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秦王李世民在其老爹在世時就敢造反,而明朝燕王朱棣卻不敢?

公元626年,唐高祖武德九年這年唐朝國都長安發生了一件大事情玄武門之變。

在該年7月2日,唐高祖李淵次子李世民在唐京師長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突然設下伏兵發動“政變”,其長兄皇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射死,其四弟李元吉(齊王)被李世民手下大將尉遲恭(尉遲敬德)放箭射死,太子府和齊王府的約2000精銳聞聽後前來報仇,雙方激戰,後來尉遲恭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前來,太子府和齊王府的兵士頓失戰心,迅速潰散,後來李建成和李元吉諸子皆被殺。此時的長安城已被李世民的部將所控制,宮內禁軍也被李世民所掌控。此時的唐高祖李淵還在宮內的海池蕩著雙槳划船,李世民讓尉遲恭進入太極宮擔任警衛,身披鎧甲,手握長矛的尉遲恭赫然走到了李淵的船上,李淵頓時大驚失色問道:“愛卿到此作甚?今日誰在作亂”,尉遲恭慷慨激昂地說道:“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不得不說尉遲恭這人心真大,臉皮真厚,剛剛把人家李淵的兒子李元吉給殺了,對著唐高祖李淵說話時還如此的理直氣壯。


為啥秦王李世民在其老爹在世時就敢造反,而明朝燕王朱棣卻不敢?

唐太宗李世民

李淵問身邊的大臣接下來應該怎麼辦,和李淵在一塊的大臣蕭瑀和陳叔達發話了:“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復事矣。”(資治通鑑),翻譯成白話這意思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就該殺,今天秦王李世民討而誅之,功蓋宇宙了,秦王應該被立為太子,李淵接著說這也是我一直的心願啊。分析一下此時在場的眾人的心理:李世民派來的部將尉遲恭哪裡是什麼來當宿衛的,這明顯就是來“示威和恐嚇”的,那意思相當明顯了,如今秦王李世民的軍隊已經控制了長安和大內,太子李建成也死了,老爹李淵看著辦吧。同時我覺得尉遲恭這人就是心黑臉厚,剛剛親手把人家李淵的四子李元吉親手給殺了,還照樣在唐高祖李淵面前如此嘚瑟。而蕭瑀和陳叔達明顯就是“牆頭草和馬屁精”了,一看這情勢立馬見風使舵,也屬於超強的演技派。心裡最苦的恐怕就是唐高祖李淵了,同樣的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李淵聞聽此事的心裡得有痛苦和震驚,但是也得佩服李淵超強的“臨場應變”能力,什麼叫這一直是他的心願,他並沒有廢掉太子李建成的意思,難道讓秦王李世民殺掉太子李建成是他一直的心願?這也只是他迫於形勢不得已說的話罷了。古代的皇帝和大臣也不是隨便當的,不僅需要很強的能力和堅強的內心,也需要超強的“演技”和臨場應變能力。後來唐高祖李淵把李世明招來,李世民跪了下來,伏在其父親李淵的胸前,嚎啕大哭了很久,我覺得此時秦王李世民的嚎啕大哭是真的,不是“演戲”,畢竟他殺死了自己的親兄弟,這裡面應該有很多很多的自責與無奈,在玄武門之變之前,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已經是不可調和了,反正雙方得死一個,這就是人性的複雜之處。就在該年9月4日(農曆八月初九),唐高祖李淵正式退位,成了太上皇,唐太子李世民正式登基。


為啥秦王李世民在其老爹在世時就敢造反,而明朝燕王朱棣卻不敢?

唐朝長安城


為啥秦王李世民在其老爹在世時就敢造反,而明朝燕王朱棣卻不敢?

尉遲恭

順便說一下,我要為太子李建成“鳴冤叫屈一下”。從古至今,似乎大多數史學家對於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持一種理解、同情甚至讚賞的態度。在正史中,李建成被說的很不堪,“無才無德,終日沉溺於酒色或者打獵這種閒事”,那事實是如此嘛?隋末天下大亂,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李淵遇到軍事大事必與李建成等商量,在奪取長安的行軍路上,李建成也是賞罰分明,與士兵同甘共苦,老百姓種的糧食和瓜果蔬菜一定是付錢購買,後來李建成被封為為左領軍大都督,而李世民則統領右軍。622年,李建成還曾率軍平定山東。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后,李建成便被封為了太子,而李世民由於長期在外征戰,不僅戰功頗大,還籠絡了很多鐵桿將領,唐朝內部形成了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兩大勢力,在兩者的鬥爭中,李淵不斷支持李建成,所以李建成一直處於優勢。李建成勢力和李世民勢力後來已經勢同水火,“互殺”也只是時間問題,史料中對李建成如何試圖“謀殺”李世民描寫的比較詳細。但是要講道理的,有一個事實是人家李建成是正兒八經的太子,也是很有能力的,而李世民在大唐統一戰爭中戰功多,早就對李建成不服氣,早想取而代之。其實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只是面臨李淵不斷支持李建成,李建成是正統太子的情況下無奈的冒死一擊,並沒有完全獲勝的把握,只不過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了。


為啥秦王李世民在其老爹在世時就敢造反,而明朝燕王朱棣卻不敢?

朱元璋


為啥秦王李世民在其老爹在世時就敢造反,而明朝燕王朱棣卻不敢?

明成祖朱棣


為啥秦王李世民在其老爹在世時就敢造反,而明朝燕王朱棣卻不敢?

