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歷史上的七個“使領館”

長春歷史上的七個“使領館”

長春俄國領事館舊貌。

長春在近代史上,長期受到俄國、日本的侵略和影響,曾經存在過的7個“使領館”便是其重要例證。瞭解這些“使領館”的歷史,有助於我們獲得警示教育,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俄國領事館舊址位於長通路12-1號,建於1914年。該建築地下一層,地上一層與二層高低錯落,直線與曲線相結合,平頂與尖頂相呼應,在主體建築的兩側各有一個圓形塔樓,是典型的俄式風格。長春俄國領事館於1907年設立,最初在長春城西門外的西嶺租用民房辦公,後又租用長春城內北大街的“和成祥”商號辦公,該建築建成後遷入。

1898年,俄國根據《中俄密約》等不平等條約,在中國東北境內修建東清鐵路(即中東鐵路),俄國勢力進入長春。1900年,華俄道勝銀行長春分行成立;1907年1月15日,俄國領事館在長春設立。俄國領事館為副領事級領事館,首任副領事是米括維耳司公爵。1920年,長春俄國領事館關閉。偽滿時期,該建築先後由偽滿洲國最高法院、長通路警察局和新京警察學校等單位使用。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成為長春橡膠八廠的職工宿舍,後變成危房。2012年,長春市政府出資進行修復,保留了原貌,成為長春城區修復最好的建築。該處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日本駐長春領事館和

日本駐偽滿洲國“大使館”

日本駐長春領事館於1906年11月24日設立,為日本駐奉天領事館長春分館,最初沒有館舍,先後租用長春城內西四道街馬車店主盛奉隆住宅、長春城西門內俄國人房屋、長春城內西三道街雜貨商人房屋。1907年,日本駐奉天領事館長春分館升格為日本駐長春領事館。1910年8月,日本駐長春領事館向日本外務省提出利用日本人已搶購的當時的新立屯和六合屯兩個自然屯一塊麵積3300平方米的土地(今上海路南的政協吉林省委機關大院)修建館舍的要求,獲得批准。館舍於1911年7月18日動工,1912年9月30日竣工,主體建築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地上二層,設一層半地下室,樓頂西北部設塔樓,採用“辰野式”建築風格。1931年2月20日,一場大火燒燬了館舍的主要建築。火災過後,在原地按原狀、原面積重建館舍,但未設塔樓,也沒有采用“辰野式”風格。1932年3月偽滿洲國成立,將長春改名為“新京”,日本駐長春領事館改稱日本駐“新京特別市”總領事館。

1932年9月15日,日本與偽滿洲國簽訂了《日滿議定書》,雙方正式確定“外交關係”。9月20日,偽滿洲國執政溥儀為偽滿駐日代表鮑觀澄舉行親任式。10月,偽滿洲國在東京設立駐日代表部,1933年4月升格為“駐日公使館”,1935年6月又升格為“駐日大使館”,謝介石為“特命全權大使”。1932年12月,日本正式設立駐偽滿洲國“大使館”,關東軍司令官武滕信義為首任大使。由於關東軍司令部當時已遷到新京,日本駐偽滿洲國“大使館”就隨著關東軍司令部駐地的遷移而遷移,先後在長春西大營(位於今西廣場西側)、日本關東軍憲兵隊司令部(位於今新發路329號吉林省政府機關辦公樓)辦公。1934年位於新發路的關東軍司令部大樓(今新發路557號中共吉林省委機關辦公樓)建成後,日本駐偽滿洲國“大使館”隨關東軍司令部一起遷入,並在面向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的東門掛上“大日本帝國駐滿全權大使館”的牌子。後來,日本駐偽滿洲國“大使館”又從關東軍司令部遷到日本駐“新京特別市”總領事館,兩個機構合署辦公。

1946年,日本駐“新京特別市”總領事館被國民黨長春警備司令部軍警督察處佔用。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改為蘇聯專家招待所,後作為政協吉林省委員會辦公場所。主體建築於上世紀90年代被拆除。

德國駐偽滿洲國“公使館”

德國駐偽滿洲國“公使館”舊址位於西民主大街與西中華路交會處西南角,主體建築為白色二層樓房,還有宿舍一棟,院內幽深寧靜,四周有很高的磚牆,院門為工藝鐵門。

1935年12月,德國派經濟使節團來到偽滿洲國,參觀各地並與偽滿洲國簽訂《貿易協定》。1938年2月20日,德國正式承認偽滿洲國;1938年5月12日,雙方在柏林簽訂《滿德修好條約》;1938年8月18日,德國宣佈在新京開設駐滿“公使館”。1939年1月31日,舉行開館儀式。威廉姆·瓦格納為首任駐偽滿洲國“公使”,偽滿洲國駐德國“代理公使”為加藤吉,後來的“正式公使”為呂宜文。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德國駐偽滿洲國“公使館”關閉。新中國成立後,該建築由吉林省氣象局使用,1992年拆除,原址上建起居民樓。

意大利駐偽滿洲國“公使館”

意大利駐偽滿洲國“公使館”舊址位於西民主大街與西中華路交會處西北角,館舍地上二層,為典型的歐洲風格,四周建有圍牆。

意大利於1936年12月在奉天(今瀋陽)設立總領事館,任命路易·柯爾迪為總領事。1937年11月29日,意大利正式承認偽滿洲國,第二天將總領事館升格為“公使館”,並從奉天遷至“新京”。1938年4月18日遞交“國書”,雙方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偽滿洲國駐意大利“公使”是王慶璋。1943年,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權垮臺,“公使館”關閉。20世紀90年代,原建築由吉林省政府房產處使用,後拆除,在原址上建起居民樓。

泰國駐偽滿洲國“公使館”

泰國駐偽滿洲國“公使館”舊址位於東中華路415號,坐北朝南,地上二層,地下一層,室內裝修華麗,四周建有圍牆。

1941年8月5日,親日的泰國與偽滿洲國建立“外交關係”,任命駐日使館的魯安·維拉納塔斯為駐偽滿洲國“公使”,偽滿洲國派鄭孝胥的次子、奉天市市長鄭禹為駐泰國“公使”。1945年偽滿洲國垮臺後,“公使館”關閉。新中國成立後,該建築曾作為吉林大學國際交流中心外國專家和留學生公寓,現為商用。該建築保存完好,但經過修繕,與原貌已有較大差別。

汪偽政府駐偽滿洲國“大使館”

汪偽政府駐偽滿洲國“大使館”舊址位於陝西路356號,建於1920年,為二層建築,青磚牆、鐵皮屋頂,採用哥特式建築風格。汪偽政府駐偽滿洲國“大使館”剛成立時在牡丹街辦公,後遷入此建築。

汪偽政權是在日本侵略者策劃下,於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的親日偽政府,汪精衛出任主席。1940年11月30日,偽滿洲國與日本、汪偽政府三方簽訂《日滿華聯合宣言》,確定汪偽政府與偽滿洲國的“外交關係”。偽滿洲國任命呂榮寰為駐汪偽政權“大使”,汪偽政府任命廉隅為駐偽滿洲國“大使”。1942年5月7日,汪精衛率汪偽政府官員為慶祝偽滿洲國成立十週年訪問偽滿洲國,受到溥儀的接見。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下,溥儀與當年曾試圖刺殺自己父親載灃的汪精衛握手言和。1945年8月光復後,“大使館”關閉。新中國成立後,該建築曾作為一家工廠的招待所、倉庫使用,2001年在陝西路擴建時拆除。2002年按原貌復建。(作者為長春歷史研究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