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 哲學總論 -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哲學·科學·常識》

中信出版社,2018年


梅劍華 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


2004年陳嘉映先生在北京大學外國哲學所老化學樓227做了以此書部分(從希臘天學到哥白尼革命)為主題的系列演講,2006年以此為基礎出版了《哲科常》,2018年再版。十餘年來如何理解哲學與科學,哲學與常識是我揮之不去縈繞於心的話題。學習、反思、對話、回應此書形成了我這些年的主要工作。我們知道一方面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等強調哲學與科學的分野;另一方面斯賓諾莎模仿數學建立倫理學、奎因強調哲學和科學的連續性。圍繞著哲學和科學的相似和差異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兩種哲學:致力理解的哲學和建立理論的哲學。哲學當呼應其時代,21世紀的政治、社會、科技、文化發生了鉅變。也許到了超越科學主義和反科學主義、還原論和反還原論、專家之學和大眾之思的兩極分化的時候了。我們需要重新深入考慮哲學、科學和常識之間的有機聯繫,若不知從何開始,可從《哲科常》開始;若不知歸宗於何,可歸宗於《哲科常》。可超而不可越,此書當為案頭必備。


陳瀟 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陳嘉映教授在哲學與科學的對壘之間,董道而行,有如武當張真人大道至簡,將為哲學與科學所拋棄的“常識”重新拾回來,細緻梳理了哲學與科學、科學與常識,哲學與常識以及“哲學-科學”與近代科學、哲學的關係。體大思精,行文曉暢,用語活潑,處理的卻是艱深的硬核問題。


在科學昌明的當代世界,陳嘉映教授效法古往今來的大哲,對“哲學何為”給出了自己的思考。陳嘉映教授對諸家學說論爭的問題及論據信手拈來,使得哲學史在其自身的哲學論述和問題關懷中逐次呈現,並指向我們的生活世界。


在“哲學與科學”關係的闡釋中,陳嘉映跨越式的走到了海德格爾和托馬斯·庫恩的前頭。這種意義,正如余英時在後五四時代於中國思想界的價值,重新梳理傳統中國與現代的關係,在文革的“厚今薄古”與施特勞斯的“厚古薄今”之外,尋求傳統與現代的第三條道路。


王靜安先生在中西哲學史論述中,曾發出一聲喟嘆:一輩子做哲學史家,不願意;想做哲學家,又不可得。初讀王靜安先生一說,頗為震驚,震驚於這種直白“不可得”的現實,以及“不願意”的無奈。讀罷《哲學·科學·常識》一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陳嘉映教授是當代中國哲學界化解王國維兩難困境的第一人。


《思想與論證》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梅劍華 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


在哲學界,陳嘉映先生和程煉先生的寫作風格具有高度的可辨識性。學界給程煉貼上分析哲學標籤,但程煉不認為自己做分析哲學,他堅持聲稱是做哲學的。在《思想與論證》的序言裡,他提出了後來廣為人知的蘇二條:“第一條,我們要用清晰的概念將思想清晰地表達出來,我們要用字面的意思而不是修辭的方式說話;第二,我們的思想要經得起推敲和論證,而不是願望式的、跳躍式的、故弄玄虛的”。支持清晰表達,反對故弄玄虛,是程煉的一貫立場。他尤其反對迷魅地談論世界,我們尤其要抵制把“內在”、“靈性”這類學院行話讀入事物之中,並“把它們外推為世界的一個與眾不同的部分從而讓人取得不容質疑的客觀性。”作為自然主義者的程煉對迷魅的行話有著高度的自醒。他在“哲學合作社訪談錄”有些刻薄地提醒那些喜歡哲學的朋友:哲學令我最不滿意的地方在於,它似乎有一種誘惑力。往往一個人越不適合做哲學,哲學就越是吸引他。哲學在這個方面有點類似於婚姻,越不適合結婚的人,婚姻對他的誘惑力就越大,結婚的次數就越多。當然他更期望的是在健全的科學主義世界觀下寫出來的不是《理想國導讀》或《單子論評述》,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理想國》或《單子論》,但這是一項極其困難的事業。我手頭的《思想與論證》乃是程煉先生2006年秋季參加首師大哲學系舉辦的政治哲學國際論壇之際送給我的,保存至今。除了這本書,他的《倫理學導論》、《倫理學關鍵詞》,譯作查爾斯·泰勒《現代性之隱憂》,以及散見各種期刊報紙的大小文章都是中文哲學寫作的典範,值得致力於漢語哲學寫作的諸君一讀。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紛爭的年代:當代西方思想尋蹤》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樊星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


