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應該忽略遼金元等非漢族的政權,因為他們以前都是中國土地上的政權,你認同嗎?

何桂賢


當然認同。難道漢族或華夏族的秦皇漢武開疆拓土,吞併各少數民族的生存區域就是文治武功,而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地區,就算外族入侵嗎?而且中國一詞真的和民族存在著必然的聯繫嗎?

"中國"這個詞的含義是經歷過變化的,所以並不可以用古代意義上的"中國"去和今天意義上的"中國"畫等號。

最初的"宅茲中國",這裡的"中國"其實自身就蘊含著一個突破了族群觀念的概念。因為殷周交替之際,中華文明的主體民族並沒有徹底完全地形成,周人和商人在當時幾乎可以視為是兩個不同的族群,武王伐紂從商朝的角度來看其實也是一種外族入侵。"宅茲中國"自身就蘊含著一種含義,即位於天下之中的"中國"是固定的,但統治於此的族群可以輪換。

西周時期,"中國"一詞普遍指國都或周王室的王畿,東周時期這一含義又進一步擴展到華夏地區的各諸侯國,開始逐步成為一個地理概念,但是在中國古代史上,"中國"始終沒有成為一個固定的國號。據現在的考證來看,在清朝前期,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時,欽差大臣索額圖的銜上被冠之以"中國"二字,這表明中國從清朝開始已經在外交上開始使用"中國"一詞,可以視作是"中國"開始作為我國號的一個源頭。民國建立後,在法律意義上正式規定了"中華民國"的簡稱是"中國","中國"含義的近代化才逐步成型。

由此可見,"中國"一詞的含義和民族並沒有太大的關係。首先,"中國"的含義自古以來就是在不斷拓展的,而且"中國"一詞早在漢族形成之前便已經在普遍使用。其次,最早在國際事務中使用"中國"來指代我國的並不是漢族。其三,"中國"一詞並不是華夏族或漢族的獨創,很多少數民族政權在自己的國號中都使用了"中"這個含義。

還有對民族的界定。今天的漢族並非古代的漢族,不斷有少數民族自然地融入到農耕的漢族中,比如匈奴和鮮卑等。中國近代即已產生了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當然,這一概念也是在不斷演變的,比如今天的中華民族指的是國內56個民族的總稱,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曾有一段時間為了民族團結的需要,將中華民族整體視作一個民族。但不論如何,中華民族概念基本上一直代表著生活在我國土地上的所有人(當然,這種概念在清末民初皇漢思想盛行的時代曾有過漢民族主義傾向)。

現在學界普遍認同的一個事實是,近現代中國的疆域基礎,是在元明清三代打下的,而這一時期自身就是蒙漢滿三族交替執政的階段。對於中國的歷史疆域問題,當然存在很多意見,但一個被很多人基本認可的觀念是,中國的歷史疆域以清代疆域為準。在此基礎上,歷史上存在的一系列民族政權,只要其範圍在清朝的基本疆域範圍之內,均可視為中國史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