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雲州


燕雲十六州——雲州

雲州區

雲州區,為山西省大同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山西省北部,西與本市新榮區、平城區、雲岡區接壤,東北與陽高縣毗鄰,南、西南與渾源縣、懷仁市相接。

2016年,雲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92億元。

2017年12月15日,雲州區(大同縣)被國際地理聯合會健康與環境委員會授予“國際健康養生基地”稱號。2019年4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雲州區退出貧困縣。2019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燕雲十六州——雲州

中文名稱

雲州區

外文名稱

Yunzhou District

別名

西坪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中國 山西 大同


燕雲十六州——雲州

建制沿革

戰國,屬趙。

雲州區管轄區域

秦朝,置平城縣,故治在今大同城東北古城,屬雁門郡。新莽改平城縣為平順縣,

東漢,復舊。建安末年廢,

三國,魏復置,屬新興郡。

晉朝,改屬雁門郡。

北魏,延和元年(432年)改萬年縣。太和十七年(493年)複名平城,屬恆州,兼為州治,故治在今大同城東3千米無憂坡上。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改太平縣,屬代郡。時又於縣境西北置臨塞縣和臨陽縣。

北周,廢置,同時改太平縣為雲中縣,屬長寧郡,故治在大同城西北15千米。

隋朝,開皇二年(582年)改雲內縣,屬馬邑郡。

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定襄縣自朔州北界定襄城故址徙此,屬雲州,兼為州治,雲內縣廢入,故治在今大同城西北15千米。永淳元年(682年)為默啜所破,州、縣俱廢。開元十八年(730年)復為雲中縣,屬雲州,故治在今大同城東3千米。

五代,晉割入契丹,隸西京道。

遼朝,重熙十七年(1048年)析雲中縣地置大同縣,屬西京道。

金朝,初於縣境置裕民縣,故治在今大同城西北,皇統初年廢。

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雲中縣廢入大同縣,屬大同路。

明朝、清朝,俱屬大同府。

中華民國,初年屬雁門道,後屬省。抗日戰爭時期分置東、西大同縣,分屬晉察冀邊區與晉綏邊區。抗日戰爭勝利後復為一縣。

1949年,屬察哈爾省。

1952年,復歸山西省。

1954年,與懷仁縣合併為大仁縣,縣政府駐大同市城區。

1958年,大仁縣併入大同市,以之置郊區,區政府仍駐大同市內。

1960年,以原大同縣置古城區。


雲州區

1964年,復為大同縣,屬大同市。

1965年,改屬雁北專區。

1967年,屬雁北地區。

1971年,與大同市分治,縣政府遷駐西坪鎮。

1993年,撤銷雁北地區,縣改屬大同市。

2001年,原西坪鎮、中高莊鄉合併設立新的西坪鎮,原許堡鄉、西冊田鄉合併設立新的許堡鄉,原瓜園鄉、城莊鄉合併設立新的瓜園鄉,原聚樂堡鄉、閣老山鄉合併設立新的聚樂堡鄉,原峰峪鄉、徐團鄉合併設立新的峰峪鄉,原吉家莊鄉、麻峪口鄉合併設立新的吉家莊鄉。區劃調整後,全縣轄3個鎮、7個鄉:西坪鎮、倍加皂鎮、周士莊鎮、吉家莊鄉、峰峪鄉、杜莊鄉、黨留莊鄉、瓜園鄉、聚樂堡鄉、許堡鄉。縣人民政府駐西坪鎮。

2018年2月9日,國務院批覆撤銷大同縣,設立大同市雲州區。


燕雲十六州——雲州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雲州區下轄3個鎮、7個鄉:西坪鎮、倍加皂鎮、周士莊鎮、吉家莊鄉、峰峪鄉、杜莊鄉、黨留莊鄉、瓜園鄉、聚樂堡鄉、許堡鄉。

新版大同市區劃圖,粉色的為新設立的雲州區

區人民政府駐西坪鎮。

鄉鎮

面積、人口

轄區、駐地

西坪鎮

面積132平方千米,人口20584人

鎮政府駐西坪村,由原西坪鎮、中高莊鄉合併,轄19個村委會,分別為:西坪村委、水頭村、上甘莊村、下甘莊村、賀店村、康店村、大坊城村、小坊城村、坨坊村、官堡村、寺兒上村、中高莊村、上高莊村、東嘴村、西嘴村、上榆澗村、下榆澗村、唐家堡村、下高莊村。

