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草木皆兵的來歷及意義是什麼呢?你怎麼看?

三秦曉露1


感謝題主引發思考的提問!

1.含義

草木皆兵:草和樹木都好像士兵,現多指人驚慌之時容易疑神疑鬼。


2.來歷

草木皆兵一詞源自房玄齡等唐朝大臣編撰的《晉書》。

其中,《載記第十四章 苻堅下》記載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淝水之戰。苻堅攜投鞭斷流之勢,想滅掉東晉,一統天下。誰料浩浩蕩蕩的先頭部隊首戰便敗了。苻堅慌神同弟弟趁夜觀察軍情:

“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苻堅看見晉軍隊列嚴整,將士精銳,看八公山上的草木都是人形,便對弟苻融說:這是強勁的敵人啊,誰說他們兵少啊?臉上露出驚慌之色。


3.感悟

  • 成語使用不可只看表面,應瞭解來歷。

正如題主所說,瞭解成語的典故能更準確地進行理解和運用。很多成語在使用過程中漸漸脫離本意,甚至產生相反意義。

成語使用不在多在於精準,我們應該保護和繼承好中華文化的精粹。

有些成語有斷章取義之弊,我們如果恰當使用,就會揚長避短,更好地表達思想。


  • 驕兵必敗,任何時候都不可輕敵。

苻堅兵多將廣,戰無不勝,但急於求成,沒有深入瞭解敵我形式,也未聽大臣勸告,前秦九十萬大軍終究不敵晉軍十萬。

  • 不以成敗論英雄,識人且不可片面。

淝水之戰不僅貢獻了經典戰例,也留下“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這幾個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

這三個詞加起來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傲慢自大、不善用兵、判斷失誤、倉皇而逃的苻堅,隨著這幾個成語的廣泛使用,苻堅的失敗也不斷被擴大。


這就是勝者為王敗者寇。

按晉書記載,苻堅是很有可能一統天下的英雄。他出生時神光照耀,背上自帶赤文:草付臣又土王咸陽,天生霸王之相。

七歲時聰敏好施,舉止有禮,深受爺爺苻洪的喜愛。八歲便跟老師學習,苻洪贊他是“戎狄異類”,那些子弟多愛飲酒作樂,而苻堅樂於求學。

苻堅特別孝順,博才多藝,胸懷大志,善結英豪,能得到王猛這樣的漢人大將輔佐。


當時苻生在位,殘虐無度,官員百姓深受其害,天下離心。苻堅先下手為強殺了苻生。他稱王后,納諫如流,惜才愛賢。所向披靡,打敗了強盛的慕容氏,披荊斬棘,統一北方。對於降臣,以仁心待之。發展農業,建立學校,賜鰥寡孤獨年老者谷帛。

如果苻堅養精蓄銳等待時機,那段動盪的歷史會縮短多少年呢?


讀書侃報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是個成語,八字連同可以,只用後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驚恐之時,稍微有些風吹草動,便緊張😨得要命,常形容失敗者的恐懼心理。

要注意成語中的“唳”字,不同於眼淚的“淚”字,粵語兩字讀音相同,普通話“唳”不讀淚,而讀“立”了。此字可解作🐤兒鳴叫之聲,“鶴唳”當然本指仙鶴鳴叫,但泛指🐤兒鳴啼。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即把風聲🐤叫聲也當成了敵人追趕的異常聲響,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敵人的軍隊,只見戰敗逃亡時驚嚇悲懼到了什麼程度!


