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安家》播出後,關於房子你有什麼感想?

蘇小銳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從08年開始經歷了黃金髮展期,對於地產商來說賺的盆滿缽滿,但是對於買房者,安家者來說,無疑是非常困難的。在中國,無論貧富,無論何種年齡段的人群,都希望能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一個房產證,代表的不僅僅是財富,還是“家”和“歸屬感”,不然大城市再繁華,你也只是匆匆的過客。

《蝸居》和《安家》的編劇都是六六,當年《蝸居》中的郭海平為了賣房,連續吃了一個星期掛麵,而十年後,演員海清再次出演《安家》,是巧合,也是編劇六六有意為之,頓時將“賣房”與中國最近的發展的時間軸線很好的聯繫了起來,通過一個演員的再次出演,讓觀眾開始從時間角度思考“買房”這個主題在十年之間的變化,十年前因為買房絞盡腦汁,十年後因為換房而殫精竭慮。

也就是說,10年前和10年後,房子依然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年輕人結婚要賣房,孩子上學要換個好的學區房,老人年紀大了要換電梯房,經濟條件好了要賣房投資,一套房子,包含了中國人太多的喜怒哀樂,人間百態。

在《蝸居》中,“郭海萍”夫婦和現在多數年輕人一樣,他們畢業於名牌大學,為了實現人生的理想,投身到大城市,拼搏奮鬥。他們渴望在這座城市安家,安家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從他們邁進城市開始,買房就成為他們的目標,隨著要結婚,房子變成了“剛需”,哪怕揹負鉅債,哪怕節衣縮食,也必須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十年過去了,海萍夫婦成了《安家》裡的宮蓓蓓夫婦,讓人感嘆的是,他們依舊在為“房子”奔波,這是編劇有意為之,雖然是時間跨度不同的兩部劇,但是卻是對社會現狀的真實反映,兩人結婚後,有了二胎,為了給孩子個更好的居住環境,更好的上學環境,夫妻兩面臨到了“換房”,也就是買一套更大一點,距離學校更近一點的房子,這也是大多數中國家庭的縮影和寫照。雖然是電視劇,但是卻非常的寫實,非常現實。

《蝸居》裡的海萍夫婦,就是剛走出校門的青年,和戀人來到心儀的大城市,看著都市裡的車水馬龍和璀璨霓虹,滿懷憧憬,隨後必須面臨現實的問題,賣房,倆人省吃儉用,湊夠了首付買到了房子,但是面臨的生活壓力更大,他們揹負“鉅額”房貸,日子更加捉襟見肘,海萍每天早上起來,就有一串數字跳出腦海,房貸6000、吃穿用2500、孩子幼兒園1500。

很多人說,在《蝸居》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為了買一套房,生活裡寫滿了省錢、狼狽、落魄,更可悲的是,從20歲的青春韶華,熬到了30歲的而立之年,依然面臨房子的問題的困擾。

《安家》這部劇裡,宮蓓蓓夫婦的老大要上學,老二要出生,老人給帶孩子,一家六口根本沒有辦法蝸居在六十幾平米的房子內,所以,他們必須換房。宮蓓蓓在劇中曾有一段話,“我覺得我們倆都挺可憐的,倆博士畢業,兩個人在這個地方,辛辛苦苦七八年,連一套像樣的兩居室都買不起,可笑吧!”兩個博士學歷的人都如此,那麼那些條件沒有宮蓓蓓夫婦這麼優秀的夫妻,可想而知在大城市漂流的生活會更加的艱辛不易。

《安家》的編劇六六,就在微博上更新過一條動態,她表示宮蓓蓓是有原型的,她是一位真正的婦科大夫,懷孕坐馬桶寫論文的事情,是真實存在的。可見六六的藝術創作就是來源於現實生活。

生活雖然充滿壓力,但是這正是我們賣房和換房的動力,我們都希望通過我們的拼搏,讓家人住上敞亮的房子,生活的更好。

不管是前10年,還是現在,從《蝸居》到《安家》,海清還在買房,因為房子仍然中國人解不開的鎖,面臨房價的無力,這是六六兩部劇想要表達的主題,也是中國萬千家庭的寫照。





