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到底是不是個“好生意”?


那些被忽悠開托育店的,90%都虧損了。


剩下的10%,多數正在走向進退兩難的境地:單店雖然能盈利,但收回前期的投資款還需要漫長的時間,關店捨不得;繼續開吧,勞心勞力,實際也賺不了多少,3歲以內孩子的照料太容易出黑天鵝事件,政策監管又不明朗,加上出生率下降,未來招生會越顯得困難。


目錄

1、虧損常態

2、真實需求

3、繁榮假象

4、托育生意

5、談談出路


1


虧損常態


又一家托育機構關店了。


7月底,上海知名托育+早教機構凱瑞寶貝被爆出多家門店關停,人去樓空,教師發不出工資,家長投訴退費無門。


很多家長在聽聞上海總部出現資金鍊問題後,擔心學費被“捲走”,開始申請退費。隨後,多米諾骨牌倒下,凱瑞寶貝在外地的加盟店相繼收到了大量的退款申請,並接連出現閉店的情況。


托育到底是不是個“好生意”?


2007年創辦的凱瑞寶貝,已經從事托育行業10多年,陸續在全國開設了將近100家分店,其中一大半在上海。2018年,上海市率先推出托育行業監管政策,規定托育機構必須獲相應資質才能經營。但辦理資質絕非易事,場地、消防等要求嚴格,之前開設的托育店多數處於不合格狀態,耗費大量資金用於裝修改造、申請牌照後,凱瑞寶貝失血嚴重。在“上海市3歲以下幼兒托育服務信息管理平臺”上查詢發現,凱瑞寶貝已獲合法登記備案的僅1家。


2019年上半年,凱瑞寶貝曾多方尋求融資,但“無證經營”成了死穴,沒有機構願意投資一家隨時面臨停業整頓風險的公司。


創始人夫妻倆從高薪行業離職,辛辛苦苦經營10年的教育情懷,一朝間分崩離析。


幾個月前,某一線城市托育機構的20多家門店同時關店。這家曾獲得數千萬元融資的托育機構,夢想做中國的Bright Horizon,終究是倒在了下一輪融資的路上。創始人並沒有放棄,而是轉身成為創業導師,以《托育的100種死法》活躍在教育行業的各種論壇。


像極了一幕黑色幽默。


誠然,這些托育機構現金流斷裂、被迫關店,有經營不善的原因,但為何托育行業頻發,而不是其他教培行業?其背後的政策變動、資質風波、商業模式、行業問題等,更值得我們細思。


2


真實需求


作為一個典型的政策驅動型行業,托育經歷了全面發展到逐漸被迫消亡,如今又開始興起。


其發展過程可以簡單概況為5個階段:


托育到底是不是個“好生意”?


2018以來,出生率下滑迫使政府鼓勵民營資本辦托育,2018年4月,上海市政府印發《關於促進和加強本市3歲以下幼兒托育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10月四川跟進發佈政策,2019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頒佈《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將托育的政策導向推向高潮。


社會的變化,確實催生了托育需求的擴大:二胎比例上升,工作和經濟壓力使得托育成為了部分家庭的剛需


出生人口大幅度下滑,2016到2018年,新生兒數量從1786萬下降到1523萬,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二胎比例在2018年已經提升到51%,這意味著什麼?如果剔除二胎的因素,出生率下降會更快。2018年出生的孩子中,超過750萬是二胎,二胎的家庭更多是中產以上,其父母正處於事業高峰期,老人照顧孩子力不從心,合適的保姆價格高還很難找到,托育就成了被迫的選擇。


托育到底是不是個“好生意”?


所以,托育的真實需求和一個城市媽媽的工作壓力有直接關係。右圖顯示的是部分國家媽媽參與工作的比例和0到3歲早託服務的關係,基本呈現正相關趨勢。從這個角度分析,一二線城市的托育需求真實存在,三四線城市的托育需求不一定存在,因為二胎比例少,家長工作壓力相對較小,家裡也有老人可以帶孩子,去三四線城市開托育店,就不是個明智的決策。


3


繁榮假象


但從2018年開始火爆的托育,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它是一個資本的新出口。


2015-2017年,教育行業投資開始興起,資本如潮水般湧入,大量的投資機構和投資人進入幼兒園市場,但是幼兒園行業的監管逐漸趨嚴格,2018年11月學前新規的推出,禁止幼兒園資產上市,基本斷絕了投資幼兒園後的退出通道。所以,這些已經收購幼兒園又無法退出的投資機構,開始把戰略目標轉移到托育,因為從理論上來說,3-6歲的幼兒園和0-3歲的托育是看起來可行的年齡段延伸。


一方面,已經收購幼兒園的機構,被迫轉型到托育,另一方面,前期募集資金準備用來投資幼兒園的機構,為這筆資金找到了新出口。2015-2017年幼兒園行業投資的景象,重現於托育行業。資本的戰略轉移,導致整個托育行業的估值偏高,很多拿到投資的機構都是在跑馬圈地。某明星托育機構,在僅有2、3家店的情況下,就估值10億,簡直無法理解。


托育到底是不是個“好生意”?


