数量以毒品纯度100%计算,如果搜到毒品100公斤,但纯度只有6成,则“线人费”便以60公斤毒品来算。他称,“线人费”设有上限,计算毒品的数量分三部分,首部分可获全部每公斤3万港元线人费,第二及第三部分依次减半为五成和两成半,以本次检获567公斤可卡因为例,纵使纯度高达百分百,“线人费”只达1000万港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线人费的算法:金额与毒品重量、浓度有关。


卧底侦查的实施


(一)选建

在《学警狙击》等剧集中,我们看到卧底的选建通常是从卧底在警校时开始的。这一点在《反黑》中得以印证:其第18集、第24~25集说到,卧底是从警校出来之前就选好,督察级别不会是卧底,是的话也是抓后面最大的人物(大鱼)。但也受到多人质疑:还未见过这么高职位的卧底?而且反过来说,如果是高级别卧底,只是跟着二三线老大,不能成功,怎么升职?


(二)过程

对于卧底实施侦查过程中,其身份较尴尬、行为受限制。而这些都存在于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犯罪中。在《潜行狙击》第20集中说“贩毒只是帮你掩饰身份,还真的去贩毒,必须有个底线”。每个月月初联络员亲自把薪水交给卧底,因为让他记住自己还是警察,要维护公义,不能忘记身份。同时,不允许卧底私自行动,所有行动都需要联络员知道。卧底与联络员采取单线联系方式,有时可能在安全屋,有时在其他地方,而知道卧底身份的人少之又少(《使徒行者》第31集说卧底身份就只有四个人知道:联络人、警务处处长、律政司、保安局局长),贯彻了秘密原则。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在多部剧集里面,我们也能看到卧底、线人并存。如在《使徒行者》中,警方卧底打入内部找出幕后集团证据,ICAC线人打入内部找出黑警。两者身份不同、任务不同、职责不同。一方面,线人说他不是警察,无须遵守纪律规定之类的,无义务去救其他人(第8集,第18集);卧底说他是警察,就算卧底也可能需要遵守纪律规定。另一方面,剧中卧底传递出消极心态:卧底永远都是最底层的,死了也没人知道,而如果不放下尊严和人性,根本就不可能完成任务(第7集)。毋庸置疑,卧底的心态是决定卧底侦查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三)结果

卧底侦查结束后,可能要出庭作证,此时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份?如何应对辩方的质疑?卧底不同于线人,因为线人可以根据协议,换新身份去国外,这与污点证人待遇一致。而警察卧底较少换新身份出去,多是卧底侦查结束后留到警队,或升职,或换部门。


在《潜行狙击》第16集中,有这样一幕:

辩方律师问到卧底被告是主动提出毒品交易吗?卧底回答说,主动提出货物交易。辩方律师说,只是货,不一定是毒品。此时,卧底日志成为关键,日志是最真实反映卧底生活的证据,不可能为了嫁祸他人在日志里捏造交易。


辩护律师会怀疑卧底日志的真实性,在《潜行狙击》第1集中有这样一幕:

辩方律师问道:卧底日志的补录时间、补录时候是否清醒。辩护律师认为卧底日志有错误,质疑其诚信与记忆力,并指出日志不能作为呈堂证供——所说的策划械劫案,是否与事实相符?卧底解释说,因为学历低,有错别字不稀奇,反而说明卧底日志的真实性。


侦查讯问


侦查讯问的概念

侦查讯问,是指侦查人员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和其他有关情况,以言词方式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讯和诘问,以获取真实供述或者辩解的一种侦查活动。作为一种最普遍的侦查和司法活动,讯问是一种多结构的、错综复杂的,涉及侦查、组织、心理和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活动,它综合了诸如刑事侦查策略学、司法心理学、逻辑学、教育学、司法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侦查讯问的策略与技巧


《廉政行动》2016年版第4集走私烟草贪污案中,廉政公署调查员提到讯问要及时进行,即“黄金48小时”。如何在48小时之内迅速突破,就需要依靠侦查讯问的策略和技巧。由于犯罪嫌疑人个体的不一致性,导致针对各人的讯问策略和技巧不尽相同,下面仅就常见的策略和技巧结合剧集作出简单的提示,在实践中还需要具体分析与综合运用。


(一)情感感化

面对不开口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尝试用情感感化策略和技巧,引起犯罪嫌疑人的注意与情感交流。如在《法证先锋》第二部第16集中,通过出示犯罪嫌疑人女儿画的画,拉近距离,最终促使犯罪嫌疑人交代了犯罪事实。


这一点与代入式讯问可做比较。《刑警2010》第3集中就有通过代入式讯问,促使被讯问人交代的情节,即假扮被讯问对象的老婆/老公或亲朋好友,激起被讯问者的情绪反应,从而交代。