此語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東晉時,👍秦一直想吞併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國派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迎戰。苻堅當然很傲慢,根本沒把力量懸殊的晉軍看在眼裡。

可是,誰料到先頭部隊的前鋒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連晉軍駐紮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的士兵呢!接著,在淝水決戰,秦軍被徹底擊敗,損失慘重,秦王苻堅自己受傷,弟弟苻融也陣亡了。符堅倉皇而逃,他聽到風聲🐤聲也以為是敵人追兵又到了。


後人根據這段史實,造出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個成語。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公園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餘。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一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的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佈陣,企圖憑藉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毛伯鋒


草木皆兵,中國成語,意思是驚慌中把山上的草木都當作敵人的士兵,形容一個人精神緊張,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出自:《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然而……

善用“兵”者,既可以運籌帷幄,統帥萬軍,遊戲自如,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也可以讓“草木”、“風聲”、“鶴唳”、“琴聲”、“怪樹”這些非“荷戈執戟”的“肉身之軀”的不可見之兵為兵。兵者,詭道也,兵法哪有虛實之分?高明之統帥,不僅熟知兵法,善於用兵,還能觀天時、明地理、曉陰陽、知奇門遁甲和陳圖兵勢,可以將日月星辰、風雲水火,山川之靈氣等萬物萬象為“兵”,何況“草木”乎?

所以兵無定式,水無定形,技無止境,豈止只是用“草木”為兵?






圖話城鎮


是出自《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草木皆兵是形容人在十分驚恐之時,稍微有些,就認為那些草是兵,便緊張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敗者的恐懼心理形容人在驚慌時,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睿為企業法務


公元388年,苻堅於晉軍著名的淝水之戰在開戰間,苻堅和符登在壽春城的城牆上,看見八公山上的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覺得就連晉軍駐紮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像晉軍一樣那麼有規矩,感嘆八公山的草木都像軍人一樣,這就有了草木皆兵一說。淝水之戰苻堅大敗逃走路上聽到風的呼呼聲和鶴的鳴叫聲,又有了風聲鶴唳這一名詞。我認為草木皆兵一詞按當時的說法有點長他人威風滅自己士氣之嫌,雖然兩軍對壘不能輕敵,但是決不能從心裡的想象中就敗給對手。按照現在的理解,草木皆兵常常比喻某種政策被執行時過於嚴肅、認真、苛刻的一種現象,人們戲說為有點草木皆兵了。


cuiliguo009


草木皆兵出自中國歷史上最神奇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前秦黃帝苻堅不顧名相王猛的囑託以及朝廷眾臣的反對,動員百萬大軍進攻東晉。苻堅當時已經統一北方,表面上前秦國力、軍力都大大超過東晉,但實際上前秦國內派系林立,政局很不穩定,軍隊數量雖多,但軍制混亂,人員混雜,這也是苻堅失敗的根本原因。

由於前秦先鋒部隊五萬人馬被東晉五千北府兵殺得人仰馬翻,使得苻堅對北府兵的戰力不由生出一絲恐懼。兩軍在淝水對峙時,苻堅登上點兵臺,遙望對岸北府兵軍制嚴整,氣勢恢弘,心中恐懼加劇。一陣風吹來,苻堅看到對岸八公山上的花草樹木好像有規律的在拂動,遂以為山上全是伏兵。草木皆兵的典故就是出自此處。後面證明,苻堅的預感還是很靈的,雖然八公山上並沒有伏兵,東晉也一共只有八萬軍隊,但前秦的百萬軍隊卻被被北府兵嚇破了膽,不戰自潰,幾乎全軍覆沒,苻堅在逃跑的路上還引出了另一個典故——風聲鶴唳。

後來草木皆兵就成了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在驚慌失措時猜忌多疑,進而亂了方寸,過分高估對方實力。


足下三尺


草木皆兵這句話在現在多用來比喻人膽小,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那麼這句成語出自哪裡呢,又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草木皆兵出處

《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這句成語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東晉時,前秦一直想吞併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九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國派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迎戰。苻堅當然很傲慢,根本沒把力量懸殊的晉軍看在眼裡。

可是,誰料到先頭部隊的前鋒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連晉軍駐紮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的士兵呢!接著,在淝水(今中國安徽瓦埠湖一帶)決戰,秦軍被徹底擊潰,損失慘重,秦王苻堅自己受傷,弟弟苻融也陣亡了。苻堅倉皇而逃,他聽到風風吹樹木的聲音也以為是敵人追兵又到了。