周士莊鎮

面積148平方千米,人口15673人

鎮政府駐周士莊村,轄23個村委會,分別為:周士莊村、牛家堡村、羅卜莊村、路家莊村、王千戶村、二十里鋪村、三十里鋪村、四十里鋪村、五十里鋪村、後鋪村、三條澗村、三府墳村、陳家堡村、石仁村、東水峪村、西水峪村、散岔村、駕遇造村、孟家造村、遇駕山村、上莊村、南莊村、西羊坊村。

倍加造鎮

面積78平方千米,人口19358人

鎮政府駐倍加造村,轄12個村委會,分別為:倍加造村、任家小村、獨樹村、謝疃村、東駱駝坊村、西駱駝坊村、解莊村、營坊溝村、郭家窯頭村。開發區代管:七里村,樊莊村,蔚州疃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雲州區位於東經113°20′-113°55′,北緯39°43′-40°16′,東接陽高縣、南連渾源縣和懷仁市、北鄰新榮區、西依平城區、雲岡區,區境東西相距約45千米,南北相隔約60千米,總面積1497平方千米,屬晉冀蒙交匯之地。


燕雲十六州——雲州

地形地貌

雲州區地質大地構造上處於華北地臺的山西臺背斜與陰山隆起的交接部位。北為北口隆地,西南為大同──靜樂凹陷,東南為桑乾河新斷陷。本區域在多期的地殼構造變動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構造形跡,尤其以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最為明顯,新構造運動相當發育、地震活動也較為頻繁。境內有桑乾河、六稜山兩處地質斷裂帶,是一個地震多發區。


燕雲十六州——雲州

大同地貌

雲州區出露地層較為齊全。自老至新有太古界集寧群,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以上主要分佈在西北部山地丘陵區)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主要分佈在東南平川區)。

雲州區山地、丘陵主要集中於西、北及東北部地區,而平川區位於東南部。這就構成了雲州區西北高、東南低,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主要特徵。雲州區的山地屬陰山山脈的一部分,在大同境內呈東北——西南走向,斜貫全境南北部為土石山區,東北部為丘陵溝壑區,中部為平川,區山區、丘陵區約佔總面積的60%。平均海拔1347米,最低海拔891.7米,最高海拔2167.1米。

氣候特徵

雲州區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帶,春季風大幹燥、夏季雨集中、秋季溫差大、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6.4℃,年活動積溫2846.5℃,年平均降雨量389毫米,年平均無霜期125天,年平均大風日數34天、平均風速3.0米/秒。乾旱、冰雹、凍害等災害性氣候出現頻繁。境內有十處地質斷裂帶,屬地震多發區。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大同縣林業資源

截至2017年,雲州區國土面積224.66萬畝(1497平方千米),其中,平川123.855萬畝,佔55.13%;丘陵67.8萬畝,佔30.18%;山區33萬畝,佔14.69%。全區農用地180.625萬畝,佔土地總面積的80.15%。其中,耕地64.43萬畝(水澆地12.08萬畝,旱地52.06萬畝,菜地2847.9畝)。全區建設用地19.46萬畝,其中集體用地7.46萬畝,國有用地11.99萬畝。

雲州區林地達84萬畝,牧草地達36.11萬畝,森林覆蓋率、林草覆蓋度分別達23.6%、51.2%。


燕雲十六州——雲州

水資源

雲州區為富水區,水資源總量10547萬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3094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儲量7453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620立方米。地表水屬海河水系,以桑乾河、御河、沙河和方城河、中高莊河等為主,形成了大中小型16座水庫,水面達12630畝,溼地達6萬畝。桑乾河年均流量2.6億立方米,境內流程58千米,注入境內的山西省第二大水庫——冊田水庫,總庫容5.8億立方米,面積約5萬畝,蓄水量8600萬立方米,每年向大同市和大同二電廠供水5000萬立方米,歷年共向北京市輸水2.3億立方米。

桑乾河

礦產資源

雲州區境內有12種金屬礦產,玄武岩、火山岩、石灰岩、花崗岩、白雲岩探明儲量分別為69億立方米、5.5億立方米、3000萬立方米、311萬立方米和82萬噸,還有煤、石英、長石、礦泉水、磚瓦粘土、砂、鐵。主要工業品為活性炭、水泥、機磚等。

