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御前侍衛都帶著刀,皇帝會不會擔心被他們刺殺?

歷史紅塵


帝王們不傻,就像世人所猜測那般,御前侍衛可以保護帝王,同時他們也具備了刺殺帝王的潛質。所以既然優劣都有,這挑人一定要慎重,所以清朝的御前侍衛必定是家世清白且又是帝王最為親近之人。

御前侍衛分為四個等級,其中最低便是大內侍衛,掌管大內,這也是距離帝王最遠的侍衛,官職在六品。而距離帝王最近的乃是乾清宮侍衛和御前侍衛,這兩者的選拔都是由一些滿清貴胄選拔而來,人員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滿清剛剛入關之時,中原地區反清復明的聲音異常強烈,即使後來康熙推崇滿漢為一體,反抗的聲音減弱了不少,但是一直到清朝滅亡反清的聲音都是存在的。在這種條件之下,滿清帝王身邊的護衛自然是滿人,漢人他們即使用也是放在不重要的官職之上。後來隨著不少漢人歸順,侍衛之中也逐漸有了漢人的身影。但是帝王身邊的侍衛還是滿人居多。

對於清朝帝王來說,滿人就是家奴,這是最為親切的稱呼,也是一家人的表現。所以御前侍衛根本沒有理由刺殺帝王,何況刺殺帝王他們根本得不到任何好處,反而會惹上一身腥。連帝王都無法坐穩江山,僅僅憑藉他們的才能壓根鎮不住,所以對於刺殺帝王,這種自知之明他們還是有的。

而且皇宮之中最為低等的侍衛也是六品的官職,而狀元初入官場官職也差不多在五六品。何況這些侍衛各個都是個潛力股,侍衛最開始之初都是從上三旗挑選出來的優秀子弟,屬於真正的高官子弟。日後若是有所建樹,或者是軍隊作戰需要,他們的官職升遷是個非常容易的事情。所以這御前侍衛乃是一個肥差,去刺殺帝王簡直是連想法都不曾產生。

而且之前談到過,統領乾清宮和御前的侍衛的乃是貴胄,這也就是與帝王最為親密的大臣。既然侍衛是出自他們之手,必然是要經過層層的嚴格篩選,方可上任。而這其中必然要調查的清清楚楚,所以根本不可能混進有不軌之心的人。

再者,人都是有著軟肋的,侍衛們要想刺殺一定要給自己所牽掛的安排好後路。但是顯然他們做不到,刺殺帝王那可是誅滅九族的大罪,而御前侍衛都是從上三旗中挑選出來,若是真得刺殺,牽連甚廣,他們也沒有這個膽量這麼做,也不可能去做。畢竟無論成功與失敗,他所牽連的都不是他個人,而是家族的全部。

所以綜合來看,一個是經過精密挑選,另外兩個則是從侍衛本身對於現狀的滿足以及刺殺失敗之後所要承受的結果,從這兩個方面來考慮,侍衛們是不會犯糊塗去刺殺帝王的。

而且歷史事實也證明,滿清宮廷之中也沒有出現過侍衛刺殺帝王的舉動。顯然各種機制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侍衛們也沒有產生異心,主動送死。


小鎮月明


帶刀侍衛聽起來,特別厲害,但是事實是清朝所有的侍衛,都帶刀。那是標準裝備。另外,清朝大內侍衛,都有黃馬褂,那是大內侍衛的標準工作服。根本不需要什麼再進行一次御賜。

當然不會,清宮侍衛是沒有漢人的,清朝規定,侍衛必須是八旗出身,特別是上三旗和宗室當中,才武出眾的人員,大約600人。另外侍衛親軍1400多人,也必須是八旗,最好是上三旗出身。朝帶刀侍衛品級從6品到3品都有,越靠近皇帝的品級越高,這個級別的官員已經不愁吃不愁穿了,待遇非常好,沒必要行刺皇帝,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
行刺皇帝,是要誅殺九族的。


