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寧夏河流知多少

寧夏是我國水資源最貧乏的省區之一,全區河流水面積只有386.827平方公里,佔全部水域面積的25.8%。河川年徑流量為9.49億立方米,年徑流深18.3毫米,只是全國平均位(276毫米)的1/15,也只是黃河流域平均位(87.6毫米)的1/5。

耕地畝均佔有水量48立方米,分別為全國和黃河流域平均位(1344立方米和311立方米)的1/28和1/6。人均佔有水量166立方米,遠低於重度缺水區人均1000立方米的全國標準和黃河流域平均位(2146立方米和493立方米)的1/11和1/3。

而且河流水質礦化度高、含沙量大。礦化度一般是0.5~0.7克/升,最高達到19克/升,被稱為“苦水”,均不適合人、畜飲用和工農業用水。

黃土丘陵區域的河流均含沙量100公斤/立方米~380公斤/立方米,最大含沙量1580公斤/立方米。黃河寧夏段的含沙量一般在5.90公斤/立方米,年均引沙137.5萬噸,素有“鬥水七升沙”之說。再加上寧夏年降水量平均只有180~650毫米,由南向北遞減,最少地區只有166.9毫米。

但是全區各地的水蒸發量都在1214.3~2803.4毫米,遠遠大於降水量,這就給寧夏水資源短缺帶來了相當嚴峻的形勢。

如果把水汙染的因素考慮進去,將更是雪上加霜。

人文地理:寧夏河流知多少

寧夏境內河流,北部屬黃河上游,南部多屬黃河中游。上游較大的黃河支流有清水河、苦水河、都思兔河、祖厲河等;中游較大的河有涇河、葫蘆河、汝河等。均分佈於黃河右岸,大多以六盤山脈為中心南北放牧分佈。

上游支流皆北流匯入黃河,大都流經乾旱半乾旱地區,水量小、泥河多、礦化度高。徑流量變化大;中游支流皆南流匯入黃河支流渭河,一般流經半乾旱半溼潤區,水量較大,泥沙較小,礦化度較低,有一定水力資源,但均無通航能力。

主要河流:

01 黃 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國的第二大河。

古稱“河”“河水”“大水”“大河”,漢代始稱“黃河”。

發源於青海省馬曲(約古宗列渠),經青海、四川、甘肅3省,從甘肅靖遠縣流入寧夏中衛市南長灘。在寧夏境內河段古稱“北河”“上河”和“西河”。流經中衛市、中寧縣、吳忠市、青銅峽市、靈武市、永寧縣、銀川市、賀蘭縣、平羅縣、石嘴山市,從石嘴山市惠農區頭道坎出境,流程397公里。

流域面積34823平方公里,均屬於黃河上游(不包括黃河中游的涇河、葫蘆河流域)。過境年平均徑流量325億立方米。最大洪峰量為6230立方米/秒~8010立方米/秒。含沙量3.85公斤/立方米~6.28公斤/立方米。12月下旬至翌年3月上旬封凍。區內河道總落差201米,水能理論蘊藏量203萬千瓦。

1967年建成青銅峽水利樞紐,2004年建成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

人文地理:寧夏河流知多少

02 清 水 河

寧夏段黃河的最大一級支流,古稱“洛水”“高平川水”“蔚如水”“苦水河”“葫蘆河”等等。

發源於六盤山脈中段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鄉黑剌溝腦,北流320公里,流經原州區、海原縣、同心縣,由中寧縣泉眼山匯入黃河,流域面積14481平方公里,穿越寧夏黃土丘陵和中部乾旱帶,水少、多沙、水質差,流域水土流失嚴重,屬於乾旱和半乾旱河流。

年徑流深自上游至下游為105.3毫米,全河每年平均徑流量2.02億立方米,常年流量1.71立方米/秒~1540立方米/秒。年均含沙量229公斤/立方米,年流失泥沙1065萬噸。上游礦化度小於2克/升,中下游礦化度2克/升~8克/升。有大中小型水庫91座。

03 典 農 河(河西總排幹)

典農河(原名愛伊河)工程是集溝道整治、防洪排水、城市景觀、生態建設為一體的自治區重點水利工程,是銀川市防洪排水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寧夏建設節水型社會的標誌性工程之一。

典農河南起青銅峽水利樞紐壩下,北至平羅縣沙湖,跨銀川市永寧縣、金鳳區、賀蘭縣,平羅縣,接引銀西防洪的6個攔洪庫和兩個滯洪區,及永清溝、過江溝、二一支溝、第二排水溝、三一支溝、四二乾溝、銀新幹溝、第三排水溝等溝道,沿途連接永家湖、七十二連湖、華雁湖、西湖、閱海、北塔湖、沙湖等湖泊溼地共5萬餘畝,尾水由第三排水溝排入黃河。

典農河規劃線路總長146公里,概算投資2.2億元。

典農河建成後,既疏導了唐徠渠和西乾渠停水後的渠道積水,有效地保護了渠道工程,又接引了賀蘭山各攔洪庫的洪水和沿途的農田排水,實現洪水、溝水、渠水的再利用,為改善溝道水質、調節周邊地下水位、提高城市防洪排水標準、保障湖泊溼地的生態用水以及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等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為美化人居環境、促進人水和諧、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人文地理:寧夏河流知多少

