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 宝贝

看到一篇文章感触很深,为什么现在许多人动不动就把亲爱的,宝贝……挂在嘴边?也许我保守、落伍跟不上潮流,总之我的理解是:夫妻之间起码相处很久的爱人才配上这个称呼,总之这个词俺是说不出口。

语言,大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记录历史,直抒胸臆,交往沟通——语言,几乎是无所不能的。中国的语言向来含蓄而文雅,一如《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如《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如《致橡树》中的发出“分担寒潮、风雷、霹雳”邀请的木棉。古代连称呼姓名也有

们的语言越来越开放与包容,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越发亲热起来。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轻易地用“亲爱的”“宝贝”等词来称呼身边的人,甚至可以在任何一句话后面加一个“么么哒”来表情达意。有人可能会为心上人这样一句亲昵的称呼而脸红心跳,有人可能会对讨厌的人发来的一句甜腻的称呼而反感不已,也有人会觉得称呼只是个人习惯,没有任何意义。那么,这些俨然泛滥的亲密称呼,究竟代表了什么呢?1、我说“爱你”是真的“爱你”吗?对于一些擅长人际交往的人来说,亲昵称呼如同语气词无处不在,张口闭口都是“宝贝”的不乏其人,有事没事“么么哒”的不在少数。这些词在他们口中的含义等同于

在他们的语言体系中,这些词汇算不上什么亲昵的称呼,只不过是执行了语言作为工具的使命,让我们的交流更加自然顺畅。 同时,亲昵称呼也代表了亲近与友好的态度,是一种拉近彼此距离的有效方式。不少人利用亲昵的称呼,来拉近与那些仍不熟悉的人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套近乎。当彼此交流时,适当地说上几句甜言蜜语,氛围也就变得热络起来。我说“爱你”,并不一定是真的“爱你”,可能只是想表达此时、此地的一些感受与想法,只是想让我们的交流更加顺畅,氛围更加愉快,别想太多了。2、我说“亲爱的”是真的“亲爱的”吗?语言同样拥有建构的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一个人的形象,总把“亲爱的”“宝贝”等称呼挂在嘴边的人,总让人觉得友好而容易亲近。如果有一个人,时不时说一些甜蜜的话语,在这个大家都来去匆匆的冷静的社会中,总让人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很多时候,我们会利用亲密称呼把自己的身份设定为对方的好朋友,用昵称或者亲密称呼向他人传达“我是你的好朋友”的信息,这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策略。试想,一个说话比吃了糖还甜的人和一个冷冰冰的人,同时请你帮忙,你会帮助哪一个呢?每个人之间的联系都是通过两个人的交往过程慢慢建立起来的,这尺度是两个人共同掌控的,你一个“宝贝”,我一个“亲爱的”,也许是真情实意,也许是互撩而已。我说“亲爱的”,并不一定你就是我的“亲爱的”,而是我希望你把我当作个能够适时适度亲近的人,可以互相依靠互相借力的人,别想太多了。所以啊,就算男神跟你发了一句“么么哒”,不要为此欢天喜地,辗转难眠,也许他只是习惯性撩人而已。 这就是传说中的: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