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吃了新疆

我想吃了新疆

看完這篇圖文,

苦等疫情結束的你

一定按捺不住味蕾蠢蠢欲動,

你一定會迫不及待飛到新疆,

這裡“太香了”,

清新的草原、薰香的烤饢、

滋滋作響的烤串、

外加向晚時分一杯冰啤,

天氣在轉暖,你的內心也在悸動,

疫情結束後,第一站我一定去“吃你”——

新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千百年來,世代中國人一直秉承著這個生存理念,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地域飲食。旅行路上的這些年,作者品嚐過無數人間至味:從八大菜系到地方小吃,從高檔餐廳到街邊攤檔,但凡未曾見過的食物,未曾試過的吃法都會吸引他一探究竟。尋味南疆,烏什巴扎的特色風物和淳樸友善的當地百姓都早已讓作者深深

著迷於這座“塞外江南”。

撰文、攝影:彈指間行攝

我想吃了新疆

維吾爾族老師傅正在炸魚

我想吃了新疆

巴扎”在新疆意為集市或市場。

它遍佈整個新疆,尤其南疆。

幾乎每個鄉鎮、交通要道,

或者熱鬧的廣場,

都有巴扎。

巴扎不僅是當地人日常購物的集市

可以買到生活所需的日雜百貨、

牛羊牲畜和服飾食品等,

也是遊客體驗當地美食文化

和生活風情的絕佳去處

我想吃了新疆

走過南疆阿克蘇,

烏什的巴扎,

是我見過最有生活氣息的集市。

烏什的水資源非常豐富,

與阿克蘇其他地方的戈壁荒灘相比,

這裡綠意盎然,物產豐富,

享有“中國西部生態明珠

和“塞外江南”之美譽。

來到烏什恰逢週末巴扎

我毫不猶豫地擠出時間,

去體驗南疆的集市風情。

我想吃了新疆
我想吃了新疆

週末巴扎位於烏什縣環城路兩側,

一邊銷售日常用品

居家用品、服飾鞋帽、食品小吃、

肉類乾果和修鞋理髮等;

另一邊則是銷售牛、羊、馬、驢

和駱駝等的牲畜交易市場

我想吃了新疆
我想吃了新疆

巴紮上人聲鼎沸的牲畜交易

我想吃了新疆
我想吃了新疆

巴扎裡的服飾鞋帽攤檔區,趕集的群眾在選購衣物

我想吃了新疆

修鞋匠正在為民眾修鞋

新疆各地的巴扎不是每天都有,

時間多固定在週末

在週末農閒時間,

周邊村鎮的民眾紛至沓來,

像過節一樣趕集購物,品嚐美食,

到處都是讓人垂涎三尺的美食,

集市上充滿了歡聲笑語。

我想吃了新疆

烏什週末巴扎的風味美食街

匯聚數不勝數的新疆特色風味小吃:

烤肉串、烤全羊、烤魚、烤包子、

烤饢、抓飯、米腸子、面肺子、

拉條子、羊雜碎、油塔子...

不但應有盡有,現做現賣,

而且物美價廉——50元就可以吃到扶牆。

我想吃了新疆
我想吃了新疆我想吃了新疆

美食街區現做現賣的烤包子攤檔

提到新疆特色風味,

烤羊肉串總是繞不開的話題。

而南疆的“紅柳烤肉”才是正品。

“紅柳烤肉”之所以好吃,

首先是因為當地羊肉品質極佳

且都是現宰現烤

用紅柳枝串起來的羊肉

滲入其汁液,口感更加特別。

此外,用胡楊炭火慢慢烘烤,

僅僅撒些鹽水

便得到了奇香無比的羊肉。

我想吃了新疆

除了烤羊肉串,用羊內臟做的米腸子和麵肺子也頗具特色。

新疆烤羊肉串風靡全國,

但“紅柳烤魚”卻很難在內地吃到。

幾斤重的新鮮草魚,

切腹洗淨用紅柳枝串好依次排開,

用炭火慢烤,保證魚肉受熱均勻。

同樣不添加過多佐料,

最大程度保留了魚的鮮美原味。

經炭火烘烤後的魚肉外焦裡嫩,

魚肉和紅柳香味相互融合,

化於唇舌之間,回味無窮。

我想吃了新疆

與吸睛的烤肉相比,

烤蛋算是比較低調的美食,

稍微不留神你就會與其擦肩而過。

炭火鐵架上擺滿了各種烤蛋:

鵪鶉蛋、雞蛋、鴨蛋、鵝蛋。

需要不停翻動,

還要掌握好火候,否則就會破裂。

我想吃了新疆

烤蛋的口感非常特別,

蛋白偏硬,蛋黃則有焦味,

入口後感覺蛋香縈繞,久久不散。

烤饢在巴紮上幾乎無處不在,

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新疆的全民美食

烤饢多呈圓形,

用麵粉、雞蛋、牛奶、洋蔥、清油等

混合做成饢餅,

再放入饢坑烤制而成。

我想吃了新疆

庫麥琪被稱為“沙漠烤餅”,

和田沙漠地區的特色美食。

在一張麵餅上放滿碎羊肉和洋蔥,

再蓋上一張同樣大小的麵餅,

合上兩張麵餅的縫,

隨後將肉餅用厚紙包好埋在熱灰下。

一個小時後將其取出,

金燦燦香噴噴的庫麥琪就完成了。

庫麥琪會按人數被做成不同大小,

最大可直徑可超1米。

食用時要用刀切成三角小塊分食。

當地人戲稱,吃了庫麥琪,

在沙漠不蓋被子睡覺也不會感冒,

可見其熱量極高。

我想吃了新疆

烤包子也是南疆最著名小吃之一,

深受大眾喜愛。

其做法不算複雜,但有兩大特色:

一是用饢坑烤制

二是包子皮用死麵做成

這與漢族傳統的發麵方法不太一樣。

和好麵皮後將包子皮擀薄,折成方形,

再包裹用羊肉丁、羊尾巴油丁、

洋蔥和調味料醃製的混合餡料,

鹹淡口味因人而異。

我想吃了新疆

羊肉丁包裹進包子皮再經炭火烘烤,便可做成皮脆肉嫩的烤包子

烤制環節所用的

烤坑

名叫“沙木薩吐努爾”,

通常把去除缸底的水缸倒扣過來,

四周用土坯壘齊做成。

如今住平房的人家都會築有烤坑,

而店鋪的後廚會多個坑同時使用。

我想吃了新疆

烤制包子的時候,

要事先在饢坑裡把木頭燒成炭,

再把包子貼入饢坑,

炭火烘烤十幾分鍾即可烤熟。

用鐵網籃子把其從坑壁上敲下來,

熱氣騰騰,皮脆肉嫩的美味便出“爐”了。

我想吃了新疆我想吃了新疆

學習美術的我

欣賞過無數描繪新疆生活的繪畫作品。

厚重畫面上的一張張淳樸臉龐

讓我充滿感動與嚮往。

我想吃了新疆

淳樸和善的維吾爾族民眾

而南疆的確如同畫裡所繪,

真實地存在著。

我想吃了新疆

巴扎裡和藹可親的維吾爾族老人

曾經如此遙遠的地方,

如今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

而美食作為最好的溝通橋樑,

須臾之間,破除了怯怯的陌生感,

南疆的某種精髓,通過美食的方式,

短時間內已化入我的心中與肚腹,

香氣四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