04 苦 水 河

寧夏黃河段一級支流。發源於甘肅環縣沙坡子溝。北流224公里,流經環縣、鹽池縣、靈武市、吳忠市,由新華橋鎮匯入黃河。

流域面積5218平方公里。徑流少、水質差,為乾旱區季節河流。

流域平均年降水量只有268毫米,年徑流量1550萬立方米。平均含沙量325公斤/立方米,年流失泥沙1040萬噸。平均礦化度4.5克/升。有中小型水庫5座。下游流入銀川平原後,成為青銅峽河東灌區的重要排水溝道,接納灌區迴歸水,平均年排水量0.66億立方米,佔實際年徑流量0.822的80.3%。

05 都思兔河

寧夏黃河段一級支流。俗呼“苦水溝”。

發源於內蒙古鄂托克後旗八一農場,全長161公里,流域面積8.3萬平方公里,僅河口段13公里為寧夏與內蒙古的界河,在寧夏境內長9.5公里,由平羅縣紅崖子鄉王家溝匯入黃河。

年徑流量1408萬立方米,含沙量平均0.104公斤/立方米,年輸沙量13.3萬噸,年輸鹽量6.05噸,礦化度28克/升。因水質極差,味苦澀,俗稱“苦水溝(河)”,害大利少,無農田灌溉作用。

06 祖 厲 河

甘肅黃河段一級支流。

發源於甘肅會寧縣華家嶺,全長224公里,於甘肅靖遠縣匯入黃河。右岸少數支流流經寧夏西吉、海原縣境,在寧夏境內流域面積597平方公里。1920年海固大地震造成堰塞湖5處。水文特點是徑流少、泥沙大、礦化度高,每年平均水資源量為0.098億立方米,結合徑流深16.3毫米。

人文地理:寧夏河流知多少

07 葫 蘆 河

黃河中游二級支流,渭河一級支流。古稱“瓦亭川”“武延川”。

發源於寧夏西吉、海原二縣交界的月亮山,位於六盤山西麓。流經西吉縣後進入甘肅靜寧縣,流過秦安縣,在天水市匯入渭河。寧夏境內流長120公里,流域面積3281平方公里。

流域平均年降水量491毫米,年徑流量1.69億立方米,平均含沙量87公斤/立方米。左岸有馬蓮河、什字河、好水河等支流,因均發源於六盤山西坡,故水量較大,含沙量較小,水質較好;右岸支流水量小、水質差、泥沙多,水土流失嚴重。有中小型水庫68座。1920年海固大地震形成堰塞湖35處。

08 涇 河

黃河中游二級支流,渭河一級支流。

發源於寧夏涇源縣六盤山。正源(南源)為二龍河,匯涼殿峽、桃木山之水入老龍潭,下流至香水河,出崆峒前峽、後峽,東流至平涼西北匯北源(即由原州區大灣鄉發源的頡河),再東南經陝西長武縣、彬縣,由淳化縣匯入渭河。

因涇河含泥沙少,水清,渭河水濁,二水相匯後,有“涇渭分明”的景觀。

其幹流在涇源縣境,長39公里。支流流經固原縣東南部、彭陽縣和鹽池縣南部麻黃山區。

流域面積4955平方公里,是寧夏水資源較豐富的地區。水文特點為水量多、水質好、徑流地區變化大。

寧夏流域平均年降水量510毫米,年徑流量3.49億立方米。平均含沙量62.2公斤/立方米。礦化度一般小於2克/升。水能資源較為豐富。有中小型水庫47座。涇河是寧夏出境水量較多的河流。

人文地理:寧夏河流知多少

09 茹 河

黃河中游三級支流,涇河一級支流,渭河二級支流。

發源247於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鄉黑鷹峁南麓水溝壕。流經寧夏原州區、彭陽縣,由甘肅鎮原縣先入蒲河,再流入涇河,最後匯入渭河。

寧夏境內河長91公里,流域面積2011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年降水量530毫米,年徑流量8040萬立方米,平均含沙量128公斤/立方米。平均礦化度1.2克/升。有中小型水庫20座。流域內有云霧山自然保護區和王窪煤礦。

除以上較大河流之外,還有一些較小的三四級支流和黃河兩岸的溝谷,如冬至河、中河、莧麻河、西河、馬星河、長沙河、小河、紺水河、濫泥河、渝河、秀水河、頡河、洪河、安家川河等。溝谷另有高崖溝、大河子溝、水洞溝、大武口溝、鄧井子溝、折死溝、金雞兒溝、紅柳溝、沙溝等等。

另外,在黃河兩岸,又有許多人工開挖的引黃灌溉水渠和揚黃工程,其中著名的大幹渠有:秦渠、漢渠、漢延渠、唐徠渠、惠農渠、美利渠、“羚羊”三渠、七星渠、躍進渠、西乾渠、東干渠等。揚黃工程則有固海揚水工程、陝甘寧鹽環定揚黃工程、寧夏扶貧灌溉工程等等。


文章選自《寧夏曆史地理變遷》一書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