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有哪些現象表明它“氣數已盡?

鄭曉奇


清朝氣數已盡,其實可以通過近鄰日本的逐漸崛起後對中國的慢慢滲透,來看腐朽的清王朝的滅亡。

晚清政府這艘破船,其實從鴉片戰爭以來就已經走得踉踉蹌蹌,如履薄冰,即便有洋務運動這樣的迴光返照,但由於積重難返,病入膏肓,還是難以挽回衰敗的跡象。

倒是中國的近鄰日本,知恥後勇,厚積薄發,與清朝是同一個起跑線開跑,只用了三十年就將一個垂垂老矣的政權改造成一個有追求,有思想、有目標的新國家。

當然,中國地大物博,即便再貧窮再落後,在內心深處也肯定認為至少比小日本強吧。光看清朝的北洋艦隊,不論是規模,還是數量,都遠超日本海軍。即便是再沒有見識的小老百姓,也肯定認為打小日本還不是一打一個準嗎?

可1894年的甲午海戰,中國海軍以全軍覆沒刷新了日本的存在感,讓整個中國都陷入了沉思,而付出的代價確是沉重的。除了耗費十幾年心血打造的北洋艦隊,還有我們的臺灣島和幾億白銀賠款。

從此在中國大地上,除了西方國家大鼻子的洋人可以欺負我們,連貼著狗皮膏藥的東洋人都可以在我國肆無忌憚,雖然極不情願承認,但這就是事實。

當然,也因為日本的徹底崛起,加速了清朝的滅亡。以前即便西方國家再怎麼欺負我們,他們也是飄洋度海而來,人數也就是幾千上萬呢,根本構不成顛覆政權的可能。可是如今在中國的旁邊,突然出現了這麼一個厲害的對手,他虎視眈眈,在歷史上更是多次覬覦我國,所以日本的威脅其實是所有西方國家中最大的。

日本利用自己的影響和地利慢慢滲透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更是通過“日俄戰爭”成為了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國家,此後日本的對華影響力超過了所有西方國家,也成為了中國最大的敵人。

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大清王朝可以說根本沒有扭轉局勢的可能,唯一的希望就是遲滯這種滅亡。可是一聲槍響,還是敲響了晚清政府的喪鐘。

對此,你覺得大清王朝還有哪些現象說明氣數已盡了?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當年,清王朝揮師入關時,攝政王多爾袞護衛年僅六歲的順治皇帝福臨進入北京。走到京郊的青龍橋,遇到了一個算卦的瞎子老頭,只見他的卦攤高懸一幅對聯,“眼瞎能明古往今來事,手殘善斷痴男怨女情”。

多爾袞一看好奇,便上前問到:“聽說,關外的軍隊開進來了,不知他們能不能坐天下?”

“能坐天下。” 算命瞎子不假思索地肯定回答。

多爾袞暗喜,又問道:“能坐多久?”

算命瞎子坦然說道:“得之於攝政王,失之於攝政王;得之於孤兒寡母,失之於孤兒寡母。”

真是一語成讖,失之者,攝政王即宣統皇帝溥儀的父親載灃,孤兒寡母即隆裕太后及宣統皇帝溥儀。孤兒寡母成了袁世凱的政治工具,溥儀也變成了末代皇帝。

清朝近三百年的統治,氣息奄奄,日薄西山,氣數將盡,正如《左傳》中所說:“君以此始,必以此終。”大清朝終究逃不掉歷史的規律。

一、棟樑之臣對大清絕望

從鴉片戰爭開始,清朝就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局面不知所措,內憂外患,搖搖欲墜。八旗子弟腐爛透頂,玩鳥吃喝行,打仗不行,太平天國一起,席捲天下,震動京師。要不是曾國蕃左宗棠李鴻章等名臣苦撐局面,大清朝早就崩潰了。

平定太平天國以後,曾國藩李鴻章積極洋務運動,愣是搞出來個同治中興,頗有聲色,被西方看作是大國之一。可是甲午戰爭,泱泱大國竟被蕞爾小國日本打敗。大清的虛弱浮誇本質暴露無疑。

甲午戰敗以後,李鴻章傷感地反省:“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清朝就是一個破屋,李鴻章也是無力迴天。

宣統元年(1909年)八月廿一日夜,晚清重臣張之洞病寢,攝政王載灃前來探望,安慰張之洞說:“中堂公忠體國,有名望,好好保養。”