時間在飛速流逝。許多轟動一時的人與事很快就會被人們在不知不覺間淡忘。因此,需要有心人記錄下每年的大事記,作為當代的備忘錄、路線圖。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當代西方思想尋蹤(2003--2012)”,旨在逐年記錄下西方思想界、學術界的熱點話題、政治動向,簡明扼要,伴隨著作者的點評,給時代留下一份抗拒遺忘的報告。其中,“反對‘弱智化’的文化戰爭”、“數碼時代的文化愚昧”、“保守主義的衰落與思想多樣性的危機”、“佔領運動:另一種民主化浪潮”這些小標題都很能引人注目。


而以“紛爭”作為這個時代的基本主題,也相當準確地概括了當代的雜語喧譁、莫衷一是。在這些紛爭中,不同的思想交鋒如何烘托出當代問題的錯綜複雜?有的思想如何成為政治家的武器?另一些新思想如何折射出歷史的長久之惑(例如圍繞右翼與左翼的鬥爭,關於宗教、民族、階級、道德、性別等等的紛爭)?還有,在種種的熱鬧紛爭中,當今社會的種種困擾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更加突出,這是否昭示了思想的危機?從政治家到文化人以至普通人都在各執一詞的任性中奮力搏擊,絕望的嘆息、誇張的吶喊、狂歡的喧譁,加上別有用心的警告,常常都顯得熱熱鬧鬧,也轉瞬即逝。


網上常常也可以看到有心人對於國內思想文化大事的記錄,值得留意。


《歷史·山水·漁樵》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向維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一本可以叫做“思想小品”的冊子,但作者試圖處理的卻是一個大問題,全書雖然主要由三篇文章構成,但“歷史”是貫穿其中的。作者承續乃師李澤厚先生對於“巫史傳統”的闡發,進而指出“歷史”是中國人的信仰,是中國文明的精神基因。而“山水”作為“大地中的超越之地”,在超越性的世外涵育文明和歷史,正可“以青山見證青史”。然而,真正與“山水”有著切身關係的只能是“漁樵”,在笑談之中,“漁樵”不在意與人世間紛紛擾擾和恩恩怨怨,“漁樵”談論的是超越性的歷史之道。就此而言,中國文明的密碼可能就藏在這幾個“意象”之中。作為一個社會學系的學生,從中受到的思想啟發也是巨大的。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方東美先生演講集》

中華書局,2013年


陳偉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系副教授:


方東美(1899—1977),安徽桐城人,後來去了臺灣。20世紀新儒學學者之一。方東美對中西方哲學與文化有很好的研究,其會通工作,亦令人稱道。特別是,方東美的作品中貫穿著對生命的熱愛,對生生不息的頌揚,對自由的謳歌。《方東美先生演講集》是其作品集中的一種。其實他主要的著作,都值得推薦。方東美認為,董仲舒已經是打著儒家的旗號販賣私貨,謀取功名利祿。其獨尊儒術的文化專制主義,更是令人不齒。方東美希望圍繞儒家最基本的經典,去闡發儒學之精華。這種儒學,他稱之為原始儒學。讀了方東美,你會看清楚庸儒、俗儒、腐儒、偽儒的醜惡面目。目下不少儒者,利慾薰心,有意混淆概念,竭盡諂媚阿諛之能事,廉恥之心全無,卻滿口孔聖人。真所謂“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此時讀方東美的文字,甚有必要。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譯者:張國辰

