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 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

熊丙奇教授的《教育公平,讓教育迴歸本質》充滿了熊教授對教育公平的關切之情,熊教授從社會各方面的熱點事件對教育公平存在的阻礙進行了分析,這些熱點問題包括“錦標主義”、“撤點並校”、“地域不平等”、“拼爹入學”、等,教育公平成為當今教育發展所必須重視的問題。

教育於一個社會而言,是舉足輕重的。自古以來,教育對於社會發展都起著彌足珍貴的作用,為社會培養人才,促進社會進步。古代兩種教育理論發人深省,一是有教無類,二是因材施教。教育公平是發展教育的基石,促進教育公平沒有旁觀者,每個人都責無旁貸。

熊教授在書中提到過的一個例子令我格外印象深刻,“杭州圖書館向公眾開放時,曾有居民向館長投訴拾荒者也進入圖書館,館長說,我沒權拒絕拾荒者進入圖書館,但你有權選擇離開。”拾荒者進入杭州圖書館的權利不能被剝奪,這就是公平。學生入學也是如此,無論什麼原因學生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教育公平在社會輿論中,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地步。普遍的觀點是,大學生貶值,高等教育需要提高教育回報率,否則就會出現“上大學無用”到“讀書無用”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受教育不等於掙大錢、做大官,教育只是教育,是素質教育和理論知識教育的合而為一,所以,社會輿論不該再用“讀書無用”之類的言論來影響教育公平,打擊學子求學的熱情。

我國基礎教育的不均衡,究其根源在於教育的“錦標主義”思維,也就是一種等級思維,如重點初中、重點高中、大學的“985工程”、“211工程”,他們擁有“特權”,被看作成功的標誌,這些就是“錦標主義”。就像一根標杆,人人為其衝鋒陷陣,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凱旋而歸,失敗者便一蹶不振甚至自怨自艾,這對教育公平無疑是一種重創。

現如今“985工程”、“211工程”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這是教育改革的一次洗牌,“雙一流高校”與此前的“985工程”高校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A類和B類的區別,此番改革,是為了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也是為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其具體效力也在接受著時間的考驗。

但我們可以確鑿地認識到的一點就是,在維護教育公平的領域,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和局外人,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