載灃離開後,張之洞對陳寶琛說:“國運盡矣!”兩年後,國運果終。

清朝大廈將傾油燈枯盡,李鴻章張之洞這些棟樑之才肱股之臣,都已經深感絕望,清朝還能有救。

二、士紳階層對大清絕望

士紳階層是清朝統治的根基,太平天國的失敗,就是士紳站在清朝的立場,自辦團練,保家衛國。

甲午戰敗,民族危機前所未有,最先覺醒的就是士紳階層。舉人公車上書,維新改革,戊戌變法,為國家民族尋找出路。可是頑固的慈禧為一己之私拒絕變法,百日維新死於胎中。

清朝末年又不得不新政,可是死抱著權力不放,廢除科舉,又堵死了士紳的進階之路。

以諮議局為代表的全國士紳一次又一次的向清朝統治者請願,立憲立憲,刻不容緩。梁啟超說得很清楚“現今之政治組織不改,不及三年,國必大亂,以至於亡,而宣統八年(1916年)召集國會為將來歷史上必無之事”。立憲是清朝的最後機會。

大清獨裁的皇族內閣徹底打破了全國士紳的最後希望。立憲派公開發表宣告全國書,闡明滿清王公親貴組成的所謂內閣完全是“名為內閣,實則軍機;名為立憲,實則專制”。

三、民眾的絕望

陝西有個民謠 :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兩年半。從民謠中我們能夠看出,大眾早就對這個大清失去信心了。

清朝入關,以屠刀立威,以文字獄愚弄百姓。長期的高壓統治,造就了麻木不仁的大眾。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艦隊突破虎門要塞,沿珠江北上之時,沿江兩岸聚集了數以萬計的當地居民,他們以冷漠的、十分平靜的神情觀看自己的朝廷與外國侵入者的戰事,好似在觀看一場表演賽,當掛著青龍黃旗的官船被擊沉,清軍紛紛跳水時,兩岸居民竟然發出象看馬戲看到精彩處的噓噓聲。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老百姓百姓竟然在扶梯。侵略者進入京城,百姓居 然齊齊站在河沿,靜靜圍觀,擺出一副與己無關的看熱鬧神態。不僅如此,令人想不到的是八國聯軍中有一支中國人的軍隊,這就是英國人訓練的“華勇營”,為八國聯軍衝鋒陷陣。

大清朝的興亡對老百姓而言,毫無意義,他們就是一個旁觀者。

四、東南互保,架空大清

清朝入關,實行的是滿族特權制度,處心積慮不讓漢人掌握實權。可是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打破了這個傳統,八旗子弟爛泥扶不上牆,不得不依靠漢人支撐局面。曾國藩湘軍李鴻章淮軍迅速崛起,曾國藩破金陵未能封王,為求自保,裁撤湘軍。但是,漢人崛起的局面勢不可擋,天下都撫大半是漢人。

慈禧太后世界列強宣戰,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根本不理會朝廷的命令,和外國達成和平協議。而且準備成立新政府,選舉李鴻章為總統。這就是歷史上的東南互保。

在這些地方大員看來,清廷的宣戰詔書,是義和團“矯詔”,脅持朝廷所下的“亂命”。

八國聯軍攻破北京,慈禧落荒而逃,這些地方總督基本度按兵不動。 尤其是山東巡撫袁世凱距離最近實力最強,有1萬精銳的新軍,偏偏見死不救。

這說明清朝已經徹底失去對地方的控制權,分崩離析離心離德,離崩潰只有一步之遙。清朝最後的本錢新軍,變成了袁世凱的私人軍隊。

大清朝氣數已盡,不亡沒有天理。


非常道畢延河


一個政權的生命是否將要終結,其特點大同小異,其終極原因,無外乎它的統治合法性已經完全流失,通俗地講,就是它已經失去了所有階層的支持,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貧富分化嚴重。曾國藩的高級幕僚趙烈文,曾經在他的《能靜居日記》中記載了一則真實的故事,說在京城有許多流民,他們明火執仗地搶劫,有許多婦女甚至沒有褲子穿,已經完全沒有了羞恥之心,當曾國藩聽說此事後,大為憂慮,他說民窮財盡,大清危矣。