(二)打心理战

在侦查人员没有实质性证据的时候(此时不能定罪),讯问时需要玩心理战。例如,在《刑事侦缉档案》第四部第32集中,只是认定开车撞人的车上有犯罪嫌疑人的指纹,无法证明有罪。后来通过心理战,促使受讯问人承认。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三)迂回渐进

所谓迂回渐进,就是侦查人员在讯问时,有意识地绕过案件的实质性问题,而从有关联的其他问题入手,先扫清外围,最后突破核心问题的讯问策略和技巧。通俗地讲,就是顾左右而言他。如在《法证先锋》第二部第7集中,侦查人员先拉家常、套近乎,问啤酒妹酒吧工作情况、喝酒(划拳)技巧等,如让啤酒妹教自己喝酒不醉的心得,后逐步接近讯问核心。正所谓“警方审讯出新招,啤酒妹陷入彀中”。对不同行业的审讯对象,应针对其行业性进行聊天、谈话,投其所好,最终在不经意间达到讯问目的。


(四)合理“引诱”

法律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但在实践中,尤其是在讯问中,如何界定“引诱”?与此同时,有学者指出,合理的“引诱”是被允许的。它们反映的都是“引诱”的界限问题。


讯问过程中如何提问呢?方式A:昨天晚上,你是不是和某某在一起?方式B:昨天晚上,你在哪?都做了些什么?这两种方式在TVB刑侦剧中再常见不过了。显然,方式A存在“引诱”嫌疑,希望被讯问对象按照自己的提问回答,因为提问中具体指出了回答问题的方向。有学者结合实践提出了三个标准:一是采取模糊语言的形式实施引诱方法获取的供述应当采信(可取);二是采取伪造文书的形式实施引诱方法获取的供述应当排除(不可取);三是采取其他形式实施引诱方法获取的供述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权衡(这里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对犯罪嫌疑人是否使用了肢体暴力)。


显然,根据上述标准,提问方式A似乎也没什么不妥,而且实践中这种提问方式并不罕见,如果按照“引诱”方式全部排除的话,反过来会使得讯问工作举步维艰。


(五)控制节奏

对于想一次全部交代数起案件犯罪事实的犯罪嫌疑人,应该中间有所停顿,控制节奏:一来让犯罪嫌疑人缓冲一下;二来便于侦查讯问人员审查之前的交代是否清楚、属实,即不需要犯罪嫌疑人连续交代犯罪事实。


在《刑事侦缉档案》第四部第9集中,在犯罪嫌疑人交代其中一起杀人事实后,侦查人员并没有马上让其交代另一起杀人案件,而是适当地缓冲一下,交代了其他的事情,最后再问到另一起杀人案件。这种讯问方式有助于缓解犯罪,取得新突破。


(六)反其道而行/以退为进

反其道而行之,即采取与被讯问对象相反的话来讯问。在《法证先锋》第二部第11集中,有这样一幕:


被讯问对象什么都记不起来,什么都不想回答。讯问人员突然说道:你什么都不记得,那你记不记得是怎样杀死死者的?刺激被讯问对象使其回忆,或者交代。讯问人员说死者身上金项链、金表都不见了,很显然是见财起意,杀人劫财。讯问对象惊慌之中说:“我只是抢劫,没有杀他。”讯问人员说:“这只是你的一面之词,我们现在怀疑死者妻子,因为丈夫失踪了这么久都没报警,但现在也找不到死者妻子(没姓名、没照片),没办法,所以你也摆脱不了嫌疑。”此时,被讯问对象极力回忆所有细节,最终提供了重要线索,使侦查人员找到了死者妻子。从什么都不说到怕有遗漏,体现出讯问人员讯问技巧的作用。正所谓“警方审讯技巧多,疑凶交代抢财物”。


(七)其他/综合

上述我们讨论的多为警察讯问,且对象多是命案犯罪嫌疑人。由于《廉政行动》是关于廉政公署侦破案件的典型剧集,所以可以看看其与公权力主体的警察之办案(讯问)有何不同。


在《廉政行动》2016年第1集摆明益邨民贿选案(改编自蒋世昌、李跃辉在2009年沙田区议会大围选区补选贿选案,案件编号:DCCC47/2010)中,首先讲到廉政公署的历史、行政架构及运作、三管齐下的策略等,顺便提及了ICAC搜身、搜查、讯问、辨认技巧(包括录音录像技巧,称为“录影会面”)以及讯问、辨认场所的先进设备。