生物資源

野生動物有狍子、野兔、豺、狐子、山狸子、獾子、瞎老、黃鼠狼等,禽鳥類有雞、鴨、鵝和天鵝、大雁、燕子、麻雀、鴿子、喜鵲、布穀鳥、啄木鳥、老鷹以及畫眉、黃鶯、山雀等。

  樹種有油松、落葉松等針葉林和楊樹、柳樹、榆樹等闊葉林。農作物有玉米、穀子、黍子、馬鈴薯、豆類等。


交通運輸

公路

2016年末,雲州區境內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488千米,其中:國道通車裡程為37千米、省道73千米、縣道290千米、鄉道731千米,村道357千米。公路密度為100.7千米/百平方千米。年內投資4055萬元,改造山西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燕山—太行山片大同縣縣道西冊田—漁兒澗公路改造工程)擁有牽引車5118輛,掛車5558輛,噸位183304噸。貨運車1189輛,噸位5711噸,其中:大型371輛4408噸,中型13輛42噸,小型805輛1261噸。擁有縣際大型客車35輛1085座,村村通客車21輛233座,出租車250輛。

高速公路:天黎高速公路、大呼高速公路。天大高速公路、宣大高速公路。

鐵路

京包鐵路、大秦鐵路、湖大鐵路


歷史文化


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流行於杜莊、吉家莊、麻峪口、峰峪一帶,以利仁皂出名。由於角色較多,舞蹈動作與場面變換較為複雜,所以人們又稱之為“亂秧歌”。


燕雲十六州——雲州

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以打擊樂(鑼、鼓、釵)伴奏。鼓點有亂鼓、起鼓、行進鼓、切鼓四種。

俗稱“二鬼摔跤”屬雜耍武技類。特製兩人,著壯士服,一人操縱,作摔跤、翻滾、踢打等動作,縣內僅西坪藝人魏吉精此特技。

燈官

燈官,兩人抬一木槓(三寸粗,丈餘)上坐一人,頭戴烏紗帽,扮醜官,觀眾手持花燈尾隨嬉戲,醜官作各種滑稽動作,此活動瀕臨失傳,只巨樂村一處表演。


燕雲十六州——雲州

燈官


獨角戲


獨角戲,由一人表演,與“抱跤人”有異曲同工之妙。節目有“豬八戒背媳婦”

“翠連逃婚”,通過尋路、過河、上坡、下坡等動作表情,邊唱邊舞,突出在特定環境中人物的內心世界。獨角戲街頭、舞臺皆可演出。離休老幹部仝啟順善於此技。

威風鑼鼓


燕雲十六州——雲州

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來自晉中一帶,場面宏大,氣魄雄偉,鏗鏘激揚,振奮人心。威風鑼鼓一般人數不少於30人,分兩列站在汽車上,演員一律為古裝武士打扮,個個表現的驍勇精悍,置大鼓兩個,每鼓由四人同打,兩列之人擊大鈸,樂曲由一人揮旗指揮。節目大多是《梁紅玉擊鼓戰金山》。


歷史遺蹟


北石山村遺址,北石山村北1千米處有古脊椎動物化石,約2平方千米,1986年以來不斷髮現象牙、三趾馬、犀牛角化石。

吉家莊遺址,吉家莊村南500米處,南北長1.25千米,東西寬750米,未發掘,地表曾出露過罐、盆、盤及石頭磨製的石釜。經1958年調查認定為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地點,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水頭遺址,水頭村北500米,面積1平方千米,地面曾暴露過罐、盆、碗等陶片,1957年調查認定為新石器晚期人類活動的地點。

岡山遺址,佛堂寺村東南1公里處,為新石器人類活動的地方。南北長2千米,東西寬1千米,未經調查、發掘。地面暴露過大量的陶片,紋飾有蘭紋、繩紋、方格紋,器形有釜、罐、缽等。

東水地古城遺址,東水地村北500米漢代在此築城。城垣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50米,殘存高0.5—3米,底寬4.5米,夯層厚10釐米,地面散存大量的磚瓦陶片。