第二,沒有民意支持。自鴉片戰爭開始,在大清與列強的每一次交戰中,民眾都不願意為大清軍隊提供任何支持,他們所過之處,民眾都自覺堅壁清野,反而,非常樂意為洋人提供服務,當時的英軍將領十分不解,一位不知名的買辦為他提供了答案,他說:國不知有民,則民不知有國。

第三,社會矛盾加劇。自大清立國之日起,國家就成了為八旗子弟服務的工具,漢族人則淪為為滿人服務的奴僕,整個國家的社會矛盾便表現為漢族和滿族之間的矛盾,這種壓迫與反壓迫,在太平天國和辛亥革命中表現的最為突出。


沉醉的文人


一、朝廷上層腐敗不堪,貪官汙吏橫行無忌,已經沒有了一個風清氣正的政府。

二、經濟上依然以小農經濟為主,雖然經濟總量較大,但是分到百姓身上的卻甚少。

三、軍事力量薄弱,遭到列強的不斷侵略,主權喪失嚴重。

四、國內人民水深火熱,反抗不斷。如天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等。


青楓雨霜


清朝亡國前奏:斷子絕孫,氣數已盡。

每一個朝代剛剛建立的時候,都是以無比蓬勃的姿態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之上。可是,正如再美麗的花也有凋零的一天一樣,即使再強大的王朝,也無法永遠維持自己的強大。雖然每一個朝代在開國之初,一般情況下總會出現幾個明君勵精圖治努力使自己的國家長治久安。然而,無論是出現過文景之治的大漢王朝,還是出現過開元盛世的大唐王朝,抑或是出現過康乾盛世的大清王朝,都不可避免的走上了下坡路,近而走向崩潰與滅亡。



每一個朝代滅亡前夜,都會出現非常奇特的現象,來預示這個朝代的沒落,這個國家的滅亡。而清朝,這個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後一個專制主義王朝,更是出現了一個亙古未有的奇異現象,這個現象從現在的角度看,無異於預示著清王朝即將走向滅亡。那就是三代皇帝連續斷子絕孫,一無所出。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3月23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1861年—1875年在位,在位13年。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崩於皇宮養心殿,終年19歲。他去世後,咸豐,同治一系也隨之絕嗣。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 酉正二刻三分,載湉身故,終年38歲,無子絕嗣。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字耀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醇賢親王奕譞之孫。青年時代即喪失生育能力,絕嗣。

中國曆代王朝,從來都沒有出現過,一連三代皇帝都無所出的奇特現象。而清朝卻出現了,這在中國古代注重香火直系傳承的封建社會,無意中表明瞭冥冥之中的天意,天亡大清!


舊事舊人歷史說


清朝末年很多現象都可以看得出來清朝的氣數已盡,不得人心、財政收入減少、對內強硬對外軟弱、各省總督“聽調不聽宣”都可以表明清朝的氣勢已盡。清朝是一個很特殊的朝代,很多朝代的滅亡都有人感到惋惜,唯獨清朝可以說是大快人心。任何朝代的滅亡都離不開人心消散,清朝有民心嗎?明顯沒有。甚至可以說自始至終從來都沒有,清朝從統一到滅亡各種的起義不斷就可以看得出來,清朝是一個不得民心的朝代。

對於清朝的滅亡,只有那些受過清朝的恩惠的人才會感到惋惜,清朝的滅亡可以說是聚民歡呼。

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因為人口數量的原因十分害怕自己的政權被推翻。因此採取了愚民政策,很多人民在清朝的統治下過著麻木不仁的生活。這種政策就造成了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的情況。這樣的一個朝代,註定不會長久。



這種現象從各國列強入侵就可以看得出來了,很多民眾面對列強的入侵,首先感到的不是氣憤屈辱而是感到開心,甚至還有很多民眾主動幫助列強。

出現這種現象也不奇怪,人民本來就不滿清朝的統治。清朝都沒把他們當做自家人,那他們為什麼要幫助清朝呢?列強入侵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是一場外人與外人的戰爭。民眾對於清朝受到入侵,始終保持著一種冷漠旁觀的狀態,這不是他們不愛國而是國家不愛他們。在清朝有多少人過著苟延殘喘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能指望有人會幫助清朝。

用人持疑

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他們的人口基數註定了他們要任用漢人官員。他們任用漢人官員不代表他們信任漢人,而是逼不得已。