雖然資本湧入,但教育行業,實在不是個燒錢能跑出來的生意。互聯網行業、瑞幸咖啡能燒錢燒出市場領先地位,因為賣的是產品,可以實現標準化,而教育行業本身具有服務屬性,服務是最難標準化的,特別是托育的師資幾乎空白,燒錢擴張毫無意義。或許有人認為燒錢圈住用戶就能產生價值,但教育機構的任務是教育,銷售過多與本職無關的東西,家長和老師都不滿意,不可能像互聯網公司有了用戶後可以賣各種商品。


托育作為資本的新出口,只是一個自我安慰式的戰略延伸。0-3歲和3-6歲的教育,完全不一樣(後面會詳說)。


政策鼓勵托育沒錯,但資本瘋狂追捧後,托育的真實需求被嚴重誇大。很多人會對比入托率,中國現在僅有4%,丹麥62%、法國56%、韓國53%,假如我們國家的入托率在未來5年、或者10年達到發達國家50%的水平,按照類似這樣的邏輯,可以推算出托育行業的千億規模和超高增速,簡直是令人振奮的一片藍海!


但這樣籠統估算一個千億還是萬億的規模,對實操沒有太大意義,甚至是誤導。線下教育機構,都有區域屬性,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情況肯定不一樣,真正和一個托育店有關係的,可能僅僅是方圓五公里之內的需求。


有個做托育加盟的投資人,一家直營店沒開,卻在全國推廣加盟,私下不無得意地透露:


我知道現在自己開店不賺錢,但賣加盟賺錢啊,我先吆喝吆喝,讓大家一起把市場做起來,時機成熟了自己再開。”


在托育看似繁榮的假象背後,真實的行業現狀卻堪憂,具體表現在以下:


  • 專業性不足。0-3歲和3-6歲孩子的成長規律不同,0-3歲每一週、每一月的變化都很大,這就對托育的要求非常高,我們目前缺乏關於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好一點機構的去美國找一個品牌,把對方的課程拿過來,更多的機構直接拿出幼兒園的課程稍微改動下。
  • 師資幾乎空白。全國的學前教育專業基本都是圍繞3-6歲幼兒園的幼師展開的,還沒有針對0-3歲的專業,所以現在的托育機構多從幼兒園、早教機構招聘教師。
  • 餐食要求高。0-3歲孩子的餐食要求比3-6歲更高,據瞭解在北京能夠提供0-3歲合格餐食的餐廳可能不到30家,這是非常大的問題。
  • 運營經驗不足。行業正式發展時間短,標準化運營和管理經驗的積累不夠,管理較隨意和粗糙。
  • 監管缺失。相關法律法規以及行業規範還不健全,多地托育從業者辦證無門、無章可依、野蠻生長。


4


托育生意


托育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生意?


我們先看兩個典型的托育單店模型:


托育到底是不是個“好生意”?


A和B是兩個收費水平不同的單店對比,都有5個教室,滿員60學生。其中A店收費9000元/月,在滿員情況下的稅前利潤率大概10%,但實際經營2年後的招生人數只達到50,經營虧損。


B店收費6000元/月,滿員情況下的稅前利潤率大概12%,但實際招生人數只有35,經營一年虧損100多萬。


從這裡可以看出,最大的問題是招生數不足。實際瞭解中,我們發現在北京招生數超過30人的托育店,寥寥可數。原因有多種:周邊小區需求不足、家長認識不夠、營銷不足。對比一個二線城市的幼兒園,招生數基本在180-200人,這導致了兩種生意的重要區別。


這裡僅僅是理想狀態下的數據,實際經營中還會遇到更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人員流失、安全事故、管理成本等,都會增加額外的成本。曾有一個開在商場裡的托育店,其中有個學生的奶奶投訴老師虐待、針扎孩子,家長聽聞後不依不饒,鬧到商場,一時周邊輿論譁然,後來查實,原來是奶奶不捨得把孩子放在托育店,想自己帶,造謠了虐童事件。但已經給托育店帶來無法挽回的品牌損失,物業考慮到對其他商戶的影響,責令其限時搬出。這種事,找誰說理?


從商業角度看,托育是一個極差的生意,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 師生比低,收入天花板低。按照標準,幼兒園一個班可以有20-30個學生,師生比可以達到是1V7、1V8,但是對於一個托育機構,1V5就很高了,1歲以下只能1V1,老師成本非常高。而且家長會把托育機構的收費對比幼兒園,比如在北京地區,五六千一個月的幼兒園是中高端,五六千一個月就會覺得貴,但這樣的托育大概率要虧損。學生數有限直接導致收入受限,又不能持續提價,成長的天花板極低。


  • 復購率低,客戶生命週期短。雖然托育針對0-3歲孩子,但實際入園的孩子以2-3歲居多。對機構來說,2歲以下的孩子很難帶,安全隱患多,對家長來說,孩子2歲之後才放心送到托育機構。這樣又會導致復購率低的問題,托育店花了很大價錢招生,孩子待個半年一年就去上幼兒園了,又得重新招。上海的多數托育機構都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潮汐現象”,上半年孩子非常多,但是下半年孩子就少了。原來很多家長送孩子上托育,是因為孩子馬上要上幼兒園了,先送去托育機構適應半年。


