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追殺劉備,為何看到一白袍老將轉身就跑?

貓眼觀史


劉備老年而驕,自認為用兵老道,不聽眾臣之言,親率七萬大軍伐吳,最終中了陸遜的圈套兵敗而逃。陸遜親領吳軍鐵騎一路上不停的追擊劉備,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劉備快被吳軍追上了,心想我命休矣;當此危難之時,趙雲一身白袍一騎白馬,領數千精兵來援,陸遜見趙雲來援,急令大軍回撤。為何陸遜見到趙雲就撤兵呢?原因有三:其一、趙子龍有萬夫不擋之勇,當年百萬曹軍皆被趙雲戲耍,何況陸遜的數萬人馬呢?其二、趙子龍有勇有謀,並非一般的猛將,而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將才,有他在的話再想擊殺劉備已無可能;其三、蜀軍來援,那麼曹軍必然會來攻,為了安全起見,還是先撤兵保存實力再擇機而動。

劉備取得益州後,孫權來索要荊州,劉備說先還一半;孫權的使者來取,關羽不給。當時曹軍正在攻擊關羽,關羽採用水淹之計擊敗曹軍;此時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身死。劉備在成都當了皇帝后,日思夜想為關羽復仇,並想先佔領較弱的東吳,再合蜀吳兩國之力北上滅曹,以此完成統一天下的理想。劉備不顧群臣苦諫,毅然親率大軍七萬東出伐吳,一路上蜀軍連連告捷,劉備由此更加驕傲輕敵。陸遜採用誘敵深入之計,讓蜀軍深入東吳地界三百里,然後吳軍據險頑守,蜀軍進攻受到挫折。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陸遜發現戰機已到,於是採用火攻計,一下燒掉蜀軍的百里連營,蜀軍全軍覆沒,劉備僅以身免,並逃到白帝城。

陸遜大軍追擊到了白帝城,正打算攻城活捉劉備,這時蜀國後將軍趙雲領兵來援,趙雲縱馬廷槍,一槍將吳國大將朱然刺死於馬上,東吳軍大亂;陸遜見趙雲英勇不減當年,急令大軍撤退,以避開趙雲的鋒芒。陸遜見到趙雲,就知道蜀國援軍已到,自己再去圍攻白帝城短時間內無法取勝,如果諸葛亮親自到白帝城主持反擊戰,那麼他陸遜必敗無疑。同時曹軍也在長江邊上游蕩,隨時都有偷襲東吳的可能,如果陸遜在白帝城跟蜀國耗上,那麼最終得便宜的必然是曹軍。因此陸遜當機立斷,下令退軍防守。孫權見劉備駐守白帝城,且有增兵的動向,於是主動向劉備請和,劉備心力憔悴之下,同意孫權的請和。同年九月魏軍攻吳,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病逝白帝城,軍國大事皆託於丞相諸葛亮。


大秦鐵鷹劍士


夷陵之戰,劉備敗得一塌塗地,被東吳的陸遜率領吳軍一路追殺,陸遜誓要活捉劉備。然而,當陸遜看到一白袍老將後,轉身就跑。那麼,這個白袍老將到底是何方神聖,還有就是為何陸遜要轉身而跑呢?

歷史上,在關羽被吳國擒殺後,劉備怒不可止,親率蜀國精銳,水陸並進討伐東吳。後來,兩軍相持於夷陵地區,並且一直是相持不下。天氣炎熱,劉備心疼將士,命令將士們在樹蔭下安營紮寨。然而陸遜從中找出了攻破蜀軍的方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劉備敗得一塌塗地,手下多名大將被斬殺,蜀軍潰不成軍。



劉備趁夜突圍,行至石門山,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拿,還好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逃脫。當時,陸遜率領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在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然而當陸遜看到一白袍老將後,就下令撤軍。

這個白袍老將不是別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的戰雲。陸遜之所以在看到趙雲後就下令撤軍,並不僅僅是懼怕趙雲的威名,而是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時趙雲的到來帶了大量的援軍,再加上劉備收攏的散兵,此時永安駐軍接近兩萬,陸遜已經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二是陸遜顧忌魏國方面乘機渾水摸魚、襲擊後方,就停止追擊,主動撤軍。

