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每次發工資都不給工資條,也沒有人解釋工資的組成部分,這樣符合程序嗎?

wangjh10


事業單位肯定不發工資條,事業單位的工資組成都是固定數,一般不會出錯的。

01.事業單位工資條由同級財政部門掌握,一般不給本人提供。

在公司企業工作,單位發放工資時有可能給大家提供工資條,列明每項都是什麼內容,為什麼發這麼多錢,如果有扣項的話,也會告知大家為什麼扣除工資。

但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絕大多數單位都是不會提供工資條的,因為這個工資條只有同級財政部門有,財政部門每月會給各個單位提供,但不會給職工個人提供,因為財政部門的工資條是以單位打印的。工資條上就包括了單位所有人的工資情況,包括基本工資情況、津貼補貼情況、保險情況、公積金情況、職業年金情況、扣稅情況以及最終的實發工資情況等。所以,工資條一般在單位管財務的那裡,需要的話你可以自己去看

02.事業單位工資組成是固定數,你自己也可以計算自己的工資對不對。

機關事業單位的工資組成都是固定數值,發多少工資一目瞭然。事業單位的工資和你的崗位、學歷、工作年限等有關係,每次調資都是有據可循的,你完全可以自己計算一下自己的工資到底對不對。事業單位工資組成包括崗位工資、薪級工資、基礎性績效工資、獎勵性績效工資、地區附加津貼等。崗位工資、薪級工資是基本工資,和你的崗位有關係,全國都是統一的標準,基礎績效工資也由崗位決定,獎勵績效工資除了和崗位有關係外,還和上年度12月的基本工資有關係,這些都是有對應的計算表格的,有時間你可以去你單位財務那裡要一份,自己給自己算算工資。

03.事業單位工資都是統一調整的,現在各地都有工資系統,一般不會錯誤的。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各地機關事業單位都已經有了工資調整系統,只要把自己的基本情況錄入就可以直接生成工資調整表,這大大降低了出錯的概率。記得剛參加工作時還完全是人工調整工資,調資人員不但辛苦,還難免出現一些小差錯,後來各級組織人事部門都要求安裝工資審批系統,有了工資系統後,大大減少了工作量、提高了調資的準確度,所以,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一般是不需要擔心自己工資調整錯誤的,這點還請大家放心。

歡迎關注中省直遴選,有問題歡迎私信交流。


中省直遴選


發工資的清清楚楚,領工資的糊里糊塗!不給工資條很顯然是不符合規定的!

現在不如以往了。過去,學校會計去教辦室領工資時,都要造個工資冊,每個教師都能看到自己工資的組成情況,可以說是清清楚楚,詳詳細細。這樣,學校會計可以穩穩妥妥地存入檔案,教師個人也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的工資具體情況。如果有人詢問自己的工資,自己可以說是如數家珍般說出來。

自從銀行有了免費的短信通知,教師的工資再也不要學校會計造冊了,也不要去領了,每一個月的工資也只能看到短信通知了。剛開始還可以知道自己的工資詳情,後來,一次次地調整工資和工資改革,終於把人弄糊塗了。再也不知道自己的工資詳情了。請看下圖,只說這是年終獎,就是不告訴具體的情況,包括哪些項目?每一項是多少?標準是什麼?我們只能猜測,只能估計,可無論如何都弄不清楚,最後也就無可奈何,接受事實。

其實呢,早在1995年1月1日執行的《工資支付暫行規定》中第六條中就有面前規定:

而到現在為止,至少已經有將近20年不見工資條了。不知道某些人為什麼不給工資條?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是違反規定的嗎?還是根本沒有把員工的知情權放在心裡呢?他們的心裡肯定是清清楚楚的,可是,他們就是不把這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真的讓人糊里糊塗,一籌莫展啊!

到底是因為什麼?誰知道其中的原因?請你告訴大家吧。


中小學教育者


從上班到退休這麼多年,每次都是是稀裡糊塗的領工資,給多少都是隻領不問。也從不知道該領的應是多少。比如,有個教師比我小一歲,既沒有讀過高中,更沒有上大學。我呢,讀完高中也上了師範學院。可工資反比他少了近200元。反正是糊塗官打糊塗百姓。


北兆山木蘭山


這樣應該是不符合相關規定的,按照《工資支付暫行條例》的規定:“用人單位在支付工資時應向勞動者提供一份其個人的工資清單。”所以如果單位發工資而不給工資條,是違法的。

隨著現在科技的發展,大部分單位給員工發工資都是直接發放到銀行卡上,而不再是通過現金的方式,沒有了簽字領錢拿工資條的程序。對於單位財務來說,如果領導沒有要求,做工資條是一件浪費精力且沒什麼意義的事情,自然不會主動去做。而對於員工來說,只要每個月到賬的錢沒少,很多人都無所謂有沒有工資條;即便希望領到工資條的人,也不會因為這種事情去舉報單位。在單位裡形成這種風氣後就很難再改變了,對於想知道自己工資如何組成的人員,都是直接去找財務。