  • 投資回報期長。以A店為例,即使從第二年開始能夠滿員,規範經營後扣除25%的企業所得稅,利潤還剩46萬元,假設能覆蓋第一年的經營虧損,前期的開店投入按最低200萬算,至少需要持續盈利4年多才能收回投資成本,也就說,到第7年,才會有財務上的盈利。


  • 經營不確定性高。3歲以下孩子的教育,更偏向“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還比較少,即使家長帶,磕著碰著也很難免。但在托育店裡受傷,遇到通情達理的家長還好,賠個幾十萬也就相安無事,遇到難纏的托育店就不用開了。而且開業1-2年的托育店全是依靠預收款的現金流在支撐,一旦遇到這類事件,很容易現金流就崩了。


這些原因導致出現大範圍托育店的虧損,如果再盲目擴張,資金鍊緊張、破產關店也就在所難免。現在,很多托育機構從直營轉向加盟,其實是因為迫不得已,直營店盈利很難,做加盟可以賣加盟費和課程,輕資產運營讓現金流好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很多二三線城市的加盟商,在地方資源和財務上(社保公積金、所得稅)有騰挪空間,不規範經營下反而能盈利。


一個投資回報週期長、回報率低、成長天花板極其有限、不具備規模效應、高度依賴服務、安全事故難以避免的生意,投資它圖個什麼?


5


談談出路


雖然托育不是個好生意,但我們不否認托育行業發展的必要性。


首先從政策角度看,國家出臺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實際實施中可能被放大、被扭曲。當前幼兒園和托育的政策導向,個人認為是需要調整的。


對於幼兒園,其商業模式更有優勢,民營資本投入能激發市場創新和提高服務質量,確實有小部分過度逐利,但政策推行80%普惠,把本應民營投入的資金改為政府補貼,但很多地方政府的財政根本支撐不了大範圍的補貼,多地在政策實行中一刀切,中高端幼兒園強行改普惠,園方無法持續經營、家長不滿意教學質量降低、政府又遇到阻力,已經陷入僵局。


對於托育,政策一方面鼓勵民營資本投入,一方面又對經營標準、證照等要求嚴格,但托育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其盈利能力差,靠民營資本的投入發展,是不現實的,托育店的大規模虧損已經說明了問題。托育的弱商業強公益屬性,反而是需要政府補貼,才能實現合理的發展。


目前做托育店面臨兩個選擇,要麼做富人俱樂部,要麼做被動式託管。富人俱樂部類托育店,在北京的收費價格超過1.5萬元/月,滿足的是少部分上層家庭的需求,基本都是公司副總以上級別,他們希望孩子接受個性化和科學的早期教育。高昂的價格能保證教學質量和安全,商業上也能實現盈利,但受眾群體小決定了只能做小而美的機構。


被動式託管,在北京收費在4000-6000元/月,客戶群體是一二線的“後起之秀”家庭——白領一族,在城市裡剛剛建立自己的家庭,有房貸、車貸,雙方的工資都很重要,如果母親全職帶孩子,經濟的壓力馬上就增加,是被動送孩子到托育機構。這類機構嚴重依賴運營能力:營銷、招生、成本控制,如果滿園率不足,大概率是要虧損的,但客戶群體大,這是未來托育機構能做大規模的一個選擇。


托幼一體化,可能是普惠和高端幼兒園的共同選擇。單獨的托育中心商業模式差,但托育可以和幼兒園結合起來。


80%幼兒園普惠化的直接影響是收費降低、成本高企、經營虧損,如何創收成為最普遍被關注的話題,由於托育的收費沒有限制,現在很多幼兒園通過開托育班創收,彌補收入,降低虧損。


對於高端園來說,在不滿園的情況下增加托育班,可以延長服務週期,為自己的幼兒園招生續力,0-3歲孩子來了之後,未來也可以直接上自己的3-6歲的幼兒園。其實托育對於普惠園和高端園都是有需求的。


未來托育+幼兒園的托幼一體化模式,將是行業有序發展的最終選擇。


資本遠遠先於產業,往往會帶來災難。經歷了一輪投資高潮,資本只擔心被落下,不擔心失敗,因為追求的是概率。是非成敗,有誰在乎,資本只會不知疲倦地湧向一個個待開發的新領域,留下產業的一地狼藉,自有人去收拾。


OFO小黃車的失敗,留下遍地單車和千萬用戶的100多塊錢押金,畢竟對用戶個人影響有限。但教育機構的失敗,影響的是家庭的希望和孩子的學習,還有投資教育的信心,最終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可逆的影響。


很多選擇做托育的人,是因為自己的孩子,他們是有教育情懷的,但情懷和商業是兩件事,情懷很容易被商業現實一點點蠶食。看到他們的失敗,有時候不知道該惋惜,還是該難過。


路漫漫其修遠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