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家的年味

“二十一,莫著急;二十二,光炒豆;二十三,提倒籃;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水豆腐;二十六,炸豆腐;二十七,推粑子;二十八,殺雞殺鴨;二十九,樣樣有,三十,過大年。”

小時候,每到快過年的時候,湖南衡陽老家總是念著這句鄉村童謠,數著指頭盼過年。如今,這些習俗有些還在保留,有些已經失去了意義。相對於許多人“這年越來越沒意思了”的感慨,我觀點略有不同,因為這年本來就是給小孩和老人過的,我們以前小,覺得過年好玩,現在人至中年,自然就沒有小時候那個味道了。

更何況,我們老家,還保留著許多的年味。

老家鄉村的年,是在臘月某個出太陽這天開始的。之所以要出太陽,是因為在這一天,要進行大掃除。農村不像城市,擦個玻璃、拖個地板,就可以把衛生打掃好,在農村搞大掃除,需要把家裡所有的東西全部清出來,小至桌椅板凳,大至床、櫃子,全部都要搬到室外。

家裡婦人,頭系毛巾,面戴口罩,拿一根長竹竿,竹竿盡頭綁上一個掃帚,從樓上掃到樓下,蜘蛛網、灰塵、蟲窩等等,全部要清掃一遍;然後用溼毛巾,全部擦洗一遍,再用掃把掃一遍,最後用拖把拖一遍。這項聲勢浩大的工程,方言謂之“打碳煤灰”,寓意也很好:掃除一年的灰塵雜質,迎接一個嶄新的春節。

農村老家的年味

這是我們過年前的一個重要日子,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行之的儀式。大部分需要全家出動,耗費一天的時間,連中午做飯、吃飯都在房間外面解決,因為家裡此時正是灰塵漫漫,很多年後,我看霧霾時就會想起那個場景。

如何選定這個日子,主要取決於天氣預報。但是很多時候,天氣預報並不準。有一年,天氣預報是晴天。我們一家起個大早,太陽也很大,等我們把所有傢俱都搬到坪裡時,突然就變天了,弄得我們很狼狽,在寒風中做飯、吃飯,凍得哆哆嗦嗦。

如今天氣預報稍微準一些了,而且莊稼人會看天,根據鳥叫聲、太陽、月亮、地面溫度等等很多因素,結合來看,大多八九不離十。

打完碳煤灰,就可以掰著手指按著鄉村童謠準備過年的東西了。

臘月二十一,這時候不要著急;二十二,開始炒黃豆、花生、瓜子,小時候最喜歡這一天,母親準備一口大鐵鍋,挑來一袋河沙,倒進鍋裡,我們小孩負責生火、燒火和把燒紅的炭夾出來放到甕裡,等河沙炒熱了,就把花生倒進去,反覆翻炒。

之所以用河沙,是因為加熱後的沙子可以讓花生、瓜子受熱均勻,不至於炒糊。但每次還等不及炒熟,我們就搶著嘗。可是,炒熟了的花生和瓜子散著熱氣,吃進嘴裡,並沒有我們平時吃的那股香氣和脆勁,只有等晾涼了,才有他們應有的香味,我們不知,就不斷地嘗,直到後來被母親發現了才制止住。

炒熟後的花生、瓜子、豆子,分別倒進不同的袋子,繫緊口袋,不到過年不會被打開。只是,吃的時候總是要小心,如果比較著急,運氣不好吃了一顆爛花生,會冷不防吃進一口沙子。而且剝花生的手,總會特別髒。

二十三,提倒籃。這是因為以前送年禮,都是提著籃子去,為什麼是“倒籃”, 父親給我解釋過,我已經記不起來了。在我參加工作之前,家裡很多親戚的年禮都是我去送的。送年禮,也有講究。該什麼時候送,送什麼,對方回饋什麼,我應該怎麼說,都有定式,這算是我最早的社會實踐活動了,待人接物、禮節客套等都會在這時候派上用場。大多數時候,我都是送一塊兩斤的肉,然後拿回來10幾個雞蛋。

農村老家的年味

二十四,過小年。2006年大學畢業去北京工作,才知道北方是二十三過小年。

二十五,水豆腐。這一天,是家家戶戶做豆腐的日子。幾乎每家都會有一盤石磨,把秋天收穫的黃豆,用水浸泡一晚,然後把漲大的黃豆倒進石磨,兩人推動石磨,黃色的豆漿就會從石縫裡流出來,下面用一個容器接著。

我們小孩站在旁邊好奇地觀看,時不時往石磨的孔裡添兩勺豆子,但大多數時候都會被母親制止,她覺得我們並不是幫忙,而是幫倒忙。純手工製作豆腐的快樂,在於全程參與,而且可以吃豆腐腦,豆腐皮,最後用石塊壓豆腐出來的水,用來洗頭髮據說是極好的。整個製作過程,我在網上找到一個方法,感覺是北方豆腐的製作工藝,除了磨豆子和點滷與我家不一樣外,其他都大同小異。

二十六,炸豆腐。也就是把水豆腐用油炸成油豆腐,同時還會用這一鍋油炸魚、炸肉、炸糯米糰子。最懷念的是剛油炸好的油豆腐,熱氣騰騰,清香撲鼻,蘸上一點醬油,人間至尊美味。這個味道後來我只在雲南某個小地方吃過一次,讓我不斷感嘆“人間難得幾回聞”。

當然,除了做把水豆腐做成油豆腐外,這一天還會製作豆腐乳。把水豆腐切成小塊,放到用稻草鋪就的網格中,掛到空中,等到長出黴來(因此也稱作黴豆腐),再加上辣椒粉、鹽,放到罈子裡,待以時日,就是美味的豆腐乳。

農村老家的年味

以前總覺得長黴後的豆腐,應該是不健康的食品。後來採訪營養學專家,講到腐乳時,才得知腐乳有一個外號,叫“東方奶酪”,是極其營養的一個食品。只是,鹽放得太多,對血壓不好。

二十七,推粑子,也就是把糯米推成米漿,然後用不同的模具,製作成不同的糯米粑粑。

二十八,殺雞殺鴨。二十九,樣樣有;三十,過大年。

隨著經濟發展,青壯年外出,如今很多習俗已經沒有了。比如炒瓜子、花生,基本都在集市上購買了;製作豆腐是一個經驗活加體力活,會做的老年人做不動了,做得動的人已經不太會做了,所以也基本都是買了。我因為每年幾乎都是二十七八才放假,所以提倒籃的習俗我也不能參加了。大多數時候,都是在拜年的時候送錢解決。打碳煤灰的活動,如果不是今年母親提起,我幾乎已經忘記了。

如今,這句童謠雖然依然記憶猶新,但過年前的這些習俗,大多數我都參加不了,基本都只能成為我的一個記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