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遺愛——小記鐵嶺知縣趙臣翼

“為中華而崛起而讀書”--少年周恩來的鏗鏘誓言不知激勵多少後學青年奮發勵志。

周恩來的求學之路,我想很多人都對南開大學、東渡日本,遠赴巴黎耳熟能詳。但是在這之前,少年周恩來還曾在遼寧鐵嶺的銀岡書院就讀,這恐怕就聞者寥寥了。

1910年,12歲的周恩來離開家鄉淮安,應伯父周貽庚詔來到鐵嶺,插班銀岡學堂三年級甲班就讀。(這段歷史,筆者將在專門文章中詳細介紹)。

那麼現在,大家是否會想了解一下,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12歲的周恩來千里迢迢來到遼北鐵嶺呢。接下來的文章筆者就會介紹一下週公少年北來鐵嶺的“幕後推手”---當時的鐵嶺縣知縣趙臣翼。以解開這個大多數人都不太明瞭的歷史風煙。

趙臣翼,清咸豐十年(1860年)生,字燕孫,江蘇丹徒縣人,鎮江大港趙子禠後人,後客籍順天大興(今北京市大興區)。光緒十二年(1886年),參加丙戌科殿試,登進士三甲155名,光緒十三年(1887年)出任奉天金州廳海防同知(五品),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出任奉天海龍廳(今吉林省海龍縣)撫民通判(海龍廳副職),兩年後的1898年出任遼寧寧遠州知州。

趙臣翼上任後適逢戊戌變法,他響應變法新政,於是年五月二十二日改寧遠州柳城書院為集寧學堂。“集寧”是十六國前燕時期在寧遠設置過的一個縣名。柳城書院改為集寧學堂後,趙臣翼效仿道光年間的知州強上林,親筆題寫了“集寧學堂”四字,並刻匾懸掛在學堂門額上。趙臣翼思想開明,很有創建,他聘請閔次元為英文教習,寧遠州學正(教育局局長)李崇瑞為漢語教習,招收學生20餘人,在寧遠歷史上第一次開設外語課程。

1900年農曆閏八月,沙俄侵略者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趁火打劫,出兵強佔了遼西走廊的寧遠州火車站(今興城火車站),並搭建了臨時兵營,威逼寧遠州地方官員屈服。

此後兩個多月時間裡,沙俄軍隊多次在寧遠州境內肆虐剿殺義和團團民的抗俄鬥爭,遭到義和團團民的奮力反擊,沙俄軍隊一部被義和團包圍,寧遠州境內的沙河所天主教堂被燒燬。沙俄侵略軍惱羞成怒,蠻橫地向寧遠州地方政府提出懲治火燒教堂兇手,賠款白銀10萬兩的無理要求,聲言如果不交出賠款,就闖入寧遠城燒殺搶掠,報復中國民眾。此時,寧遠州居民驚恐萬狀。在危難關頭,趙臣翼深感守土有責,拒絕了部屬提出的離城暫避的請求,下定決心誓與寧遠城共存亡。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趙臣翼一邊親自上街勸說百姓保持鎮靜,同時不懼俄軍的淫威,挺身而出,冒著生命危險前往寧遠州火車站的俄軍兵營進行談判,聲言俄軍不能進城傷害無辜民眾。

因為趙臣翼無力答應俄軍提出的無理賠款、懲治火燒教堂“兇手”的要求,俄軍軍官拒絕了趙臣翼的痛陳。趙臣翼正氣凜然,眼見局勢難以扭轉,他趁俄軍軍官不注意,解下身上的佩刀向自己脖子劃去,以表明以死殉城的決心,頓時鮮血四濺。沙俄軍官見趙臣翼這番陣勢,一時也沒有辦法,畢竟趙臣翼是朝廷委任的地方官,沙俄侵華打的是剿滅義和團的旗號並藉機敲詐勒索,並不是想滅亡清朝,如果和清朝官員鬧翻,沙俄軍隊將成為一支讓國際輿論指責的 “侵略軍”,得不償失。於是,沙俄軍隊將趙臣翼暫扣在寧遠州火車站內,中止了沙俄侵略者進入寧遠城的步伐。