靖難之役

再看第二個明朝的靖難之役。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率領燕軍南下,最後打敗了明朝建文帝的明朝中央軍,1402年燕軍攻下了明朝首都應天(今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燕王朱棣登基,是為明成祖,這就是靖難之役。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可謂歷史上功績赫赫的帝王,李世民開創了唐朝的“貞觀之治”,而朱棣則開創了明朝的“永樂盛世”,兩人還都是一把打仗的好手,可謂文治武功。

有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李世民在他爹唐高祖李淵在世時就敢發動“玄武門之變”?而燕王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時卻始終沒敢“哼哼”,而是等到朱元璋死後才發動了靖難之役?


為啥秦王李世民在其老爹在世時就敢造反,而明朝燕王朱棣卻不敢?

唐朝

先看唐朝:在李淵建立唐朝的過程中,李淵的兒子們可謂出力很多,李淵的兒子很多,有22個,嫡子有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為什麼李淵的兒子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出力很多,這也是有原因的,617年李淵起兵反隋時已經52歲了,在古代那種平均壽命下,雖然隋朝的唐國公李淵吃的喝的啥的都是頂級的,但是那時歲數也不小了,李世民去世的時候就是52歲。李世民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南征北戰,功勳可謂最大,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將領開始“死忠”李世民,“只知秦王,不認高祖”,典型的比如那個尉遲恭,秦王李世民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勢力,而另一股就是太子李建成。對於兒子們這些盤根錯節的勢力,已經不是李淵想剪除就能剪除掉的了。雖然李建成很早就被立為了太子,李淵也是頗為支持太子李建成,但是他看到其他兒子特別是手握重權的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明爭暗鬥,他卻玩起了“平衡術”,希望眾多兒子們能互相制衡。同時他面對李建成與李世民兩派的激烈爭鬥又優柔寡斷,最終玄武門之變爆發,其實就是沒有玄武門,也會有其他門,李世民不肯屈居人臣,李建成又是正宗太子,兩派基本都有自己的私人軍隊和龐大的勢力,而作為當爹的李淵又優柔寡斷。還有一點就是在當時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勢力都很大,唐高祖李淵已經沒有了絕對的“把控力”。

為啥秦王李世民在其老爹在世時就敢造反,而明朝燕王朱棣卻不敢?

元朝末年形勢


為啥秦王李世民在其老爹在世時就敢造反,而明朝燕王朱棣卻不敢?

明朝疆域


為啥秦王李世民在其老爹在世時就敢造反,而明朝燕王朱棣卻不敢?

明代晚期市井生活圖

再看明朝:雖然朱元璋一生也是兒子眾多,但是明朝卻是朱元璋和他的戰友們打下的,基本沒朱元璋的兒子們啥事。朱元璋早年放過牛,當過和尚,可謂嚐盡人間辛酸,他25歲時就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到1368年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建立明朝,完成了一個士兵到皇帝的超級人生逆襲,可都是憑他的個人能力。朱元璋可謂雄才大略,不僅推翻了元朝,還開創了明朝“洪武之治”。同時朱元璋也是歷史上著名的“狠人”,朱元璋首先對自己就挺“狠”,小時候由於窮,朱元璋識字不多,後來他惡補了文化知識,根據史料的記載從1385年(洪武十八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中,朱元璋共批閱奏章1660份,處理國事3391件。雖然後來朱元璋也分封成年的兒子們去各地當藩王,但是朱元璋的兒子們對於自己老爹的“狠”都心裡清楚的很,誰敢“胡鬧”基本分分鐘就會被“拿下”。朱元璋雖然兒子眾多,但是一生最鍾愛的就是長子朱標,對他多方培養,在朱元璋成吳王后,朱標就立馬被立為了世子,1368年朱元璋稱帝后,朱標又立馬被立為了太子,朱標成年後,朱元璋就讓朱標參與政事,並且性格寬厚的朱標在群臣和弟弟中威信很高。但是公元1392年朱標(時年37歲)卻不幸病逝,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對此是痛哭不已。儘管四子朱棣的軍事才能給朱元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朱元璋還是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了皇太孫。此時在明朝藩王中實力最強的朱棣雖然是一百個不服氣,但是一旦想到面對其老爹朱元璋就像那撒了氣的皮球頓時就蔫吧了。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朱元璋在世時,各地藩王的軍力相對於明朝中央軍無論人數和裝備上都差著好多,靖難之役之所以朱棣能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建文帝朱允炆的指揮失當和優柔寡斷以及朱元璋後期對明軍大將的誅殺。朱棣對其父親朱元璋是打心眼了敬畏的,比如在靖難之役的濟南之戰中。1400年,燕軍圍攻濟南,明朝守將鐵鉉死守濟南。面對燕軍用大炮轟擊城門,鐵鉉將朱元璋畫像懸掛城頭,又親自書寫大批朱元璋神主靈牌,分置垛口,朱棣的燕軍的大炮頓時便“啞”了,不敢開炮了。至於為啥朱棣的燕軍不敢開炮,一個原因是因為朱棣的“靖難之役”本來就是打著朱元璋“遺訓”的旗號,朱元璋的《皇明祖訓》 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於是朱棣就指責建文帝的近臣齊泰、黃子澄為奸臣,於是就起兵“靖難”,如果燕軍用大炮轟了朱元璋的畫像和牌位,這“靖難之役”合法性該如何解釋?另外也說明了朱棣以及燕軍將領對朱元璋的某種心理畏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