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末代王妃奪權上演宮心計


朝鮮末代王妃奪權上演宮心計

皇帝高宗李熙一家

公元1863年12月13日,尚未成人的李熙在漢城昌德宮的仁政門上匆匆行完成人冠禮,就登基成為李氏朝鮮的第26代君主。日後被稱為“高宗”。而他的父親李昰應,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這個古老國家的實際統治者,世稱興宣大院君。

大院君執掌政務後,與閔妃發生宮廷爭鬥,最終閔妃擊敗大院君,控制夫婿高宗,在風雨飄搖的王朝末期主政20餘載。

朝鮮監國攝政王橫空出世

高宗李熙上一任國王哲宗死時僅32歲,無嗣,儲位出空,而往日放浪形骸的李昰應就在這時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青年時代的李昰應曾是一個上流社會人所共知的“二流子富二代”,扮相非主流,整日“竹杖芒鞋”,還與市井無賴交相冶遊。

當他的堂親國王一死,他似乎脫胎換骨變了一個人。不僅衣冠端正,更對上流社會生活積極起來,頻頻展開“公關”活動,結交各派勢力。

在他的努力下,兒子李熙獲得入承大統的資格,成為國王。而他,則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幼主的幕後人、權力的實際持有者,世稱興宣大院君。這是朝鮮王朝近五百年來,首次出現了國王親生父在世並執掌政務的局面。

然而,大院君足下的土地已經呈現出朝代末世之相。面對西洋人接二連三敲擊國門,大院君卻仿效剛被擊開國門的宗主國中國之前的政策,施行鎖國。

但沒有想到的是,他即將面臨的最大危機並非遠在西洋,而是近在景福宮內。

為了“王室威嚴”的形象工程,執位初期的大院君決意先把自己的“辦公樓”修葺好。他不惜傾全國人力財力大興土木,重建曾遭日本人焚燬的景福宮。而就是他自己,親手把政敵帶入了這座堂皇得今天仍是婚紗照勝地的宮殿裡。

高宗三年,大院君為15歲的兒子選妃。為防止外戚爭權,他為兒媳候選人提出了苛刻的條件,頗有今日擇婿“有車有房父母雙亡”之感:即其本家須人丁蕭條,無外戚專政之慮,候選人本身要溫順賢淑,無干預政務之心。

他還真的找著了。在他妻子閔氏夫人遠支族人裡有一個八歲喪父的小女孩,名叫閔茲映。她出身貴族卻家門單薄,正合大院君的心意。1866年3月,朝鮮國王大婚。閔氏女正式成為王妃,這年她16歲,高宗15歲。


朝鮮末代王妃奪權上演宮心計

大韓帝國”皇帝高宗李熙

閔妃外戚集團鐵腕掌權

自幼貧苦的閔妃剛進宮就與其他王妃不一樣。她不喜歡和國王李熙一道花天酒地,卻終日鑽進宮中書房讀書,諸如《春秋左氏傳》、《戰國策》、《史記》一類的中國古代歷史、謀略書籍,或宮廷政治八卦小說《恨中錄》、《仁顯王后傳》、《癸丑日記》等。

在起初的三年裡,正當閔妃在書中收穫了受用一生的“宮心計”,冷落她的國王李熙卻與另一個女人李尚宮打得火熱,不久,李氏得子。

熟讀東方宮廷謀術的閔妃當然明白“母隨子貴”的道理。1871年,閔妃終於得子,她興奮異常,認為這下可有以嫡奪庶、清除頭上陰影的機會了。

誰知嬰兒一連數日大便不暢,大院君進山參醫治,服藥三天後竟然夭折,這使閔妃痛不欲生,更認為這是大院君有意所為。此後,大院君與閔妃的矛盾公開化,趁機指責閔妃不能給高宗生育健康的繼承人,並欲立完和君李墡為儲君。

這一邊,閔妃正集結反擊力量。她結交儒林中對大院君不滿的儒生,製造輿論清議。一次,儒生崔益鉉上疏論大院君,指責其失策。閔妃利用這次機會,鼓動高宗“親政”,並將大院君趕出漢城,不許他參政。