重慶出版社,2011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徐來 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我們活在一個價值混淆的時代,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過去的古老觀念已經無法應付新的狀況。”《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這部曾被《時代》週刊評為“美國七十年代十大暢銷書之一”的作品,同樣適合當下閱讀。例如書中提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人們對科技熱情又牴觸的反覆焦灼,與我們如今對AI的感覺並無二致,更有甚者,受眾思想卻並未因科技的發展而變得更加包容,一些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傲慢與偏見反被固化。似乎恰好為當下流弊所設計,書中反覆提及的“良質”(quality),涉及道家的“道”、佛家的“心”、儒教中“好的傳承”、印度教的“靈性”,以及禪宗的“物我兩忘”,尤其巧妙的是,作者能從摩托車維修這種“格物”的方式去“致知”,從“正心誠意”的敬畏中去融合和總結“良質”的奧義。即使這本書後半部稍顯冗長,但依然瑕不掩瑜。因為一本好書,重要在於能夠破除人心中的偏見和誤解,開啟一個新的世界和領域。因此斯蒂芬·霍金才會說:“我希望拙作(《時間簡史》)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一樣使人們覺得,他們不必自處於偉大的智慧及哲學的問題之外。”讓我們心態開放地擁抱所有優秀的思想成果,接受萬物運行的異彩紛呈,從而豁然開朗,跨進新的境界和領域。


- 西方哲學 -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道德情操論》

譯者: 蔣自強 等

商務印書館,1997年


劉清平 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亞當·斯密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家,這本著作的許多論述也存在邏輯上的自相矛盾,卻以獨到的眼光分析了每個人兼有的利己欲與利他心(同情心)的互動關係,尤其從“無偏私旁觀者”的視角出發,要求人們在倫理生活中憑藉同情心約束自私慾的擴張,防止把利己動機凌駕於利他動機之上做出損人利己的不義舉動,在“不可害人”的正義基礎上追求自己的正當利益,並按照18世紀啟蒙思想的基本理念,將這條正義的法則看成是支撐人類社會的“主要支柱”。同時,他還對以往西方哲學家將利己與利他割裂開來的片面見解進行了批判,認為人際行為具有道德價值的先決條件,就是讓利己欲與利他心以正義為底線保持兼容協調。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僅在利己與利他的關係問題上,而且在以“不可害人”作為正義底線的問題上,此前此後的絕大多數西方哲學家都沒有達到亞當·斯密的思想高度,要麼在利己與利他之間各執一端,要麼在強調正義時或多或少偏離了“不可害人”的要害。所以,今天批判性地重溫這部經典,對於我們理解人類的道德生活,完成當前急需的“正義啟蒙”具有重要的意義。


《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

譯者: 陳嘉映

商務印書館,2018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陳瀟 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單看書名,就有點拆臺的意味,明顯可以感到威廉斯的思想觸碰了諸多哲學世界的禁忌。威廉斯開篇,即討論蘇格拉底“人應該怎樣生活”的問題。他將蘇格拉底問題,調整為“我應該怎樣生活”,對試圖將現實的個人抽離出具體處境的普遍化傾向和努力表示抵制。


威廉斯認為,蘇格拉底問題,首先是一個自我關切的問題,並對康德道德義務的運思路徑表達抗議。他認為,將“道德”置於至尊地位,是成問題的。威廉斯視“道德”為倫理思想之一特殊變種,並試圖將道德渾然不覺者(amoralist)納入倫理生活的考量範圍。


“我該如何生活”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在諸多道德系統觀念之間,選擇合於自身性向的路徑,而是在廣袤的生活世界這一舞臺上,在各種道德考量與諸多非道德價值和系統的競技之間抉擇。威廉斯認為,現代世界對倫理思想的需求是沒有前例的。對理性和反思的謹慎態度,威廉斯使得蘇格拉底問題,呈現出了不同於過往哲學家的面貌。


在這個平民化的時代,威廉斯的論說可能顯得多餘。但是,餘私心以為,威廉斯首要的潛在論說對象,即是浸淫於蘇格拉底和儒家智識主義傳統的現代知識人群體。威廉斯的論著可以當作古代智識主義精神後裔,在平民化時代的生活指南。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康德的理性神學》

譯者: 邱文元

商務印書館,2014年


李文倩 湖南大學外國哲學博士後:


艾倫·伍德在《康德的理性神學》一書中指出,在一般的理解中,人們認為康德對於傳統的上帝存在之證明的批判,具有“摧毀世界”(海涅語)之功效。但作者認為,從哲學史的角度出發,康德其實對經院哲學-理性主義傳統抱有較多的同情和理解,並且,他對上帝存在之證明的批判也並未取得絕對的勝利。


《理性的權威》

譯者: 蔡仲 / 鄭瑋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李文倩 湖南大學外國哲學博士後:


托馬斯·內格爾在《理性的權威》一書中,試圖在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盛行的當代語境中,為理性的權威性提供一種辯護。作者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理性這樣一種東西或者說思想範疇,它不僅適用於邏輯、數學和科學,而且也適用於人類活動的實踐領域。由此,承認理性或普遍性是倫理學得以可能的基本前提。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分道而行:卡爾納普、卡西爾和海德格爾》

譯者: 張卜天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李文倩 湖南大學外國哲學博士後:


邁克爾·弗裡德曼在《分道而行——卡爾納普、卡西爾和海德格爾》一書中指出,分別作為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代表的卡爾納普和海德格爾,他們的工作基於一個共同的思想背景即新康德主義。只是卡爾納普的思路更接近於馬堡學派,而海德格爾則致力於對西南學派問題的解決。卡西爾是溝通二者的一個良好的中介。


- 中國哲學 -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論語講析》

北京出版社,2019年


唐小兵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周志文是我的忘年之交,他撰寫的記憶三書(《記憶之塔》《同學少年》《家族合照》)從個體的生命史和成長史講述了小人物與大歷史的相遇,而其《冬夜繁星:古典音樂與唱片札記》展現了一個研究古典文學的學人的音樂世界與人文涵養。周先生關於教育的隨筆集《躲藏起來的孩子》也是膾炙人口,頗受大陸讀者歡迎,他在這本小書裡對於在急功近利的時代如何培養兒童的人文主義心靈有著真切而深刻的反思。


最近剛剛出版的《論語講析》更是周志文先生數十年沉潛涵泳於中國古典作品的結晶,他的詮釋與講述既能進入學術史的脈絡,又能與個人的生命體驗結合,而且文字自然真切,很多論述可以直指人心,確實如《論語》專家復旦中文系傅傑教授所言:這是一本開卷有益的解讀《論語》的好書。比如周先生闡釋孔子所言的“五十而知天命”就很深刻,他說:“面對這無法完全明白又無法掌控的世界,我們該怎麼辦?在西方世界,便將這事放到宗教上去討論,由信仰或祈禱上帝‘垂憐’來幫助我們適應這種秩序。孔子則不然。他不說‘信天命’,而說‘知天命’,這是與宗教家最大不同處。‘知天命’指我知道有天命這回事,也知道我無力掌控它,但天既生我,也讓我與聞天底下最奧秘的真理,可知我之存在是有意義的。‘知天命’的另一層含義是我知道它,但我不‘相信’它會左右我的一切,除了天命之限之外,這世界還留下了不少可供我奮鬥的餘地,我應努力為學,以望成人,至於最後能否有成,則不在我的預計之中。人生有限,這是天命,但有限的生命不妨礙我讓它變得有豐富的含義,讓它有意義,這靠的是人的努力。後人常有泰山、鴻毛之喻,在儒家看來,人生意義的泰山、鴻毛之別,往往是操持在自己的手上。”


《一個當代的、大眾的儒學:當代新荀學論綱》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伍國 美國阿勒格尼學院歷史系副教授:


這是一本有新意,能引發思考和爭論的著作,也反映了當前帶有一定普遍性的,對荀子思想地位的重估。作者在書中回顧臺灣的儒學研究環境時指出,在20世紀80年代,倘若有人在圈內研究荀子,“那是為了證明荀子錯誤百出。” 在2006年,劉教授正式提出了“當代新荀學”概念,希望把荀學從孟學的框架中抽離出來,建立雙方平等的對話關係。


作者認為,荀子的“性惡”論被後世誇大,但其本質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性善論,即“弱性善論”。“心”在荀子看來必須經過“困惑猶豫,嘗試錯誤才能做出恰當的道德抉擇”,是一種有限度有條件的道德直覺心,因而比孟子學說中的不慮而知的“心”“更貼近人類道德生髮開展的真相”。在思想史意義上,作者揭示出,雖然漢唐儒者都有尊孟貶荀傾向,但其實早已深受荀子影響而不自知,即所謂“孟皮荀骨”。


