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相對論那麼偉大,為什麼沒有獲得諾獎?

覺醒吧人類


首先明確一點,諾貝爾獎並不能與偉大劃等號,獲得諾貝爾獎並不意味著一定偉大,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並不意味著一定不偉大!不過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確實有很高的含金量,尤其是物理學獎。

那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如此偉大,為何沒能獲得諾貝爾獎呢?

一個最基本的原因是,諾貝爾獎規定一個人在一個領域只能獲得一次諾貝爾獎,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主要研究的是物理學領域,這意味著不管愛因斯坦在物理學領域有多少發現發明,都只能獲得一次諾貝爾獎。

而在相對論之前,愛因斯坦已經憑藉光電效應拿到過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意味著只要是在物理學領域,愛因斯坦就不可能再拿到諾貝爾獎了!

還有一個原因,相對論在當時遠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被廣泛認知認可,也遠沒有在實踐中被廣泛證明,更沒有成為物理學界的兩大基石之一。說白了,在愛因斯坦剛提出相對論時,物理學界的反應更多的是不解和質疑。

當然,諾貝爾獎還有一個規定:不頒給去世的科學家。如果愛因斯坦沒有因光電效應獲得諾貝爾獎,他的相對論拿到諾貝爾獎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畢竟在愛因斯坦去世之前,相對論被認可的程度已經很高了!


宇宙探索


愛因斯坦相對論如此偉大,為何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烏爾姆市,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猶太裔物理學家。入瑞士國籍和美國國籍。

1905年,愛因斯坦獲蘇黎世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

愛因斯坦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1999年12月,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20世紀的“世紀偉人。

由於該論文詳細闡述了光電效應的產生機理,並且提出了劃時代的“光量子”說,所以1921年諾貝爾獎協會就把物理學獎授予了愛因斯坦,但熟悉愛因斯坦的人都知道1906年的狹義相對論和1915年的廣義相對論才是愛因斯坦理論物理生涯的最高峰,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諾獎委員會寧願讓光電效應獲獎也不讓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獲獎呢?

其實問題的根源不在愛因斯坦,而在於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

廣義相對論預言的黑洞和引力波以及引力透鏡等現象都是宇宙中的現象,雖然英國科學家愛丁頓當年通過日全食時太陽周圍恆星的位置勉強驗證了廣義相對論,但諾獎委員會嫌棄驗證過程太粗放不夠精確,因此廣義相對論也沒能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

其實相對論也罷光電效應也罷,這些獨屬於愛因斯坦的基礎理論成果並不需要諾獎委員會來為其增加“含金量”,就算愛因斯坦生平一個諾貝爾獎都沒得過,他在現代物理學界的地位也是無可撼動的。


小馬談古今


因為諾貝爾獎無法匹配相對論吧。

1905年的中國是混亂的一年,在東北,日本跟俄羅斯正在為了我國的東北利益而大打出手,其結果對中國來說,不過是自己身上的肉被狼吃還是被虎吃。而內地的愛國青年正忙於遊行,抵制美國貨。清政府廢除了凌遲、梟首、戮屍三大酷刑以及科舉,並開始向國外派出政治考察團,準備臨死再救一把。 陳天華在日本蹈海自絕,提醒國人警惕日本。

總之,這是中國陷入黑暗而努力尋找光明的一年。

而在世界科學史上,這一年迎來了拔開黑暗的一年。

在三年前的1902年,瑞士伯爾尼專利局僱傭了一個23歲的年輕人,這位年輕人原本準備申請二級技術員, 但經過考核之後,認為他尚沒有達到標準,所以降級錄用為三級技術員。

這位技術員早九晚五,每天研究著專利局的那些表格。下了班就推著剛出生的兒子逛街,偶爾也思考一下科學這點小事。

在1905年3月份的時候,這個三級技術員發表了一篇論文:《關於光的產生與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提出了光量子假說,開啟了量子論的新革命,並因此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4月,發佈《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