在讯问时,犯罪嫌疑人用不配合的态度抵触ICAC调查人员,并大声吼叫,其中一名调查员采取讲道理的方式但效果不佳,另一名调查员用比犯罪嫌疑人更大的声音试图遏制其嚣张气焰,但被指不能以警察口吻来审讯犯罪嫌疑人,而应当保持冷静、镇定,根据指引去引导。虽然采取讲道理方式的调查员被犯罪嫌疑人吓到,但其方法比后一名调查员要好。这里笔者有不同的意见:讯问是一种“互动式”的侦查措施,每一个案件情况不同,我们应当根据案件的实际来采取讯问的方式,既不能说讲道理的方式不可行,亦不可指责“以暴制暴”的方式不可取,而应当采取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讯问(不同方式针对不同的讯问对象),积极运用“以退为进”“迂回渐进”“避实击虚”“欲擒故纵”等相关策略进行。


与刑事案件不同,贪污贿赂案件往往没有那么多的人证、物证,所以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进行突破是难点。该案中,虽然嫌疑人有非法回佣、伪造文件偷钱、贿赂导游、违规分花红(然后返还)、虚假交易等多重行为违反了《防止贿赂条例》,但留下的书证、物证并不多,而虽然当场抓捕了多名交易中的导游,但他们矢口否认,造成了被动的局面,这当然也是该类案件较为突出的特点。要想解决这类问题,首先是突破口供,这一点就要从薄弱环节入手,选择突破口,本案中由于嫌疑人之一信奉宗教,教义让他感觉自己犯罪将得不到上帝的宽恕,除非自己承认,于是后来将重心转移到他身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其次是从书证、物证中找到有价值的关键点,因为仅有证人证言(包括转为污点证人的证言)、嫌疑人口供是靠不住的,如果翻供,将会处于被动,而此类案件不像其他刑事案件有现场、有大量的物证。该集主要是涉及贿选案件。与《刑事侦缉档案》中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案情不同,经由ICAC办理的案件并不复杂,很多事实摆在表面上,主要是认定问题。

……

犯罪心理画像


犯罪心理画像的概念


犯罪心理画像(犯罪心理剖绘),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动征象的描述。其中对犯罪人心理需要进行了解。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在《天眼》第20集中,提到Criminal Psychology:formation of criminal mind,提到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原因,有外在、内在、自主和被动。作为一个学科,为了研究目的,有必要仔细划分各种原因,但实际上很多原因都互相关联,很难“一刀切”。例如,英国心理学家爱逊克所提出的“条件反射论”(Conditioned Reflex Theory),认为良心只是一种条件反射。当儿童有了某种行为之后,父母、老师就会按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及时作出奖励或惩罚,从而形成了个人的良心。如果没有完成条件反射过程的人,就会比较容易犯罪。联想到另一个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的理论:当一个儿童在三岁之前没有机会建立对母亲角色(Mother Figure)的依恋,没有受她的影响,是属于母爱的缺失,对子女人格发展会有很大影响。偏执型人格障碍,可能只是始于一个微小的情绪偏差,例如不满、嫉妒和怨恨,但是最终可能成为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心结。


利用犯罪心理画像破案实例


在TVB众多剧集中,利用犯罪心理画像破案的实例屡见不鲜,它不仅被运用于专门的剧集中,如《读心神探》《心理追凶》,也存在于其他类型剧集中,如《刑事侦缉档案》《法证先锋》等。这里我们仅就最新的剧集《心理追凶》第11~16集中的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电台主持人A接连收到不寻常的包裹:先是死去的蟑螂,接着是四颗牙齿,再是染血的娃娃,最后是卡片和相机。收到的前两个包裹,从心理角度分析,认为是恐吓——蟑螂、牙齿,但是细想一下,如果是恐吓为什么不寄活蟑螂而是死蟑螂?换个角度,其实这也可能是“示好”而非恐吓。因为电台主持人A害怕蟑螂,寄来死蟑螂意味着把她害怕之物消灭了。而“示好”在牙齿这一包裹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通过技术手段证实牙齿是属于欺压电台主持人A的另一个主持人的,而该主持人已经被人打成重度昏迷,牙齿就是“成果”。


至此,从心理画像上来看,打伤另一个主持人的必定是维护电台主持人A的人——亲朋好友或者粉丝。如果是亲朋好友的话,寄包裹好像不符合其心理,由此猜测肯定是粉丝行为。心理学家分析狂迷心理,指出狂迷最后寄来的两个包裹极为可疑,认为这两个包裹和前两个包裹的风格、性质不一样,很有可能是他人所为。卡片上写着:世界最遥远却又最近的距离,我总是感受着你的心,听见爱的誓言。表面上像是表白,但实际上是电台主持人A自己所为,为的就是将事件进一步升级,使自己的曝光率、知名度更高。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前面的包裹都是其他人拆掉的,怕有危险;后面的包裹主动要求拆,难道不怕危险吗?还是已经知道是自己的狂迷寄过来的,不存在危险?抑或本身就是自己寄的,为了掩人耳目——这样还可以抹掉自己的指纹等痕迹,免得他人怀疑?