歷史證明陸遜採取主動撤軍的舉動是正確的,果不其然,不久之後,曹丕下令伐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事後,孫權主動求和,孫吳重歸於好,共同抗魏。所以說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密探零零發


三國時期,如果突然馳來一將,銀盔銀甲,胯下白馬,手持亮銀槍,背背青釭劍,到得近前大喝一聲:“吾乃常山趙子龍是也!”估計很多三國名將都會被嚇得一陣心臟狂跳,臉色煞白,不是落荒而逃,就是已經被刺死於陣前了。沒錯,陸遜追殺劉備時,看到的白袍老將就是三國名將常山趙雲趙子龍。

這件事還要從夷陵之戰說起,蜀吳大軍對峙,天氣轉熱,蜀軍移營於林木陰密處避暑。陸遜在成功識破劉備的誘敵之計後,使用火攻計,反攻蜀軍,火燒蜀軍連營七百里,蜀軍大敗。

劉備營寨被燒,再次使用閃遁技能,上馬就逃。結果,剛到馮習營中,就遇到吳將徐盛。馮習上前戰徐盛,劉備掉頭,又被丁奉攔住。幸得張苞率御林軍及時趕到,救出了劉備。途中又遇到了大將傅彤,在張苞、傅彤的保護下,劉備逃到了一處小山之上。第二天白天,關興也率數名騎兵殺到山上,與劉備會和。

眾人商議之後,傅彤自請斷後,掩護張苞、關興保護劉備突圍。傅彤擋住了丁奉等吳將的追兵,在重重包圍之中,大戰百餘合,力竭口吐鮮血陣亡於亂軍之中。張苞、關興保護劉備突圍,被吳將朱然截住。張苞、關興二人縱馬衝擊,被亂箭射回,身受重傷。前方無路,後方傅彤死後,陸遜也親率大軍殺來。

劉備正要仰天長嘆吾命休矣之時,突然間前方喊殺聲震天,朱然軍隊大亂,跌落山澗無數。只見一彪軍馬殺出,為首一將,白馬銀盔,姿顏雄偉,常山趙子龍趕到。只見趙雲左手亮銀槍,左挑前刺,右手青釭劍,上下飛舞,馬到之處,吳軍士兵鮮血崩流、肢體翻飛,哀嚎不斷,視者皆震恐而逃。

朱然見狀上前阻擋,只一個回合,趙雲便將朱然刺於馬下。陸遜正在追趕劉備,聽聞趙雲趕來營救劉備,便急令退兵。

為什麼陸遜這麼怕趙雲?當然是因為趙雲的勇武與威名。

趙雲少年時,一出場便與河北名將文丑大戰五六十回合,逼退了文丑,隨後又斬殺了袁紹手下將領麴義,單人獨騎衝入袁紹軍中,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長坂坡一戰,更是奪得青釭劍,神兵在手,武力值突飛猛進,趙雲在曹操百萬大軍之中,更是殺了一個七進七出,斬殺曹將五十餘員。從此,常山趙子龍的大名威震天下。

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弔祭周瑜。趙雲一人手持青釭劍隨護諸葛亮左右,吳將竟無一人敢動。可見,周瑜死時,東吳諸將已經被趙雲的威名所震懾,全都得了恐趙症。

而在漢中之戰時,趙雲漢水救黃忠,殺的魏將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戰。此戰後,劉備直誇趙雲:“子龍一身都是膽也!”消息傳到東吳,吳軍將領更是個個驚恐,恐趙症更加嚴重。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陸遜一聽是趙雲來了,再多兵也攔不住呀,與其白白損耗兵力,還不如放劉備走吧。陸遜這才急令軍退,轉身就跑了。


奕天讀歷史


劉備夷陵戰敗,關興、張苞二將護衛劉備撤退。陸遜派大將朱然前去追擊,朱然在江邊陳兵列陣截住了劉備退路。

劉備身邊只有殘兵敗將,無力迎戰朱然,陷入絕境。劉備仰天長嘆“奈何天絕漢祚矣!”話音未落,忽然從斜刺殺出一支奇兵,為首將領身著白袍,手持龍膽亮銀槍,大喊“吾乃常山趙子龍,吳狗休傷陛下!”