5月,發佈《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

6月,發佈《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在其中,提出了傳說中的狹義相對論。

9月,發佈 《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論文中,提出了不明覺利的質能方程:E=mc²

最後的十二月,趕在這一年結束前,發佈《關於布朗運動的理論》

大家都知道,這位專利員是愛因斯坦,他的這六篇論文,每篇都值得一個諾獎。甚至不是論文能不能匹配諾獎,而是諾獎能否匹配這樣的成就。這一年也被稱為牛頓奇蹟年之後的另一個奇蹟年:愛因斯坦奇蹟年。更讓人讚歎的是,這個奇蹟年是當時人類認為自己已經掌握科學世界主要規律,科學達到完美的情況下,科學的天空一片晴朗,不過有兩朵烏雲遮蓋下取得的。達到完美的物理在走向死亡,愛因斯坦橫空出世,救活了科學。

再講一下牛頓奇蹟年吧。

1666年,這一年在中國是清朝的康熙五年,鰲拜大哥如日中天,竟然矯旨殺害了大學士蘇納海。康熙正跟韋小寶同志琢磨著怎麼弄倒鰲拜。

跟科學有關的是偉大的國際主義科學戰士湯若望去世了。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大事可說了。

可在這一年,西方卻在翻天覆地。

首先倫敦普丁巷的一家麵包店著火了,隨後大火被大風送到城市的各個角落,最終這場大火燒了四天,毀掉了一萬三千間房屋,包括著名的聖保羅大教堂。不過,這場大火卻切斷了去年就開始的大鼠疫。

在火災發生前,倫敦爆發了大鼠疫,死了六萬餘人,大概是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富人、法官、律師,學者等等都遷往鄉下避難。大學也紛紛停課。這其中,有一個23歲的年輕人,他跑到了鄉下的老家,躲避這場席捲歐洲的大瘟疫。

在家鄉的農莊裡,他度過了平靜的一年。因為在鄉下沒什麼事做,他只有專心於自己的問題,每天寫點日記。

在這一年裡,他用三稜鏡把太陽光分解成了彩色光譜,從而發現光是多種顏色的,不同的單色光混合之後可以產生中間色或者一種新顏色。

除此之外,他還發達了一篇論文:《流數簡論》,這篇論文著重講了我自己也不太懂並一時也講不明白,而且就算講明白很多人也聽不明白,所以我索性不講的一種東西,總而言之,這個東西后面產生了讓大家以後死去活死,恨不得生啖數學老師的微積分。

最重要的是,有一天他走出書房,來到院子,坐在一個蘋果樹下思考問題,正好一枚蘋果砸在了他的腦袋上(當然,可能也沒有蘋果,只是科學界喜歡這樣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了,這個青年人是牛頓,在這一年多避居鄉下的日子裡,他開創性進行了微積分、光分解以及萬有引力的研究,分別為數學、光學、力學打下了基礎,每一項成就都可以領到一個諾貝爾獎。任何一個科學家只要做出其中一項成就,就可以稱為頂尖科學家,而這一年,所有的光環照耀在牛頓身上。所以,這一年被稱為牛頓奇蹟年,當然也是人類歷史上的高光時刻,堪稱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年份之一。在此後的很長時間,人們認為不會再有這樣的時刻,這樣的人。直到1905年的出現。


腦洞歷史觀


愛因斯坦只獲得過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他利用光量子解釋光電效應的工作。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數篇顛覆性的論文,改寫了物理學的基礎,使他成為現代物理學的教父,其中在3月份關於光量子的文章,解決了人們困惑多年的光電效應,使愛因斯坦成為量子理論的奠基人之一,而6月份有關狹義相對論的論文,更是徹底改變了人類時空觀。

人類歷史上還沒有這麼密集重大科學理論同時出現的例子,愛因斯坦給科學史留下了及其燦爛的一筆,物理學界將1905年稱為物理奇蹟年。

從1910年起,愛因斯坦每年都進入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提名名單,由於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和相對論都是顛覆性的理論,他遭到了很多保守科學家的攻擊。特別是老派的諾貝爾而委員會,一直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缺乏實驗驗證等理由而決絕。