小坊城古城遺址,小坊城村東北500米,北魏在此築城。城南北長600米,東西寬500米,呈長方形。殘存高2—5米,底寬7米,地面散有陶器殘片及繩紋磚等物。


特產名吃

黃花

黃花,又名金針菜、安神菜、忘憂草、萱草,是觀賞名花,又與蘑菇、木耳一起被列為素食中的珍品,其莖、根、葉還均可入藥,具有利尿、健胃、治血、消炎、清熱、降壓、鎮痛、安五臟等功能。


燕雲十六州——雲州

大同黃花

大同縣黃花菜栽培始於明末清初,在大同地區已有300多年的種植史。大同黃花多生長在大同縣內火山群下,獨特的地理、氣候和土壤條件培育了其苗大苔繁、肉厚角長、七蕊色黃、營養價值高的品質。2003年,大同黃花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遠銷亞歐10多個國家和國內30多個大中城市

綠豆

綠豆,具有粒大籽飽,色澤深綠,發芽率和營養價值高等特點。經測定其營養成分為:蛋白質含量25.6%,脂肪含量0.7%,此外還有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2等多種營養成分,綠豆芽百克含量為6毫克,是茄子的二倍。


燕雲十六州——雲州

大同綠豆


風味小吃


渾源涼粉

渾源涼粉,主要用鹽湯、醬油、辣椒油、醋、香油、味精、芥末、蔥花進行調味,配以黃瓜絲、蘿蔔絲、香菜、豆腐乾等,吃起來清涼可口,其味具佳。


燕雲十六州——雲州

渾源涼粉

玻璃餃子

玻璃餃子,用去了皮的熟山藥插入山藥粉面,揉和成光滑的面塊,面捏成餃子皮兒,包以葷或素餡兒,捏成餃子,上籠蒸熟,蘸醋、油熗辣椒等食之。餃皮乳白半透明,從外可隱約看出內餡兒,故名曰"玻璃餃子"。食之筋、香、松、軟,獨具特色。


燕雲十六州——雲州

玻璃餃子

大同銅火鍋


燕雲十六州——雲州

大同銅火鍋,元初,大同銅鐵冶戶特多,當地銅匠為了抵禦塞上的嚴寒,適應戰爭的需要和少數民族野餐的需要,製作了銅火鍋,初稱“火碗”或“暖鍋”。而在此之前的火鍋,是指火爐上架湯鍋,銅火鍋則將鍋與火爐融為一體。成吉思汗三次攻打大同,野餐時就用大同銅火鍋涮羊肉吃,或將肉菜同鍋共煮,也就是後來的什錦火鍋。“冬涮羊肉夏旋粉,四季火鍋羊頭拌粉”,火鍋成為大同人的特色飲食。無論過年過節、請人宴客,還是“踩青逛唱”出外野餐,總少不了什錦火鍋。 那鋥光閃亮的銅火鍋一上桌,將火鍋蓋打開後,香氣撲鼻的燒肉、丸子、魷魚、海參、雞塊、百葉、白菜、葫蘆條、幹豆角、胡蘿蔔、炸豆腐、炸山藥、蘑菇、木耳、黃花、海帶、蝦仁和山藥粉條,再加上燒肉的回鍋湯和雞湯,以及蔥薑蒜、香油、胡辣粉等調料。

燒麥

燒麥,宴席主食,有時稱稍梅。因出籠時狀為梅朵而得名。邊口雪白,中間可透過皮看到裡邊的肉餡。吃一口一嘴油,細嚼一團肉。


燕雲十六州——雲州

燒麥

風景名勝

烽火臺

狼煙臺,是與長城有關的明代軍事信息系統的一部分,大同縣境內的烽火臺均建於明代,沿明長城以南分佈,均由土夯制而成,不見一磚,夯制的土就地取材。烽火臺一般高6-10米,底部圍長22-44米,大部分呈方形錐體。完整的烽火臺建築還包括土夯制的圍牆、烽火臺夯制後掏制的上下兩層窯洞,窯洞內有土炕和灶臺,兩層窯洞上下有通道,通道壁上有腳蹬坑。其中黑山頂上的烽火臺是建的最高的烽火臺。


燕雲十六州——雲州

狼煙臺

狼窩山

狼窩山,坐落在艾家窪村南,黃家窪村北,海拔1329米。狼窩山也是大同火山群火山口最為深邃的一座,山口深度平均達到30至50米。它的火山口中又生火山口,稱為“繼生火山”。第一次噴發突破早期火山岩覆蓋,大量火山噴發物堆積成一個主火山錐,並在錐頂形成圓形火山口;當火山活動經過間歇之後,又有小股岩漿沿火山通道的薄弱部分突破,並再次活動,如此多次噴發,便形成了狼窩山。