朱然挺槍來戰,交馬只一合便被刺於馬下,吳兵見狀潰散而去。劉備之圍遂解,趙雲護衛劉備往江州去了。原來趙雲率白毦兵駐守江州,見夷陵處火光沖天,恐劉備有失,便引軍前來接應。

話說潰兵回報陸遜,說朱然被趙雲斬了。陸遜大驚“義封休矣!”急命眾將全速追擊,休得放走劉備。正在行軍途中,探馬來報說前面有一白袍將軍擋在山口去處,旗上寫著“漢虎威將軍、江州都督趙雲”。

陸遜遠遠望去,只見前處旌旗招展,趙雲身著白袍威風凜凜,山口有煙塵四起。陸遜暗想,早聞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渾身是膽,今觀之甚為雄壯。又先前一槍刺朱然於馬下,趙雲士氣正旺,而吳軍夜戰行軍,人困馬乏,不可力戰。

於是陸遜下令全軍後撤,於險要處安營紮寨。趙雲見吳軍後撤,便徐徐撤回,追劉備去了。

以上是我自己照演義劇情發揮的,大家樂呵樂呵就行。實際上在正史中,陸遜和趙雲並未有過照面。

夷陵之戰時,趙雲力勸劉備不可東征,但劉備不聽,讓趙雲率軍都督江州,以為後備。聽聞劉備夷陵戰敗,趙雲便率軍從江州東行,救援劉備。走到永安的時候,趙雲和劉備匯合,在這裡彙集潰兵。

永安易守難攻,又有趙雲助陣,而潰散之兵逐漸匯合,有數萬之眾。再加上曹魏在北方蠢蠢欲動,為避免腹背受敵、兩線作戰所以陸遜見狀便退兵了。


石頭說歷史


劉備被火燒聯營之後,馮習就護著劉備突圍,這時候吳將徐盛殺到,馮習就與徐盛撕殺起來,讓劉備離開。可是徐盛直接不管馮習,真接去追劉備,劉備正慌的時候,又來了一隊吳軍,是丁奉。

徐盛和丁奉兩邊夾攻劉備,這時候,有一支軍隊殺了進來,劉備來看,原來是張飛的兒子張苞率著御林軍前來救援。

張苞護著劉備撤退,又來了一支軍隊,是蜀將傅彤,兩支部隊就合兵一處,護著劉備到了馬鞍山,這時候陸遜的大部隊也過來了,將馬鞍山圍住,張苞與傅彤就據著山口,抵擋住吳軍。

兩軍交戰,死傷無數,第二天,吳軍放火燒山,這時候又有一支部隊趕至,一看,是關羽的兒子關興趕到,關興說:請陛下趕緊撤往白帝城!劉備說:誰來斷後?傅彤說:我來斷後。

就這樣,關興、張苞護著劉備前往白帝城,這時候又從江岸邊出現了一支部隊,是吳將朱然,斷了後路,關興與張苞衝進敵陣,重傷而回。這時候陸遜大軍追至,劉備覺得自己會命喪於此。

正當這個時候,又有一支部隊趕至,是趙雲。趙雲之間留在江州,聽說吳蜀兩軍交戰,就速速前來救援,而陸遜聽說來救援是趙雲,就命令吳軍撤退。

為什麼陸遜一聽說是趙雲,就趕緊撤退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第一,趙雲是名將,長坂坡裡七進七出,斬殺一百餘將,而趙雲也隨劉備到過東吳,很多吳將都見識過趙雲,陸遜知道吳將不是趙雲的對手,很容易被趙雲擊殺。要是趙雲擒賊先擒王,將陸遜殺了,那就尷尬了。

第二,有趙雲的地方,很有可能有諸葛亮,也說明益州的救兵趕到了,而諸葛亮擅長於打埋伏戰,表面上劉備是大敗,但難保諸葛亮就在不遠處,到時候中了埋伏就不好了,陸遜在回去的魚腹浦就中了諸葛亮的八陣圖,幸好有黃承彥帶他出去。

第三,趙雲畢竟很厲害,如果在此地撕殺太久,那麼魏軍趁這個機會進攻東吳,那麼東吳空虛,就危險了,果不其然,當陸遜回去的時候,曹軍就有曹休、曹仁、曹真三路幾十萬進攻東吳了。

陸遜畢竟有勇有謀,當他看到趙雲的時候,就想到了各種可能性,覺得再打沒有什麼好處,所以就立馬下令撤軍。


歷史簡單說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不料卻被書生陸遜打得大敗而歸,追兵追到馬鞍山的時候,突然留守在江州的趙雲出現,嚇退了東吳的追兵。

那趙雲怎麼會突然出現?陸遜真的害怕趙雲嗎?