於是愛因斯坦開始了他長達12年的陪跑時光,這點和之前專注陪跑奧斯卡的小李子以及金像獎的古天樂很相似。但1919年愛丁頓等通過天文觀測驗證了引力紅移的預言,密立根通過十年的實驗也驗證光電效應方程。此時愛因斯坦已經接近武林至尊,聲望如日中天,獲獎勢在必得。

諾獎委員會在1922年終於以光量子對光電效應成功解釋,授予了愛因斯坦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在頒獎演講照樣講述的是《相對論的基本思想和問題》,算是對諾獎委員會的小小諷刺吧。


量子實驗室


因為相對論是錯的!吉林大學曲昭偉教授說的!



樂高實踐創新團隊


一個原因是當時的諾獎評選委員會的人搞不懂相對論,狹義相對論還好些,廣義相對論對於他們來說,就更加無法接受了。

二個原因是由於191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後的4年根本沒有什麼動靜,直到1919年被愛丁頓的天文觀測團隊以事實觀測證實廣相的一個預言時,廣相才名聲大噪,在物理學界,愛因斯坦的地位水漲船高,但令人不高興的是,諾獎委員會那幫人依然對這個理論不是太感冒。

直到1921年,諾獎委員會的一位評委支持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獲獎,但是抗不住其它幾位評委的壓力,只能頒給愛因斯坦在1905年的“光電效應”成就,只能說這個獎算是個補償。現在看來,諾獎當初沒有頒給愛因斯坦實在是他們的鍋啊。

諾獎的評選是看重有沒有實驗論證的,如果只是純理論,獲獎的幾率就很小,當時能驗證廣相的實驗很少,所以從這方面看沒有獲獎也不能全部怨那些評委會的人,近幾十年來,廣相的理論預言接連的被證實,不下於二十位物理學家間接的因為愛因斯坦的理論而獲得諾獎,可見,廣相的重要性,也是現今物理學的一大支柱。


科學船塢


迷信相對論的還真不少!

狹相一一車輪悖論! 比如說,大地上跑著一列火車。火車(設為A慣性系)、大地(設為B慣性系)。再假設火車速度為0.5C(C為光速,C=300000000m/s)。火車每個車輪周長為1.5m。火車上有一個10ns(納秒)鍾,每10ns,該鐘指針轉一圈。 如按牛頓力學:無論對於A系(火車)或B系(大地):每過10ns,鍾(指針)與車輪都同轉一圈,按車輪周長算:火車向前行走1.5m。也就是火車速度都是0.5C,無問題。 可是,假如按照狹義相對論,對A系觀察者速度無問題(V=0.5C),而對B系觀察者:按照相對時間公式計算,對於B系(大地)觀察者:自己時間每過11.547ns,火車上的鐘(指針)與車輪才能轉一圈(對B系觀察者:A系時間慢,A系鍾只能走10ns),由於實際車輪1.5m的周長限制,火車在11.547ns(B系時間)時間內,最多走1.5m。而1.5m除以11.547ns,這速度不等於而是小於0.5C(1.5m/10ns=0.5C)了,速度對不上帳了!這就等於對狹相公式構成悖論! 這是我做的車輪悖論! 總結:狹義相對論說,對於B系(大地)觀察者來說,對方(A系)的時間慢了,既A繫上的10納秒鐘(指針)與車輪都轉的慢了,導致對於B系觀察者,火車速度與原假設的0.5C速度對不上賬了。可由此判定:狹義相對論錯誤!

如果換低速問題一樣存在,只是速度差的小而已!

廣相一一高山悖論!

