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採風」李雲鬆:一個能和古人對話更與時光共進的人

本文原題:《墨香齋主李雲松》原載《中國散文網》

「文化採風」李雲松:一個能和古人對話更與時光共進的人

趙保樂老師喜悅收藏李雲松先生《紫氣東來》

孟夏的即墨古城,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適逢即墨古城民謠季,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梨園世家,譚門第六代嫡傳人、譚元壽之子譚孝曾先生攜妻子著名京劇青衣、旦角演員閆桂祥等京劇藝術家一行,應邀來到了即墨古城,趙保樂老師也應邀來即墨主持這一京劇藝術的盛大活動,即墨古城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保樂老師來即墨古城的第二天,我跟他說起了南泉“墨香齋”李雲松老師,也給他看了雲松先生的書畫作品,保樂老師看了連連稱好,說一看就是一位功力頗為老道的書畫藝術家。看到保樂老師很是喜愛雲松老師的作品,我便邀約雲松老師來到了即墨古城,來到了保樂老師下榻的萬壽宮君瀾大酒店。

「文化採風」李雲松:一個能和古人對話更與時光共進的人

李雲松先生與趙保樂老師相聚即墨古城

緣於工作關係,我與保樂老師相交較熟。保樂兄作為國家一級編劇、導演、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藝術修養和造詣之高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在書法研究和創作方面,更是取得了累累的碩果,被當代書法大師、著名文化學者、書法教育家歐陽中石先生收為入室弟子,保樂兄登歐陽之堂入中石之室,更是如魚得水如虎添翼,不但書法理論和實踐的提升與日俱增,書畫鑑賞水平更是宛如芝麻開花。李雲松如約而至,帶著兩幅他創作的“紫氣東來”,分別送給了保樂老師和我。
保樂老師展開雲松老師書畫相融的“紫氣東來”,臉上露出驚奇的神色:不錯,真的很不錯,行筆自然流暢,灑脫間看出了精神;書畫相融,很有創意。兩個人興致勃勃,你來我往,淋漓盡致地談論起了書畫創作的心得。一位藝術名家,一位民間藝術工作者,那份水乳交融的默契,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我,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保樂老師學著即墨話和雲松老師談笑風生,淳樸又親切,於是,朗朗的談笑聲如同這孟夏的花香,瀰漫在了幽雅的君瀾酒店,瀰漫在了古香古色的萬壽宮,瀰漫在了藍天映襯之下壯美的古城。

「文化採風」李雲松:一個能和古人對話更與時光共進的人

李雲松先生近作《吃茶去》(4尺整張)

書聖王右軍先生曾雲:夫人之相與,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於形骸之外。我與雲松老師,應當就是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一族吧。
相識雲松老師,大約是在三年前的一個初秋之日。當年我從北京回嶗山研究“中華的傳統文化青少年影視嘉年華”相關事宜,高鐵進入了齊魯大地,一路秋雨連綿。從車窗裡遠遠地望著雨中家鄉的土地,念想著大半年的乾旱,家鄉的山川,樹木,農田,莊稼,花草......都張開著皸裂的嘴唇,張開著渴求的眼神,茫茫然看著天空祈求著一場好雨降臨......如今好雨應時發生,自己的心裡也像山川林木、農田莊稼、花花草草一樣,心裡充滿了甜蜜和幸福。到了青島北站出站的時候,一個雨中熟悉的身影出現在了我的眼前——那是王大國先生瘦削的身子。大國先生從人流中搜尋到了我的時候,快步向前,兩個人緊緊擁抱在了一起,我的心裡一股暖流湧動,淚花便沁滿了眼圈。大國先生和女婿把我接到了南泉,李雲松老師和墨城才子周公聰等人已經等在了酒店,作家周春雨老師為了和我好好喝一頓酒,揹著兩罈好酒,步行八九里鄉路,從老家也趕了過來。

「文化採風」李雲松:一個能和古人對話更與時光共進的人

李雲松先生近作6尺整張《源遠流長》

席間,俯察品類之盛,大家自然觥光交錯,談古論今,窗外唰唰啦啦的秋雨,不斷渲染著房間內的盎然談興,秋雨聲,碰杯聲,談笑聲、吟唱聲交織在一起,一時間,房間內一個個高潮迭起。在這樣高漲的氛圍裡,我始終注意到一位鶴髮童顏慈眉善目的長者,他微笑著靜靜地看著每一個意氣風發的人,時不時禮貌性地和著靜笑幾下,酒杯裡的啤酒喝到最後也沒有減掉多少,他就是李雲松。


