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國內電影的爛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藝廬書道


說到底,其實就幾個原因。


第一,明星們過高的片酬。

這是個很現實的事情,試想想假設一部電影預算2億,明星就拿走其中1.5億甚至更多,剩下的錢用來製作電影,還能拍得多好?


當然,不是說成本高,電影就能拍好,但資金是一部電影拍好的基礎前提。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國內很多導演都拍喜劇片,因為喜劇片成本比較低,不用花太多錢。


但這樣只能說是惡性循環。


第二,製作方的急功近利。

時代一直在變化,觀眾的審美也在提高,電影市場也一直在成熟,但很多製作方還是用以前那套去看現在的觀眾,比如當年的《小時代》要是放到今天上映,可以很肯定地說絕對討不了好去。


然而不少製作方只想著怎麼去賺觀眾錢,市場調研什麼的工作根本就做不到位。


第三,演員問題。

不用說了吧?比如演個軍人頭髮也不剃。


中國其實不缺好演員,但問題是不一定每部電影都能找到好演員,而現在連及格演員都成了稀有物,這?


維賽迪


屢出爛片的根本原因是:日益成熟的國內電影市場與不信邪、總感覺自己比觀眾聰明的資方市場之間的矛盾。

一句話:近幾年的國產電影市場充分體現了“聰明人太多,傻子都不夠用”的社會現實。

為什麼這麼說?且聽我仔細道來。

正常的電影市場應該是怎麼樣的?應該是三教九流、滿足各類人群,各種藝術水準的電影都有的。而我們現在的國產電影市場是:年輕新導演上手就拍爛片,骨幹中青年導演自我感覺良好地拍爛片,功勳導演為了錢為了別的什麼一不留神晚節不保就拍爛片。


最典型的是陸川的《九層妖塔》。豆瓣評分4.4,前期宣傳聲勢浩大,正式上映後令觀眾失望得一塌糊塗。要知道,導演陸川可是拍出過《尋槍》、《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等口碑作品的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本片打著考古的幌子說鬼怪,荒誕而無稽。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尋龍訣》則口碑票房雙豐收。這說明:並不是同類型拍不出佳作,只是陸川初心不在。


郭敬明的《爵跡》是什麼都沒有就是敢忽悠的典型。沒有故事,沒有誠意,連一開始就標榜的特效也水分十足,這部片子連帶小四的眼淚,終將載入國產電影爛片史。

舉了這些例子是想說明:近年來國內電影市場持續火熱,電影產量頗豐,但電影拍了一部又一部,沒有值得載入史冊,形成口碑的,反而出了海量的爛片。

而且是:絕大多數爛片,偶有一兩部有閃光點地片子。這與國產電影市場發展的階段是不相符的,國產電影市場已經是一個超過700億的大市場,有著良好的硬件(屏幕數)軟件(發行渠道,製作工藝等)設備,但基本變成了一個爛片簍子。


怒其不爭哀其不幸,歸咎原因:太多的市場參與者不懂電影,進去這個行業只是為了賺一把就走,而太多的從業者失去了藝術堅守,喪失了初心,被金錢誘惑鋌而走險。

電影作為一項“百年藝術”,有些成套的創作、生產流程,也有著對應的人才成長方式,投資准入程序。而我們的許多國產電影則是:看別人掙了大錢我們也不能掉隊的心態下拍的,這能好的了嗎?


六個月拍一部大片,燈光師開著燈熱飯,煤老闆大把砸錢……這樣的市場不出爛片才怪。


電影老胡說


主旋律在那裡擺在,誰敢炸翅兒!

能拍的太多了,不過都是反應人性的惡,與制度欠缺。跳樓,抑鬱症,教育制度……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幫忙複製粘貼,轉發。中華復興有你一份力量


用戶52245638526


有個邯鄲學步的笑話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嗎?話說戰國時期,燕國有個人,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很優美,於是就到邯鄲去學走路。到了邯鄲,他發現每個人的走路姿勢雖然不相同,但都很優美。於是他見一個學一個,到最後,他啥也沒學會,而自己原來是怎樣走路的,卻又忘記了,結果只好爬著回燕國。

我們現在有很多電影導演,就像邯鄲學步裡的主人公那樣,為了拿到電影界的最高獎項奧斯卡獎,就試圖迎合西方人的胃口,以西方人的方式講述中國的故事。結果呢,西方人的敘事方式他沒學到,而自己原來的敘事方式又忘記了,結果呢,花費巨資拍出來的電影,誰也看不懂。

說實在的,我們不是沒有好題材,而是沒有好導演。例如有部《血滴子》,它本想反映一個反清復明的話題,通過展現滿漢對立到追求各民族和諧來解決問題。但是這部電影歷史及文化底蘊膚淺,最後完全變成娛樂式的臆造歷史的武俠片。