作者承認,孟子的世界顯得更為“純粹,純淨,而美好”,而荀子建構的圖景則“駁雜,凡俗與平常”,但是作者自承自己的哲學觀是“哲學建構必須緊扣宇宙人生的真實來立說”,追求人在具體情境中運用尋常理智。我想,假如以此為基準來定義哲學的意義,大概會認為荀子的意義世界及其邏輯論證是更“真實”也更可學的。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道德經》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


徐來 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對於讀書這件事,我始終鼓勵——“年輕可翻《新青年》,稍長宜讀《道德經》”。《道德經》作為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探討了宇宙生命發生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真諦,被譽為“萬經之王”。它寥寥五千言,卻包羅萬象;立意高遠,又貼近日常。人的一生,至少應讀兩至三本正經以啟蒙智慧。早讀或晚讀,不是那麼地重要,重要的是一旦打開,須不定期反覆品讀。尤其是當下,科技越發展、互聯網越興盛,反而出現“知識易得而智慧難求”的困境。人們彷彿走進觸手可得的知識的廣袤森林,卻似乎只能見樹木不見森林,或是為了閱更多的樹木、摘更多的果實而窮盡其心卻不知所歸。《道德經》之於當代人,彷彿出走的嬰孩回到母體文化的懷抱,於紛紛擾擾中復歸清淨之氣。思考“道”,便是思考人在天地中活著的本質和意義,真正做到“達理而不執迷,就像將要融化的冰塊;樸實誠懇,就像未經雕琢的原木;胸襟開闊,就像那深山的曠谷;隨和寬容,就像那容納濁流的河水”,順其自然,才最是有力。


《新編中國哲學史》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蕭三匝 獨立學者:


勞思光先生此著超越截至目前所有中國學者撰寫的哲學史、思想史。哲學史之難寫,在於哲學家必須同時是哲學家與史學家。也就是說,哲學史必須既述評歷代重要哲學家的哲學的內在邏輯,又要從大方向上勾勒出中國哲學在歷史上的發展軌跡。勞先生是一個天生的哲學家,其思維之精細、貫通、深刻,其文筆之精準、簡約、清通,並世無第二人。勞先生寫哲學史,真可謂做到了庖丁解牛。讀之,一切高深玄妙的哲學問題,立即朗然釋然。勞先生之所以能有此功夫,與其具有西方哲學素養直接相關。事實上,他也著有論述西方哲學的書。讀畢《新編中國哲學史》,使我產生了讀完勞先生所有著作的衝動。不過,《新編中國哲學史》評述的只是中國之“哲學”,而非更寬泛意義上的“思想”或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這限制了勞先生思考的廣度和深度。站在中國哲學內部來看中國哲學史,使他高揚王陽明心學而貶斥程朱理學。他沒有深刻認識到陽明心學的巨大弊端——人的自以為義,也沒進而認識到整個儒學的大問題,這與他對基督教沒有親和感直接相關。


- 人與宗教 -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聖經》

國際聖經協會,1998年


蕭三匝 獨立學者:


天下第一書。人是什麼?人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要回答清楚這些問題,必須讀《聖經》。西方到底是怎麼回事?西方人到底是怎麼思考問題的?為什麼中國學西方近200年,學成了“四不像”?要搞明白這些問題,必須讀《聖經》。中國的思想傳統如何更新?中國社會如何才能走出沉悶?中國知識分子如何才能成為未來的瞭望塔?也必須讀《聖經》。如果讓我只給朋友推薦一本書,我就推薦《聖經》。以後給最好的朋友送禮物,首選《聖經》。


《系統神學》

校園書房出版社,2017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蕭三匝 獨立學者:


神學是人認識神的柺杖,系統神學是系統論述神意的著作。神學家巴特說:“一個神學系統必須滿足兩個需求:基督教信仰真理的陳述以及為每一個新的世代詮釋這真理。神學就在這兩極當中擺盪:一極是作為其根本的永恆真理;另一極則是永恆真理落實的時空處境。”因此,一切神學都是處境神學,這是漢語世界應該有自己的神學的最充足的理由。林鴻信教授師從當代神學大師莫特曼,其《系統神學》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漢語神學的鉅著。這部書一共1800多頁,我讀了兩遍才算真正讀懂。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生命的轉化與超拔:我的基督宗教漢語神學思考》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蕭三匝 獨立學者:


近現代以來,甚至到當代,中國西學家最大的問題在於只研究一半西學,即源自古希臘的哲學及其分櫱出來的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等等,而對希伯來信仰的認識幾乎一片空白,很多人一說起西方宗教甚至犯常識性錯誤。因此他們眼裡的西方並不是真正的西方,而是殘缺的西方。溫偉耀教授的特殊之處在於,他既是牛津大學哲學博士(現代德國哲學及基督教神學),又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宋代中國儒家道德哲學)。巧的是,他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博士生導師正是勞思光先生。溫偉耀不僅在知識上融匯中西,更重要的是他苦難的家庭生活(妻子早逝,一個女兒智障)致使他做的是生命的學問,由此他對信仰與中國文化之間的關係的認識就更為深刻入微。我認為,中國思想界對港臺思想家的認識遠遠不夠,像溫偉耀、林鴻信這樣既有信仰體驗,又能認識到中國文化優劣的思想家才能代表中國思想界未來的方向。當然,大陸思想界也不是沒有這樣的思想家,只是太少了而已。


《愛與聖奧古斯丁》

譯者: 王寅麗 / 池偉添

灕江出版社,2019年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唐小兵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美國猶太裔政治思想史家阿倫特是我的“女神”,她的作品《極權主義的起源》、《人的境況》、《心智生命》、《黑暗時代群像》、《過去與未來之間》、《責任與判斷》等都是20世紀思想史上的經典,可以常讀常新予人深刻的啟迪,而這些書裡的《人的境況》、《過去與未來之間》都是我在華師大的哲學系朋友王寅麗老師翻譯的。王老師最近又翻譯出版了阿倫特的博士論文《愛與聖奧古斯丁》,這本薄薄小冊子對阿倫特的思想觀念的發展影響深遠,她在其中對於聖愛與貪愛、生命與死亡、記憶與永恆等議題的思考極為深邃,比如她說:“人忘卻和鄙棄了自己的塵世過往,得以從世界的紛繁萬象中重新收聚自身。時間中的未來(那些所有的尚未)從未來奔向現在,又湧入過去。但在飛越中達到的‘絕對未來’卻永遠是其所是——恆常的迫近,是任何人類行為都不可動搖的、永遠擺脫了死亡的時間。由於人對它無所作為,對之的恰當態度就只能是期待,要麼在希望中期待,要麼在恐懼中期待。”由此可見王寅麗老師譯筆的傳神。


50位學者推薦的200本好書(哲學篇)


《未封聖的聖徒》

作者: [俄]吉洪都主教 著 / 周昌新 配圖

譯者: 劉文飛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8年


周乃蓤 資深媒體人:


吉洪大主教是一位深具文學素養造詣的東正教教士。這本散文集充分展示了他講故事的才華,自從2011年俄文版問世之後,已譯成十多國語言,銷售了數百萬冊,中文版去年在香港印行。書中以人物的描寫最為給力。這些人有他們人性的弱點,但也充滿了靈性的光輝,懺悔的精神,謙虛而且真誠,在吉洪的心目中是聖徒。書名《未封聖的聖徒》是俄文的直譯,英文版譯為 Everyday Saints and Other Stories 意為“人世間的聖徒”,或許更貼切。


俄羅斯社會的變化,給保守的東正教會帶來新的考驗。雖然七成俄羅斯人自認是東正教徒,可是每週進教堂瞻禮的信眾寥寥。這本書的時代背景是蘇聯解體前相對單純的日子。吉洪寫的是他在修道院的心路歷程和一些長老們的掌故,如詩如畫的文字,懷念逝去的純真,帶著淡淡的哀愁,特別能夠觸動讀者的心絃。即使不具有東正教的知識背景,也很容易領略其中奧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