文縐縐娛樂


看了幾集,感觸很大

像海清飾演的主任醫師和她老公都算是高級知識分子,收入肯定也可觀,居然還要一家五六口擠在那樣一居室的房子裡,如果想換大房子,就需要貸款,所以猶豫在三下不了決心,所以一線城市外來人的日子真的不好過。有感而發我在北京打工,和朋友合租了一個兩居室,月租四千,每個月加上其他的水、電,燃氣,網費,平均沒有一個月2200左右,我辦公室同事有兩個是拆遷戶,原本就是北京農村的,在農村房子都沒錢翻新,可是一拆遷,得到了三套房子,瞬間身份漲了百倍一樣,每天都說最不想把房子租給外地來京打工的人,為了房子斤斤計較、砍價,到期押金還要退,就喜歡租給拆遷戶作為過渡房,房租租的高,押金不想退也不會太難纏,我就想問了,拆遷戶的過渡房房租也是國家出錢,他花的不是自己的錢,他們是不心疼,我們的錢都是踏踏實實辛辛苦苦掙來的,怎麼就你要多少給你多少,押金你還不想退呢,太不說理了,所以我們在廊坊買了自己的房子,等房子下來一定搬回去,不在受這飄零的苦,有了自己的家就有了靈魂安放的地方,即使累點苦點也是有奔頭的





我是優寶媽


樓主你好!

最近在熱播的《安家》電視劇想必圍繞著房子引發不少觀眾網友熱議。無論是賣房子的中介、房地產商,還是買房子廣大老百姓而言,房子對於中國人而言是意義非凡的。

1、首先對於中介來說,就像《安家》中出現的3家中介:小紅帽、阿拉丁和安家天下,分別代表著中國不同類型房產中介。比如小紅帽屬於加盟模式,而阿拉丁屬於野雞店。中國中介行業門檻低,競爭壓力大。所以房子是中介的彈藥,沒有房源就無法立足。

2、對於廣大買房子,房子代表著家,是縮影。對於中國傳統對與家庭的看重,房子則成了安身立命之本。就像電視劇中出現的老夫妻兩人,在上海賣包子十幾年只為兒子兒媳主辦蝸居可以在上海安家。沒有房子,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只能租房的來說是孤獨而陌生的,根沒有紮在這,人都是漂泊的。

因此,《安家》這部電視劇所體現的現實意義,值得觀眾深思。讓我們對於房子有了新的認識。一間房子牽連著許許多多人及家庭的命運,也正在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





創驛站


看了前幾集,只關注到三個地方:

第一:海清演的主任醫師還有她老公也是高級別的人,居然還住的那樣的房子,一室戶,五六口人擠,要換個房子,需要貸款,居然猶豫再三,下不了決心,像他們這種級別的生活品質都這麼差,大城市真不是一般人能混的

第二:包子店夫婦300多萬的房子居然全款付了,看樣子,普通人也該抱有希望,只要認真付出,一切皆有可能,還有他們媳婦一分沒出,居然想要加名字,不多說這個話題了

第三:房產中介只要接到一個大單,可能可以賺到半輩子都賺不到的錢,一個569平方,12萬一平的房子賣掉能提2個點,普通白領真的羨慕啊,有點想轉行感覺





perebd


感覺買賣房很多套路在裡面,怕被人吃太多的佣金了,現在因為疫情, 很多的房子都有很大的優惠,恆大都七五折了,還有的賺,那之前的水得有多深啊,房似錦這名字,一出生大概就想讓她以後剛這行的吧,名字和職業很貼切,現在已經更新十幾集了,感覺孫儷飾演這角色開始撬同事的單,沒有笑容,每天苦大仇深似的,不是很討喜,但又對客戶假模假式的微笑禮貌,角兒比較讓人反感,當前播出 對於房地產來說應該會有很多人利用這點,裡面的房子實在是太貴了,在上海的一房一廳居然要三百二十萬,又用了蝸居時的海清,對於房價,十幾年的增值也忒快了,剛上這波房地產上升的潮流的七零後八零後是多幸運啊,現在購買房子的成本越來越高了,有人會說工資高了,那工資高了會是房子的幾千倍嗎?哎,但是,身為九零後的我們來說,壓力太大了,特別是今年的行情:在大城市的我們,如何立足?




