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中找到答案

为什么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中找到答案

《论语·卫灵公》记载,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远虑的"远",不是绝对概念,想到三天后的事是远虑,想到三个月后的也是远虑,想到三年后的事更是远虑,想到三十年后的事还是远虑。说的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如果只顾眼前,而不想到将来,仓促草率行事,必然眼前就会有忧患。

譬如造房子,如果没有"百年大计"的思想,只顾眼前草率地造起来,虽然可以把外表打扮得很美观,但很不坚固,如果房子造好了,人也搬进去的第二天就发生了并不严重的地震,但因为房子质量差,倒塌了,人被砸死了,岂不是一场灾难?再如读书,如果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将来的运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去理解,只是临时强记,考完了也就忘了,这样的读书能有好结果么……

为什么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中找到答案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为什么诸葛亮那么聪明呢?因为他善于深谋远虑,做任何事,都事前认真思考,将各种有利因素和各种不利因素都加以考虑,然后做决定。即使他认为很有把握的事,他也不会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做两种打算:成功了如何乘胜前进,万一失败了如何退却,都在他预定的计划之中。

诸葛亮的深谋远虑,最令人叹服的是,他在未出茅庐之前,已经测出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与之相见,他对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后来的那篇名文《隆中对》。他告诉刘备,曹操势大又打着天子的旗号,是不可能与之争锋的;孙权在江东根深蒂固,也不可能与之作对,却可引为外援;荆州刘表无能,益州刘璋昏庸,可先占据荆州、益州,和曹、孙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可在益州积蓄力量,待机伐魏,则天下可统一于刘备。

后来的事态发展,完全如诸葛亮所预计,只是三国形成后,关羽等妄自尊大,目光短浅,破坏了诸葛亮的"联吴抗曹"大政方针,使诸葛亮的计划夭折,未能完成统一中原的伟大目标,所以诸葛亮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为什么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中找到答案

人生在世,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要想到未来,都要想到后果,否则,就会招来忧患。"远虑"也可以说成是大志向,一个人,如果无远大理想,目光短浅,只图眼前小利,为眼前小利而争长论短,整日为一些小事而烦恼,为蝇头小利而患得患失,这样的人,是决不会有大作为的。

为什么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中找到答案

160年前的太平天国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太平军出广西之后,进入湖南,犹如蛟龙入海,立刻翻起巨浪,连克永明、益阳、岳阳、武昌;从武昌出发进军金陵,太平军万船齐发,又有陆师夹江而行,号称50万大军,自武昌经安徽、江西,直抵金陵,势如破竹,清军无力招架,虽然南京城高墙厚,也只用了十天时间就被攻破。为什么战斗力如此强大的太平军最后却是以失败收场呢?

主要原因是洪秀全、杨秀清两位领袖目光短浅,没有长远的目标,没有把战略重点放在推翻清王朝上。杨秀清认为只要占领了南京,即使成不了事,也可占领黄河以南;而洪秀全则是把南京视为"小天堂",把小天堂视为奋斗目标。在天平军攻克南京之后,洪、杨都有偏安和及早享受的思想,把享受和特权放在首要地位,大造王府,广选后妃,而逐渐丧失了革命锐志。最后导致矛盾激发,人心涣散,失败是迟早的事。

为什么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中找到答案

中国共产党从产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经过了许多曲折,最终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虽然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那时的每个中国共产党人都有一个伟大的理想,为民族的独立和新中国成立而奋斗。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与事业,不怕流血、牺牲,才能有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推翻了压迫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为什么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中找到答案

所以说:只有目光远大,只有想到未来,为伟大的理想而斗争,才会有璀璨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