不過,其實工資條還是非常有用的,可以看到自己繳納的五險一金及個稅情況,萬一出現糾紛時,還能作為勞動仲裁的證據。

對於一些大公司,目前都已經在使用電子工資條這種新的形式,每個月發工資的時候同時通過電子郵件、手機短信等方式告知基礎工資、獎金、補貼、扣稅等具體明細,非常方便,並且對於財務人員也不需要花太多時間。但是在機關事業單位裡,信息系統的升級是比較慢的,功能也不夠完善,電子工資條還沒有推廣起來。

我是職場問答達人流雷電,關注我,分享機關單位和國企的各種知識!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評論留言!

流雷電


機關事業單位發工資,現在都是打到工資卡上,沒有像過去一樣發現金的,也沒有給每個人發工資前解釋一下都發哪些項目,總共發多少錢。每個人只知道每月實到手的工資數目,總工資數,以及扣除的五險一金具體數目,好多人都不清楚,每個月扣什麼,每年的醫療保險費啥時間扣,估計當月工資少的時候,才會去問問清楚吧。

按《工資支付暫行規定》,財政供養人員的工資,實行“三堂會審”:機構編制部門負責審核編制使用情況,看是否有新增或者減少,新增或者減少的依據是什麼,有沒有人事部門或者組織部門的文件和信函,這一關是前置關口,所起的作用,是把好入口關,防止多發、少發,或者無原則無依據濫發。人社局是第二關,負責審核工資具體數額,和每一個分項的構成,以及職務工資、級別工資、福利、補貼等各個項目的增減變化等,負責核定每個人的工資基數。財政局是第三關,負責發放工資,在人社局核定的基礎上,確定福利補貼、獎金績效等發放的具體數額,以及社保費用代扣代繳的數目,並通過轉賬的形式,通過工資銀行發放到個人工資卡中。

因此,有沒有資格發工資,由同級編辦說了算;發多少,由人社局說了算;發不發,怎麼樣發,承擔具體實施動作的部門,是財政局。這就很明白了,如果對個人工資有疑問,或者想了解個人工資詳情,可以直接找自己單位的財會人員,他們會有詳細的工資表,每一個人每一月,都有紙質和電子檔的檔案記載。如果還不清楚,可以直接找人社局工資管理部門,瞭解個人工資構成、工資晉升、補助數額等。

機關事業人員的基本工資大家都是一樣的,不管財政狀況如何,也不管經濟收入好壞,這個數額變動不大。經濟發達地區和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縣鄉基層和一二線城市,公職人員工資差別,主要是在福利、補助、獎金、績效等方面。有的地方每個人有兩張卡,一張工資卡,一張福利卡。財政狀況好的地區,情況相仿的兩個人工資可能差一倍兩倍,這都是非常常見的。

公職人員工資不高,工資管理也十分規範,所以好多人也不關心自己的工資增減變化,以及具體項目,發多少領多少花多少。大家關心的,反倒是工資以外的獎金啊、績效啊什麼的,這其中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工資就是那麼多,不會少也不會無緣故多出來,而獎金、績效、福利、補助這些東西,不爭取就可能錯過了。


職言管語


程序上肯定不合理。

現在事業單位的工資已經全部由人社和財政部門核准後統發(主要是全額撥款,差額、自收自支工資發放仍在單位),單位人事財務部門主要協助財政、人社部門負責工資的統計、造冊、核對等工作,其中就包括提供工資條。且每次工資的調整變動,按照規定單位人事財務部門都必須提供變動後的工資天,並向員工解釋工資調整變動的原因。這是單位人事財務的基本職責。

眾所周知,以前事業單位都是現金髮薪,在給現金的同時一般都要求點數,出現疑問可以現場直接提出,查對工資表,工資待遇一目瞭然。工資高的同志,數著一大疊錢,滿足感溢於言表。

現在事業單位早已取消現金髮放,改為銀行轉賬打卡,發多少工資直接網上轉賬,大大提高了工資發放速度,給人事財務部門省了很多麻煩事。但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製造”了很多疑問。很多單位人事財務部門工作人員為了減少工作量圖省事,每月不再像以前那樣打印工資條,並提供給員工,改為了電子存檔。以至於很多員工工資發生變動,哪裡多打哪裡嘍可少發,不問財務人員都不知道是什麼回事。這個問題在事業單位普遍存在,一開始可能還有人提出置疑,時間長了,大家習慣了,也就沒人問了。單位不發工資條就成了既成事實。沒辦法,誰叫人家是財神爺呢?!

