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都19歲讀大一了,為何喜歡看電影動漫?

芬香芳華361


從題主的提問語氣來看,似乎對動漫電影存在一些偏見,而偏見最容易遮蔽人的雙眼。

我來說說我的經歷:

我今年三十多歲了,紅白機、動漫陪伴我長大,成年後還是非常喜歡看電影、玩遊戲。動漫與遊戲對我的生活並未產生過多負面影響,反而為我帶來了數不清的歡樂。

個人感覺,喜歡看動漫電影只是愛好的一種,就跟有的人喜歡彈鋼琴、有的人喜歡收集小人書、有的人喜歡跳廣場舞一樣,愛好沒有高下之分,只要合理合法,沒有影響社會、影響他人,就是正常的愛好。

當然,在一些傳統並帶有些許偏見的眼光中,“動漫”、“遊戲”被貼上了幼稚、不成熟、玩物喪志等標籤。

但是,只是用這種狹隘的眼光來看待動漫電影,顯然有失偏頗。

動漫電影,是一代人的回憶。



還記得很多年前,我偶然間在網上看到了《大魚》的Flash,雖然只有短短几分鐘,我卻看了不下十遍。直到2016年,《大魚海棠》真的被搬上了大銀幕,當時的心情,無法用語言來描述。這部影片的質量什麼的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部電影讓我重溫了當年看Flash時的那種感覺。

同理,很多人的青春與回憶的碎片,都埋藏在一部部動漫電影或者動畫片中——《聖鬥士》、《貓和老鼠》、《葫蘆娃》、《海賊王》、《火影忍者》……

當然,還有那些有生之年系列——比如《全職獵人》……

動漫電影是藝術形式的一種。



區別於其它的電影題材,動漫電影的優點在於:題材更廣、想象空間更大、表達方式更多、角色更加不受限制……

主角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動物,比如《馬達加斯加》;題材可以是童話也可以是寓言,比如《幽靈公主》;故事場景可以是宏大的異界大陸,比如《魁拔》……

動漫電影中也有非常多優秀的作品。



宮崎駿老爺子、迪士尼、皮克斯、夢工廠的動漫電影先放一邊不說,近幾年國產動漫也出了不少優秀作品。

《大魚海棠》、《大護法》、《阿唐奇遇記》、《白蛇緣起》、《魁拔系列》等,都是目前取得了一定成績、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國漫電影作品。僅從國產動漫電影近年來的上映數量的增加,就能看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投入並關注動漫這一行業了。



綜上

偏見不是一天形成的,當然也不會僅憑一兩句話就能消除。但是,我還是期望,我的回答能改變一點點題主對於“動漫電影”的看法。

人的衰老,是從他拒絕接受新鮮事物開始的,衷心祝願題主改變心態,永葆青春!


樂之者電影


朋友們好,我也來說說關於這方面的經歷吧。就說我親愛的老媽吧,以前也跟大多父母一樣,似乎對動漫之類的,有那麼一點點小偏見,不過也算不上太討厭,只是覺得動漫只是給小孩子看的,一個大人看這東西就會感覺幼稚,尤其自己的孩子都長這麼大了還在看動漫,真是……唉……丟人什麼的就不說了。

後來啊,我跟您兒子那麼大的時候,也常常被我媽說:看的這是什麼東西啊巴拉巴拉,都是小孩子看的啊巴拉巴拉,都這麼大人了還在看啊巴拉巴拉的。那時我才突然發覺,原來是這麼個回事,我明白了,這是潛意識在作祟!舉個栗子,就好比我大一的時候,看那些小孩子們看的一些動畫就會覺得很幼稚,如果我有一個同齡人去看那些,我也會覺得不可思議,覺得很幼稚!就是因為我潛意識裡已經認為動畫片只有幼兒園小朋友才會看。

再後來啊,我明白這些之後,就連拉帶勸的和我媽一塊兒看了一部宮崎駿的動漫,還記得名字叫 "龍貓" 來著,宮崎駿的動漫我刷了不知道有多少遍了,每一次都有感觸,我媽可能也是如此吧,然後我媽就拉著我一起又把宮崎駿的動漫刷了一遍,哈哈哈,貌似誰入坑了哈。

現在國漫也在一步步崛起,變得有內涵有深度,並不像以前一樣只是一些無厘頭的劇情,有時候蘊含的也有人生哲理,有時候也會觸到我們內心最深處的那一點純真,誰還沒一點童話故事的嚮往啊。

現在老媽也喜歡看一些經典的動漫,難道說我媽也變幼稚了嗎哈哈…

說了這麼多,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

動漫不是動畫!更談不上幼稚

***

批評一件事物,也可能是你對它不夠了解,試著耐心地去了解一下,或許它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壞呢。

有時候動漫,也會很美呢!