燕雲十六州——雲州

狼窩山

鷹嘴墩遺蹟

鷹嘴墩遺蹟,東西寬約150米,南北長約300米,分佈面積45000平方米,屬金代遺存。遺物主要有陶片、瓷片,陶器陶質均為泥質灰陶,器型有器座、卷沿盆、罐,紋飾有印幾何紋、印三角紋。瓷器以白釉為主,器型有碗、盒蓋、盤,裝飾手法有印花,白釉黑花等。遺址採集的標本中以白釉器蓋、白釉瓜稜碗最具特色,同樣的器物見於金正隆四年陳文慶夫婦墓中,可以證實這是一處金代的大型聚落遺址。


燕雲十六州——雲州

鷹嘴墩遺蹟

採涼山

採涼山,位於雲州區北部的巨樂鄉,古稱紇真山、紇幹山,為本區鎮山,海拔2400米。


燕雲十六州——雲州

採涼山

大同睡佛

大同睡佛,位於大同市東南45千米處。由恆山山脈的馬頭山、殿山、小泉華山和馬鞍山綿延而成,在雲州區境內長達14千米。是原大同鐵路分局湖東辦事初工會張鴻生最早發現,五臺山仰天大佛發現者、普化寺的主持妙生和中國佛教學會副秘書長、法源寺的能行法師看過睡佛照片後都給予肯定並特意為大同睡佛題字。據考證,大同睡佛形成第三次造山運動,也就是燕山造山期,已有1.38億年的歷史。

燕雲十六州——雲州


大同睡佛

呂家大院

呂家大院,位於大同縣杜莊鄉落陣營村同渾公路旁,距京大高速公路西谷莊出口10公里。呂家大院落的大規模興建始於塘中舉之後,距今約有150多年曆史。

呂家大院

烏龍峽

烏龍峽,地處桑乾古道(位於雲州區鵝毛村南1千米冊田水庫庫區下方),中間是一綿長峽谷,兩岸為火山熔岩,經河水億年洗刷,形成長10千米,寬百餘米的天然奇峽,峽內楊柳依依,綠草茵茵,溪清崖翠,石堅花異,黑色巨石星羅棋佈,汩汩泉流環繞其間,碧波鱗蕩的湖水。


燕雲十六州——雲州

烏龍峽

著名人物

李殿林(1843~1917年)字蔭墀,大同縣大王村人。清同治三年(1864年)考中舉人,清同治十年(1871)又考中進士,並進入翰林院學習三年。歷任翰詹清要,後升為內閣學士。宣統元年(1909年)李殿林又晉升為協辦大學士和典禮院掌院院士,時攝政王對其特別厚待。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1月病逝於家,享年74歲。

呂日周,大同縣杜莊鄉落陣營村人。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月5日生,1970年參加工作,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山西省改革創新研究會會長,北京開達經濟學家諮詢中心副理事長,兼任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中國民營(私)經濟研究會會長。2003年2月,任山西省政協副主席。

安晉,大同縣黨留莊鄉傔鋪村人,1915年出生,中國共產黨員。1964年,任中共青海省候補委員,省財貿辦副主任、商業廳廳長。1985年離休。

方新,原名丁庶亨。大同縣俆町鄉徐町村人。生於1916年7月,曾任青海省文教辦公室副主任,青海省委統戰部長兼政協秘書長,青海省政協副主席。1983年任青海省政協常務副主席

陶生財,大同縣周士莊鎮羅卜村人,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年)生。1964年至1980年任大隊黨支部書記。1971年3月,陶生財參加了北京前門飯店召開的為期1個月的全國“三料”工作會議,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1975年7月,陶生財再次出席了在北京友誼彬館召開的為期20天 的全國“五料”工作會議,並做了大會發言。還受到華國峰、李先念、陳永貴等領導的親切接見。

陳汝銀,大同縣峰峪鄉吉家會人。中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7月8日生,1956年就加入參加中國共產黨。1992年至1995年任中國公商銀行山西省分行行長,期間曾兼任之職務有:1995年任山西省政協七屆常委。

所獲榮譽

2019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