行走著的小兔子


昨天看了幾集《》,瞭解了賣房子、買房子群體的故事,感覺挺真實挺現實挺無奈的,看預告飾演的店長要被綠了。。夫婦在蝸居最後買了房子,現在生二胎要換房了。。兩個優秀的博士在上海也過得那麼辛苦,想想自己現在買不起房子是理所應當的。

房子對百姓有怎樣的意義?

有人覺得有房的地方才是家,有人覺得買了房子是一種包袱。本劇中講述了房地產中介公司大區經理房似錦,臨危受命去挽救一家業績不斷下滑的門店之後所發生的故事,不用看完劇就知道故事的結尾一定是想盡一切辦法把房子賣出去了、業績完成了、指標達標了,在這方面一定是勵志向的,應對種種困難,結局一定是皆大歡喜的。

其實關於房產中介的影視已不是新題材,但房子一直是普通老百姓生活關心的熱門話題,剛需者的關注點,這部劇一定會吸引眾多都市年輕人的目光,因為他們才是真正買房子的剛需者!

安家採用單元化故事推動核心劇情環環相扣的敘事結構,以房產中介為主視角剖開“房子”這一全民命題。在表層中,觀眾會對房產中介這一職業產生全新的認識與思考,撕開長久以來形成的刻板印象,對“中介與客戶究竟是怎樣的關係”“中介是否要對客戶的購房選擇負責”等問題或許也將得出自己的答案。在深層中,此前曝光的片花中,“房子=家”“家=幸福”的公式,正是該劇對於房子這一核心意象的思考。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並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房屋背後所承載的凝聚性、安全感與歸屬感早已深深鐫刻在一代又一代國人的心中。聚焦時下國人最關注的買房問題,以房屋中介的視角呈現出生活中的人情冷暖

租房和買房你選哪個?

房子,傳統的概念那就家避風的港灣,房價,不用多說,已經超出了它正常市場增長的物價範圍,買房,炒房者得天下,剛需者的夢想,買都買了,只能認了!

租房,過得不爽,想搬就搬,記得先要在老家蓋房,當租不起的時候,起碼還有房,就算炒房時代過去了,那現在你能買得起嗎?而且現在不是想買不買的問題,是有沒資格買的條件,一二線城市已開始限購,基本都以社保跟本地居住時間作為購房資格條件,這時候你只能選擇租房。租房還是買房要考慮的因素很多,經濟基礎是前提,決定了要買還是租,也決定了買房、租房的地段及檔次……

對於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而言,在外租房是必不可少的經歷。 買房和租房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生活體驗,買房的人要求是能夠過一種安定的祥和的生活。

“甄嬛娘娘”就是不一樣,一出馬都是演一些重量級角色(房產中介公司的大區經理),雖然一兩年僅一部作品,超低頻率也不絲毫不影響她“電視劇女王”的地位。劇中除了娘領銜主演,還型男羅晉領銜主演,實力派海清,搞笑幽默的王自健主演,追劇的鐵粉又可以大飽眼福了


小李影視解說


  當下最火的電視劇毫無疑問非《安家》莫屬。起初聽這部電視劇的名字還以為是個中介廣告,看了這部劇的前幾集後發現雖然不是個中介廣告,但是確實講述的是房產中介和房子的故事。

  終於有一部國劇,透過那光鮮亮麗的現實濾鏡,戳中世俗生活的瑣碎和磨人心智,狠狠戳中國人的心房了,和屢屢被搬上熒幕的職業相比,房產中介對觀眾而言,有點模糊。但萬變不離其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很明顯,圍繞著一家房產中介的故事背後,暗含的是二胎家庭、職場女人、置換房、夫妻關係與財產問題等一系列現實問題,還有業主立規矩刁難中介等當代職場潛規則現實。

  故事背後,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各有各的苦衷。但仔細想想,其實也都不是那麼扯不清說不明的大事,買房故事的雞毛蒜皮、喜怒哀樂背後,還是廣大買房者質樸又充滿現實的人生。

  《安家》最大的共鳴點在哪?當然是中國人最大的焦慮——買房。還有什麼比買房,更貼近中國國情,更有廣泛共鳴感的,更像我們自己的故事。

  在中國,很多家庭要舉全家之力,花上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積蓄去換一套房子,而買對買錯一套房,兩個平行線上的家庭家底能拉開兩個檔次。

  房,關乎結婚+養老,傾注著給孩子好教育好未來的希望,承載著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所以《安家》拍的是房產中介,卻又不僅僅是房產中介。而是古往今來,中國人最深的執念之一:房子。所以為什麼劇集最後改名《安家》?因為賣房子的人不僅是賣房子,而是幫買房的人們——安家。

  買房,買的從來不止是房,是家。賣方不僅是賣房,他們是現實記錄者!

