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殺秦王失敗後,張良是如何做到全身而退的呢?

王朝歷史 你問我答

今天帶大家來了解下我們主題中的:刺殺秦王失敗後,張良是如何做到全身而退的呢?

張良刺秦王失敗後,隱忍了九年。在這九年中,所有的一切他都已經想明白了,後來的一切只是按照他在頭腦中建立的對世界的認知行事而已,並沒有太多感情與抉擇。因此韓王死我猜對他的打擊並不大,或許他早就看出來了,只是在等待這一天到來盡完義務。他在復韓期間的經營和佈局都是相當積極的,從擁立王室可以看出來使命感也非常強,所以個人不能認同''被動接受''的觀點。


刺殺秦王失敗後,張良是如何做到全身而退的呢?

以''功成不居''、''順勢而為''的心態改變都是發生在韓王被殺之後,而刺秦後的隱逸則屬於潛居抱道以待其時,比較突出的兩點證據在於組織下邳造反團體和親自隨劉邦入關。司馬遷的評論不能只看表面意思,要多體會語言背後的意思。在留後世家裡面已經寫了他體弱多病,後面總結時卻說想象張良身材魁梧,明顯上下文不一致。


刺殺秦王失敗後,張良是如何做到全身而退的呢?

在劉邦進攻武關的時候,按照張良的意思賄賂了守關的將領,等著約好的第二天入關。但是張良卻進一步建議當晚就進攻,打他一個措手不及。劉邦以後先是愣了一下,想了會兒才接受了建議。根據我的理解,司馬遷是明顯對這種做法是不恥的,太陰損,像心機女的做法。所以最終的評論其實是暗含貶損的意思。

刺秦失敗對張良的打擊是巨大的,但也幫他磨去了稜角,少了年少的衝動,心靜下來了,潛心修學。復國後子房就輔佐韓王,然而這個韓王是劉邦幫著立的,沒過多久項羽又被滅了。韓王被殺的時候子房也在,差點死掉。子房逃跑後就去找劉邦了。感覺這是他人生分界點。而且我認為他最後歸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想在新朝為官,沒有歸屬感吧。挺遺憾的。


刺殺秦王失敗後,張良是如何做到全身而退的呢?

作為大將軍的張良屢戰屢敗,而漢初三傑的蕭何更只能運後勤,此二傑更多的是當初跟劉邦早,張良又有刺秦的威名罷了.漢朝乃至整個華夏史,如韓信者寡,武安君算得上一個,其他人都略有不足。至於張良謀聖更是可笑,出得計謀屢屢受挫,讓劉邦求饒活命等計略成為了謀略?對於當時魏燕趙的戰略佈局也都是韓信一人所為,有時還是感嘆高祖命好,沒遇到韓信或者韓信月下跑了,或許楚朝就誕生了。


刺殺秦王失敗後,張良是如何做到全身而退的呢?

沒人否定張良的地位,張良的問題在於,他的起步太高了,出場就是列侯級別的人物,別說三萬戶,十萬戶都是可以的。就像項羽俘虜了劉邦麾下的周苛後,開口就是封賞萬戶,拜上將軍,你覺得他比張良如何?論能力周苛當然不如張良,可為何項羽要那樣對待周苛呢?無非就是周苛當時是漢政權的御史大夫,地位非常尊崇,而劉邦願意封張良萬戶,自然另外皇帝制度即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才剛開始,非常脆弱,沒有像後世那樣被儒家和官僚系統制度化。但話又說回來如果真的刺殺成功,如果是扶蘇這種非常優秀的守成之君上臺,復國就真的是天方夜譚了。

刺殺秦王失敗後,張良是如何做到全身而退的呢?


張良身上集中體現了忠誠、勇敢、智慧的品質。一、忠誠。先是忠於故國,直到項羽殺韓王成後才放棄復國,專心輔佐劉邦,而一旦投劉邦後,仍然忠心不二。二、勇敢。博浪堆刺秦最能證明這點。三、智慧。不光能謀國,還能謀身。同時做到這兩點的開國功臣很少。荀彧能謀國,但不能謀身,被迫自殺。賈詡能謀身,但不能謀國,投降曹操後幾乎一言不發,是個狡猾的利己主義者。四、歷代文人的吹捧歌頌。張良這種能夠全始全終的人,是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贏得生前生後的名的古代文人最渴望得到的最高境界。

今天的講解就到這裡喜歡美女小編的點擊+關注 有什麼問題和建議的歡迎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