趙臣翼被扣留在火車站期間,沙俄軍隊允許醫生對其頸上的傷口進行包紮和藥物治療。趙臣翼自知此次與強權談判的兇險,但有感於守土有責,決心捨身一搏,便寫下絕命詩一首:“搘柱孤城力太微,保民誠是保身非;浮名豈慕羊頭爛,壯志原希馬革歸。敗局難期成勝算,死灰仍拼覺生機;唯餘一點丹心在,灑向長空碧血飛。”詩境頗有氣勢,表明了趙臣翼視死如歸、不畏強敵的決心。

趙臣翼被扣押的消息很快傳到錦州知府和奉天府尹、盛京將軍等人處,上級官員對這起地方官被扣事件十分重視,用外交手段同俄軍斡旋,答應了部分賠償條件,終於促使俄軍釋放趙臣翼,並放棄入侵寧遠州城內的要求,寧遠州轉危為安。與此同時,寧遠州地方紳商有感於趙臣翼的氣節,也有出錢給俄軍以求保釋趙臣翼的。為嘉彰趙臣翼在強敵壓境面前凜然不屈和被釋後及時消除和外國傳教士隔閡,1900年冬,清廷賞賜趙臣翼頂戴花翎,這在寧遠州自康熙三年(1664年)設置以來還是第一次。

趙臣翼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調任鐵嶺縣知縣,在“銀岡書院”內設立小學堂一處,招學生40人,是遼北歷史上第一所小學校,也是東北地區最早的小學之一。他還率先打破舊的辦學模式,成立銀岡書院小學堂,添加小學班、高小班、初中班、“尤注重女學”,並且相繼增辦了簡易師範、商業專科、蠶業專科等,成為東三省開辦新式學堂之先行者。

在當時的奉天,像趙臣翼這樣的五品知縣也是不多見的。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清政府採取局外中立政策,俄軍兵敗退到奉天,踐踏田地,拆毀民房,民眾深受其苦。趙臣翼有感於此,倡議在開原設立紅十字會,救助難民,發揚人道博愛精神。這是繼遼陽、新民、溝幫子、奉天(瀋陽)後,在今遼寧境內成立的第五家紅十字會組織。

在鐵嶺任職期間,恰逢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大伯父周貽賡和三堂伯周貽謙都在鐵嶺做事。周貽賡任鐵嶺縣稅員分省候補通判,兼管礦務。趙臣翼對這幾位江蘇同鄉十分關照,周貽謙還是趙臣翼一手提拔的,平時關係甚篤,常常詢以家事。

周貽賡自己無子女,他常與周恩來通信,發現侄子聰明有志,於是借朋友回家探親的機會,託人把周恩來帶到鐵嶺。1910年春天,12歲的周恩來遠離家鄉來到鐵嶺銀岡書院讀書,從而改變了周恩來的人生命運。試想如果沒有趙臣翼對江蘇同鄉周貽謙兄弟們的幫助,沒有趙臣翼的關照,這幾個周姓江蘇籍文官恐怕很難持久在鐵嶺任職,周恩來來到鐵嶺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可以說,趙臣翼間接促成了周恩來北上求學,是周恩來就讀銀岡,開始接受新式教育,初次接受革命思想的”幕後推手“。

1908年左右,趙臣翼擢升為奉天度支局僉事(即省官辦銀行副行長)。宣統元年(1909年)八月,趙臣翼出任興風道尹,興風道即後來的東邊道,管轄遼寧丹東、撫順、本溪和吉林通化、白山、臨江等地區,治所設在安東(今丹東市),管轄範圍可謂不小。1911年,趙臣翼曾向地方商人籌款6000元,建起了元寶山公園,並題翼然亭聯:“杯底江河容我吸;座中山色泥人青。” 

趙臣翼雖然在鐵嶺任職只有三年時間,但對鐵嶺的人文和山水愛之深切。曾說,歿後葬於此。去世後,其子女遵父言,在鐵嶺帽峰山下(原市種畜場山東屯處)購地,將其父葬於此,此為趙氏關東塋地。《丹徒趙公墓碑銘》由著名史學家金毓黼撰文,近代“關東三才子”之一的王光烈書丹。此碑和祖塋地變遷碑,現立於鐵嶺龍首山慈清寺西北坡的碑林內。


甘棠遺愛——小記鐵嶺知縣趙臣翼


甘棠遺愛——小記鐵嶺知縣趙臣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