過度自信的大院君指使部下辭職作為還擊,意圖架空政府,造勢威脅。誰料閔妃早已安排好政府人選,藉機迅速將自己孃家的親信補充到朝廷重要位置。

大院君無計可施,被迫離開漢城,宣佈引退。就這樣,大院君苦心經營了十年的政權在閔妃的操縱下竟然一夕之間垮塌。由於高宗生性懦弱,實權落入閔妃外戚集團手中,閔妃成為之後二十多年中朝鮮的實際統治者。是年1873年,閔妃僅23歲。

開放引出的“壬午兵變”

1874年2月,閔妃又得一子。為了使自己所生的兒子能被立為儲君,閔妃開始了廣泛的活動。因當時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依制朝鮮冊立儲君這類大事,必須報請中國皇帝冊封。

於是,閔妃一面派重臣赴北京、天津遊說李鴻章等清政府要員,一面同日本駐華公使聯絡,請他協助斡旋。經過長達一年多的活動,靡費百萬金,朝鮮關於立嫡幼為世子的請求終於獲得清廷批准,閔妃如願以償。

當政後,閔妃極力否定大院君所制定的政策,包括一改“鎖國”思路。她重用親日派大臣,促成開放。

經歷明治維新的日本對外擴張步伐加速。1871年日本染指中國另一屬邦琉球,8年後廢琉球國置沖繩縣,完全吞併。同時日本開始武力威脅朝鮮。1875年9月,日艦溯漢江而上,派軍進逼漢城。

在事件中,閔妃頂住全國的壓力,與日本締結了《江華條約》,終於打開“隱士之國”朝鮮的門戶。還派遣修信使團出使並考察日本,設立近代機構“統理機務衙門”,併成立了朝鮮歷史上第一支近代新式軍隊——別技軍。

這支軍隊請日本人擔任教官,並按日本軍制編練。

朝鮮的開放成為政治鬥爭的催化劑,保守派人士認為開放將導致“國將不國”,他們開始懷念大院君“斥倭鎖國”政策。

1882年朝鮮大旱,有軍人趁機起事,矛頭直指閔妃,史稱“壬午兵變”。起事軍人衝入王宮搜尋閔妃。閔妃見勢不妙,立即化裝成宮女出逃,避難於忠州。

由於閔妃出走,諸閔姓族人被殺,餘黨被抓。中央政府癱瘓,高宗國王請大院君出臺主政,大院君第二次上臺。他馬上宣佈閔妃已死,並煞有介事地籌備為閔妃舉行隆重國葬。

其實,此時閔妃正部署反擊。她一方面派員潛入漢城,通告國王閔妃依然健在,另一方面通知駐在天津的親信,令他們以國王名義請求宗主國出兵靖難。

此時,清政府已從多種渠道瞭解到朝鮮的動亂,為防止日本藉機入侵朝鮮,清廷決定依製出兵朝鮮。果然,數日後日本借動亂中日使館被燒、數人死傷為由,強行派兵進入朝鮮。

大院君無法應對,只好寫信給此時已隨清軍到達仁川的清朝大員馬建忠,請他出面調停。


朝鮮末代王妃奪權上演宮心計

後人無法找到閔妃的真容

閔妃在清軍護衛下回到漢城

但此前馬建忠和丁汝昌已得到閔妃集團彙報,稱此次事變中重臣被殺,國王被囚,日人尋機入侵,皆大院君所致,懇請清軍採取果斷措施。這樣,馬建忠、丁汝昌在朝鮮翁媳爭權中開始偏向閔妃。

主理此事的李鴻章認為,大院君雖此時對日強硬,但實難支撐,一旦他耐不住壓力而投降,或被日軍擄去,都可能造成朝鮮事實上聽命於日本的局面,將對中國大為不利,因此作為緊急措施,亦為除去後患考慮,應該搶先在日本之前控制、罷黜大院君。

他即令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率軍,由袁世凱作為先鋒入朝。

1882年8月,吳長慶軍到達馬山,高宗派人前往慰問安置。兩日後,中方約請大院君赴清軍營地會談。寒暄後,大院君被告知速去天津聽旨,隨後被囚禁於保定,直到三年後方被放還。

