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澳大利亞是一個盛產電影明星的國度,從梅爾·吉布森到妮可·基德曼,眾多好萊塢頂級巨星都是來自這個國家。然而澳大利亞電影相對來說卻乏善可陳,根本無法與這個國家電影演員在國際上的地位相提並論。

2019年上映的《危機:龍潭之戰》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澳大利亞戰爭電影,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講述了這個國家的一段被人遺忘的歷史,以及不為人所熟知的澳大利亞軍隊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電影《危機:龍潭之戰》由澳大利亞導演科裡夫·斯丹德斯執導,他的成名之作同樣是一部澳大利亞本土作品《紅犬歷險記》。男主角則是前兩年憑藉著熱門劇集《維京傳奇》而聲名鵲起的男演員崔維斯·費米爾,包括男主角在內的所有演員全部啟用了澳大利亞本土演員,使得這部電影成為了一部原汁原味的澳洲電影。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澳大利亞聯邦於1901年才宣佈成立,然而這個年輕的國家幾乎參與了之後世界上爆發的每一場戰爭。無論是上個世紀席捲全球的兩次世界大戰,還是正在進行之中的打擊“伊斯蘭國”的反恐戰爭,這個在地理上偏安一隅並且在政治上與世無爭的大洋洲國家從來沒有缺席過任何一次國際熱點事件,其中就包括這部電影之中所描寫的越南戰爭。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本文試圖通過電影《危機:龍潭之戰》來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 為什麼這場排級單位的戰鬥成為了澳大利亞軍隊在越戰中最為重要的戰例?
  2. 為什麼電影中這支澳大利亞軍隊能夠在敵眾我寡的戰鬥中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3. 為什麼孤懸海外的澳大利亞會如此積極的在全世界各地參與各場戰爭?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被載入史冊的“龍潭之戰”

由於好萊塢電影的強大影響力,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越南戰爭帶給人們的回憶就是美國大兵痛苦的戰場經歷和更加痛苦的戰爭後遺症。殊不知對於澳大利亞來說,越南戰爭是這個年輕國家經歷過的所有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1962年至1972年期間,大約有六萬名澳大利亞軍人被派往越南,其中陣亡超過500人。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對於澳大利亞來說,越戰是這個國家二戰之後所參與的最重要的戰爭,某種程度上來說具有分水嶺的意義。澳大利亞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工作的情況下匆忙參戰,通過十年的越戰考驗之後,打造出一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大的軍隊。而其中最具有歷史意義的考驗就是來自於電影中所描述的“龍潭之戰”,這場戰鬥取得的戰績之輝煌甚至得到了不可一世的美國軍方稱讚,並且成為日後澳大利亞軍隊訓練時必定講解的經典戰例。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1966年8月18日,澳大利亞軍隊剛剛在西貢東南部小城龍潭建立的軍事基地遭受越共軍隊的炮擊,駐紮在該基地的皇家澳大利亞團(Royal Australian Regiment)第六營派出部隊前往搜尋敵軍炮兵陣地。電影中的D連就是隸屬於第六營,他們的任務是接替先期出發執行搜尋任務的兄弟連隊。在途中D連遭遇人數佔據絕對優勢的越共軍隊襲擊,下屬3個排共108人被上千名越南士兵分割包圍。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當天的氣象條件極為惡劣,儘管美軍隨即派出三架F4鬼怪戰鬥機進行空中支援,無奈在瓢潑大雨之中根本無法發現目標而不得不無功而返。此時的基地指揮官由於害怕越共趁虛而入,遲遲不敢下決心派兵增援。就在這樣的不利條件下,英勇的D連官兵最後仍舊擊退了十倍於己的敵軍,只付出了18人陣亡和24人受傷的代價,而越南軍隊則傷亡高達數百人。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雖然龍潭之戰對於越南戰爭的進程沒有起到任何影響,但是這場鼓舞人心的勝利對於剛剛在越南站穩腳跟的澳大利亞軍隊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並且對接下去的進一步軍事行動打下紮實的基礎。

那麼在這場傷亡比例懸殊的戰鬥中,這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優勢的澳大利亞軍隊是如何取得壓倒性的勝利的呢?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根本不在一個時代的交戰雙方

雖然越共軍隊以驍勇善戰而聞名,但是面對一支現代化軍隊的“降維打擊”,依然顯得毫無還手之力。

  • 無線電通訊

在越戰中,澳大利亞軍隊的無線電通訊器材配備到排一級,戰場上隨時可以保持聯繫。遭受敵軍攻擊之後,在連長的命令下D連迅速建立了連指揮部,利用無線電調度指揮下屬三個排,並且及時統一思想收縮防線直到援兵到達。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 步炮協同