劉備在攻江東前的準備

在大舉進攻江東之前,劉備在內部已經做了不少的準備,“遂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以當魏兵;虎威將軍趙雲為後應,兼督糧草”。幸虧劉備有所準備,才不至於被曹魏和江東兩方面夾擊,安排趙雲兼督糧草也保證好了後路。

也是因為趙雲的心細和遠見,知道劉備此行必定不能成事,在一聽到吳蜀交兵的時候就做好出兵的準備,才能在劉備大敗馬鞍山的時候及時出現。要不然等到劉備戰敗的消息傳到江州再出兵,劉備早就全軍覆沒了。“時趙雲在江州,聞吳,蜀交兵,遂引軍出”。


陸遜真的是怕趙雲嗎?

我認為陸遜一方面是怕趙雲,畢竟長坂坡七進七出,攔江救阿斗肯定是聽過孫夫人提過的,而另一方面則更怕自己重蹈劉備的覆轍。

陸遜火燒連營的時候是晚上八九點,這點在現代來說當然不算黑,但在沒有照明工具的古代沒有來說卻已經是很晚的,普通人家這時候可能都睡覺了。

“先主正慌急之間,此時天色已微明,只見前面喊聲震天,朱然軍紛紛落澗,滾滾投巖:一彪軍殺入,前來救駕”。來救駕的就是趙雲了,而陸遜一聽說是趙雲前來,就急忙退軍了。

可以看出陸遜怕趙雲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怕自己會和朱然軍隊一樣“紛紛落澗”,畢竟山地戰不適合江東水軍,卻恰恰是蜀漢士兵的強項。

劉備就是因為被拖在了叢林茂盛的夷陵一帶,才中了“火燒連營”之計,何況當時正值天黑,山路崎嶇,又有蜀軍支援前來,要是自己也被拖在了馬鞍山的話,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一貳一橙


再被陸遜火燒連營前,劉備可以說是達到了人生的高潮。他藉口為關羽、張飛報仇,興全國之兵而東征孫權,一路連戰連勝,大有吞併江東之勢。可是,隨後陸遜穩準陣腳,在夷陵大敗劉備。這一年,是公元222年,也是劉備又巔峰墜入深淵的一年。

在夷陵之戰後,陸遜率軍在後掩殺潰逃的劉備,而劉備則丟盔卸甲,撒開花地往回奔命。可就在此時,幾乎已經絕望的劉備見到了一位白袍老將,他懸著的心也就隨即放下了。這位老將不是別人,正是五虎上將中的趙雲。

趙雲雖老,但威名尚在,且勇力過人。趙雲當年大戰長坂坡,在曹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身懷阿斗斬殺了曹操麾下五十多員名戰將,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可謂是一戰成名。因此,但陸遜見趙雲出現在前方後,隨即便調轉馬頭,命令收兵。

可即便如此,趙雲還是在戰場上大秀槍技,一槍便刺死了東吳的大將朱然。在陸遜撤兵的同時,趙雲還引軍衝殺了一陣,將劉備救出。此戰中,老將趙雲再立奇功,可以算是劉備父子的大恩人了。

然而,以上情節卻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所設計的,絕非真正的歷史。歷史上的夷陵之戰,劉備雖然大敗,但還是僥倖退走了,而陸遜並沒有奮力追殺,更沒有趙雲救主的戲份,更談不上一槍賜死大將朱然了。

陸遜之所以不奮力追殺劉備,主要的考慮還是顧忌曹魏一方會趁機偷襲。與劉備不同,東吳一方始終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故而在夷陵大敗蜀軍後,並沒有全力追殺,為的就是為日後孫劉繼續結盟留有餘地。事實證明,這一決策是比較明知的。