(ps:凡事都有好有壞,動漫也有積極向上的與消極敗壞的,這個一定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擇而取之。)







等著你的紅杏出牆


我快奔三了,就喜歡看動漫,特別是蠟筆小新,這沒什麼的,純屬個人愛好,從小到大都喜歡看,(我弟弟妹妹也都喜歡看)說說個人喜歡看的原因吧,第一,動漫人物能滿足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完美或者沒有的東西的幻想。第二,就是相對現實人物的電視劇或者電影的劇情,它對我吸引力更大,特別喜歡看比如宮崎駿的比較樂觀,孩童,純真的那種動漫,燒腦的不看,從中可以釋放我工作,生活的一些壓力。第三,就是愛好了,前面也說了,從小就喜歡,讀的也是動漫專業,雖然沒做這類工作,哈哈哈哈。

最後我覺的這位媽媽不要想太多,只是孩子的愛好而已,不影響什麼,除非他日常會扮偽孃的話,就要督促點,畢竟男孩子還是正陽氣一些好。

我已經想到我跟娃天天一起看蠟筆小新的畫面了(雖然我還沒娃,呵呵哈哈哈)


貓的耳仔


我26歲了,生在農村,我媽我爸以前也同樣看不慣我看動漫,離家後看不見了這才沒挨批了。同樣身邊也有一部分哥們說我老愛看小孩子的動畫片。我給他們說是動漫不是兒童動畫片。在他們包括父母看來動漫就相當於小孩子看的天線寶寶之類的。很幼稚 顯得很不成熟,希望我們看一下有內涵有用的東西。


我很想回懟回去,之前也懟過但之後該說還是會說,對於我們愛看動漫的人來說,動漫並不幼稚,他只是一種消遣方式。就像你們閒暇時間逛淘寶,看電視劇,看電影,看綜藝,看球賽,打牌一樣。以上這些不都是一些放鬆消遣的方式嗎?看動漫對於我們來說也同樣能達到這個效果。

對於動漫我也不想談什麼情懷,我覺得喜歡看動漫的人是想象力還沒磨滅的象徵之一,喜歡想象才會對動漫的世界嚮往不已,對於我來說只要不死宅看動漫不是一個有問題事情。



所以喜歡看動漫沒有錯,看寬一點,沒準當我們經歷很多事後,動漫也許會成為我們心中的一小片淨土。


胖熊貓


動漫什麼時候都能看,我也是大一,熱衷於動漫,我家裡人也理解我,我姐還給我買模玩,我床上一個等身抱枕,牆上是動漫海報,毛巾是穹妹遇熱脫衣版(我姐送的)動漫是一種愛好,不管你的愛好是什麼,如果不被理解就會被對方刺痛,動漫不比電影電視劇差,也能教會很多人生道理。


安於現狀ACG


我認為喜歡動漫是一種興趣愛好,而這個興趣愛好也會像其他一樣,很多時候喜歡動漫是不分年齡與國界的。

我身邊有很多例子,正如我,今年23歲,大學剛畢業,我也是非常喜歡看動漫電影的,無論是我們國漫,像最近熱播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魚海棠》等,還是日本動漫,像宮崎駿爺爺的《龍貓》、《天空之城》等等,以及迪斯尼動漫《尋夢環遊記》、《冰雪奇緣》等,這些都是我非常喜歡看的動漫電影,儘管我已經二十多歲了。

我的男朋友也特別喜歡看動漫,尤其是像《海賊王》、《刀劍神域》等,他都特別喜歡,還經常推薦給我看。

喜歡看動漫電影,其實是對動漫的一種喜愛。我相信存在各個年齡階層的人都有著對動漫的喜愛,無論是20、30還是40,就如宮崎駿爺爺,我想他一定是對動漫有著非常深的熱愛,即使現在已經很年邁了,仍舊創作出很優秀的動漫作品呈現給大家,這絕對是將這份熱愛升級到了更高的一個層次。