澳大利亞軍隊在基地附近設置了炮兵陣地,配備了數門105毫米口徑的榴彈炮。同時在前線部隊中有專業的炮火引導人員,在現場計算座標並且通過無線電指引後方炮兵向敵軍陣地發射炮彈。在電影中也出現了在最後關頭“向我開炮”的英雄事蹟,澳大利亞軍隊的炮火攻擊給越南士兵造成了極大的傷亡。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 空中支援

電影中最感人的一幕發生在澳大利亞空軍不顧惡劣天氣而執意增援前線的情節。皇家空軍的飛行員不顧基地指揮官的禁令,在沒有任何戰鬥機掩護的情況下強行駕駛著直升機奔赴火線,冒著生命危險為彈盡糧絕的D連官兵空投彈藥和物資。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確保了人數處於劣勢的D連在火力上不處下風。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 裝甲運兵車

堅持奮戰到最後一刻的D連官兵終於等來了救兵,基地指揮官在下屬的再三死諫之下終於同意派出基地所有的裝甲運兵車。裝甲運兵車不僅帶來了增援部隊,而且裝備的重火力將馬上要突破澳軍防線的越共士兵摧枯拉朽一般掃平。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龍潭之戰”之中,澳大利亞軍隊不僅展示出大無畏的戰鬥精神,更重要的是在軍事裝備和戰術協同上已經完全是一支現代化的軍隊。相比之下,人數佔據絕對優勢的越共軍隊所仰仗的依然只是陳舊而又簡單的人海戰術,因此面對現代化的澳大利亞軍隊“降維打擊”,結局可想而知。

當然在這裡筆者也必須指出,儘管在戰術上憑藉著先進武器和強大後勤保障能力的澳大利亞軍隊毫無疑問獲得了壓倒性勝利,但是由於越南戰爭的非正義性而導致最終所有參與這場戰爭的外部勢力在戰略上的一敗塗地。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野心勃勃的澳大利亞

從世界地圖上來看,澳大利亞地處大洋洲,與世界文明中心的歐亞大陸相距甚遠。然而這樣一個孤懸海外的新興國家卻從來沒有缺席過任何一場戰爭,箇中緣由頗為值得推敲。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 歷史原因

澳大利亞長時間作為英國殖民地,人口中大部分為白人,宗教和文化與西方國家基本一致。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成立後,作為英聯邦國家的澳大利亞在軍事和外交上依舊接受英國政府的管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澳大利亞軍隊為協約國打敗同盟國立下赫赫戰功,使得這個剛剛獨立的國家得到西方大國的認可。澳大利亞也接管了所羅門群島等原先屬於德國的領地,因此激發了這個新興國家通過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來謀求海外利益的願望。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 政治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國際政治格局,宗主國英國的衰落使得澳大利亞不得不調整外交和國防戰略。特別是當作為大英帝國遠東最大軍事基地新加坡的淪陷,使得日軍佔領東南亞並且矛頭直指大洋洲,澳大利亞本土在獨立後首次遭到攻擊。澳大利亞政府立即意識到無法再繼續依靠英國來保護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於是在二戰之中便堅決地轉向美國,澳美關係成為了該國對外政策的基石。二戰中,澳大利亞將全部軍事力量置於盟軍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將軍管轄之下。並且在戰後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歷次軍事行動,其中持續時間最長的就是電影《危機:龍潭之戰》中描寫的越南戰爭。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 地理原因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佔整個大陸的國家,而人口只有區區兩千萬,因此大洋洲漫長的海岸線意味著這個國家無險可守。這樣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澳大利亞的國防戰略只能“向前”,將自己國家的防禦屏障延伸到東南亞,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如今的澳大利亞已經在美國的支持下,成為印太地區的重要國家之一,對於印太地區的安全與和平發揮著重要作用。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結語

越南戰爭的非正義性導致了戰後好萊塢出現大量批判性的影視作品,從《獵鹿人》到《野戰排》,無不控訴著越戰給美國軍人和越南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但是在這部澳大利亞電影《危機:龍潭之戰》中,導演明智地選擇了迴避政治立場,並沒有試圖去回答為什麼澳大利亞軍人會出現在越南叢林之中。同時電影也沒有為了煽情而過多地堆砌簡單的愛國主義,而是真實地描寫出軍人在為國效忠時表現出來的英勇和頑強,再現了殘酷和血腥的戰鬥場面。

對於見慣了大場面的中國人來說,無法想象這場傷亡幾十個人的戰鬥對於人口只有兩千萬的澳大利亞來說有著何等重要的意義 。電影結尾通過一種簡單而又感人的方式來紀念當年犧牲的軍人,D連軍官收隊點名,報到一個又一個犧牲軍人的名字無人應答,電影緩緩落下帷幕。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危機:龍潭之戰》,原來澳軍也這麼能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