強哥說歷史


皇帝雖然號稱孤家寡人,但如果到了人人都恨他入骨,就連侍衛都要弄死他的地步,那這皇帝當的也太失敗了。皇帝擔心有人謀害他,所以有了侍衛,又擔心侍衛的忠心,所以有了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和三旗侍衛。

早在清朝入關之前,就已經有了侍衛的雛形。不過這個時候,侍衛更像是親兵。等清朝入關後,才正式確立了侍衛機構。

侍衛處的全稱叫“領侍衛內大臣處”,設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和散秩大臣統領侍衛。其中領侍衛內大臣為正一品武官,從八旗中的上三旗每旗抽兩人,內大臣也是一樣,當然級別是從一品。為散秩大臣是從二品,出身沒有特殊要求。

題目中的御前侍衛,和乾清門侍衛一起負責的是內廷值班,更確切的是御前侍衛是貼身保護皇帝。

因為御前侍衛還有乾清門侍衛都是近距離負責皇帝的安全,所以皇帝還是會有所擔心,畢竟總有刁民想害朕嘛,於是選拔侍衛就非常嚴格,有種種限制條件。比如人員的主要來源就是上三旗和宗室子弟,還有八旗大員的子弟和武進士。

首先上三旗選拔的也都是滿人,並不包括漢人。其次康熙時期開始選擇宗室子弟擔任侍衛,理由有點奇葩,康熙不是為了宗室子弟的忠心,而是解決宗室生計問題。宗室侍衛共九十人,併入三旗隨班行走。

除了限制選拔條件,清朝對侍衛的待遇都是相當優厚的,比如給侍衛戴翎就是顯示他們與其他官員特殊的方式,還有就是侍衛都穿黃馬褂,黃色可是皇帝專用的,文武大臣非特賜都不能用的,只有天子侍衛才能穿出去顯擺。

當然只有精神滿足也不成,物質滿足也很重要嘛。例如:

乾隆四年八月諭: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批本處人員,俱每日在內廷行走當差,著將戶部庫內飯銀每年賞給一萬兩。

除了給侍衛們各種餐補福利,在皇帝外出巡幸、狩獵時,侍衛們也都能分到賞錢。如寫《佳夢軒叢著》的作者奕賡,他就擔任過五年的三等侍衛,除了有半年被罰俸了,共得到三百六十兩,如果摺合到現在來算也得小一百萬了。要知道這才是三等侍衛,就連看皇宮大門的大門侍衛都比這高。

給皇帝當侍衛這是誰都眼紅的肥差,拿錢一等一的多,更重要的是侍衛還只是很多人的一個跳板。清朝權貴子弟要想當官,不需要十年寒窗苦讀無人問,只需要從侍衛幹起就可以了。這其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福康安從三等侍衛幹起,兩年後升為二等侍衛、御前行走,次年升為頭等侍衛,再一年就成了戶部右侍郎、鑲藍旗蒙古副都統了。這前後只有短短四年的時間,福康安就成了二品大員了。這是那些寒窗苦讀的窮書生能比的嗎?

除了從底層往上爬,也給了高層迴旋的餘地,不至於身敗名裂墜入深谷。一般滿族大臣犯了錯,不會直接像漢族大臣一樣革職不用,而是被任命為侍衛,發往西北邊疆效力,以備東山再起。比如嘉慶時期正紅旗滿洲副都統託津犯了錯,被革去副都統職務,成了頭等侍衛前往葉爾羌。結果兩年後就恢復了副都統,後來更是官至大學士。

皇帝當然怕拿刀在自己面前晃來晃去的侍衛不安好心,所以他排除了一切不可控因素,只給利益集團內部的成員機會。他還給了這些侍衛榮譽滿足他們的虛榮,給了他們金錢滿足他們的物質,最重要的是給了他們上升的機會。如果從皇帝那得到這麼個肥差還想著拋棄妻子弄死皇帝,那得是什麼樣的深仇大恨,可是這樣的人又怎麼會被召為侍衛呢?