很多人會抱著這個一個觀點:覺得你已經老大不小了,還看動漫,真幼稚。其實看動漫並不代表幼稚,並不是所有的動漫都是為了給小朋友準備的,很多動漫其要傳達給我們的主旨是相當深刻有意義的。像宮崎駿爺爺的動漫電影,每一部都非常的恬靜而美好,傳達的是熱愛和平,反對戰爭,而且每個女主角都是刻畫得非常有少女感,甜美又不失驚豔。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到您哦。


小狗拾漫


我大學畢業快三年了,依舊喜歡看動漫,尤其是日本的動漫和迪士尼的動漫。

首先你得明白一個道理,動漫不代表只能小孩子才能看,你這完全就是被國產的垃圾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豬豬俠》等給誤導了。

看看美國迪士尼、夢工廠的動漫,老少皆宜,成年人、未成年人都可以看。還有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動漫,同樣也是如此。

還有就像日本的長篇動漫《海賊王》、《火影忍者》、《犬夜叉》等等,我表哥三十多了,孩子都上幼兒園了,同樣追著看,一集都不落。

我表姐36歲了,《火影忍者》從大學就開始追,現在工作太忙,沒精力一直追了,但只有有空,還是要接著看。



貝克街旁擺地攤



你問題的內在邏輯是“動畫是給小孩看的,我兒子是大學生了,不應該看動畫了”。


其實呢,在提問之初你就帶著明顯的偏見:動畫是給小孩子看的,而不是大人。


但ac娘認為,動畫是不分年齡的,無論小孩還是成年人都可以在二次元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甚至有些動畫是到了二十歲以後才能真正看懂的。


就拿時隔18年在國內上映的《千與千尋》來說吧。


小時候看這部動畫,只覺得是一個小女孩誤入魔幻的世界,然後憑藉一己之力救出了被壞人變成豬的爸爸媽媽。


當時印象最深刻的只有千尋的勇敢和整個場景的可怕。


18年後再次重溫,才發現自己最能理解的是一身黑衣、孤獨的無臉男。

他被湯屋的人排斥,雨天無處可去只能在外遊蕩。千尋是唯一一個對他流露出關心的人,以至於他會拼命努力偷藥浴牌、變金子給千尋,期望她能開心。


他像極了生活中孤獨的我們。只要別人給予一點點溫暖,我們就會加倍回報。


無臉男展示出人心中最黑暗也最脆弱的一面,這正是大多數人的縮影。


《千與千尋》的隱喻不僅有無臉男,還有貪心的千尋父母、努力學習魔法卻忘記名字失去“人”這一身份的白龍、以及自私自利的湯婆婆。

而一些臺詞也深入人心: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捨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我始終相信,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有另一個自己,在做著我不敢做的事,在過著我想過的生活。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確,不管多麼崎嶇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但縱然臺詞精妙,小孩子也很難體會其中深意,真正能讀懂、並且會淚流滿面甚至痛哭流涕的唯有這些經歷了人生苦澀,方知箇中滋味的大人們。

也只有他們會在短暫的休憩之後,擦乾眼淚,繼續活力滿滿去品嚐生活的苦。


這大概也是宮崎駿想借助動畫傳遞給年輕人的。


當然,除了宮崎駿之外還有很多優秀的創作者和動畫作品。他們藉助一個個二元次、三次元形象,傳遞美好,帶人們窺見生活的意義。


比如,今年創造了49.7億元票房,成為動畫神話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若命運不公,便和它奮鬥到底。我命由我不由天!