中國電影照這麼走下去起碼有兩個問題:一是歪曲歷史,讓下一代根本不知道中國的歷史真相是怎麼回事;二是沒有正統典雅文化的引導和薰陶,只有戲說、胡編、娛樂和調侃。現在我們的許多影片裡,大量表現出來的是“次殖民地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精英文化、典雅文化、陽光文化的侵蝕。什麼叫“次殖民地文化”?就像許多票房很賣座的那些電影,以西方標準審美中國,以西方中心論揶揄中國,顛覆歷史,自我貶損,就屬於次殖民地文化。插科打諢,搞笑解構,正如在被殖民統治之下人沒有社會地位,沒有尊嚴,只會揶揄自己,貶損自己,浮浪人生;就是靠自賤、靠糟賤自己來博取掌聲。

有什麼樣的文化,就培養什麼樣的受眾及看客,然後什麼樣的受眾和看客就追捧什麼樣的文化,整個惡性循環。對於文化建設,國家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由著一部分文霸、影霸、娛樂圈達人和膚淺的商業經紀人、劇本槍手、文痞的性子來,一切以市場收禮率、票房、娛樂、媚俗、庸俗、低俗、豔俗為導向,非常危險。

電影只看票房,相當於拼所謂的收視率。現在的一些影片,相當於是拼票房,收視率及賺錢的變相,充斥著犬儒主義歷史,暴力美學,殺人遊戲,獵奇刺激,色情展示,內容實際上只是往感官刺激那個方向引導。如果國家放棄充當文化的導向,只把文化當成賺錢的工具,或文化界自養的產業沒有引人向上,精神昇華的君子榜樣,那麼全社會就會隨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虛無主義和是非不分、忠奸不辨而走向墮落。


血染戰旗紅


談談我的看法。其實中國地大物博,古往今來有很多好故事,中國缺的不是技術,而是顆能沉澱下來的心。

第一,現在很多導演,編劇都想賺快錢,不會去揣摩劇本,哪樣武器出於哪個年代,那句詩詞是什麼時候著的等等最基本的問題。以致於再好的故事線也是漏洞百出。在這裡我想提一下《甄嬛傳》,雖然是電視劇,但是裡面每一集,每一句臺詞都經得起推敲,每一句話都不是廢話。這樣的劇本是需要時間來打磨的。

第二,現在很多演員根本不注重專業修養,以圈錢為主,劇本再爛,沒關係,只要有錢,我演!哭不出來?沒關係,我滴點眼藥水就行了!難度大?沒關係,我有替身!記不住詞?沒關係,我讀123就行了,反正有後期配音。久而久之,想出好演員真是難上加難。

第三,現在有個怪象。演技不好沒關係,只要你能帶來流量,帶來話題,帶來粉絲,我就找你演。而那些好演員,有演技的演員卻往往得不到好的資源,白白浪費好劇本。

第四,商業橫行。一部電影,一半時間在打廣告,我還能說什麼呢?缺錢缺到這個程度了嗎?

最後陳萍萍老師附體,百毒不侵。


小灰灰電影


一部電影是不是爛片,首當其衝是導演的問題。優秀的導演往往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同樣,平庸的導演也會浪費很多好的資源。

此外,除了導演的因素再說說幾個其他原因:


1、劇本質量太差

比如前幾年的一些“大片”,特效不可謂不精良,陣容不可謂不豪華,但結果罵聲一片。為什麼,就是因為整個故事太差,情節禁不起推敲,看完電影只覺得無力吐槽。在這種情況下,就算電影其他的條件做的再好也沒用,所謂的‘好劇’也只會變成‘雷劇’。

參考電影《長城》、《封神傳奇》



2、主要演員的演技不行

一般來講,一部電影個別演員的演技不行,是不會影響太大的。但如果這個演員是主演,或者是劇情大部分的戲份和他相關,那同樣會造成慘痛的後果。

這裡提下個人不喜歡的一部電影《港囧》,裡面的包貝爾的演出屢屢讓我不想再看下去。要說這個演員沒問題,別的一些電影還是不錯的,在綜藝節目裡的表演也很出色。

但這部戲裡的演技全程看的都很不舒服,此處僅代表個人觀點。


3、投資力度不夠

這裡舉一個剛剛出爐的例子吧,剛剛上映的《沙贊》好不好看?

