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無西”無的是什麼?那“邔無東”呢?

“襄陽無西”無的是什麼?那“邔無東”呢?


在“襄陽說”諸多離譜“證據”中,“襄陽無西”似乎是比較靠譜的史料,因為這則記載出自《元和郡縣誌》:“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於是乎,襄陽“鐵證”之聲不絕於耳。

可是,“襄陽說”在這裡又是犯了只看風月寶鑑一面的錯誤。就在這條記載的同篇,《元和郡縣誌》又記載:“秦兼天下,自漢以北為南陽郡,今鄧州南陽縣是也。漢以南為南郡,今荊州是也。後漢建安十三年,魏武帝平荊州,置襄陽郡。”呵呵,歷史記載怎麼總是對“襄陽說”不賞臉啊?到處都是隆中不歸南陽郡管轄的記載。

再說了,萬山為界又沒有說是東西為界,理解成南北為界不行嗎?我想《元和郡縣誌》不會自扇耳光吧?無獨有偶,《元和郡縣誌》同卷《宜城縣》還記載另外一個“古諺:“(宜城)本漢邔縣地也。城東臨漢江,古諺曰‘邔無東’,言其東逼漢江,其地短促也。

”按“襄陽說”的奇葩邏輯,“邔無東”就是邔縣的東界只到東門外的漢水,可是,《水經注》明確記載漢水以東有屬於邔縣的黎丘、觀城二城,邔縣東逼的這段漢水是邔縣的內河而不是界河。

另外,譚其驤先生繪製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東漢時期的邔縣的轄境向東越過漢江一直到綠林山主脊,漢江以東還有近百里的邔縣轄境,看來《水經注》和譚先生又打臉“襄陽說”的“鐵證”了。再回到襄陽,如果說襄陽西界十一里就可以說“無西”,邔縣“東逼漢江”就可以稱為“無東”,那麼,那襄陽城北門同樣是“北逼漢江”,過漢水就是南陽郡,連一里都沒有,其界更為“促近”,可為什麼“古諺”沒有人說“襄陽無北”呢?

難道是古代襄陽人分不清一里和十一里的遠近嗎?當然不是,老老實實看看歷史地圖,襄陽萬山以西就是荊山山脈,邔縣漢水以東也是綠林山脈,襄陽向西入川的古道過萬山就折而向南,沒有向西翻越荊山山脈的道路。邔縣只有南北向的襄陽至漢陽的大道,沒有過漢水向東翻越綠林山的古道。

而襄陽北門,則是向北渡漢水的宛襄大道,故而“襄陽無西”“邔無東”,而沒有“襄陽無北”了。“無西”“無東”實交通狀況耳,非轄境也!讀書斷章取義會鬧笑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