邯鄲醉


在清朝,皇帝身邊有一種特殊的人,總感覺他們對誰都會產生威脅,隨時會取掉別人的性命,包括皇帝,這種人就是帶刀的御前侍衛。

有時候不免會多想,如果有的御前侍衛背叛了皇帝,那皇帝不就一命嗚呼了,難道清朝的皇帝就不擔心這個問題嗎?

咱們想過的問題清代的皇帝肯定也想過,我認為他們並不擔心帶刀的御前侍衛會對他們行刺,看清代史我們會發現極少有御前侍衛對皇帝行刺。究竟是為什麼呢?

御前侍衛是清代的一類官員,專門來保護皇帝和皇宮的安全,其中帶刀的御前侍衛為四品。

皇帝對自己的御前侍衛挺放心的,對那些貼身保護自己的人,我認為皇帝應該是秉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畢竟每天皇帝要忙的事情很多,天天擔心會不會被自己選出來保鏢刺殺,哪裡還有精力照顧其他。

再說極大多數御前侍衛都是滿洲、蒙古子弟和皇家宗親,皇帝會想這都是自己家和自己家鄉的人,當了皇帝之後沒有忘記提高族人的身份,所以御前侍衛對他並沒有刺殺的動機。

御前侍衛對皇帝的忠誠度極高,這與御前侍衛建立的歷史有關。在皇太極時期,御前侍衛對皇帝的高度忠誠,皇太極對他們也十分看重和優待,這種關係和精神傳承了下來,所以御前侍衛受到對皇帝忠誠的薰陶,皇帝對他們好就不用說了,為了自己的安全給別人點好處也沒什麼損失。

從某種程度來說,二者也有著密不可分的利益關係。皇帝安全了,御前侍衛就可以保證自己的地位不受到其他人的侵害,除了皇帝的位置,他們也能爬到與朝廷命官同種品階。

再說皇帝對御前侍衛的待遇特別高,御前侍衛的晉升也十分簡單,相對於其他的官員,御前侍衛晉升速度快,他們除了俸祿以外,還能受到皇帝的額外的賞賜和恩惠,這些對於御前侍衛來說誘惑巨大,所以他們很難起歹毒之心。

另一個角度來說,殺了皇帝對他們並沒有好處。如果殺了皇帝,朝廷大亂,既有漢人的蠢蠢欲動,又有部分皇家宗親覬覦皇位,但凡有新帝登基,御前侍衛都會進行一次大換血,換成新帝的心腹,所以這些對他們都沒有好處,相反,還會威脅他們的地位,僅從利益這一因素就足以讓他們盡力保護皇帝的安全並忠誠於皇帝。

再說清朝官員科舉考試主要是漢文化,這對與滿族和蒙族來說比較劣勢,通過錄用御前侍衛,就可以給清朝皇帝的族人提高身份的途徑,既可以堵住世人的閒言碎語也可以讓族人對其懷有感恩之情,這樣御前侍衛對皇帝就更沒有行刺的理由了。

而且他們進入中原就必須與漢人一起生活,他們也需要通過某種途徑來安慰漢人,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其實少數民族對大一統的國家統治並非有完整的體系,大部分還是沿用前朝的制度,這就讓大部分少數民族不適應,對於他們的大部分來說有地位和利益就可以滿足了,所以皇帝對帶刀御前侍衛十分放心。


夏目歷史君


御前侍衛是侍衛中的極品,可不是誰都能當的!

根據清朝的侍衛制度,對侍衛的挑選本來已經很嚴格了。而御前侍衛和乾清門侍衛,更是侍衛中的極品!

