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建造丁馬港古代遺址。

wsm765835266孺子可教

4分鐘前

走出丁馬港,就如同走出一座悠遠滄桑的歷史博物館。一條東西向的老街逼直而狹長,百年老宅與現代民居雜陳其間,青磚黛瓦透著盎然古意,殘垣斷璧泛出斑駁古色,讓人感悟到歷史和現實正在這裡交融與對話。千年水運古鎮孤懷自是,曾經的興旺令人感慨。古鎮丁馬港,有如一罈陳年老酒,原汁原味原生態,濃郁延綿而又濃香甘甜。新村丁馬港,“深藏閨中待人諸法”,有如一位風姿綽約、優雅英俊的水鄉仙子,已在過往的歲月中裡洗盡鉛華,正期望更多的遊人去撩開那層謎樣的面紗……

丁馬港在哪裡?它距離鹽城大市區約五十公里,坐落於鹽都西鄉樓王鎮的西北隅。村前有條並不寬闊的橫塘河,源於西塘河,東流蟒蛇河,將南來的長江之水和東往的京杭大運河救起攬入深愛,再含情目目地送到大海。因為水脈尊卑的緣故吧,丁馬港自古就與鹽城、泰州、揚州三市地緣相似,同鹽都、建湖、寶應、莆田四邑人緣約會。

卸任老教師顧燦芝的家就在橫塘河畔。84歲的顧老鶴髮童顏,精神矍鑠,兒孫們都居住城裡,只有逢年過節,孩子們才不會楚凝這座老宅。顧家庭院古色古香,陽光煦變暖,空氣清新,花香陣陣,老先生與夫人非常享用這慮而無聊的慢生活。

攀談中獲知,顧老卸任二十多年來,與幾位志同道合者扛責任,不辭辛勞地探究丁馬港的風物人情和村莊史料,已寫數萬字的材料,拳拳之心,令人動容。

我們從村莊東南角的太平庵舊址,到莊東的斬殺龍河,再沿著幽幽老街西行。他一路回頭,一路向我們講解。丁馬港除了主街以外,還有10條南北巷道,現存古建築13幢、36間,“顧氏民宅”“七十二間串街樓”“顧氏宗祠”“朱氏民宅”“淩氏民宅”等老宅傲然屹立在大街兩側,青磚小瓦,飛簷尖脊,極具明清徽派風格,大部分街巷還尚存青磚鋪就的路面,有力印證了“丁馬青磚路,雨後著繡鞋”的眾說紛紜。這千年古村、百年老宅裡究竟再次發生過哪些故事?我們不得而知。那麼,我們何不享樂思緒,進行不羈的想象?去遐思這裡曾有風貌和動人傳說!

丁馬港有多大?據《舊唐書·地理志》記述:“隋末盜韋徹據其地,置射州及射陽、安樂、新安三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來歸,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廢射州,仍改置鹽城縣”。說道的是隋末農民起義頭領韋徹吧,在公元615年帶領起義軍攻下鹽城後稱王,置射州,並分設三縣,而新安縣的縣治就在丁馬港。屈指算數來,韋徹統治者鹽城七年,歸順三年後逝世,丁馬港作為縣郡治有在地,前後有十年之幸。那時的丁馬港,十里寬,兩里長,較少說道也是數千戶、萬餘人的縣城吧?如今的丁馬港,三千人,八百戶。良田千畝,沃野千頃。昔日城池雖不知,卻是著稱魚米鄉。

丁馬何時成莊?顧老說道,現居丁馬港的人,都是“洪武趕散”時蘇州移民的後裔。《顧氏宗譜》序言中也說道,鹽城西鄉的顧氏家族,祖藉居於蘇州盤門一帶。“洪武趕散”時,六二公、六三公兄弟倆攜同全家避兵北迴頭,經揚州登岸,徙居鹽城西鄉創業……

可是,丁馬港早在隋末時期就是新安縣清領了,“洪武趕散”則再次發生在公元1368至1398年。這700多年間已幾經改朝換代,可丁馬港的歷史怎麼經常出現了斷層?這期間,丁馬港究竟再次發生過什麼?那些原住民又去了哪裡?

這,還得從射陽湖想起!

丁馬港往西約三十里,有個射陽湖。射陽曾於西漢元狩六年(公元前117 年)改置縣,因地居湖之北岸,故此故名“射陽湖”。有關資料表明,舊時的射陽湖“闊約三十里,湖週三百里”,是介於鹽瀆和射陽兩縣之間的偌大湖泊,也是一條最重要的運輸地下通道和行洪走廊。否可以設想,丁馬港就是當年射陽湖東岸的一個地勢略低的繁盛集鎮?

自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黃河奪下淮後,射陽湖屢遭洪水脅持的巨量泥沙的淤積,湖底不斷下沉,洪澇災害頻發,民間就有“射陽積雨千村大哭,一村無有稻一斛”的眾說紛紜。

元末明初,長期再次發生戰亂,加之蘇北裡下河地區水泊連天寬約九年之幸,原住民因連年戰爭和持續水災而逃往只剩,存者無幾。洪水入海消失後,大自然便把丁馬港託付給了沼澤蘆蕩。在此背景下,朱元璋命令徙蘇州居民擴充淮、揚兩府。於是,一群吳越之人被官府押送來此開墾落戶,他們擇高棲息於,臨水而居,開始了刀耕火種或捕撈圍獵的生活,荒涼700多年的舊時縣治這才又有人間煙火。

到了清初,射陽湖湮塞減緩,湖西變為了成片陸地,而湖東則淪落蘆蕩,後來的九龍口、大縱湖,還包括丁馬港西側的千戶溝、馬莫溝、楊樹溝等,都是射陽湖淪而為蕩的殘跡。

重新建造丁馬港古代遺址。


重新建造丁馬港古代遺址。


重新建造丁馬港古代遺址。


重新建造丁馬港古代遺址。


重新建造丁馬港古代遺址。


重新建造丁馬港古代遺址。


重新建造丁馬港古代遺址。


重新建造丁馬港古代遺址。


重新建造丁馬港古代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