表面上滿漢一家,可是實際上漢人官員各種被限制,處處表現出“低人一等”的現象。像19世紀中期各種起義叛亂不斷,清朝無力鎮壓只能派曾國藩等大臣組建的私軍進行鎮壓。當叛亂被鎮壓之後,就會用各種理由解除他們的兵權以免威脅到清朝政權。

像曾國藩就是如此太平天國滅亡之後就自行解除兵權,還把李鴻章的淮軍給分離了出去,為的就是解除清朝對自己的懷疑。



這種卸磨殺驢的態度,讓很多漢人官員感到不滿。盡心盡力地給清朝辦事,還要擔心被秋後算賬。這種情況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清朝,所以很多的官員都是出力只出七分不敢盡力。

官員是一個國家的另一種權力代表,在大多數官員出工不出力的情況下,就註定了清朝的氣數衰敗。

中央政權威信下降

自從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之後,從各省總督拒不聽令就可以看得出來清朝的威信和統治力下降了。在清朝還沒有對十一國宣戰之前,各省總督就已經想好了對策。若是北京失守天子遭遇不測,他們將會推選李鴻章主持局面而不是讓滿族政權繼續統治。

在他們看來對十一國宣戰國民宣戰無疑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可是慈禧寧願聽信義和團的刀槍不入也的謊言不願意相信這幫總督的勸告,這無疑是傷了他們的心。

自己作死就作死吧!這幫大臣可不會陪慈禧去玩鬧。為了避免自己的地盤受到各國列強的破壞,東南各省的總督籤與列強簽訂了一個協議,保證東南各省的外國人民安全但是這些列強軍隊不得進入這些省份。



其他沒有簽訂協約的各省對此也是保持觀望或者支持態度。面對中央的命令,這些總督都表示這是“嬌詔、亂命”拒絕北上勤王。

袁世凱算是比較狡猾保持著中立的態度,一邊答應勤王一邊也支持東南互保的條例,兩邊互不得罪。袁世凱勤王的幾千人行軍速度緩慢,等事情結束之後才趕到北京避免了自己的兵力受損。

自此之後清朝的威信大大下降對各省的統治力度降低,之後更是失去了軍權。清政府花重金打造的北洋新軍更是淪為了袁世凱的個人軍隊,這些都是致命的。

清朝末年不得民心、官員不聽詔令這些都是清朝氣數已盡的現象。


李青蒿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氣數已盡最大的表象就是庚子事變時期的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指清末八國聯軍時大清東南各行省督撫不理會朝廷命令,不與列強宣戰,避免與大清一起陷入戰爭局面。

慈禧太后向八國宣戰後,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即和外國達成和平協議,他們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他們的理由是清廷的宣戰詔書,是義和團“矯詔”,脅持朝廷所下的“亂命”。

後來八國聯軍進攻河北,攻破北京,這些地方總督基本度按兵不動。

尤其是山東巡撫袁世凱,有1萬精銳的武衛軍,距離河北又近在咫尺,仍然不去增援。

為什麼會這麼做?

原因如下:

第一,總督們認為庚子事變完全是慈禧太后胡來

李鴻章等人被排擠離開中央後,慈禧太后信任一群滿族權貴大臣。

然而這些人並沒有政治才能,也不懂得國際外交,反正因為自己的私慾鼓吹慈禧堅決反洋人,不惜開戰。

李鴻章認為,滿清連一個小小的日本都打不過,現在需要做的是學習日本一樣搞開放搞開革,而不是閉關鎖國的搞反洋人,甚至鼓勵義和團殺洋人的婦孺。

慈禧縱容義和團想要壓迫洋人允許他廢帝,消除政治隱患,搞得到了戰爭的邊緣。

李鴻章他們認為這是大昏招,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不能跟著慈禧一起瘋。

在慈禧向全世界列強宣戰,他們錯愕之餘當然按兵不動,聯合起來抵制慈禧。

試問,連最小最弱的日本都打不過,靠什麼同世界11個列強作戰?

