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蘇地區概況

新疆阿克蘇地區概況

阿克蘇,因水得名維吾爾語意為“清澈奔騰之水”。總面積13.13萬平方公里,轄8縣1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及所屬16個團場分佈在境內,總人口284萬,少數民族人口占83%,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體、36個民族共同生活的聚居區。阿克蘇地區共轄9個縣級行政區,包括1個縣級市、8個縣,分別是阿克蘇市、庫車縣、新和縣、沙雅縣、拜城縣、溫宿縣、阿瓦提縣、烏什縣、柯坪縣


阿克蘇區位獨特,地緣優勢十分突出,是新疆南北要衝和東西貫通的關節點。從經濟學的角度講,阿克蘇地處南疆中心的經濟輻射效益是最佳的。阿克蘇地區是我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烏什口岸的開通,鐵路、公路的建設,將使我們由內陸腹心地區變成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通往中亞乃至歐洲的國際經貿大通道將逐步形成,交通樞紐和開放前沿的地位將更加凸顯。阿克蘇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發展空間廣闊、前景美好。

新疆阿克蘇地區概況

沙雅縣胡楊林

阿克蘇歷史悠久

阿克蘇歷史上是西域“龜茲國”、“姑墨國” 溫宿等多個城郭國故地,是“古絲綢之路”上政治、經濟、軍事、貿易的中心區。漢、唐時期,一直是中央王朝統轄西域各地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公元前60年,納入西漢中央政府設立的西域都護府統轄;公元658年,唐朝中央政府遷安西都護府於龜茲;1757年,清政府冠名“阿克蘇”。

新疆阿克蘇地區概況

阿克蘇地區地圖

阿克蘇文化燦爛

阿克蘇是古代漢唐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的薈萃之地,東、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融合發展,形成了享譽世界的龜茲文化和多浪文化,孕育出異彩紛呈、絢麗多姿的區域文化。龜茲文化主要特徵是兼容幷蓄的古佛教文化、石窟壁畫、音樂、舞蹈著稱於世。龜茲樂舞是我國古代樂舞中的一枝奇葩,早在漢唐就已傾倒長安宮廷內外, 被譽為“管絃伎樂、特善諸國”。2014年6月,包括庫車縣、拜城縣(克孜爾千佛洞、克孜爾尕哈峰燧、蘇巴什佛寺遺址)等遺產點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已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其中拜城縣克孜爾千佛洞是中國開鑿最早的石窟。多浪,是遠古時期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一個部落的姓氏。多浪人是居住在葉爾羌河下游及塔里木河中上游地區的維吾爾族的組成部分,在語言、文字、宗教、風俗等方面差異甚微,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表現形式。多浪文化可在多浪木卡姆歌舞、多浪河國家溼地公園、刀郎部落景區和當地維吾爾人的生活習俗中細細品味。

新疆阿克蘇地區概況

阿克蘇地區的草原

阿克蘇旅遊震撼

阿克蘇有全疆各類型旅遊資源,其中有兩處世界頂級旅遊資源。一是2013年6月申遺成功的新疆天山•托木爾世界自然遺產(溫宿縣),在共有4個系列遺產地中,它是天山最高峰所在地(托木爾峰,海拔7443米)、南疆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是天山壯美的雪峰冰川、紅層峽谷和荒漠景觀的完美組合。二是2014年6月申遺成功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世界文化遺產,新疆6個遺產點中,有3個在庫車縣、拜城縣(克孜爾石窟、克孜爾尕哈峰燧、蘇巴什佛寺遺址)。阿克蘇擁有2項世界遺產,遺產地總面積和分佈點全疆第一。此外,中國最長的內陸河——塔里木河在阿克蘇(阿瓦提縣)匯流形成,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圍著阿克蘇南部。

新疆阿克蘇地區概況

塔里木河

阿克蘇資源富集

阿克蘇水、土、光、熱資源得天獨厚,現有耕地992.36萬畝,森林、草地6000萬畝,是新疆優質特色林果生產基地。是國家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年產原棉85萬噸,棉花產量佔全國的九分之一,新疆的三分之一;阿克蘇境內已發現礦產80種,礦產資源潛在價值1.7萬億元。煤炭儲量約360億噸,佔南疆儲量的81.76%以上,焦煤儲量佔全疆的83.8%,是新疆“五大煤田”之一。石油、天然氣探明儲量分別佔塔里木盆地儲量的80%、90%以上,是“西氣東輸”的主氣源地、國家油氣資源重要接替區。

阿克蘇瓜果香甜

阿克蘇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氣候宜人,適宜特色農作物生長;已建成環塔里木盆地最大的特色林果基地,是“中國核桃之鄉”、“中國棗園”、“中國紅富士蘋果之鄉”、“中國白杏之鄉”、“中國大米之鄉”,阿克蘇冰糖心蘋果、薄皮核桃、紅棗、葡萄為北京奧運會指定果品。

新疆阿克蘇地區概況

托木爾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