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裡的碣石,在什麼地方?

潤楊的紅樓筆記


都別搶,我來答。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是曹操《觀滄海》中的詩句,全文如下: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文武兼備,十分富有才華。那麼“東臨碣石”中的碣石在哪裡呢?

  • 地理位置

“古人故里之爭”是近代以來在全國都出現的一種現象,如對“夜郎古國”的所在地之爭,湖南和貴州這幾年爭的不可開交。《觀滄海》中的“碣石山”同樣也有爭議,其中證據較大有兩個:

  1. 山東省無棣縣

無棣縣文史工作者為了證明《觀滄海》中的“碣石山”位於此地,曾主張證據說:

  1. 顧炎武所著《肇域志》記載:濟南府海豐縣有馬谷山,即大碣石山。(也即今日碣石山)

  2. 《山東通志》記載:肇域志記載以為古碣石山;

  3. 《無棣縣誌》也記載:大山,舊稱碣石山、鹽山、馬谷山;

  4. 《史記·秦始皇本紀》曾記載秦始皇巡遊碣石的經歷(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山東通志》也記載了這件事:秦始皇東遊至碣石,次舍於此,因名厭次縣;

以上為山東方面舉出的證據。

  1. 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

相比較於山東省能夠列舉出大量的歷史資料,河北省顯然缺陷相應的資料作為佐證。僅僅只是通過在秦皇島海濱附近發掘出一座秦代時期的行宮遺址,便確認為碣石山所在,但這隻能證明秦始皇到過秦皇島,否則秦皇島也不會叫“秦皇島”了,但這並不能證明曹操經過此處。

所以這種說法本身缺乏強而有力的說服力,反倒是山東省舉出的證據頗具說服力。不過秦皇島具有一個地理優勢是山東省不具備的,那就是它離渤海很近。渤海,即“觀滄海”中指的海,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秦皇島距離渤海很近,可以眺望渤海。

而無棣縣位於山東省東北部,距離渤海遙遠。儘管碣石山海拔63.4米,但這個高度顯然是無法觀測到渤海的,只能看到一片茫茫的地平線。不過,在碣石山附近有一個飲馬湖,一座24平方公里的湖泊,倘若曹操在到的是無棣縣碣石山,那麼他看到大概並不是渤海,而是飲馬湖了。

這片平靜的小湖泊似乎並沒有曹操在《觀滄海》寫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的壯闊景象,就整篇詩歌的氣象來看,飲馬湖似乎也缺少了詩歌中散發的磅礴豪邁,汪洋大氣的氣勢。

綜上所述,秦皇島碣石山擁有地理上的優勢,距離渤海近,倘若曹操是在秦皇島觀測到的渤海,那麼更加符合《觀滄海》中的氣象。但無棣縣擁有史料上的優勢,也可以多方證明曹操可能到的是這裡,倘若真是這樣,那麼該欽佩曹操的想象力和文筆渲染了。

  • 詩歌背景

曹操的《觀滄海》創作於北征烏桓回程的途中,官渡之戰以後,袁紹勢力瓦解,他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鬧起分家,其中袁尚在被曹操擊敗後逃亡北方的烏桓。為了徹底瓦解袁氏和烏桓勢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帶著自己的謀士郭嘉北征烏桓。

烏桓是北方遊牧民族,東胡部落中的一支,族群不詳,有蒙古、突厥之說。

當時曹操的行軍路線是這樣的:

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疇請為鄉導,公從之。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三國志·武帝紀》

柳城,即今天的遼寧朝陽南。

當時曹操原本打算從無終(天津市薊縣)過山海關進入遼東,但是遇到大雨,道路泥濘不同,在田疇的的建議,另外開闢了一條道路,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進入遼東。

從當時整個路線來看,曹操似乎都沒有理由會跑到南部的山東無棣縣去,根據當時曹操行軍路線這一點來看,因此秦皇島的可能性較大,且渤海的風光也更加符合《觀滄海》中的氣象。雖然無棣縣舉出種種歷史資料,但其地理位置不符合當時曹操的行軍路線。