第二,不想讓戰火進入中國其他地方。

當時中國幾乎是半殖民地,但在庚子事變前後很多省份大體還比較安靜。

比如上面說到的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的轄區,至少可以穩定提供稅收,維持政府運轉。

如果戰火進入這些省份,打了個稀巴爛,滿清就徹底完了,連維持政府運行都困難。

第三,慈禧失去對地方的控制力。

此舉最好的表示慈禧失去對地方的控制。

地方的總督們掌握軍政大權,已經具備聯合反對中央的實力。

至少在鴉片戰爭之前的滿清,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那個總督敢這樣決定,分秒就被皇上抓了誅九族,也不可能帶著全省對抗中央。

東南互保也就意味著滿清馬上就要垮臺,中央因無法控制地方的勢力,國家分崩離析就在眼前。


薩沙


慈禧獨裁,荒淫無道,挪用海軍軍費也要給自己辦賀壽!清朝幾代閉關鎖國,不興科技,當外國列強都是機槍小炮的裝備時,清朝還在練大刀長矛等冷兵器!再加上不關心民生,一味搜刮民脂民膏,造成了官富民窮的局面,農民揭竿而起義,比如太平天國運動幾乎佔據了半個中國,極大地動搖了滿清統治!而後又盲目對外宣戰!失敗後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給列強!這都是它滅亡的跡象!


張紅心


《尚書·牧誓》:“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索,盡也。雌代雄鳴則家盡,婦奪夫政則國亡。”這句話大概意思是用母雞打鳴來比喻女人掌權是一種怪事,是一種不祥的徵兆。

在中國古代,女子掌權不多,可也不少,有一部分女人根本沒有政治天分,但是貪戀權力,最後落得悽慘下場,比如漢代的各位皇后和太后們,除了呂雉之外,把朝政控制於自己手中,說句不好聽的話就是為禍朝廷。

恰巧,慈禧太后也是這類人,想戴皇冠卻承受不了皇冠的重量。

從慈禧太后的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到清朝的影子,日暮西山,這個老人藥石無醫。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不到一天紫禁城門破,慈禧太后連同皇帝一起出逃,試想有哪一個掌權者輕易離開皇宮,崇禎皇帝死了也不願意離開,可見慈禧太后的骨氣不怎麼硬。

慈禧太后不僅為了保命而逃出紫禁城,還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的“名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慈禧太后為了繼續享受,害怕八國聯軍進一步威脅她,所以她要求和,沒有絲毫的抵抗之心,草原人的狼性早就沒有了,李鴻章就這樣簽了《辛丑條約》,用39年才能賠完賠款。

慈禧太后的不作為,說明了清朝氣數已盡,該改朝換代了。

慈禧太后還說了一句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這句話的意思是你今天讓我不高興,今後我讓你一生不太平。慈禧太后喜歡享受,她的別院就有好幾座,她開始修建頤和園,當時恰逢中日甲午戰爭軍費緊張,有人建議先把修建頤和園的錢挪做軍費,慈禧太后不樂意了,就說出這句話,哪有人嫌命大再多說一聲。

可見慈禧太后沒有什麼遠見,只顧眼前的快樂,慈溪缺點暴露無遺。慈禧太后做過比這更加誇張的事,北洋水師在黃海打仗,清軍敗仗連連,慈禧太后六十歲大壽快打了,慈禧太后為了不影響六十歲大壽慶典,希望能夠講和,慈禧太后種種荒唐表現,天不忙大清不可能。

封建社會,掌權者往往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掌權者的命運也就是朝廷的命運。


那把彎刀似明月


我國封建帝王登基講究的是三辭三讓,極盡禮儀之能事,不但顯得準皇帝謙虛禮讓,更有一種捨我其誰的架勢。




但到了清朝末年,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登基的時候,只有3歲,別說三辭三讓,就連基本的儀式都得是在監護人載灃的照顧之下才勉強禮成,這其中發生的小細節,卻也預示了清朝的敗亡。

3歲的溥儀還是個小屁孩,坐在寶座上鬧騰。載灃看著兒子這麼鬧,也不敢太大動作阻止,畢竟從這一刻起,兒子是君,他是臣,哪有臣子打主子的道理?

所以載灃就單膝跪在寶座下面,雙手扶著溥儀,但溥儀卻不買賬,掙扎哭喊道:“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

這下可不好了,大家都知道,宮殿的設計是非常考究的,基本上皇帝在龍椅上說話,滿屋子人都能聽見,好容易找來的新皇帝鬧著罷工回家,大家可是都聽得真真的,但接下來載灃勸皇帝別鬧的話也隨著大殿這科學的環繞立體聲傳進了各位大臣的耳朵裡:

“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


載灃果然是神預言,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就退位了,大清果然很快就完了。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