一般的侍衛選拔,只要是滿蒙上三旗子弟都可報名。這些侍衛俗稱大內侍衛,歸侍衛處和領侍衛內大臣管理。

而在皇帝生活和活動地帶的核心,還有兩種侍衛:御前侍衛和乾清門侍衛。這兩處的侍衛,歸御前大臣管理,領侍衛內大臣沒權利管他們。

乾清門侍衛,看名字就知道是在乾清門站崗的。乾清門裡面,可是帝后寢宮和妃子皇子生活區域。所以,乾清門的位置非常重要。能在這裡看門的侍衛,他們父母也都是皇帝信得過的奴才。

御前侍衛更了不得,專門負責守在皇帝身邊,負責皇帝安全的,更是皇帝最親信的人。這些侍衛,都是皇帝自己親自從滿蒙皇親貴胄家的孩子中選出來的。每個人的父母也都是皇帝知根知底的親信,甚至還沾親帶故。他們以後,也會被皇帝外放出去做官,成為皇帝左膀右臂!所以,他們絕對不會害皇帝!



例如:一等御前侍衛索額圖,他父親索尼是康熙朝的輔政大臣。同時,他還是康熙原配妻子的叔父!就這關係,康熙肯定信得過他啊。

除了皇親貴胄家的子弟外,皇帝偶爾也會從普通大內侍衛中選拔有能力的,信得過的人出任御前侍衛。

例如,和珅本來就是普通三等大內侍衛。因為他有文化,會辦事,才被乾隆升任御前侍衛。

所以,御前侍衛都是皇帝身邊的既得利益者,肯定不會害皇帝了。皇帝連他們都信不過,那就別當皇帝了。


勇戰王聊歷史


清朝的皇帝在皇宮的警衛工作上是煞費苦心的。他們一方面要選拔最忠誠的人充當他們的衛士,另一方面還要防止各種原因引起的衛士對他們的反噬。所以在御前侍衛的選拔和管理上採取了極為複雜嚴密的制度。

首先是選拔的條件極為苛刻。首先必須是上三旗的人,所謂上三旗就是有清朝皇帝直接掌握的正黃、鑲黃和正白這三個旗。漢軍八旗基本上不予考慮。除此之外還要是世代為官的,不但為官家裡還要有爵位承襲的。這就相當苛刻了,基本上把懷有二心的人都排除在外了。除了這些還要識文斷字,還要武藝高強。

符合條件的人只要入選就等於進入了升官的快車道。這些御前侍衛是皇帝的心腹,通過皇帝的耳提面命,親自栽培,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走入清朝高官的行列。所以這些人無論是從身份認同上說,還是從對自己今後的人生道路負責上說,抑或者從對家族的繁榮興旺上說,他都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去刺殺皇帝,相反他會為自己能入選御前侍衛感到無比榮耀,也為自己的今後即將到來的高官厚祿而拼命保護皇帝。

相反如果一個符合條件的官僚子弟,通過層層選拔進入御前侍衛行列,不顧自己的身家性命、不顧自己今後的前途命運、不顧自己的家人的生死存亡,也不顧身邊其他御前侍衛的阻攔,而要去刺殺皇帝那肯定是精神有問題的人。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入選御前侍衛的。

這些御前侍衛都是懷揣著家族和自己的夢想,揹負著家族的光榮走進御前侍衛這支皇家衛隊的,每個人都想在皇帝身邊顯露自己的才幹和本領,要是有哪個御前侍衛想刺殺皇帝,其他的御前侍衛還想借此機會立下不世的功勳,這些人的武功都是不相上下的。所以這等於讓御前侍衛處於們一種互相監視的環境之中,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再說了對這些御前侍衛的管理肯定是很嚴格的,內部的控制機制肯定是有的,在皇宮裡那些侍衛相互監督,他們自己不知道,但是暗中肯定有這樣的佈置,一旦某個御前侍衛——不管帶不帶刀——有異常舉動,其他侍衛肯定會迅速處置的。再說,這樣的御前侍衛群體中肯定有情報人員,通過情報人員蒐集的情報對御前侍衛的思想動向進行分析,可以及時消除隱患。清朝繼承了明朝的特務制度,而且進一步擴大和精細化了,所以清朝的對內鎮壓比較有效。這些特務統治的手段肯定要被清朝統治者運用到御前侍衛隊伍的管理之中。通過對御前侍衛整體情況的掌握和外部的情報收集工作相結合,可以較為準確的分析出御前侍衛群體中的異動,及時採取措施,防止出現意外。