設:在淨高為3000米的高山上,有一臺電風扇,山腳下有一臺發電機,用電纜把它們連接起來。發電機發出的電能,帶動風扇不停的轉動。按照廣相,發電機(低海拔)時間慢,電風扇(高海撥)時間快。發電機發出的電能慢,電風扇消耗的電能快?違背能量守恆了吧?根據電工學: Pt(風扇消耗)+Pt(線路損耗)=Pt(發電機發出電能),t(時間)必須相等,否則公式不成立!

注:

1、有功電能=Pt,如時間有快慢,電能就有快慢。

2、假設電路工作在串聯諧振狀態:串聯迴路電流相同,輸出電壓=負載電壓(可以把導線當成負載一部分)。P=UI,輸出功率=負載功率。

從現實的角度,思想試驗可以採用以下辦法改進! 換用小一點的風扇。在3000米高山上,修一個恆溫恆壓室,風扇在該室內轉。在山腳下修一個大型恆溫恆壓車間,發電機在該車間裡發電。連接該發電機與電風扇,可用超導電纜(現在已有生產的了)連接。恆溫恆壓室、恆溫恆壓車間、超導電纜所用電能由其他電源提供!

注:

1、電流:是指單位時間內通過導線某一截面的電荷量。如果高、低處時間不等,豈不違反串聯電路,電流相同的原則。

2、基爾霍夫第一定律,流入某一網絡(或節點)的電流和,等於流出該網絡(或節點)的電流和!

3、電風扇也可換為發熱純電阻或電燈。


香菸飄渺35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瑞典的著名眼科學專家阿爾瓦·古爾斯特蘭德(Allvar Gullstrand)的緣故。古爾斯特蘭德(下圖的照片來源於維基百科)在研究眼睛方面做出了許多重要的工作,例如他提出了關於眼睛「散光」的理論,他還發明瞭裂隙燈,可以幫助眼科醫生方便地檢查患者的眼球結構。他在1911年的時候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也因此進入了諾貝爾獎的相關委員會。

作為一個眼科醫生,古爾斯特蘭德在物理學領域(尤其是幾何光學)有很深刻的見解。然而在20世紀初,物理學的發展一日千里,放射性、原子核、量子論……這些新發現層出不窮,古爾斯特蘭德其實已經落後了。更嚴重的問題在於,他對於理論,特別是未經充分驗證的理論,更是充滿了排斥,所以他非常排斥愛因斯坦的相關理論。正是因為他的反對,才導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直無法獲得諾貝爾獎。然而在真正物理學家的圈子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早就已經成為了共識,甚至有的物理學家認為愛因斯坦的成就已經可與牛頓比肩。在1921和1922年的時候,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里的許多科學家在這時候也覺得,如果不把諾貝爾獎授予愛因斯坦,這會是諾貝爾獎的遺憾,但是為了避免各種爭議,最後以光電效應的相關研究(這一研究是與實驗非常有關的,而且也與玻爾的量子論有相當程度的聯繫)授予了愛因斯坦諾貝爾獎。


傅渥成


愛因斯坦相對論那麼偉大,為什麼沒有獲得諾獎?

諾貝爾獎史上有幾個著名的低估,比如愛因斯坦的兩個相對論未能獲獎,趙忠堯的正電子發現被忽略,楊振寧的楊米爾斯方程和楊巴克斯方程,也有幾個著名的烏龍,比如安東尼奧·莫尼茲的腦前額葉切除和對瑞士化學家米勒DDT(殺蟲劑)的諾貝爾獎,我們來做個簡單的解讀。

愛因斯坦的兩個相對論為何未能獲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兩個,分別是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前者假設的前提有兩個,分辨是光速不變和狹義相對性原理,它假設了一個理想條件下,勻速直線運動中的物體電動力學,因為有勻速直線運動這個大前提,因此被稱為狹義相對論!