大院君復出執政33天被執囚,李鴻章指示朝鮮政府與日談判,化解危機,同時罷斥大院君親信。

9月中旬,政局明朗,閔妃在清軍護衛下回到漢城。朝鮮政府再次改組,戚族執政,一些與日本有牽連的“開化黨”人物進入政府。

1883年,中法戰爭在越南爆發,清政府從朝鮮撤出部分軍隊以應付南方戰事,僅留袁世凱駐守朝鮮。日本趁機在幕後支持開化黨發動政變。當時率軍駐朝的袁世凱判斷此後有日本黑手,便對政變進行鎮壓。於是,執政三天的開化黨政府垮臺。

為牽制閔妃,李鴻章下令放還大院君。1885年10月初,大院君在袁世凱護送下乘北洋水師軍艦返回朝鮮。閔妃除在禮儀上給以冷落外,還藉機把昔日大院君的追隨者30餘人處決,以示下馬威。

1895年中國失去了宗主權

1894年,一場決定東亞之主的戰爭,在朝鮮半島點燃。大院君與閔妃的命運伴隨著這場戰爭紛紛走向終局。

這年春天,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事,朝鮮國王按照慣例,請清兵助剿。日本乘機派兵進入朝鮮。在挑起戰爭前夕,日本軍隊突襲漢城王宮,挾持高宗李熙,扶植大院君上臺再次攝政。

但對於大院君,他們也不放心。認為:“大院君七十五年來只知有中國,不知有其他,自頂至踵完全為頑固二字所充滿的老翁”,表面上“巧言令色向我們求媚”,暗中卻“託在平壤之華將轉達其心意於清廷”。

據清人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記載,日軍佔領漢城後,朝鮮君臣害怕日軍武力,但仍把軍情秘密通告給駐紮在平壤的中國軍隊,並盼望清軍早日進入漢城。當清軍渡過大同江南下時,據日方史料顯示,大院君情緒激動,心中為之沸騰。

但戰場的形勢令大院君失望了。9月15日,日軍攻佔平壤。中國軍隊潰敗,狂奔500裡渡過鴨綠江回國。而日軍一路猛進,佔領朝鮮半島全境。1895年4月,日本與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正式結束中國對朝鮮宗主權。

中國退出朝鮮以後,失去靠山的閔妃更感獨力難支。當她看到俄國聯合德國、法國迫使日本退還遼東給中國以後,認為俄國是阻止日本進一步侵略朝鮮的強大力量,便轉而謀求俄國支持。

閔妃被日本暴徒虐殺

但這時候的日本人已經喪失了和閔妃玩政治遊戲的耐性。1895年10月7日夜,日本人安達謙藏帶領30餘名日本浪人持武器來到大院君住處,衝進內室,把大院君從床上拉起,讓他草草地讀一下日本人擬定好的“告諭文”,便脅持他一同上路。

8日拂曉,這批日本人同其他日本武裝隊伍匯合,向景福宮奔來。毫無準備的王宮衛隊很快被擊潰。日本浪人衝進高宗居住的坤寧殿和閔妃居住的玉壺樓,逢人便殺。

暴徒在玉壺樓搜尋閔妃。一個名叫中村楯雄的浪人看到一個女人慌忙逃避,便追上去揪住頭髮揮手一刀,另一個趕來的暴徒順手又砍了兩刀,女人呻吟著倒在地上。隨後,日本人繼續搜尋殺戮。

但是,因為這些日本暴徒們誰也沒有見過閔妃,對是否已殺死閔妃沒有把握。最後,一個日本浪人便用刀架在一個宮女脖子上令其指認。該女顫抖著說閔妃額部有一痕志。

日本人遂複查地上的各個女屍,終於發現中村砍殺倒地者即是閔妃。後經多名宮女辨認無誤後,日本暴徒用棉被把尚未斷氣的閔妃包起,搬到院中松林裡,潑上汽油焚燒。為滅痕跡,焚燒後他們又把殘骸拋進了水池裡。

閔妃身死,大院君遭流放,高宗徹底成為日本人手中玩偶。1897年1月,高宗改朝鮮國號為“大韓帝國”。閔妃死後三年,即1898年,她的政治對手大院君也在抑鬱中死去。

1907年7月,日本逼迫高宗讓位於皇太子。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朝鮮國亡。

1919年1月22日凌晨三時,已經禪位12年的高宗突然在德壽宮去世,終年68歲。關於其死因,日本朝鮮總督公佈為“腦溢血發作”,但其死狀兩眼發赤,全身有紅斑,且很快腐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