清朝的法律是十分嚴酷的,刺殺皇帝是不能赦免的大罪,刺客本人要被凌遲處死,刺客的家族都要被滅九族。所以在這樣的處境之中,那些御前侍衛哪個還敢有不臣之心?都沒有了。好好幹有高官厚祿,一旦有了二心就會禍滅九族,這些人除非瘋了才去刺殺皇帝。在御前侍衛面前有高官厚祿的引誘,在刺殺皇帝這件事情上,事前有其他御前侍衛的阻攔,事後——不管成功與否都有嚴刑峻法的懲罰,對御前侍衛而言機會成本太大、風險太高,而且沒有什麼收益,所以清朝的御前侍衛不管帶不帶刀都不會刺殺皇帝。


江南不缺水


清代能夠帶刀的御前侍衛很少,至少是四品的二等以上侍衛,有這種特權的御前侍衛僅有兩百人左右,其餘大部分的侍衛都是禁止帶兵器進宮的。

帶刀護衛這個角色,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能夠看到,通常都是武功高強,絕對忠誠的一類人。御前侍衛的歷史也很悠久,只是各朝名稱不同而已。

御前侍衛是清代特有的一種侍衛制度,御前帶刀侍衛就是其中的一種。有人擔心他們是否會對皇帝安全造成威脅,其實這種顧慮是完全沒必要的。

為什麼說御前帶刀侍衛不會行刺皇帝呢?原因有以下四點:

首先,御前侍衛有著完善詳盡的管理制度。

御前侍衛在清代是一種官職,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護衛。這種侍衛制度起源於努爾哈赤,它隨著清朝皇權的不斷集中而發展壯大,逐漸形成了制度。

不論是侍衛的等級名額,還是地位待遇,在清初時已有詳細的規範。皇太極即位後,對皇宮警衛制度進行了革新,宮中的侍衛形成了獨立的隊伍。

侍衛的官制開始建立,這時的御前侍衛大多來自滿蒙王公貴族和宗室子弟。到了康熙時期,侍衛制度更加的完善,所有的侍衛均有了職位和品級。

這一變化非常重要,不但給了御前侍衛名份和地位,而且還提升了他們的榮譽感。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御前侍衛的效忠決心,也是獲得高官的捷徑。

古代人講究光耀門楣,有了這樣的地位和待遇,誰會去行刺皇帝。

其次,御前侍衛都是根正苗紅的皇親國戚。

御前侍衛的選拔非常嚴格,忠誠永遠都是放在第一位。清代的御前侍衛幾乎全部來自皇帝統領的上三旗,這些家族都是皇室宗室或者是皇親貴戚。

最初的上三旗為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由皇太極親自統領,都是他的親兵。後來多爾袞將正藍旗換成他的正白旗,這種格局一直延續到清末。

這上三旗都是清朝皇室的宗室,在皇太極時期都相互沾親帶故,說白了就是一個大的宗室家族。從這裡面選出來的侍衛,誰會去行刺自己的皇帝?

