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輕輕就離開人進的陳國公主,死後為何要戴黃金面具?

年紀輕輕就離開人進的陳國公主,死後為何要戴黃金面具?


年紀輕輕就離開人進的陳國公主,死後為何要戴黃金面具?


年紀輕輕就離開人進的陳國公主,死後為何要戴黃金面具?


年紀輕輕就離開人進的陳國公主,死後為何要戴黃金面具?

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有一件堪稱鎮所之寶的重器:遼代的黃金面具。

  該面具採用捶揲工藝製作而成,長20.5釐米、寬17.2釐米,和一位成年人的臉龐大小相當。面具耳朵部位的紋路清晰可見,面部圓潤,眼睛雙睜,嘴唇微抿,刻畫了一位契丹民族女性的容貌。

  1986年,在內蒙古奈曼旗,剛剛擔任奈曼旗王府博物館館長的敖秉權接到斯布格圖村村民的報告,在當地一個蓄水壩的施工現場,推土機推出了幾塊年代久遠的青磚。

  後經考古人員的勘察,確定這是一座遼代的古墓。

  這座墓葬的規格,也是王侯級別的。

  根據出土的《故陳國公主墓誌銘》,工作人員驚奇地發現,原來這是國內發現的第一座、從未被盜的遼代皇族墓。

  墓主人是遼景宗的孫女,陳國公主耶律氏,與她合葬的則是他的丈夫,同時也是他的舅舅,駙馬都尉蕭紹矩。

  打開墓室,眼前的一幕震驚了考古工作者,兩具帶著金面具的屍體躺在官床上,墓室裡堆滿了寶物。

  屍體用銀絲包裹,頭上頂著鎏金的銀冠,臉上戴著黃金面具。

  合葬墓中的兩具古屍

  經過考古人員的清理發掘,合葬墓隨葬品共3227件,有許多製品是用金、銀、玉石以及瑪瑙、琥珀、珍珠等貴重材料製作而成。

  神秘的墓主人是與舅舅聯姻的陳國公主。根據發現的墓誌銘記載,墓主人是陳國公主,她是遼景宗和著名的蕭太后的孫女。

  而躺在公主身邊的人,是她的駙馬蕭紹矩。

  據文博專家介紹,根據墓中出土的《故陳國公主墓誌銘》記載,這位年紀輕輕的公主竟數次榮獲封號,初封為太平公主,又進封越國公主,後又追封為“陳國公主”。

  在16歲的時候,她嫁給了年長自己十餘歲的舅舅蕭紹矩。

  墓誌中關於駙馬的介紹非常少,但查閱《遼史》得以發現,駙馬都尉蕭紹矩,乃遼仁德皇后之兄,為泰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師,死時年僅三十五歲。

  蕭紹矩不僅是遼代的貴族,竟還是陳國公主的舅舅。

  據專家介紹,遼朝的皇族一般為耶律氏、後族為蕭氏,兩大家族為了將政治權力牢牢地握在手中,便盛行這種近親聯姻的方式。

  這場盛大的契丹貴族聯姻,於千年前在北方草原盛大舉行。

  但是,這場令人矚目的婚姻只持續了兩年。

  1018年,36歲的駙馬與剛滿18歲的花季公主先後因病去逝。

  在這三千多件器物中,公主與駙馬臉上覆蓋的黃金面具最為神秘。

  他們為什麼要臉覆金面具,面具又是用來做什麼的?

  解答這些疑問還要從契丹人早期的喪葬習俗說起。

  自古以來,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打魚狩獵。

  他們的衣食住行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

  久而久之,人們對自然產生敬畏,因此產生了契丹人獨特的喪葬習俗——樹葬。

  樹葬指的是人死後並不馬上埋葬,而是將屍體放在樹上,任自然風化,等屍體風乾後把屍骨重新撿起來埋葬。

  在殮葬後,人們要定期進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對停放在外側的屍體的美化和粉飾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遼代貴族墓葬中發現的金屬面具、銀絲網絡等,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為了把屍體籠絡住,讓屍體變得更威嚴,而不會因為停屍時間過長導致屍體腐爛,影響主人生前的形象。

  陳國公主墓中出土的黃金面具與銀絲網絡不僅是最完整的,也是等級最高的。

  不過,在陳國公主墓中,我們卻看到了截然相反的場景。

  墓室、屍床、黃金面具等奢華的陪葬品並不像史書中所記載的樹葬的葬俗。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契丹建國之後,隨著契丹的鐵蹄踏進中原大地,中原文化受到契丹人的關注,他們開始將本民族的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喪葬習俗也逐漸融合了中原的元素。

  除了單純的樹葬之外,還產生了停屍,墓室屍床等喪葬程序。

  也正因如此,今天的我們才得以一睹契丹公主的奢華陪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