在1905年狹義相相對論發表後,愛因斯坦一直想把勻速直線運動的狹義相對論推廣到任何速度下都適用,因此在十年的時間中,愛因斯坦以一人之力將其擴展到了任何運動模式下都適用的廣義相對論,並且在1916年正式發表(1915年已完成)。

為什麼要突出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一人之力?因為狹義相對論並不是一個愛因斯坦一人獨佔的,因為光速不變有麥克斯韋和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為其背書,而狹義相對性原理則有洛侖茲和龐加萊已經預先做了大量的工作,因此當愛因斯坦拋棄以太推出相對論後,他自己也覺得即使沒有他愛因斯坦,最晚5年後也會有人推出狹義相對論,只不過這人可能是洛侖茲也可能是龐加萊。

而廣義相對論則切切實實是愛因斯坦憑一己之力實現的,當然這並不是說狹義相對論就不偉大,這需要絕對的魄力才能打破經典力學的以太的桎梏,推出相對運動下的光速不變論。另一個意義狹義相對論的外一篇質能等價方程。而廣相的劃時代意義則尤其,因為其在開創廣相宇宙學之後,甚至能將宇宙的前世今生和未來都能囊括其中,當然這也需要其他無數科學家為其鋪墊,才最終得以瞭解宇宙誕生的真相。

相對論的問題在於如何驗證,諾貝爾獎的一個關鍵因素也是成熟且獲得驗證的理論,但無論是廣相還是狹義相對論,想要獲得驗證非常困難,而且關於諾獎評選委員會的守舊觀念也是不小的阻力,但無論如何,愛因斯坦憑光電論文獲得了諾獎,但他因約將諾獎的獎金贈予了已經和他離婚的妻子米列娃。

愛因斯坦不僅是科學史上的大佬,也是履行約定的真男人。

關於趙忠堯發現正電子卻被忽視的諾獎歷史錯誤

當時趙忠堯求學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密里根教授,在驗證密里根教授一個關於克萊因-仁科公式的正確性的實驗中發現的。硬伽馬射線通過輕元素時的散射是符合克萊因-仁科公式,但通過重元素時,趙忠堯發現吸收係數比公式計算大40%,他將實驗狀況寫成論文後遞交密里根教授,但後者卻因為懷疑趙忠堯實驗的嚴謹性未能及時發表。

一直到1930年5月才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正式發表了趙忠堯的論文《硬伽馬射線吸收係數測量》。在論文發表後不久有3個研究單位也分別得到了與趙忠堯實驗研究類似的結果,但趙忠堯很明顯是第一位的。

在論文發表後不久,趙忠堯重新設計了一個實驗來測量硬伽馬射線的散射現象,從1930年3月份開始一直到9月份結束,他發現了硬伽瑪射線在重元素中的反常吸收以及伴隨的一種未知輻射,趙忠堯依據這個結果很快撰寫成第二篇論文《硬伽馬射線的散射》,於1930年10月在美國的《物理評論》雜誌發表。

趙忠堯的論文發表後受到了科學界的的重視,1932年趙忠堯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同學安德遜在論文的啟示下觀察到了正電子的徑跡。直到此時科學界對反常吸收和特殊輻射才有了新的認識。但另外兩位科學家隨後的研究卻誤導了大家,勃萊克特、奧恰里尼兩位科學家在《電子對湮滅》的論文中引用了趙忠堯和其他兩位科學家的論文,卻把趙忠堯在1930年發表的論文錯誤的寫成了1931年

另外有科學家在驗證趙忠堯的論文結果中錯誤的使用設備和方法,導致觀測結果與論文並不是十分相符,也被勃萊克特、奧恰里尼引用,這結果直接導致了1936年的諾貝爾獎錯誤頒發,而且受到趙忠堯啟發在雲室中觀測到正電子軌跡的同學安德遜也在獲獎之列。

一直到50年後諾獎評選過程解密才真相大白,但即使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努力,還有趙忠堯同學安德遜教授的聲明,但最終科學界是普遍承認了趙忠堯的貢獻,但諾獎結果已經無法更改。