到了清代中後期,隨著血緣關係的淡化,御前侍衛的選拔開始考察家底。除了出身要正之外,還要有家族和高官來保舉,用以杜絕思想不純之人。

有了祖上的沾親帶故,家族的舉薦及相應的考核,基本杜絕了御前帶刀侍衛行刺皇帝的可能性。行刺的代價是非常高昂的,沒有人能承受的起。

再次,御前侍衛受到忠君愛國思想的約束。

清代旗人從小就要受到忠君思想的教育,忠於皇帝、忠於大清是他們一生恪守的信念之一。與清宮選秀一樣,御前侍衛也是從小就被納入考察範圍。

有參選資格的家庭,從小就會對孩子進行各種教育與培訓,忠誠愛國絕對是排在第一位的。家長從小就會提醒孩子,他將來的行為會影響到家族。

這也從思想上杜絕了御前侍衛的不忠行為,他所形成的忠君思想是不允許他幹一些出格的事情。家族不允許,家室不允許,皇帝更不允許。

最後,御前侍衛有特殊的待遇且前途無量。

御前帶刀侍衛的待遇最高,除了本身俸祿外,還會有各種補貼和恩賞。帶刀侍衛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不但是揚眉吐氣,而且還容易升遷。

御前帶刀侍衛所穿的黃馬褂,是多少大臣夢寐一求的殊榮,這對御前侍衛來講,就是一種無尚的光榮。御前侍衛的朝服,比其他官員的朝服要特殊。

最重要一點就是升遷快,御前侍衛可以從最低的正六品快速升到正三品。除此之外,他們也可以外轉,通常外轉後的品級都要高於原來的侍衛品級。

很多御前侍衛將明珠、索額圖、索尼、隆科多等人,視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大清的很多重臣都是御前侍衛出身,最終都成就了不世功勳。

因此,作為御前帶刀侍衛,前途、地位、名聲、待遇、榮耀等都有了,還有什麼理由去行刺皇帝?整個家族等著他去光耀門楣,而不是等著滿門抄斬。


野史也是史


清朝皇帝正是因為擔心被刺殺,才配備了御前侍衛、親軍營。


就1440人編制的親軍營,雖然歸領侍衛內大臣統轄,但還設置了4個內大臣,互不統屬。所以可以想見即便經過重重政審,從上三旗選拔出來的根紅苗正的滿蒙子弟,皇帝都不能全信,時刻提防領侍衛內大臣不在,他們串聯起來,不受控制。

所以御前的侍衛更是必須貼心貼肺,完全信任,才能擔任了,更何況是御前的帶刀侍衛。

御前帶刀侍衛的品級通常三品到頭了,但有品的正常至少也是六品。其實幾品並不代表其權限,而是代表其俸祿檔次。往往相當於皇帝對侍衛的認同和恩寵。


御前侍衛的每一個成員,都必須得由皇帝親自選授。而且選用御前侍衛還體現出了清朝皇帝馭人藝術。

和一般的親軍侍衛不一樣,御前侍衛有一個特別之處,那就是從滿、蒙的王公勳貴的子弟中選拔出來的。

比如清朝的“一代詞宗”納蘭容若(納蘭性德)就是康熙御前一等侍衛(三品),他就是權相納蘭明珠的兒子。


用這些王公勳貴子弟,很顯然並不是看中他們功夫好,而是他們身上的“犯罪成本”更高。一人謀反,誅滅九族。普通人家的孩子,社會關係淺,算是光腳的。而這些王公勳貴家的,牽一髮動全身,半點差池都不能有。

另外還有一層“質子”的涵義。方便皇帝通過獎懲這些子弟,來拉攏控制這些王公勳貴。老子乾的好,沒獎勵老子,反而兒子卻受賞了,老子的幹勁卻更足了。

也是皇帝培養親信的手段之一。御前侍衛幹得好,深的皇帝信任的,再外放做官,或者在京內做官的,還精簡了戶部的考察程序。一紙調令,青雲直上。


入關初期,漢人子弟是沒資格做御前侍衛的。但是康熙為了籠絡人心,增置了漢人侍衛。

從武舉中選任,量少自不必說。而且名義上是御前侍衛,實際上根本近不到御前聽差,通常會放到諸如乾清門侍衛行列。比如,楊芳、黃仕簡、張承勳等等。所以說是御前侍衛,漢人御前侍衛根本不在御前,大都是名義上的。