心理学家分析认为电台主持人A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社会性病态(sociopathy),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剧中,主角分析,反社会人格障碍有以下几个特征:良心发展不足(做错事不会有内疚感);有不负责任或冲动的行为;善于利用他人;无法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缺乏同理心)。正是利用了狂迷的所作所为,才使得其他人认为自己(电台主持人A)是受害者,其实是利用他人的得益者。而表面上看,电台主持人A与其他人关系不错,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好像与上述特征不符,但实际上,她在处理家庭关系、同事关系时,都是以利益为前提的,根本不是真心真意想要和其他人相处。


该案中有两个人物刻画,即两个心理画像:第一个是寄包裹的人,此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偶像作出伤人等较为严重的行为,有心理学家提出这可能是“名人崇拜综合征”(Celebrity Worship Syndrome):多表现为与名人有关且无法控制的行为和幻觉,比如他(她)总是会想到他(她)的偶像,他(她)控制不了自己,或者如果他(她)需要任何帮助,那么偶像会立即出现在他(她)面前的。该案中就是电台主持人A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狂迷就帮助她解决了:打伤另一主持人也好,毁第三者的容也罢,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给侦查人员划定了一个范围:电台主持人A的粉丝,可能比较熟悉她,而且可能经常在身边出现,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都能够留意——极有可能就是电台中人,尤其是电台中新来的人(因为之前一直没事)。至此,侦查人员锁定了新来的维修工为怀疑对象,进而顺藤摸瓜,找出嫌疑人。


第二个就是电台主持人A,前已分析,她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其实这也可能是创伤后遗症引起的。所谓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PTSD的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联,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心理因素(如性别、年龄、种族、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工作状况、受教育水平、应激性生活事件、个性特征、防御方式、童年期创伤、家庭暴力、战争、社会支持等)和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其中,重大创伤性事件是PTSD发病的基本条件,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期性。通过相关的症状来证实电台主持人A的心理障碍,有助于还原整个事情的真相。本案中真正的凶手就是电台主持人A。


近些年来,卧底题材的剧集层出不穷,凡是刑侦剧必然会涉及卧底是TVB剧集的“惯例”。近期,内地网剧《白夜追凶》播出,引发了全面热议,将其与《使徒行者》相比较,作为本章结语。第一,卧底侦查贯穿整个《使徒行者》,而《白夜追凶》只有几集(第23~26集等)涉及。第二,香港警方卧底(undercover)都有联络人(handler),一对一进行,见面地点随时变更,且要写卧底日志(反映在《使徒行者》《使徒行者2》的多处场合);而内地卧底是通过中间人来传达(《白夜追凶》第23集),显得专业性不强,这也可能是剧情需要。第三,香港警方卧底资料保密,只有联络人知道,所以有利有弊,利在于极少人知道卧底身份,弊在于联络人出事或者信息系统出现问题,无法得知卧底身份,如何归队?(《使徒行者2》第16集)内地警方卧底知道的人多,且说“专案小组的卧底行动”(《白夜追凶》第26集),说明很多人都知道卧底身份。第四,对于叛变的卧底,两地也都会说“变节”,但在《白夜追凶》中没有出现“黑警”两字(虽然在第26集的简短剧情概括中写了“卧底揭穿警局暗藏黑警”),只是出现了“渗透”一词,可能“黑警”两字较为敏感(第29集再次出现);而第31集中说到牧羊犬:卧底是披着羊皮的狼,其实就是联络人。而《使徒行者》中卧底发现有黑警,要找出来,还说:要对付卧底的是黑警,卧底要对付的也是黑警,而不是黑社会(《使徒行者2》第21集),反映出卧底任务的变性。后面剧集反倒是围绕黑警展开,而非找卧底。不过,《白夜追凶》第二部预告,估计就是找黑警,反而成为和《使徒行者》一样的剧集了。


—— 以上节选自《影像中的侦查学》第三章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影像中的侦查学——以TVB剧集为例》

"不仅是纪念,更兼具科研、教学之功效"


- 以TVB刑侦剧为研究对象的专著 -

- 亦可作为剧集爱好者的普及读物 -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吸纳国内外侦查学研究全新成果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全国司法警官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盘点20部TVB经典刑侦剧 | 离奇案件里那些侦查技术与侦破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