劉備當時之所以會集中全力東征,除了痛恨孫權派人偷襲了荊州外,更主要的還是有些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他覺得,在穩固了漢中以後,可以集中力量先滅掉東吳,然後再分兵討伐曹魏。可是,這個美夢並未實現。

在劉備東征的初期,陸遜並未迎其鋒芒,而是誘敵深入,看準時機後才予以反擊。從這一點來講,劉備的失敗還是輸在了急躁上。不過,即便是慘敗以後,劉備還是選擇留在白帝城,而沒有回成都。

劉備的意圖很明顯,他一方面是防範東吳進攻,另一方面則是還想著伺機討伐東吳。只可惜,命運並沒有給劉備機會,數月後,劉備病死於白帝城。

再次回顧《三國演義》中趙雲嚇退陸遜的情節,便可發現,羅貫中是在極力地凸顯趙雲的忠勇,用這位常勝將軍來幫劉備找回些尊嚴。因為整部書中作者對於蜀漢陣營是具有非常明顯的感情傾向的,無論是夷陵之戰後的趙雲救劉備,還是長坂坡時的子龍救阿斗,皆是如此。


夕陽下的晚楓


題主所說的這位白袍老將應是蜀漢“常勝將軍”趙雲無疑了。不過說到陸遜一看到趙雲轉身就跑,未免也太輕視江東陸遜了!那麼有沒有這麼一回事呢?也不能說沒有,只不過過於放大化了,陸遜當年於夷陵擊敗劉備後,確實窮追猛打的一段時間,但後來撤兵,也與趙雲的馳援有一定關係,但並非主要原因。至於說陸遜怕趙雲,一看到趙雲便跑,在演義中到確實有類似的情節,不過在正史上便是無稽之談了!下面我便從演義和正史兩個角度和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演義視角,陸遜撤兵的原因

演義中關於這件事有著精彩的描述:

“時趙雲在川中江州,聞吳、蜀交兵,遂引軍出......陸遜聞是趙雲,急令軍退......雲正殺之間,忽遇朱然,便與交鋒,不一合,一槍刺朱然於馬下,殺散吳兵,救出先主,望白帝城而走。”

演義中說到陸遜聽聞趙雲來援,急令軍退。當然這個描述也沒有把陸遜描述得那麼不堪啦!但此時的陸遜不過是暫避趙雲鋒芒,並沒有退兵,直到後來身陷諸葛亮在魚腹浦所佈置的八卦陣中,得諸葛亮岳父黃承彥所救,才悟到當謹防曹魏進犯,故撤兵。

所以按演義的描述,陸遜撤兵主要是提防曹魏,並非畏懼趙雲。時遇趙雲時,不過暫避其鋒芒,並沒有因趙雲來援而生退兵之意。

正史視角,陸遜撤兵的原因

據正史記載,公元222年六月,劉備於夷陵兵敗,後一路向西奔逃,最終逃至魚腹縣白帝城。時吳軍緊隨其後一路追擊,吳將潘璋,徐盛等人更是希望能活捉劉備。當時劉備收攏散兵據守魚腹,後趙雲又率軍來援,那時據守魚腹的蜀軍兵力近兩萬餘人,陸遜要拿下魚腹,可謂難比登天(當年陸遜抵禦劉備的總兵力才不過五萬,夷陵之戰,互有消耗),加上當時陸遜顧忌曹丕乘勢襲擊後方,故停止了對劉備的追擊,主動撤兵。而同年九月,曹魏也果然進兵東吳,所幸陸遜早有防範,魏軍終無功而返。

從正史角度來看,時陸遜撤兵主要有兩點:

其一,當時劉備已經做好了防禦措施,加上趙雲援軍到來,吳軍若強攻,必然損失慘重,得不償失。

其二,提防曹魏,有道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後來劉備一直待在了白帝城直到去世,並改名魚腹為永安,想必“永安”的寓意大家都清楚吧!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白袍將軍指的是趙雲,但實際上在陸遜追殺劉備的過程中,無論是正史或者是《三國演義》,陸遜都沒有親眼見到到趙雲。無論演義或者正史中,陸遜只是聽聞了趙雲救援劉備,所以便命令退軍了。