關於楊振寧的楊米爾斯方程和楊巴克斯方程

其實楊振寧因為宇稱不守恆已經獲得諾貝爾獎,因此更偉大的但在當時並不知道價值的楊米爾斯方程和楊巴克斯方程確實也受到了低估,前者直接導致標準粒子模型的誕生,甚至二十世紀後半葉都在為之粒子物理努力,可見楊米爾斯方程的引發的科學界地震之大,只是當時連楊振寧自己都不知道能幹什麼用。

楊巴克斯方程也同樣如此,但比較好玩的是有一大波科學家在研究楊米爾斯方程和楊巴克斯方程而活得諾獎,大約有7個諾貝爾獎是因研究楊米爾斯方程以及衍生獲得的,有6個數學界的菲爾茲獎是研究楊米爾斯方程和楊巴克斯方程衍生的數學問題而獲獎的。

愛因斯坦和趙忠堯已經去世,但楊振寧仍然健在,不知道未來的諾貝爾獎是否會想起這位在高能粒子物理界的開山鼻祖,但無論諾獎肯定與否都不會影響楊振寧在理論物理界的地位。

關於諾獎烏龍腦前額葉切除術

匪夷所思的安東尼奧·莫尼茲的"腦前額葉切除術",是用來治療精神分裂症的,安東尼奧·莫尼茲以這項成就獲得了1949年諾貝爾醫學獎!

看著這操作就一陣惡寒,實在是太令人毛骨悚然了,但從安東尼奧·莫尼茲的"腦前額葉切除術"開始流行到這個手術被封禁之前,這個技術令幾十萬人成為了真正的白痴,諾獎再後悔也無法補救這幾十萬人的損失。

另一個DDT的問題這是譭譽參半,一種效果極佳的農藥被濫用導致惡性循環,這個不應該算是諾獎的醜聞,但至少嚴謹性還是值得商榷,跟之前那些科學成就被低估相比,顯得頗為諷刺,但無論如何,諾獎仍然是肯定科學貢獻的重要存在。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愛因斯坦是有史以來最折騰的諾貝爾獎獲得者Orz

他不能以相對論得獎是因為當時評委會里幾乎全是反對相對論的老古董눈_눈

其實早在1910年,已經有科學家因狹義相對論提名愛因斯坦拿諾貝爾獎,此時離他發表廣義相對論還有好幾年呢。然而先後提幾次的提名都被諾貝爾獎委員會否決。我也理由充分,因為諾貝爾的遺願是要把獎發給那些作出重大發現和發明的人,而他們認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不符合這個要求。

在1919年的日全食觀測結果出來以後,洛倫茲等多位物理大師均寫信提名愛因斯坦


的相對論得19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結果老古董們再一次否決了,那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另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人。。。然後到了1921年,愛因斯坦呼聲越來越高,一共獲得14項正式提名,當時理論物理屆基本達成共識,愛因斯坦不先得獎,其他人都不好意思去領獎了_(:D)∠)_

這次組委會終於架不住壓力,於是請了某大學的眼科學教授起草了一份關於相對論的報告,嗯,你沒看錯,是眼科學教授_(:D)∠)_這位得到過諾貝爾醫學獎的眼科教授本身就是一個相對論反對者,但完全不懂物理數學,結果可想而知,他寫出了一份對相對論極盡駁斥的報告。-_-#結果是組委會做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決定,這一屆不頒發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因斯坦在風中凌亂~

到了1922年,組委會終於迎來了一位愛因斯坦的支持者,他巧妙地把提名愛因斯坦的貢獻改為發現光電效應,並把這一貢獻與玻爾的新原子模型捆綁起來,指出玻爾的新原子模型裡的電子能級躍遷是基於光電效應作出的。加上該委員會委員支持者一片高質量的理論報告,組委會終於一致通過以光電效應的名義授予愛因斯坦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同時授予波爾192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皆大歡喜。玻爾對於愛因斯坦能先於自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感到很高興O(∩_∩)O

直到愛因斯坦拿到諾貝爾獎獎金,諾貝爾獎委員會都不承認相對論的江湖地位。


╮(╯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