其實李雲松老師源於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之他長期生活在民間,是一位非常幽默機智的人,只不過因為平時為人低調,在應酬場合喜歡把“風頭”讓給大家,所以不怎麼說話,若是他作為主場,便會高談闊論妙趣橫生,他的言語有時高山流水,有時下里巴人,時而婉約,時而急湍,讓人捉摸不透他腹中究竟裝了多深的學問。

「文化採風」李雲松:一個能和古人對話更與時光共進的人

李雲松先生近作4尺整張《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李雲松老師是土生土長的即墨北泉村人,少年時就喜歡讀書寫字繪畫,隨著歲月的增長,子集經史風雅頌林林總總,堆砌在他的胸中,中學畢業便登上了三尺講臺,執鞭耕耘,後來,當時的供銷社為了加強政工宣傳工作,把才華橫溢的雲松老師調到了供銷社,專門負責政工宣傳。在這一時段裡,他不斷地學習書法和繪畫,多層面掌握了書畫技能,寫標語,畫牆報,在當時的即墨西部很有名氣,每當春節前夕,十鄉八村的老百姓成群結伴慕名來到北泉李雲松的四間小屋裡求寫春聯,李雲松總是來者不拒,樂此不疲地滿足每個人的需求,由於當時趕集購物的大都是婦女,因此李雲松很“榮幸”地被當地的婦女同志們譽為“大伯子”,一直到現在,甭管老的少的婦女們見了他,依然親切地稱他為“大伯子”呢。
那天晚上,我在王大國、周春雨先生陪同下,沐著細細的秋雨,走進了李雲松的“墨香齋”。當時的墨香齋就是在他老家村裡的那個小院裡。走進小院,灰磚白牆,蜂磚鋪路,幾畦小菜,鬱鬱蔥蔥,足以看出主人是一位很“講究”的雅士。走進畫室,我的眼睛就如同在深山裡發現了一株千年的人參一般,豁然一亮,眼光重重地撫摸著懸掛在牆上的每一幅作品,山水靈動,花香引蝶,真草隸篆,栩栩生動。觀雲松之作,雖筆走龍蛇,但一股靜氣卻包裹在周身,只讓人覺得入得墨香齋,則如入芝蘭之室,真真切切感受到什麼是室雅蘭香,真真切切感受出何謂室雅何須大。

「文化採風」李雲松:一個能和古人對話更與時光共進的人

外國友人來即墨,總喜歡去李雲松先生的“墨香齋”感受交流中國傳統文化

李雲松的書法,開合有度,線條秀美,時而瀟灑如脫韁之駿馬,時而靜謐如繡房之處子;觀其山水花鳥,氣韻俱盛,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意在筆先,胸有成竹。觀其山水竹石,臥石與秀峰對仗,修竹與芥草共舞;觀其花鳥,筆墨氣韻相融而凝,花影鳥語相映成趣。一看就知道李雲松有著很深很厚很紮實的寫生功底。自古文章與畫通,由於我喜歡寫散文,因此讀了李雲松的畫作,使我體會到散文的詭秘和散文的魔力和繪畫藝術是相通的,是相互滲透的。於是,我理解了在李雲松的心裡有個偌大空間,在那個空間裡跳動著很多靈性的藝術精靈。

「文化採風」李雲松:一個能和古人對話更與時光共進的人

李雲松先生向作者贈送作品《清風竹影》(4尺斗方)

對於藝術的追求,人類永遠不會止步,就如同夸父追日,永不停息。真正理解或者進入到大師的境界,就會感到那裡就是一個神聖而美好的境地,那不是一般畫家能進入的世界。畫家要是達到了這種境界,就是進入了神的境界。進不了那種境界,就永遠認識不到繪畫的真諦。畫家張英傑說過,每當我欣賞古人的繪畫力作時,心裡總產生一種幻覺,只要閉上眼睛,彷彿走進了畫的世界和古人當時生活的空間,於是就產生了和古人進行對話的景況。


即墨,文脈源遠,自古至今,文人墨客書者畫家層出不窮,如同一顆顆耀眼奪目的星星,裝點著夜空,裝點著即墨,為了即墨兩千多年文脈的傳承,仰望古人,對話古人。
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墨香齋主李雲松,你不也是一位經常同古人對話的書畫家嗎?

「文化採風」李雲松:一個能和古人對話更與時光共進的人

左一為本文圖片供稿王大國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