  安家劇中的孫儷用房子戳中我的心,扎心了老鐵!


AI風


該怎麼說呢

現實中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像女主這樣的房產中介應該也有。房子的款式也應該有。

但是劇裡有些地方還是蠻誇張的。

比如跑道房的裝修。誇張的設計先不糾結了,我在意的是裝修費誰出?(我不是房產中介的,我不太清楚房產中介能不能抬高房價來抵裝修費)。裝修的時候直接把客戶兒子的畫裝上了,萬一醫生還是看不上這個房子呢,畢竟看了大半年都沒看到中意的,肯定很有可能也看不上這個房子。而且萬一醫生看不上這個房子,這裝修費回本不就涼了?十年沒賣出去的房子唉。

從女主帶大傘,拍完照之後擦凳子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女主的心細,結果包子店夫妻的兒子想要加上媳婦名字,這點貓膩女主看不出來?如此急功近利讓客戶吃了虧,名聲不好了,以後誰來敢買房?

總之看的挺捉急的

女主人設不好

本來我是衝著孫儷去看劇的,結果還比較喜歡一點。

補充一下,我感覺直接幫客戶裝修房子,不如看房的時候,把這個設計想法告訴客戶來的現實點。


褲兜剪影


我的感想就是房子是一個家庭必須的。或買房或租房,總得有個棲身之地。買房趁早買,房子就等於安全感,像當下疫情期間有房子就相當有通行證,租房叫返程,有房叫回家

看了安家,我堅定能買房的時候,別猶豫,只要是剛需,有能力的情況就不要等,有房才有家,不要被那些名人不買房的理由欺騙了。特殊時刻,房東不租給你,酒店你進不去,連疫情檢查都要問你是否有房。

該劇講述了安家天下中介公司大區經理房似錦空降到靜宜門店,與徐文昌形成雙店長競爭的過程中,作為房產中介的他們在幫助客戶安家之餘,也見證了客戶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更能讓我們感覺當下房子的熱度,和人們對房子的需要和關注。房產中介給人找房子安家,房產中介契合了當下大眾對買房租房的需求,也省去了好多麻煩的中間環節。而該劇正是以對中介賣房子的人內部以及和買房子的人之間的故事展開,引起了大家共鳴。

《安家》深入生活,緊貼當下都市人群的生活狀態進行刻畫,力求以有溫度的故事感染觀眾,傳遞“奮鬥創造幸福”“家庭承載溫暖”的價值觀。其老百姓也無非在表述我想有所好房子,我想有個溫暖的家。



YYGY影視剪輯製作


其實看到《安家》之後想到了《蝸居》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現在年輕人買房壓力是很大的,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吃穿用度,孩子上幼兒園,人情往來,交通費,物業管理費,手機電話費,還有煤氣水電費。

這就是很多年輕人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這些數字逼得大家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來不及細想未來十年。

而且在新劇《安家》開始的幾集中,我們可以看到了,十年的時間,這些數字翻了多少倍?十年前我們追不上,十年後,當我精疲力精,耗盡最美好的青春之後,依然追不上。當孫儷飾演的房似錦對海清說:你們都這麼優秀,如果連你們都買不起房,那就太不公平了。

我意識到電劇終歸是電視,如果現實存在公平的話,那就不會有這麼高的房價了,也就不會有這麼多,因房子而產生的多少悲慘故事了。

《安家》自播出以來,不少觀眾發現這部劇和之前的《蝸居》相比更加柔軟,也更重視人的情感求。“中國人對於買房置業的需求有一種執念,當年的海萍也只是希望在大城市立足能有一個自己的小窩。

《安家》希望能夠引起反思,在我們快節奏、高強度、來不及思考的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東西?什麼是我們撒手人寰的那一刻,會很看重的?所以這個故事的最終,還是落腳在小人物的情感上,希望表達這樣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