反正我是覺得有些失望的,不說劇情,特效就顯得很小氣。尤其是相對幾年前《鋼鐵之軀》超人大戰佐德將軍那一幕,《沙贊》中的打鬥就似乎很粗糙了,幾個有限場景轉來轉去,攻擊手段還就那麼幾種。

後來聽說這部電影的投資才一億美元,對比之前投資三億美元的《復聯3》,高下立判。


還有一個客觀原因,受限於某些審核機制,電影為了能夠上映強行對原片進行了刪減,導致內容大受影響。這條雖然是非戰之罪,但也是爛片產生的一個原因


精彩放映館


國產電影現在多為商業電影,商業資本注入得多自然也是想要有更多的商業回報,票房越高賺得越多,加上現在電影普遍的演員中心制,導致的結果就是電影選角誰紅就選誰而不會多去考慮演員的表演實力,反正粉絲願意為電影買票。而且商業投資了肯定是想要在一個可見的短時間內迅速得到其所理想的商業回報,所以現在國產電影很多都不願意在劇本創作和拍攝藝術等方方面面多花心思,製作週期越來越短,而質量也跟不上去。上世紀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當時的市場需要很多香港影片,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導演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導演吳鎮宇就曾創下過10天拍攝完成一部電影的製作記錄,但是影片卻很有質量保證。現在的好萊塢大片有成熟的製作體系,但好萊塢聚集了無數電影方面的人才,無一不是在進行電影創作是兢兢業業的,大家為了一部電影各司其職、各施所長、盡心盡力,一部優秀電影從拍攝到上映均耗費約一年左右的時間甚至更長。現在中國市場很大,是國產電影發展的黃金時期,如果能像那時候的香港電影一樣保證速度和質量,那麼國產電影的巔峰也不遠了,更何恐與外國大片媲美。


莫東東


任何事物在朝前發展的過程中都難免經歷一些糟糕的階段,國產電影從口碑上來看正在經歷這樣一個階段。

造成這樣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把主要的原因簡單歸結為導演爛或者觀眾爛。

李安導演前不久在國內接受採訪時的一番言論指出了國內電影創作者和市場存在的問題——過於急功近利。迅速膨脹的市場規模,讓國內的電影市場在很多人的眼中變成了一個賺快錢的資本運作市場。電影的藝術價值成為了尋求經濟價值的炮灰,很多創作者失去了打磨的耐心,於是爛片層出不窮,所以創作者確實要為爛片承擔一部分責任。

再從觀眾來看,國內觀眾目前確實在影片質量辨識能力上有差距,多數時候明星效應、IP效應等蓋過了影片核心的質量效應。但同樣的問題個人認為在任何一個電影市場都存在,即便地球上電影工業最為成熟的好萊塢票房與影片口碑也通常不是成正比的,只是國內某些能夠促進票房卻在抑制影片藝術性的負面效應被放大了而已。所以從根本上來講,觀眾作為電影市場最終的閉環,對爛片的大量湧現也要負上一點責任。

2016年暑期檔相較於2015年冷清了許多似乎正在傳遞著電影觀眾逐漸變得理性這樣一個信號。但是電影作為一門多數時候以即時消費為首要目標的藝術形式,其商業價值與藝術價值之間孰輕孰重的爭論很難會有一個定論,這種爭論其實就是創作者在創作理念與觀眾之間的抉擇,而真正成功的電影是在其中尋找到了一個極為精準的平衡點,個人認為李安和諾蘭是其中翹楚。國產電影在這條路上或許還有一段極為漫長的路要走。


沽酒杯空影l


每年上映的國產佳片也不少,為啥知道的人不多。那是因為他們只會關注爛片,或者被爛片的炒作牽著鼻子走,又不主動尋找好的國片,就算有好的國產片,他們也看不到。就算他們看到了這樣的電影,一看沒有他喜歡的明星,沒有大咖導演,沒有商業化的噱頭,沒有娛樂性的劇情,預告片也好像很土,乾脆就沒有了興趣。當你去為很多爛片花錢,然後看完大罵全是爛片的時候,何曾有為那些真正值得花錢的國產佳片票房支持過?

別怪國產沒有佳片,除了浮躁的社會,惟利是逐的投資商,急功近利想上位的明星以外,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沒有耐心去關注好片,是不是沒有眼光發現佳片,是不是就算知道不錯,但也寧願下載或者在線播放的時候再看。國產好片一直都在,就是你沒有去發現,更沒有去電影院加油支持,讓有志有心的人有更大更多的機會施展。

別怪這怪那,我 們 都 有 責 任!!


火宅老爺泰野輝


國產電影始終擺脫不了的爛片的主要原因就是演員本身的演技和劇本的問題,現在的演員充斥著各種小鮮肉和各種所謂的美女,她們的演技實在不可恭維,但是她們擁有龐大的粉絲團,不管演技如何,都有人捧有人喜歡,這也就導致了她們的演技提升不了的問題,還有就是劇本問題,沒有好的作品,這個社會太浮躁,電影的投資很大,特效公司也有,但是大部分的投資都成為了演員的薪酬,演員身價太高,只注重錢,根本沒有心思去提升自己的演技實力,這是很可悲的,這已經是普遍的現象了,導演們有時也沒辦法,畢竟是投資方說了算,投資方看中的是票房,有號召力的演員,還有拍片的速度,所以往往一部電影就這樣形成了,根本不管劇情有沒有,只要有明星就可以,但是往往這些所謂的明星的演技讓人看了實在太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