演義中趙雲勇猛異常

在演義中,夷陵之戰時,陸遜在初更時分放火,也就是現在的晚上七點到九點這段時間。此時的劉備兵敗如山倒,倉皇逃命之時,關興在前,張苞在中,傅彤斷後,以此保護著劉備下了山。

到了黎明時分,劉備逃到了江邊,但這時江邊突然出現了東吳將領朱然,劉備仰天長嘆,自己將會命喪於此地。但此時奇蹟出現,趙雲率領一支軍馬殺來,並且一槍將朱然挑下了馬,劉備因此免於危難。



朱然死後,陸遜聽聞趙雲趕來,所以急忙命令了暫時撤退。這裡估計是羅貫中為了突出趙雲的勇猛形象,所以編造了趙雲殺死朱然的事情,陸遜也聽聞了趙雲的勇猛,所以考慮到軍隊戰鬥了一夜,想來也應該好好的休息休息了。

之後,陸遜再次進兵追擊,在漁腹浦進入了諸葛亮的石陣,不料被石陣所困,幸虧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前來營救,所以陸遜逃過一劫。之後也預感曹魏攻打荊州,所以就放棄了劉備。



正史中趙雲掌控大軍

夷陵之戰前,劉備安排了趙雲負責東征大軍的後勤問題,因此留守江州,而江州就今天的重慶一代。

當六月份時,劉備在夷陵兵敗,吳軍窮追不捨,當時劉備撤退到秭歸時收攏了一部分殘兵,之後又到了永安,這時的吳軍自然窮追不捨,試圖擴大戰果,所以派遣了李異和劉阿躡踵而至,駐紮在南山之上。



到了八月的時候,劉備聚攏了相當一部分的殘軍,之後又退守到了相對險要的白帝城(今奉節),而且趙雲從江州帶了兩萬軍隊而來。

《傅子》記載劉備夷陵之戰率軍十萬伐吳,損失了八萬左右。而《三國志》中只說劉備在火燒當夜損失萬餘。以此可見趙雲來到之後,白帝城最少兵力也在四萬左右。而陸遜在夷陵之戰中的軍隊大概有五萬左右。以此可以推斷雙方兵力不相上下,而劉備據險而守,陸遜根本無法攻下白帝城,所以選擇了退軍。



當時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曹丕在劉備失敗後,也選擇了率軍征討荊州,所以陸遜必須放棄西進而在荊州佈防。為此劉備還寫信恐嚇陸遜自己還會東征,這時孫權非常害怕劉備和曹丕聯合伐吳,所以上表請和。最終劉備在曹丕失敗後,同意了孫權的請求。


我是越關


白袍老將無非就是常山趙子龍趙雲也。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比較大的戰爭,可以說是國與國的較量,襄樊戰爭失利關羽亡,荊州丟,蜀國想恢復漢室的夢想已徹底的破滅,劉備在傷失了理智的情況下傾舉國之力,不打荊州直接攻打吳國,不管諸葛及趙雲的勸說,一意孤行,對這埸戰爭有幾份勝算根本不顧,完全是急紅了眼,犯了軍家大忌,失敗是無疑的。

為什麼在劉備逃跑時陸遜知趙雲救兵已到就下令不追,據記載本可以一舉追擊劉備的,趙雲老將軍雖勇能帶多少兵馬,在吳國內部就有兩種意見,一是直追殺劉備,而以陸遜為首的一派勢力上書孫權,剛打完大仗,雙方損失不小,其最主要的敵人是魏國,大兵壓境,若再魚蚌相爭,相互殘殺,諸葛亮的聯吳抗曹的國策就破滅了,這是加速滅亡的舉措,陸遜不愧是一代軍事家,果斷下令退兵,調整國內軍事部暑,並非是陸遜怕了趙雲,以大局為重,事實證明,魏國大兵多處發起進攻受阻,更加驗證了陸遜的軍事眼光。

劉備死後劉禪然派使臣與吳重新建立外交關係,依然走聯吳抗曹的國策,使東吳,蜀漢又存在小几十年,記載基本就是這樣的,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