不過如果確實需要工資條,還是可以讓單位提供的,只不過要麻煩點罷了。


80後小公


作為單位負責核算工資的,很負責任的說,工資一分也不會多扣,一分也不會多發。因為現在每個人五險一金基數都是定好的,然後個人部分都是按比例算好之後扣除的,五險一金系統都是多交不退,少交沒法打發票,所以在計算工資和五險一金時都是慎之又慎,核算幾遍才行的。

還有就是每人每年都有工資表,事業編每年工資都調動,行政編是2年一晉檔,5年一晉級。這些都是由當地人社局工資股和組織部幹部室系統裡設置好的。單位負責人事的是沒法改動的。

如果某個人要看個人工資表,那都是讓他們看或者複印的,因為原件得放個人檔案和單位保存。不會不讓看,或者不解疑的。


謙謙寶寶的媽咪


不管任何單位,只要單位在運營,給你發工資,一定是有工資條的。只是公司有一定的目的不給你工資條。

現代化,公正公平的正規化的公司一定是有工資條的,得到多少錢,扣除多少錢,一定讓勞動者明明白白,而且已經立法。很顯然不給工資條是不合規的。

1,發條依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六條,第三款規定:用人單位必須書面記錄支付勞動者工資的數額,時間,領取一者姓名及簽字,並保存兩年以上備查。用人單位支付工資時應向勞動者提供一份其個人的工資清單。

2,小小一張工資條包含諸多信息和權益。工資條不僅僅能反應每月工資數額,還能判斷是否低於最低工資標準,單位有沒有工資中扣除社保及個稅明細。還能看到是否按合同約定按時發工資等諸多信息。一旦發生勞動爭議,還是重要的仲裁證據。

3,站在公司運營角度,工資是人工成本,在財務,稅務上肯定是必須要明確的。管理層也必須知道人工成本的具體數據。

4,沒給你發工資條肯定是違規違法,具體為什麼只有公司管理層和財務知道。

只能說明單位不是現代化管理。

公司管理不透明不公開不公正。

不排除和公司資金分配,利益所得有關係。比如獎金,比如補貼等,你懂的。

還能說明員工比較弱勢。

各種問題吧。先回答到這。

謝謝!諮詢師 江牧農



江牧農


作者在事業單位呆了半輩子了,從來沒見過什麼工資條,倒是以前領四五十元時有糧貼肉食補貼交通費項目,在扣教育附加費時會計給的收據上籤過字,如今正式退休了,退休工冷資和離退休人員生活補貼都是打到銀行卡上(有銀行短信通知)也沒細分工資構成的哪項哪項。'


阿鼎AD


不僅僅是程序問題,是違法;(回答已很多,不再贅述)

不發工資條,是否提供信息化的查詢清單(效用和工資條相同),只是你不知道;這種情況有的,職工報到之後,開始不知道可以網上查詢工資,有一部分新職工收到錢之後會問下財務;還有一些老職工,不太關心工資明細,只要收到錢就ok了(不缺錢),可能知道有線上查詢這回事,但懶得查,一些人反映的時候,他們也會跟著叫。

1、不知道你的事業單位是哪裡的,我也在事業單位,平常其他事業單位也有較多接觸,信息化時代,網上查詢很多年前就已經實現,沒聽說哪個單位是不能查詢工資或者獲得工資明細的。

2、你應該基本知道單位給你的定級及大致的工資類別及標準。事業單位也就是基本工資,績效工資,津貼補貼,其他工資。如果你是教學人員,你可能認為課時津貼,課時費是包含在績效工資,包括你在事業單位獲得的額外獎勵基本上也在績效工資之列。

3、除了發工資條(現在已經比較少見了),信息化完善程度決定了你收到的工資包含內容,有的單位在收到銀行短信的時候,就順便把工資明細交代的很清楚。

4、更多的是收到一筆金額,猜不出具體那項內容是什麼,是多少。這需要單位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多下功夫,一是直接獲得短信的方式,二就是提供線上查詢的方式。

5、即使有線上查詢功能,有時候也看不出是什麼東東,比如績效工資包含很多內容,什麼都納入績效工資,你收到的是課酬,B收到的可能是競賽或教學成果獎勵,C收到的可能是其他酬金,如階段性的考務、教學、職責外工作產生的補助,這時候就需要單位在工資明細上做的更加細化,科學化,一目瞭然。

其實很奇怪的是,不是你的問題,問題在於你們自身,難道整個單位都不提供工資條,就不會造反,是個外星球的單位麼。你問的問題估計本身就不存在,或許你是小白,剛到崗,不敢問,但起碼有辦公室的同事吧,可以問吧。

如果這種單位真的存在,老早有人舉報了吧,單位負責人可能被問責了;第二就是,你們都可以早早解散了,這裡太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