因此秦皇島的碣石山才最有可能是曹操登上的碣石。


圍爐談史



楓葉滿山4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這首《觀滄海》寫的氣勢雄偉、氣象磅礴、蒼涼悲壯、波瀾壯闊。體現了曹操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抒發了詩人奮發圖強、開拓進取、建功立業的偉大志向與抱負。

公元207年,東漢建安十二年,曹操領兵東征烏桓凱旋,由遼西走廊返回,途經碣石。當時路過渤海邊,波瀾壯闊的大海景象讓他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又有感當時北方戰亂平息,後方已經安全,只有南方一隅尚未平定,料想天下大勢將定,所以躊躇滿志,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千古佳作《觀滄海》。

“東臨碣石”裡的碣石名叫碣石山,位於現在河北省昌黎縣城北。碣石山連綿起伏有大小上百座奇險峻峭的峰巒,其主峰仙台頂突起於屏峰障嶺正中,頂尖呈圓柱形,遠望如碣似柱,極像直插雲霄的天橋柱石,因此名叫“碣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毛主席的一首《浪淘沙、北戴河》也說明了碣石山就在河北境內。

碣石山,古有魏武揮鞭,今有人民換天,歷史的長河裡註定淵源流傳。


江漢秋穎


我是晴空,依照地理位置來看,當時的碣石山就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山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秦皇島孟姜女廟附近的孟姜女墳出土一批文物,證明昌黎縣城北的碣石山就是當年曹操所登臨的碣石山,偉人毛澤東寫下的詩詞《浪淘沙·北戴河》“東臨碣石有遺篇……”。

曹操在碣石寫下了《觀滄海》

事情發生在官渡之戰後,北方穩定,袁紹死後,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人南下劫掠,黃河以南還有諸侯虎視眈眈,曹操腹背受敵。鬼才郭嘉建曹操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後來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至此烏桓人不敢犯邊!

建安十二年,曹操在大敗烏桓後,勝利回師,途經碣石,曹操寫下了著名的《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江山如此雄偉壯麗,大海那般波瀾廣闊,氣勢磅礴,蒼涼悲壯。北征烏桓,已然穩定了大後方,之後只需要揮師南下,就可一統山河,壯志滿懷,洶湧而出!

詳見此前的圖文:@晴空莽莽:一代梟雄:數三國風流人物,尤敬佩魏武風采

秦始皇與碣石山解不開的結

碣石在漢末之前就有史書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後期,統治者信奉方士之言,聞聽“仙人居碣石山”,出名的君主如《鄒忌諷齊王納諫》的齊威王;《王顧左右而言他》的齊宣王、《千金買馬骨》的燕昭王都非常相信長生不老的傳說,因此在戰國後期方士受到十分禮遇。

而秦始皇嬴政對於長生不老更是有著強烈的渴望。秦國雖在內陸,嬴政下屬大多燕齊之人,早有耳聞長生不老的傳說,在六國一統之後,大量召集燕齊之地的方士,想要去尋到仙山,獲取成仙之法。最有名的方士就是徐福,得李斯引薦,授命東渡。

詳見此前的圖文@晴空莽莽:秦皇夢長生,被活生生的現實擊敗

徐福東渡後4年,始皇第四次出巡,東臨碣石,登山求仙,刻石求功,祈禱長生不老,江山永固,那篇著名的《碣石門辭》,歌功頌德,記下了一統天下的奇功。

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為逆滅息。

武殄暴逆,文復無罪,庶心威服。

惠論功勞,賞及牛馬,恩肥土域。

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

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

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鹹撫。

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

惠被諸產,久並來田,莫不安所。

群臣誦烈,請刻此石,垂著儀矩。


您還知道碣石的其他典故嗎?@晴空莽莽 文化詩詞 ,您或許有更好的答案,歡迎留言來探討!(圖片來源網絡)


晴空莽莽


答:根據《武帝紀》載,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疇請為鄉導,公從之。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虜乃知之。

此時,曹操已經進入到遼寧,不到100公里,就到遼寧省朝陽市,“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白狼山大戰開打……這裡最重要的就是白狼山!非常明確,在遼寧省葫蘆島市,位於建昌城東5公里處,這裡更明確,登白狼山!曹操在擊敗塌頓後,“九月,公引兵自柳城還”。