哪吒叛逆、倔強,卻又勇敢抗爭,頑劣中又不乏擔當、勇敢。


以及三季豆瓣評分保持在9.5分以上的《瑞克和莫蒂》。

瑞克像每個內心受過傷的人一樣,寂寞、需要人愛,但失去自我讓他無法正常地跟人互動。但在情感纖細、自卑懦弱的莫蒂的映照下,他得以看見自己。


《瑞克和莫蒂》充滿惡搞趣味,但其背後卻是一種悲傷的虛無。


近期新番評分8.6的《非洲動物上班族》。


在大企業工作的小中層獅子、花心渣男巨嘴鳥、溫柔紳士蜥蜴,面對毫無理由的項目,不容辯駁的減薪……

他們社畜三人組的嘴炮日常往往一不小心讓人笑著笑著就哭了……


這大概就是成年人的世界。


還有出了六季、豆瓣評分均在9分以上的《馬男波傑克》。一部很喪、壓抑但卻時刻戳破生活泡沫的動畫。

它時刻在提醒我們,糟心的事永遠會比順心的事多。


但即使有如此多糟心事兒,生活還是會繼續,我們的抗打擊能力其實很強大。


某種程度上,這些動畫映照出生活中的我們,脆弱孤獨但又倔強頑強,同時也在不斷教會我們生活就是不斷得到、不斷失去的過程,雖然很難,但還是會繼續。


這大概是隻有成年人才會體味的苦澀吧。


而動畫只是其中的一個載體,藉助它呈現出來,本身並沒有年齡的區分和劃界。


所以,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都可以在動畫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在這裡被看見、理解、得到療愈。


影漫博士


嘿嘿,你的想法跟我爸媽是一樣的

每次看到我在看動漫就會說:這麼大人了還看動畫片

因為在他們的印象裡動漫都是給小孩子看的

其實過了這麼多年現在的動漫很多都是面向成人的了

就連我小時候喜歡看的《蠟筆小新》現在來看也是津津有味

所以不要認為動漫都是幼稚的

不信跟你兒子一起看你就明白了


鴕鳥運動


上了大學之後我情不自禁地喜歡上了動漫,從一開始瘋狂追《火影忍者》,甚至去追溯可能在我讀小學的時候就完結的《犬夜叉》,還有以前從來沒有機會看過的宮崎駿作品《天空之城》、《龍貓》等等,是懷舊嗎???

真不是,讀高中的時候沒有閒暇的機會看電視追劇,那個時候能我最大的快樂就是在週末的時候可以稍稍放空自己去讀《意林》和《青年文摘》。記得某一天在雜誌讀過一篇文章,作者是一名大學教授,說自己和妻子平時在高校講課、做項目或者時不時地出差,但每當回到家之後夫妻兩都會悠然地坐在沙發上看《貓和老鼠》等動畫。

教授說:“我們享受這種簡單又質樸的動畫,正如我們心底孩童般的純真美好”。

很多時候,去電影院觀賞一部大片,或者自己毫無目的性地在網上搜羅各種熱門影片/高峰影片。我承認,的確有那些非常優質的影視帶給人啟示、觸動與震撼,但是對於大部分影視,看過了就真的只是看過了。

為什麼有時候去不自覺地反覆觀賞一部動漫?因為這份簡單的童真我們都曾經擁有過,所以回味;因為動漫裡展現出的那些純粹我們都一致嚮往,所以憧憬。

記得前不久,抖音上流傳著一段熱門的配樂“中介,,,中介,,,波妞,喜歡,,中介 ”,這簡單到讓人一頭霧水的臺詞,配上一段歡快的童謠,引得這麼多人去模仿和使用收藏。這一段出自於吉卜力《懸崖上的金魚公主》,但這段簡單到無厘頭的片段卻叩響了千千萬萬人的心聲。

日本還有一部非常火熱的連載動畫叫《夏目友人帳》,說的是主人公天生就有一雙能夠看到這世間妖怪的雙眼,他害怕過、逃避過、反抗過,但一路走來卻和太多的神隱和人建立起了關係。

觀眾評價其為無比治癒的動漫作品,清新的森林,善良的少年,萬般變化的妖怪和微妙的人間冷暖。。。少年與各種各樣的妖怪與善良人們相遇,在構築溫暖的場所同時,也慢慢尋覓到內心想要守護之物。

還有太多值得慢慢品味的動漫。這幾年國內比較火爆的《大魚海棠》,說著一段簡單唯美的人生故事,所有活著的人類,都是海里一條巨大的魚出生的時候他們從海的此岸出發。他們的生命就像橫越大海,有時相遇,有時分開……

再比如今年的《白蛇緣起》和《哪吒只魔童降世》,膾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中國神話故事,沒有人會說“哇,動畫片那麼假不值得看”,那些蘊藏在我們中華民族千年文化中這些質樸的根基-不放棄、不拋棄,這,一樣沁人心脾!


分享到:


相關文章: