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很酷的電影,給了你人生重來的機會

生活總是充滿無限可能性,而我們做出的每一種選擇,都有可能影響到未來整體的生活規劃和行動軌跡。未來的不可知性,又讓我們總是懷著探索之心小心翼翼的前行,並且試圖找尋到最貼切的關於生活真相的答案。但回過頭來想一下,假如人生能夠重新來過,選擇能夠重新開始,那麼,一切就都能夠朝著預期發展嗎?

作為一部兼具商業和藝術價值的電影,《羅拉快跑》無疑是最出色的。建立在遊戲通關模式上的極速救援,在主人公羅拉每次復活時記憶被保留的基礎上,利用同一件事,逐漸延伸出了三種不同的結局。而這些結局的產生,又在時刻挑戰著觀眾對於自我命運認知的常規思維。在快速剪輯的電影手法背後,是連接起熒幕內外所有人蠢蠢欲動的情緒。

這是一部很酷的電影,給了你人生重來的機會

1998年上映的《羅拉快跑》,是導演湯姆·提克威最重要的作品。在即將跨入新世紀的時候,他利用一部極具顛覆性與創新性的作品,將充滿變數與未知的世界發展趨勢,統統濃縮在了一個長著紅頭髮,快速奔跑的羅拉身上。

整體採用單向敘事結構,三段式故事情節發展,以及碎片化的人物命運拼湊,在緊張刺激的電音配合下,反映著極速變化的生活背後,往往是難以預料的未知走向。正如電影開頭引用的那句話——“我們不可能放棄探索,探索的終點將是開始時的起點,就讓我們重新認識它吧。”

未來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我想,這個恐怕是沒有人能夠給出肯定的答案,因為,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都在努力的讓事情保持著心中預期的那樣,可是,變化背後的探索,卻是永無止境的,這正好與當下生活節奏相吻合,畢竟,我們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前行

卻從未被固定。

這是一部很酷的電影,給了你人生重來的機會

羅拉的三種命運結局,並不是電影圍繞的重點,如果仔細去看電影就會發現,其實,羅拉的奔跑才是電影的核心。

在我看來,電影中,羅拉的奔跑可以等同於人類的探索,而每一次探索背後,都隱藏著無數種可能存在的未來。電影中的羅拉可以三次復活,而現實中的我們卻沒有後悔藥可用,從這一點來看,在時代變化面前,人類就顯得很是渺小。不過,擁有探索之心的人類,終究還是可以在未知中把握已知的軌跡,這大概就是人定勝天的最好解釋。

1

《羅拉快跑》的人物設計,與當下遊戲中擁有復活功能的人物設定是一樣的,這讓這部電影從一開始便具有了很大的誘惑力,畢竟,電影裡實現著人們現實中無法實現的功能,這也算是滿足了大部分人的想象。

所以,導演藉由這種遊戲形式的假象,讓羅拉在拯救男友的過程中,對於故事發展重啟了三次,而每一次故事的重新開始,都對羅拉沿途接觸過的人物生活軌跡進行了未來的預設。

這是一部很酷的電影,給了你人生重來的機會

電話亭裡的曼尼焦急地給羅拉打著電話,在地鐵上丟失了老大的10萬馬克,他必須在20分鐘之內籌到這筆錢,不然就死定了。於是,羅拉為了愛情,拼盡全力地去弄錢,然後,在規定時間到達電話亭,故事便從羅拉的救贖行動開始。

導演利用羅拉的奔跑貫穿全片,同時,又穿插著一些看似毫不相干,卻因為與羅拉擦肩而過,而出現三種未來生活結局的人物。

有人會認為,這是一種“蝴蝶效應”的理論體現,但在我看來,這只是導演對於不確定未來給出的一種假設,或者說是對於這些人物未來的一種開放性探索。

就像推孩子的婦女,她只是和羅拉發生了小摩擦,然後,導演利用照片形式的閃回,給出了她的三種人生結局。或是精神錯亂,孩子被警察收回,接著去偷別人家的孩子;或是抽中大獎,住進豪宅,走向人生巔峰;再或是偶遇了教徒發傳單,而最終成為了忠實的教徒。

這是一部很酷的電影,給了你人生重來的機會

仔細想一下,難道,這個婦女的未來,就真的是導演給出的這三種結局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所以,這並非是“蝴蝶效應”的體現,因為,婦女與羅拉之間根本就沒有直接或是間接的關聯性。

電影中對每個與羅拉接觸的人物給出的結局,可能在未來會出現,但並不代表就一定會出現。因為,在未來發展中,最大的變數是人,而人是有自主選擇性的,正是這種選擇性的存在,才讓生活更具挑戰性,讓探索更具未知性。

這是一部很酷的電影,給了你人生重來的機會

羅拉就像是現實社會中安插的遊戲人物,她的存在,不僅僅只是為了體現面對愛情時的堅定精神,更是藉由拯救男友的過程中,與各種人物擦肩而過的瞬間,推導出每個人所能夠擁有的命運結局,然後,告訴熒幕前的觀眾這樣一個道理——

生活擁有很多可能性的結局,但它從來就不應該被固定。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如果你不能夠為自己的命運做一回爭取,或者總是在猶豫不決中徘徊不前,那麼,迷失與彷徨會讓你失掉探索之心,從而在得過且過中停滯在生命的開始,永遠無法享受生命的過程。

這是一部很酷的電影,給了你人生重來的機會

2

有人可能會從《羅拉快跑》這部電影中,看出某種悲觀的情緒表達,也就是命運無常與生活未知,從而進一步得出人類是渺小的結論。但我要說的是,電影雖然讓羅拉復活了三次,才換來了完美的結局,而前兩次中,不是羅拉被槍斃,就是曼尼被撞死,看起來的確帶著點悲劇色彩,可是,導演卻利用羅拉奔跑的運動鏡頭,營造著某種帶著抗爭意味的決心。

羅拉要拿到10萬法克救自己的男友,就必須想辦法去弄到錢。第一次找父親未果後,只能與曼尼一起打劫便利店;第二次被父親拒絕後,只能選擇挾持父親,逼迫著拿到錢;第三次,與父親擦肩而過後,不得不拿著身上僅有的99法克,去賭場放手一搏。

三次選擇換來三種結局,可這都是羅拉主動出擊的結果,她沒有坐以待斃或者自怨自艾,也沒有屈服於命運的戲耍或是未來的不可測。

這是一部很酷的電影,給了你人生重來的機會

影片最開始,那個寫著倒計時的鐘表,表達著時間流逝後的無可挽回,所以,羅拉只能一次次地依靠奔跑來爭取時間結束前所有人的救贖。愛情在這部電影中只是一層具有吸引力的外表而已,影片最終表現出的,依舊是人類在面對未知時的勇氣與抗爭,努力與拼搏。

22年前,在即將進入新世紀時,這部經典電影誕生了,它就像是對於正在陷入狂歡中的人類的一次提醒:時代變化很快,未來充滿變數,即便進入新的時代,我們仍舊不能放棄奔跑的腳步。人生就像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即便命運反覆無常,但至少要像羅拉一樣爭取主動出擊,而不是像曼尼那樣被動等待或是被動選擇。

這是一部很酷的電影,給了你人生重來的機會

電影中的羅拉一直處於奔跑的狀態,作為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人物,她可能是你我他當中的一個。這不由得讓我想起,曾經有人說80、90後是垮掉的一代,可現在看來,社會中流砥柱的建設者,一大半都是80、90後,這大概也是未來不可預測與命運自我做主的體現吧。

世俗永遠無法決定結局,命運從來可以自己掌握,就看你是否拼盡全力地維護自己的選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