就是這7、8、9,三個月的時間,曹操東臨碣石,《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曾提到“碣石”是軍需供應的主要通道之一,能夠容納大隊人馬。

我們看看百度,綏中縣位於遼寧省西南部,隸屬於葫蘆島市,地處遼西走廊西端,東鄰興城、西接山海關、南臨渤海、北枕燕山,東隔六股河與興城市為鄰,西與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山海關區、青龍滿族自治縣毗連,北靠建昌縣。

根據,《武帝紀》的記載,最有可能的就是遼寧省葫蘆島市。因此,我的答案就是遼寧省綏中縣。


中行偃1


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古代山水詩一百首」中的解釋:碣石~山名,原在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現已沒於海中。辭海的解釋有四。(1)河北昌黎西北,(2)冀州……夾右碣石,(3)樂浪郡遂成縣,此碣石山即今朝鮮平壤西南南埔北之龍崗。(4)驪成,大揭石山在縣西南,多數學者認為此山即《禹貢》導山的碣石山。具體位置有二說,一說以河北樂亭西南某古城當驪成故址,認為山在此古城西南海中,藉以符合於《水注經》的說法。一說認為即今河北昌黎西北的碣石山,驪成故址當在撫寧境。

但不管是那一說,碣石~卻都因為一代梟雄,曹操的《觀滄海》而名揚天下。阿瞞東臨碣石之處,後人或許無法揭開他的神秘面紗,這又何妨,他所留下來的傳奇,滋養和浸潤著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並將永遠伴隨我們一路前行。


微草的詩情


關於碣石山,傳統的說法主要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的碣石山

它位於縣城北面大約30多公里的地方,海拔63.4米,是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堆。相傳秦始皇為了求仙,曾經去過琅琊 (日照) 天台山和嶗山尋訪道士安期生。據說他派出去尋長生不老藥的徐福是從無棣的碣石山這裡出海的。

【第二種說法】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的碣石山

在城北距離北戴河約有三十公里的距離,海拔695米。這裡距離山海關很近,山海關又是曹操北征烏丸(遼寧朝陽市)、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遼東的必經之路,順便過來碣石山看看海,看看秦皇漢武求仙的地方也是很正常的。另外,在秦皇島北戴河海濱發掘了一座秦朝時期的行宮遺址,經考古專家鑑定,確認為碣石宮。

【第三種說法】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萬家鎮止錨灣

距離山海關有約十五公里的距離。這裡也發現了一座秦朝時期的行宮遺址,經考古專家鑑定,也確認為碣石宮。

這下可是麻煩了,兩個地方都發現秦朝時的行宮遺址,又都被認定為“碣石宮”,那隻能說明一個問題,歷代帝王觀海、曹操詩句中出現的“碣石”,並不是指碣石宮而是碣石山,而碣石宮只是帝王們觀海玩累了以後吃飯和休息的地方,但是碣石山應該離碣石宮不會太遠。如有不足歡迎指正!






橘子不業專


若是對曹操《觀滄海》中碣石的地理位置有爭論,就應該對毛澤東《北戴河·浪淘沙》詩中“東臨碣石有遺篇”這句大有疑惑了。胸有大志的毛澤東博覽群書時早就對中國及世界地理熟記於心。所以,毛澤東所著《北戴河·浪淘沙》中的碣石山應該是河北省昌黎縣城北的碣石山。毛澤東抒情而發《北戴河·浪淘沙》中的“東臨碣石”的地理位置正是西距昌黎縣碣石山二三十公里的北戴河(怪樓)處。這是我個人的主見,若有不對,見諒。


維吉687


曹操四言詩《觀滄海》的開頭“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是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桓,在班師回朝的途中登臨雄偉的碣石山所作。據專家考證,“東臨”的“碣石”就是迄今依然高高矗立在河北昌黎城北的碣石山。這首詩寄託了詩人很深的感概,在秋風蕭瑟之際,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放眼觀望滄海,表達了自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情懷。


朝雨塵


在遼寧綏中東代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