後人將這種精神過敏的行為,稱為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告訴我們的道理

其實很多成語故事都是為了給我們點啟示。

但是草木皆兵有所不同,我認為這個成語更像是一個形容詞。

形容一個人精神緊張,疑神疑鬼,草木皆兵。


我們學過很多的成語,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需要知道這個成語的出處和背景。草木皆兵這個成語的出處不是神話故事,而是一場著名戰疫。草木皆兵形容人疑神疑鬼,精神緊張。


聞香書坊


《晉書·符堅載記》有:謝石等以既敗梁成,水陸繼進。堅與符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謝石等人乘著戰勝梁成的形勢,率領軍隊從水陸兩路繼續北進,符堅和符融登上壽陽城觀望東晉的軍隊,看見軍隊陣容正齊,將士也很威武,又望北邊的八公山,看見山上的草木都像晉軍的將士,就回過頭來對符融說,這是十分強大的敵軍,咋麼能說敵人少呢?他感到戰勝敵軍無望,面露懼色。



成語的意義:符堅率八十萬大軍南下,十分驕橫,結果卻被八萬人馬的晉軍打的落花流水。潰不成軍。以至於把山上的草木當成軍隊。這是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肥水之戰。後來人們就用“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恐懼的時候,神經過敏,發生錯覺而產生的緊張情緒。有了一種疑神疑鬼的感覺。
歡迎點評,批評指正!


三秦曉露1


草木皆兵出自:《晉書·苻堅載記》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出兵攻晉,前鋒在安徽壽春洛澗被晉軍打敗。苻堅登壽春城瞭望,看到晉兵佈陣嚴整,又望見八公山上的草木,以為都是晉兵,認為遇到了勁敵,因而感到害怕。後來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整個故事是這樣的:公元383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前秦皇苻堅,率領90成兵馬,面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第一代迎戰。秦軍前鋒苻 融攻佔壽陽{今安微壽縣}後,苻堅並自率領八千名騎馬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只中他的後續大宮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春華秋實國的佈防情況豆瓣菜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在軍未到達之膠襲擊洛澗(今安微淮面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苻堅得知洛澗第一代幾,晉兵正向壽陽而耿,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漢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 的一片。仔細看去,那裡桅杆林立,戰船密佈,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讚晉兵佈防有序,訓練有素。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裡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邊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紮有八公山下。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的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他是弱兵呢\\/”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向後退,讓晉軍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軍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打敗北歸。這一戰,便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手工藝小匠


此語出自《晉書·苻堅載記》。講了東晉時,前秦一直想吞併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九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國派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迎戰。苻堅當然很傲慢,根本沒把力量懸殊的晉軍看在眼裡。

可是,誰料到先頭部隊的前鋒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連晉軍駐紮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的士兵呢!接著,在淝水(今中國安徽瓦埠湖一帶)決戰,秦軍被徹底擊潰,損失慘重,秦王苻堅自己受傷,弟弟苻融也陣亡了。苻堅倉皇而逃,他聽到風風吹樹木的聲音也以為是敵人追兵又到了。

這位秦王在位時間是338年到385年,他攻打晉朝時是383年。在他攻打之前,他已經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

取得這樣的成就,這位秦王肯定內心是非常驕傲,而這次他又率領的軍隊數量可以說是晉國的10倍還有多,在這場幾乎可以說是必勝的戰鬥裡,他卻輸了,而且一輸到底,被人家追著來打。

當時這位高高在上的君王肯定是開始懷疑人生了,內心懸著一根線,只想著趕快逃回家去。而在古代,因為草木這些是沒有專門的人去修理,就茂密叢生,都比人高了。這風一吹,發出的那種聲音就讓當時的君王以為是敵軍追上來了。

當然這也有著心理和環境的影響,不過也說明秦王是真的被打怕了,瞬間從威嚴變得疑神疑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