炒米視角


兩害相較取其輕

皇帝擔心侍衛帶著刀會被他們刺殺是可能存在的,然後有大量武器的軍隊是不是更應該擔心被其刺殺?這樣一直推下去,皇帝要擔心被刺殺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比如妃子、宦官、臣子等。雖然在能想到的方面有所防範,但顯然所有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所有的風險,只是想盡量避免傷害相對較大的風險而已。“蓋聞兩害相較,則取其輕”,如果沒有了侍衛、沒有了軍隊,那麼皇帝的危險會更大,所以與其擔心被所謂的帶刀侍衛刺殺,皇帝想的是這些帶刀侍衛怎麼保護他不被刺殺,甚至是利用這個制度來籠絡部分人心。


清朝的侍衛制度

侍衛的起源很早,在《周禮》之中就有了文字記載,歷代的叫法也不一樣,比如有執御器械、郎中、千牛備身、錦衣校尉等這些稱呼,到了清代的稱呼就是侍衛(滿語:Hiya),清代的侍衛可以分成四等,一等侍衛六十人,正三品,二等侍衛一百五十人,正四品,三等侍衛二百七十人,正五品,藍翎侍衛九十人,正六品。侍衛又分為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以及三旗侍衛,負責不同的工作,像是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就負責內廷的值班。

所謂的帶刀侍衛其實應該指的是豹尾班侍衛,有六十人左右,他們的武器是豹尾槍,他們的分工是二十人在後左門值班,然後還有十個人拿著豹尾槍十個人帶著佩儀刀同皇帝一起出入。包括上朝的時候,他們也會在皇帝左右站立,以保護皇帝的安全,震懾群臣。



當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清朝皇帝還是會擔心刺殺問題的,清朝在選定侍衛來源的時候,就有了嚴格的限制,並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當上侍衛,清朝的這些侍衛基本上是來自宗室、上三旗軍校、世職、八旗子弟或者武進士(漢侍衛)。正因為給侍衛設置了層層關口,使得統治者被他們刺殺的風險相對降得很低,所以就沒有那麼擔心了,反而清朝的統治者還利用此制度來籠絡人心,鞏固他們的統治。


淡看天上月


並不是阿貓阿狗,都能當上的清朝皇帝身邊的侍衛,別看御前侍衛官小,但要進入大內皇宮,出現在皇帝的眼皮底下,都得“根紅苗正”!

其實,讓貴族世家子弟來皇帝身邊當保鏢,並不是清朝皇帝突發奇想的政策,而是延續古代傳統。這御前侍衛,在漢代叫郎官,選的都是為當今朝廷大官的青年才俊,或是門閥大家子弟。除了自身家底硬,還得有顏值。你想若來人滿臉麻子,樣貌醜陋,整天在皇上眼前晃來晃去,自然煞風景!

一般郎官,任期是三年,主要跟皇帝混個眼熟,順便熟悉官場規矩,若你能力強,自然會予以重任。郎官階段,是特別重要的“實習期”。

清朝的侍衛,主要選自在京的八旗子弟,“滿洲第一美男子”和珅,就是這樣入選御前侍衛的。期間憑藉個人出色的能力,和珅會四種語言(滿、蒙、藏、維),再加上擅長溜鬚拍馬,不出意料得到乾隆的賞識。

至於這些帶刀侍衛,為何不造反呢?

他們都是八旗子弟,整個家族都住在京城,其實也被皇族囚禁在京城,這種制度,自古就被稱作“質任”,東漢時,董太尉要遷都長安,首先動的三百戶貴族世家,袁紹叔父袁隗就在遷徙隊伍中,後來袁氏兄弟起兵反董,袁隗成為第一個刀下鬼。

就是說,只要這些侍衛敢動皇帝一根毫毛,他們的家人免不了要受到牽連。再說,當侍衛只是他們進入官場的第一步,論能力論影響力都是菜鳥,即便真殺了皇帝,也輪不到他們登上皇帝的寶座。

若真有野心,那就站好侍衛的崗,等日後發達了,造反也不遲。不過縱觀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也沒有哪個侍衛有造反之心,哪怕像和珅、鰲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